陳惠疇

《經脈圖考》~ 卷二 (2)

回本書目錄

卷二 (2)

1. 取穴分寸

《千金》云:奔豚積聚,堅滿脹痛,吐逆不下食,腰脊冷疼,小便白濁,灸脾募百壯,三報之。)

期門:在不容旁一寸五分,上直乳,第二肋端。肝之募也。足厥陰、太陰、陰維之會。(刺四分,灸五壯、七壯。《千金》云:主奔豚,灸百壯。上氣咳逆,胸滿痛徹胸背,灸巨關、期門各五十壯。一婦人患傷寒熱入血室,醫者不識,許學士曰:小柴胡已遲,當刺期門,予不能針,請善針者針之,如言而愈。

白話文:

取穴分寸

《千金要方》記載:患有奔豚氣逆、腹部脹痛堅硬、嘔吐不能進食、腰背寒冷疼痛、小便渾濁等症狀,可以灸刺脾俞穴一百壯,分三次施灸。

期門穴:位於不容穴(不容穴位置需參考其他資料)旁一寸五分,向上直達乳頭,在第二肋骨的末端。它是肝臟的募穴,也是足厥陰肝經、足太陰脾經、陰維脈的交會穴。針刺深度為四分,灸療為五壯或七壯。《千金要方》記載:治療奔豚氣逆,灸刺期門穴一百壯。治療上氣咳逆、胸部滿悶疼痛甚至蔓延到胸背的症狀,灸刺巨闕穴和期門穴,各五十壯。曾有一位婦女患傷寒,熱邪侵入血室,醫生無法診斷,許學士指出:服用小柴胡湯已經太遲,應當刺絡期門穴。因其本人不會針灸,於是請熟練的針灸師施針,結果如預期般痊癒。

2. 正筋別本標

足厥陰之正,別跗上,上至毛際,合於少陽,與別俱行,此為二合也。(足厥陰之正,別跗內行,上至陰毛之際,合於足少陽,與別者俱行,上布脅肋,是為六合之二也。)

足厥陰之筋,起於大指之上,上結於內踝之前,(大指上、三毛際,大敦次也,行跗上足太陰之筋,並行結於內踝前中封之次。)上循脛,上結內輔之下,上循陰股,結於陰器,絡諸筋。(由內踝上足脛,循三陰交之分上行,並足少陰之筋上結於內輔骨下曲泉之次,復並太陰之筋上循陰股中五里、陰廉之分,上急脈而結於陰器。陰器者,合於太陰、厥陰、陽明、少陰之筋,以及衝任督之脈,皆聚於此,故曰宗筋。

厥陰屬肝主筋,故絡諸筋,而一之以成健運之用。)

足厥陰之別,名曰蠡溝,去內踝五寸,別走少陽;其別者,循脛上睪,結於莖。其病氣逆則睪腫卒疝,實則挺長,虛則暴癢,取之所別也。(足厥陰之絡,名蠡溝,在足內踝上五寸,別走足少陽者也。本經絡陰器,上睪,結於莖,故其所病如此,而治此者,當取所別之蠡溝。)

足厥陰之本,在行間上五寸所;(中封穴,)標在背腧也。(即肝俞。)

白話文:

【正筋別本標】

腳厥陰經脈的正經,從足背部分別出,向上至陰毛邊緣,與足少陽經相合,兩者並行,這稱爲第二次的經脈結合。

腳厥陰經的筋脈,起始於大腳趾上,向上在內踝前方結聚,(大腳趾上方、三毛邊緣,即大敦穴附近,沿着足背,和足太陰經的筋脈並行,在內踝前方中封穴附近結聚。)然後向上沿脛骨,到內輔骨下方結聚,再向上沿大腿內側,於生殖器官處結聚,並連絡其他筋脈。(由內踝向上沿小腿,循着三陰交的部位上行,和足少陰的筋脈一起,在內輔骨下方曲泉穴附近結聚,再和太陰的筋脈一起沿大腿內側中五里、陰廉的部位上行,在急脈處結聚於生殖器官。生殖器官是太陰、厥陰、陽明、少陰的筋脈,以及衝、任、督脈的聚集之處,因此被稱爲宗筋。

由於厥陰經屬於肝臟,主管筋脈,所以它能聯絡各種筋脈,使之協調一致,從而完成健康的運動功能。)

腳厥陰經的分支,名爲蠡溝,位於內踝上五寸處,分別走向足少陽經;其另一分支,沿脛骨向上至睾丸,結聚於陰莖。當氣逆流時,則會出現睾丸腫脹、突發疝氣的症狀,實證則表現爲陰莖異常勃起,虛證則表現爲突然瘙癢,治療這些病症應取其分支所在的穴位進行治療。(腳厥陰經的絡脈,名爲蠡溝,位於足內踝上五寸處,分別走向足少陽經。本經絡連接生殖器官,上至睾丸,結聚於陰莖,因此,其所出現的病症如上所述,治療這些病症,應當選取分支所在的蠡溝穴進行治療。)

腳厥陰經的根本,在行間穴上五寸的地方;(即中封穴,)標點在背部的俞穴上。(即肝俞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