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經》~ 卷三 (2)
卷三 (2)
1. 脾胃部第三
脾象土,與胃合為腑(胃為水穀之腑)。其經足太陰(太陰,脾之脈也),與足陽明為表裡(陽明胃脈)。其脈緩(緩,脾脈之大形也),其相夏三月(火王土相),王季夏六月,廢秋三月,囚冬三月,死春三月。其王日戊己,王時食時、日昳;困日壬癸,困時人定、夜半;其死日甲乙,死時平旦、日出(並木時也)。
其神意,其主味,其養肉,其候口,其聲歌,其色黃,其臭香,其液涎,其味甘,其宜辛,其惡酸。脾俞在背第十一椎,募在章門(季肋端是)。胃俞在背第十二椎,募在太倉。上新撰。
脾者土也。敦而福,敦者,厚也,萬物眾色不同(脾主水穀,其氣微弱,水穀不化。脾為土行,王於季夏,土性敦厚,育養萬物,當此之時,草木備具、枝葉茂盛,種類眾多,或青、黃、赤、白、黑色,各不同矣),故名曰得福者廣(土生養萬物,當此之時,脾則同稟諸臟,故其德為廣大)。萬物懸根住莖,其葉在巔,蜎蜚蠕動,蚑蠷喘息,皆蒙土恩(懸根住莖,草木之類也。
白話文:
脾臟就像土,與胃臟相合,形成腑臟(胃臟是容納食物的腑臟)。脾臟的經脈叫做足太陰,與足陽明經脈相表裡。脾臟的脈象緩慢,在夏季三月(火生土)最旺盛,夏季六月為脾臟當令之時,秋季三月開始衰退,冬季三月受制,春季三月則虛弱。脾臟的旺盛日子是戊日和己日,旺盛時間是午時和日昳;虛弱日子是壬日和癸日,虛弱時間是人定和夜半;衰敗日子是甲日和乙日,衰敗時間是平旦和日出。
脾臟掌管思考和意識,喜愛甘味,負責養育肌肉,反映在口部,聲音表現為歌唱,顏色為黃色,氣味為香味,液體為唾液,味道為甘甜,宜辛味,忌酸味。脾臟的背俞穴在背部第十一椎骨,募穴在章門(肋骨末端)。胃臟的背俞穴在背部第十二椎骨,募穴在太倉。以上內容為新近整理。
脾臟如同土,敦厚而有福德,敦厚就是豐盛的意思,萬物色彩各不相同(脾臟負責消化食物,氣息微弱,如果食物無法消化,脾臟就會虛弱。脾臟屬土,在夏季最旺盛,土的特性是敦厚,滋養萬物。這個時候,草木茂盛,枝葉繁茂,種類繁多,顏色也各不相同),所以說脾臟福德廣大。萬物都依靠土生根發芽,枝葉茂盛,昆蟲飛舞蠕動,也都依靠土的恩澤。
其次則蛾蚋幾微之蟲,因陰陽氣變化而生者也。喘息,有血脈之類也。言普天之下,草木昆蟲,無不被蒙土之恩福也)。德則為緩,恩則為遲,故令太陰脈緩而遲,尺寸不同(太陰脾也,言脾王之時脈緩而遲。尺寸不同者,尺遲而寸緩也)。酸鹹苦辛,大(一作太)沙(一作涉,又作妙)而生,互行其時,而以各行,皆不群行,儘可常服(肝酸、腎咸、心苦、肺辛澀皆四臟之味也。
脾主調和五味以稟四臟,四臟受味於脾,脾王之時,其脈沙一作涉,又作妙,達於肌肉之中,互行人身軀,乃復各行,隨其四肢使其氣周匝,榮諸臟腑,以養皮毛,皆不群行至一處也。故言儘可常服也)。土寒則溫,土熱則涼(冬陽氣在下,土中溫暖。夏陰氣在下,土中清涼。
白話文:
