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脈圖考》~ 卷四 (1)
卷四 (1)
1. 卷四
2. 奇經八脈總說(李時珍)
凡人一身,有經脈、絡脈,直行曰經,旁支曰絡。經凡十二,手之三陰三陽,足之三陰三陽是也。絡凡十五,乃十二經各有一別絡,而脾又一大絡,並任督二絡,為十五絡也。(《難經》作陰絡、陽絡。)共二十七氣,相隨上下,如泉之流,如日月之行,不得休息,故陰脈營於五臟,陽脈營於六腑,陰陽相貫,如環無端,莫知其紀,終而復始。其流溢之氣,入於奇經,轉相灌溉,內溫臟腑,外濡腠理。
奇經凡八脈,不拘制於十二正經,無表裡配合,故謂之奇。蓋正經猶夫溝渠,奇經猶夫湖澤,正經之脈隆盛,則溢於奇經,故秦越人比之天雨降下,溝渠溢滿,霧霈妄行,流於湖澤,此發《靈》、《素》未發之秘者也。八脈散在群書者,略而不悉,醫不知此,罔探病機,仙不知此,難安爐鼎,時珍不敏,參考諸說,以備學仙醫者筌蹄之用云。
白話文:
大意上,這段文字講述的是人體的經絡系統,其中包含了經脈和絡脈兩大部分。經脈指的是人體中直行的主要通道,而絡脈則是從經脈分支出來的旁側網絡。具體來說,人體中有十二條主要的經脈,分別是手部和腳部的六條陰脈和六條陽脈。
除了這些主要的經脈之外,還存在著十五條絡脈,這包括了每條經脈都有一條分支出的別絡,脾臟有一條較大的絡脈,再加上任脈和督脈兩條特殊的絡脈,合計為十五條絡脈。這些經絡中的二十七種氣流,如同泉水般地持續流動,就像日月運行一般,沒有片刻停歇。陰脈負責營養五臟,陽脈則營養六腑,陰陽交錯,像環一樣沒有起點或終點,終而復始,永不停息。
當這些氣流過剩時,就會流入奇經之中,互相滋潤,內部溫暖臟腑,外部滋潤皮膚腠理。
奇經共有八脈,它們不受十二條正經的限制,也沒有表裡的配合,因此被稱為奇。可以將正經比喻為溝渠,奇經比喻為湖泊,當正經中的氣流旺盛時,就會溢出到奇經之中。這就好比天上下雨,溝渠滿溢,霧氣四散,最終流入湖泊之中。這是對《黃帝內經·靈樞》和《黃帝內經·素問》中未完全揭示的祕密的一種解釋。
在各種醫學典籍中,對於這八條奇經的描述散見於各處,但往往不夠全面。如果醫生不知道這些,就無法深入理解疾病的本質;如果修煉者不知道這些,就很難掌握內丹的鍛煉方法。我雖能力有限,但還是嘗試著參考各種說法,希望能夠為那些學習醫術和內丹的人提供一些有用的資訊。
3. 奇經八脈總歌
正經經外是奇經,八脈分司各有名,任脈在前督屬後,衝起會陰腎同行。
陽蹺跟外膀胱別,陰起跟前隨少陰,陽維維絡諸陽脈,陰維維絡在諸陰。
帶脈圍腰如束帶,不由常度號奇經。
脈有奇常。十二經者,常脈也;奇經則不拘於常,故謂之奇也。奇經有八,曰任、督、沖、帶、陽蹺、陰蹺、陽維、陰維是也。任脈起於會陰,循腹而行於身之前,為陰脈之承任,故曰陰脈之海。督脈起於會陰,循背而行於身之後,為陽脈之總督,故曰陽脈之海。衝脈起於會陰,夾臍而行,直衝於上,為諸脈之衝要,故曰十二經脈之海。
帶脈則橫圍於腰,狀如束帶,所以總約諸脈也。陽蹺起於跟中,循外踝上行於身之左右;陰蹺起於跟中,循內踝上行於身之左右;所以使機關之蹺捷也。陽維起於諸陽之會,由外踝而上行於衛分;陰維起於諸陰之交,由內踝而上行於營分;所以為一身之綱維也。是故任沖主身前之陰,督主身後之陽,以南北言也。
帶脈橫束諸脈,以六合言也。陽蹺主一身左右之陽,陰蹺主一身左右之陰,以東西言也。陽維主一身之表,陰維主一身之裡,以乾坤言也。是故醫而知乎八脈,則十二經、十五絡之大指得矣。仙而知乎八脈,則虎龍升降、玄牝幽微之竅妙得矣。
白話文:
正經之外還有奇經,奇經共有八條,各自有不同的名字。任脈在身體前面行走,督脈則在後方,衝脈從會陰起始,與腎臟的經脈一起運行。
陽蹺脈從腳跟開始,向外側沿著膀胱的分支行走;陰蹺脈則從腳跟開始,向內側沿著少陰脈行走。陽維脈連結所有陽性經脈,陰維脈則連結所有陰性經脈。
