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經

《脈經》:中醫脈學的奠基之作

《脈經》是中國醫學史上第一部系統性闡述脈學的專書,由西晉時期著名的醫家王叔和所撰。王叔和不僅是醫學家,更擔任過太醫令一職,這使他有機會廣泛接觸並整理當時的醫學文獻與臨床經驗。他最為人所知的貢獻之一,便是對張仲景《傷寒雜病論》的整理與編排,而《脈經》的問世,則是他對中醫診法——特別是脈診——進行集大成與系統化的重要成就,為後世脈學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成書於公元3世紀的《脈經》,匯集了漢代以前,包括《黃帝內經》、《難經》、《傷寒論》、《金匱要略》以及扁鵲、華佗等名醫關於脈診的寶貴論述,將零散的脈學知識系統化、條理化,使其成為一門獨立且重要的學科。

全書結構宏大,按其基本介紹為10卷,涵蓋了脈學的各個面向。它不僅深入闡釋了脈理、脈法,更結合了豐富的臨床實際,詳細辨析各種脈象及其所主病症。如書中所述,《脈經》的內容可以概括為對脈學基本理論的闡述、脈象的臨床應用以及脈象的辨證方法,這體現了作者從基礎到應用的完整邏輯體系。

在《脈經》的開篇「序」中,王叔和便開宗明義地指出了脈診的精深奧妙與其掌握的難度。「脈理精微,其體難辨。弦緊浮芤,展轉相類。在心易了,指下難明。」這幾句話深刻地揭示了脈診的挑戰性——理論上似乎易懂,但在實際觸摸診察時,各種相似的脈象(如弦與緊、浮與芤)卻極易混淆,稍有不慎便可能誤診。他強調脈診絕非易事,「謂沉為伏,則方治永乖;以緩為遲,則危殆立至」,錯誤的脈診會導致錯誤的治療方向,甚至危及生命。王叔和對當時醫學界中一些「末學,昧於原本,斥茲偏見,各逞己能」的現象表示擔憂,認為這種輕視經典、各行其是的態度是導致疾病惡化、難以挽救的原因。因此,他「撰集岐伯以來,逮於華佗,經論要決」,將前代聖賢的脈學精粹匯集成冊,目的在於為後學者提供一個系統、全面的學習範本,使他們能夠「留心研窮,究其微賾」,最終達到「比蹤古賢」的境界,減少因誤診誤治帶來的「夭橫」。這篇序不僅是全書的導讀,更是王叔和撰寫本書的初衷與其對醫學傳承的責任感之體現。

《脈經》的核心貢獻之一,便是對脈象進行了系統的分類與描述。書中首次明確歸納了24種基本脈象,並對每種脈象的性狀進行了具體的描述。在「卷一 (1)」的「脈形狀指下秘決第一(二十四種)」中,詳細列舉了如浮、芤、洪、滑、數、促、弦、緊、沉、伏、革、實、微、澀、細、軟(濡)、弱、虛、散、緩、遲、結、代、動等脈象,並配以簡潔精準的指下感覺描述。例如,浮脈被描述為「舉之有餘,按之不足」(輕輕觸摸感覺明顯,重按則減弱),沉脈則是「舉之不足,按之有餘」(輕觸不明顯,重按始得),弦脈為「按之如弓弦狀」,滑脈為「往來前卻流利,展轉替替然,與數相似」。這些描述文字雖然古樸,卻直指脈搏在指下的真實感受,是學習和辨別各種脈象的關鍵「秘訣」。書中還提及了某些脈象之間的相似性(如浮與芤、弦與緊),並引述了不同來源(如《千金翼》)對同一脈象的不同稱謂或描述,這既展現了作者博採眾長的編輯特色,也提示了脈象辨別的細微與複雜。這種對脈象性狀的標準化描述,為後世醫家提供了統一的辨脈語言和操作依據,結束了脈象描述的混亂局面,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除了對脈象本身的描述,《脈經》還系統地闡述了脈診的方法與理論基礎。「卷一 (1)」的「平脈早晏法第二」引述《內經》的觀點,強調了診脈時機的重要性,認為應選擇「平旦」時進行,此時「陰氣未動,陽氣未散,飲食未進,經脈未盛,絡脈調均,氣血未亂」,機體狀態最為平和穩定,最適合觀察真實的脈象。這提示了診脈需要標準化的條件,以排除外在因素對脈象的干擾。同時,也強調診脈需要結合其他診法(「切脈動靜而視精明,察五色,觀五臟有餘不足」),體現了中醫整體觀念下的四診合參思想。

在「卷一 (2)」中,《脈經》詳細介紹了脈診的部位與其主病關係。「分別三關境界脈候所主第三」確立了沿用至今的寸口診法中的「寸關尺」定位。書中清晰地定義了寸口、關、尺澤這三個部位,並將其視為人體經脈之氣在手腕部的集中體現。更重要的是,它將這三個部位與人體的三焦以及相應的身體部位建立了聯繫:「寸主射上焦,出頭及皮毛竟手。關主射中焦,腹及腰。尺主射下焦,少腹至足。」這種定位診斷的思想,使得通過觀察寸關尺三個部位的脈象變化,能夠初步判斷病變所在的層次或部位,極大地提高了脈診的診斷價值。