其次,像蛾蚋這種微小的蟲子,也是由於陰陽氣的變化而產生的。喘息,是一種血脈方面的疾病。這說明天地之間,草木昆蟲,沒有一樣不受到土的恩澤。仁慈則表現為緩慢,恩惠則表現為遲緩,所以太陰脈(脾經)的脈象緩慢而遲緩,寸口脈和尺脈的長度也不一樣(太陰脾經,意思是脾氣旺盛的時候,脈象緩慢而遲緩。寸口脈和尺脈長度不同,是因為尺脈遲緩,寸脈緩慢)。酸、鹹、苦、辛四種味道,經過脾胃的消化吸收,就會散佈到身體各處,在不同的時間段互相流通,但各自又都有自己的運行路線,不會集中到一起,因此可以經常食用(肝屬酸、腎屬鹹、心屬苦、肺屬辛澀,這四種味道都是五臟的味道)。
脾負責調和五味,並把五味輸送到四臟,四臟從脾獲得味道。脾氣旺盛的時候,脈象會散佈到肌肉之中,在人體中互相流通,又各自運行,隨著四肢,讓氣血周流全身,滋養五臟六腑,以及皮膚毛髮,不會集中到某一個地方。所以說,這些味道可以經常食用。冬天陽氣下降,地底下溫暖,夏天陰氣下降,地底下清涼。
解讀
這段文字主要講述了中醫理論中脾胃的重要作用。首先,它強調了天地萬物都受土的恩澤,並以此類比脾胃在人體中的重要地位。然後,它解釋了脾胃如何通過消化吸收五味,並將其輸送到全身各處,滋養五臟六腑,以及皮膚毛髮。最後,它還提到了土的寒熱變化,以及這些變化對人體的影響。
需要注意的細節
- 文中的“大沙”一詞,古籍中有多種寫法,如“大涉”、“太妙”,但意思都是指脾胃消化吸收五味後的散佈。
- “皆不羣行”指的是五味在身體裏各自運行,不會集中到一起。
- “儘可常服”指的是可以經常食用各種食物,但要根據自身情況,適量而行。
總而言之,這段文字強調了脾胃在人體中的重要作用,並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解釋了脾胃的生理功能,以及如何通過飲食來調理脾胃。
脾氣亦然)。土有一子,名之曰金,懷挾抱之,不離其身,金乃畏火,恐熱來熏,遂棄其母,逃歸水中,水自金子,而藏火神,閉門塞戶,內外不通,此謂冬時也(陽氣在中,陽為火行,金性畏火,故恐熏之,金歸水中而避火也。母子相得益盛。閉塞不通者,言水氣充實,金在其中,此為強固,火無復得往克之者,神密之類也)。
土亡其子,其氣衰微,水為洋溢,浸漬為池(一作其地)。走擊皮膚,面目浮腫,歸於四肢。(此為脾之衰損。土以防水,今土弱而水強,故水得陵之而妄行)。愚醫見水,直往下之,虛脾空胃,水遂居之,肺為喘浮(脾胃已病,宜扶養其氣,通利水道。愚醫不曉而往下之,此為重傷,水氣遂更陵之,上侵胸中,肺得水而浮,故言喘浮)。
白話文:
土失去了金,土氣衰弱,水就四處流溢,浸漬成池塘。水氣攻擊皮膚,面部浮腫,水氣最終流入四肢。(這是脾氣虛弱的表現。土的功能是制水,現在土弱而水強,所以水就泛濫,無所約束)。愚蠢的醫生看到水,就只知道往下瀉,結果脾胃虛弱,水就留在脾胃裡面,肺就變得喘浮。(脾胃已經生病了,應該要調養脾胃之氣,疏通水道。愚蠢的醫生不懂,只知道瀉水,這會加重病情,水氣進一步泛濫,上升到胸部,肺吸入水氣,就會浮腫,所以就喘不過氣)。