帶脈環繞腰部,形狀如同束帶,不受常規限制,因此被稱為奇經。
脈絡分為常脈和奇脈,十二經脈屬於常脈;奇經則不受常規限制,所以被稱為奇脈。奇經共有八條,分別為任脈、督脈、衝脈、帶脈、陽蹺脈、陰蹺脈、陽維脈、陰維脈。任脈從會陰起始,沿腹部行走於身體前方,負責承擔陰脈的功能,因此被稱為「陰脈之海」。督脈同樣從會陰起始,沿背部行走於身體後方,負責總管陽脈,因此被稱為「陽脈之海」。衝脈也是從會陰起始,夾著肚臍向上直衝,負責連接各個經脈的要道,因此被稱為「十二經脈之海」。
帶脈則橫繞腰部,形狀如同束帶,用以總結和約束其他脈絡。陽蹺脈從腳跟開始,沿外踝向上行走於身體左右側;陰蹺脈從腳跟開始,沿內踝向上行走於身體左右側,這些脈絡使得身體的機能更加靈活。陽維脈起始於所有陽性脈絡的交匯處,沿外踝向上行走至體表;陰維脈起始於所有陰性脈絡的交匯處,沿內踝向上行走至體內,這些脈絡作為全身的綱領和維繫。
因此,任脈和衝脈主管身體前方的陰性區域,督脈主管身體後方的陽性區域,這是以南北方向來描述。帶脈橫繞腰部,約束其他脈絡,這是以六合(天地四方)的方向來描述。陽蹺脈主管身體左右側的陽性區域,陰蹺脈主管身體左右側的陰性區域,這是以東西方向來描述。陽維脈主管身體表面,陰維脈主管身體內部,這是以乾坤(天地)方向來描述。
因此,醫生若瞭解了八脈,就能掌握十二經脈和十五絡脈的大致走向。對於修煉者而言,若瞭解了八脈,就能掌握虎龍升降、玄牝幽微等高深的內功祕訣。
4. 任脈循行圖
5. 任脈循行主病歌(經文附註內)
任脈起於中極下(中極,穴名,在臍下四寸。任脈起於其下,由少腹內胞門之宮、會陰之分上行,而外出循曲骨上毛際至中極),上行腹裡循關元(同足厥陰、太陰、少陰並行腹裡,循臍下三寸之關元,小腸之募,三陰、任脈之會),循內上行會衝脈,浮外循臍至喉咽,別絡口唇承漿已,過足陽明上頤間,循面入目至睛明,會督為陰脈海傳(《靈樞·五音五味篇》曰:衝脈、任脈,皆起於胞中,上循背裡,為經絡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上行會於咽喉,別而絡唇口,至承漿而終;上頤循面入目至睛明,會於督脈,總為陰脈之海也。按:任脈由腹上行會於咽喉,別而絡唇口。
血氣盛則肌肉熱,血獨盛則滲灌皮膚、生毫毛;婦人有餘於氣,不足於血,以其月事數下,任沖並傷,故脈不營於口唇,則髭鬚不生),男子內結七疝病,女人帶下瘕聚團(任脈自前陰上行於腹,故男女之為病如此)。
白話文:
任脈的起始點在中極穴下方(中極穴位在肚臍下四寸處,任脈在此穴下方開始,從下腹部的胞門和會陰部位向上行走,然後穿出體表沿著曲骨往上到中極穴),接著往腹部內側上行經過關元穴(與足部的厥陰、太陰、少陰脈一同在腹部內側行走,沿著肚臍下三寸的關元穴,這是小腸的募穴,也是三陰脈和任脈的交匯點),再沿著腹部內側往上行走與衝脈會合,然後轉向腹部外側沿著肚臘向上至喉嚨咽部,分出一支連接口脣和承漿穴,再通過足陽明脈到達頰部,沿著面部進入眼睛,最後到達睛明穴,與督脈會合,形成陰脈之海(根據《靈樞·五音五味篇》記載:衝脈和任脈都起源於胞中,向上沿著背部內側行走,成為經絡之海;那些向外浮動的部分,沿著腹部上行在咽喉會合,分支繞過嘴脣和口部,至承漿穴結束;再向上經過頰部沿著面部進入眼睛,到達睛明穴,與督脈會合,共同組成陰脈之海)。按照此理論,任脈沿著腹部上行在咽喉會合,分支繞過嘴脣和口部。
當血氣旺盛時,肌肉就會感到溫暖;如果只有血液旺盛,就會滋潤皮膚,促進汗毛生長;女性通常氣多血少,因為每月的月經失血,導致任脈和衝脈受損,因此脈絡無法充分供應口脣養份,所以女性通常不會長鬍子。
對於男性來說,任脈的問題可能導致七種疝氣疾病;對於女性來說,可能會出現帶下和瘕聚的問題(任脈從下體前方向上行走至腹部,因此男女性的疾病表現會如上述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