「辨尺寸陰陽榮衛度數第四」則進一步從陰陽和經絡氣血運行的角度闡述了寸口診法的理論依據。解釋了為何選擇寸口作為診脈的主要部位——它是「脈之大會,手太陰之動脈也」。書中描述了正常的脈行度數(「一呼脈行三寸,一吸脈行三寸,呼吸定息,脈行六寸」)和榮衛之氣的運行規律,解釋了寸口脈與全身氣血周流的關係。同時,也開始探討脈象的異常變化,如「太過」、「不及」、「溢」、「覆」、「關」、「格」等,這些現象被視為陰陽失衡、氣血乖亂的表現,甚至與真臟脈相聯繫,提示了疾病的嚴重程度和預後。

「平脈視人大小長短男女逆順法第五」和「持脈輕重法第六」提供了更細緻的診脈技巧與注意事項。「平脈視人大小長短男女逆順法」指出,診脈時需要考慮個體差異,如形體大小、性別、性情等因素都會影響正常的脈象。小人、婦人脈小軟,小兒脈快,這些是正常的「順」脈;而形體與脈象不符(如人高大而脈細)或性情與脈象不符(如性急而脈緩)則為「逆」脈,提示疾病難治。這強調了脈診的相對性,不能脫離具體的人來判斷脈象的異常。而「持脈輕重法」則教導醫者通過不同按壓力量(輕如「三菽」與皮毛相得,重按至骨)來體察不同層次、不同臟腑的脈象,如輕取候肺、重取候腎等。這引入了脈診深度的概念,使脈診從平面觀察走向立體感知。

「兩手六脈所主五臟六腑陰陽逆順第七」是寸口脈診中臟腑定位思想的具體闡述。它將左手寸關尺與右手寸關尺分別與心、肝、腎(命門)和肺、脾、腎(命門)相聯繫,即「肝心出左,脾肺出右,腎與命門,俱出尺部」。這種「左手候陽,右手候陰」(或左手候氣,右手候血;左手候上部病,右手候下部病等不同解釋)以及各部位候不同臟腑的理論,是後世中醫進行臟腑辨證、定位病變的重要依據。書中還提及了「左大順男,右大順女」的觀念,以及陰陽病變與治官治府的原則,這些都反映了當時醫學界在脈象與臟腑、陰陽、病位關係上的認識。

總體而言,《脈經》是一部結構嚴謹、內容豐富的脈學巨著。它成功地將漢代以前分散的脈學理論和臨床經驗進行了系統的梳理、歸納和整合,形成了第一個相對完整的脈診體系。它首次明確了24種基本脈象的分類和描述標準,確立了寸口脈診的部位(寸關尺)及與臟腑、三焦的對應關係,提出了診脈的時機、手法、以及考慮個體差異的原則。這些內容不僅為脈診的學習和實踐提供了清晰的指南,也為後世脈學理論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可以說,《脈經》是中醫脈學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它使得脈診成為一門可以系統學習、傳承和發展的學科,其影響力穿越千年,至今仍是中醫學子和臨床醫家研習脈學不可繞過的經典文獻。儘管後世醫家在《脈經》的基礎上又發展出了更為豐富和細膩的脈學理論與辨證體系(如李時珍的《瀕湖脈學》增加了脈象種類和描述),但《脈經》作為開創性的著作,其對脈學基本理論的闡述、對脈象的精準描繪以及對診脈方法的規範,依然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現實指導意義。它是中醫診斷學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展現了古代醫家對人體氣血運行奧秘的深入探索和高度智慧。


卷一 (1)

卷一 (2)

卷一 (3)

卷一 (4)

卷一 (5)

卷一 (6)

卷一 (7)

卷二 (1)

卷二 (2)

卷二 (3)

卷二 (4)

卷二 (5)

卷二 (6)

卷二 (7)

卷三 (1)

卷三 (2)

卷三 (3)

卷三 (4)

卷三 (5)

卷三 (6)

卷三 (7)

卷三 (8)

卷三 (9)

卷四 (1)

卷四 (2)

卷四 (3)

卷四 (4)

卷四 (5)

卷四 (6)

卷四 (7)

卷四 (8)

卷四 (9)

卷四 (10)

卷四 (11)

卷五 (1)

卷五 (2)

卷五 (3)

卷五 (4)

卷五 (5)

卷五 (6)

卷六 (1)

卷六 (2)

卷六 (3)

卷六 (4)

卷六 (5)

卷六 (6)

卷六 (7)

卷六 (8)

卷六 (9)

卷六 (10)

卷七 (1)

卷七 (2)

卷七 (3)

卷七 (4)

卷七 (5)

卷七 (6)

卷七 (7)

卷七 (8)

卷七 (9)

卷七 (10)

卷七 (11)

卷七 (12)

卷七 (13)

卷七 (14)

卷七 (15)

卷七 (16)

卷七 (17)

卷七 (18)

卷七 (19)

卷八 (1)

卷八 (2)

卷八 (3)

卷八 (4)

卷八 (5)

卷八 (6)

卷八 (7)

卷八 (8)

卷八 (9)

卷八 (10)

卷八 (11)

卷八 (12)

卷八 (13)

卷九 (1)

卷九 (2)

卷九 (3)

卷九 (4)

卷九 (5)

卷九 (6)

卷九 (7)

卷九 (8)

卷十 (1)

卷十 (2)

卷十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