肝反畏肺,故下沉沒(肺金肝木,此為相剋,肺浮則實,必復克肝,故畏之沉沒於下)。下有荊棘,恐傷其身,避在一邊,以為水流(荊棘,木之類。肝為木,今沒在下則為荊棘。其身,脾也。脾為土,土畏木,是以避在下一邊,避木也。水流者,水之流路也。土本剋水而今微弱,又復觸木,無複製水,故水得流行)。
心衰則伏,肝微則沉,故令脈伏而沉(心火肝木,火則畏水而木畏金,金水相得,其氣則實,克於肝心,故令二臟衰微,脈為沉伏也)。工醫來占,因轉孔穴,利其溲便,遂通水道,甘液下流。亭其陰陽,喘息則微,汗出正流。肝著其根,心氣因起,陽行四肢,肺氣亭亭,喘息則安(轉孔穴者,諸臟之榮並轉治其順。
白話文:
肝臟害怕肺臟,所以下沉隱沒。因為肺臟屬金,肝臟屬木,金剋木,肺臟浮在上面代表旺盛,必然會反過來剋制肝臟,所以肝臟害怕而沉沒在下面。
下面有荊棘,害怕傷害到身體,所以避開到一邊,就像水流一樣。荊棘是木類,肝臟也是木,現在沉沒在下面就如同荊棘一樣。身體指的是脾臟,脾臟屬土,土害怕木,所以避開到一邊,避免木。水流指的是水的流動路線。土本該剋制水,但現在虛弱,又碰到木,無法剋制水,所以水可以自由流動。
心臟衰弱就會隱伏,肝臟虛弱就會沉沒,所以脈象就會沉伏。心臟屬火,肝臟屬木,火害怕水,木害怕金,金水相生,氣勢旺盛,剋制肝臟和心臟,所以導致這兩個臟器衰弱,脈象就會沉伏。
醫生根據脈象來判斷病情,調整穴位,疏通大小便,暢通水道,使甘液向下流動。調節陰陽,喘息就會減輕,汗液正常排出。肝臟回到根部,心氣因此恢復,陽氣運行四肢,肺氣穩定,喘息就會安穩。
甘液,脾之津液。亭其陰陽,得復其常所,故榮衛開通,水氣消除,肝得遠著其根株。肝心為母子,肝著則心氣得起,肺氣平調,故言亭亭,此為端好之類)。腎為安聲,其味為咸(肺主聲,腎為其子,助於肺,故言安聲。咸,腎味也)。倚坐母敗,洿臭如腥(金為水母,而歸水中,此為母往從子,脾氣反虛,五臟由此而相剋賊,倚倒致敗宅洿臭而腥,故云然也)。土得其子,則成為山。
金得其母,名曰丘矣。上四時經。
黃帝曰:四時之序,逆順之變異也,然脾脈獨何主?岐伯曰:脾者土也,孤臟以灌四旁者也。曰:然則脾善惡可得見乎?曰:善者不可得見,惡者可見。曰:惡者何如?曰:其來如水之流者,此謂太過,病在外;如鳥之喙,此謂不及,病在中。太過則令人四肢沉重不舉;其不及,則令人九竅壅塞不通,名曰重強。
白話文:
甘液是脾臟的津液。當陰陽調和,恢復正常狀態時,就會使營衛暢通,水氣消散,肝臟得以穩固紮根。肝臟和心臟如同母子,肝臟穩固則心氣得以振作,肺氣也變得平和調順,所以說「亭亭」,這是指健康美好的狀態。腎臟主管聲音,它的味道是鹹的(肺臟主聲,腎臟是它的兒子,幫助肺臟,所以說腎臟主管聲音。鹹是腎臟的味道)。如果依靠母親而衰敗,就會像積水一樣臭氣熏天,發出腥味(金屬屬水,而歸屬於水,這是母親依附兒子,脾氣反虛,五臟因此相互剋制,依靠而衰敗,導致房屋破敗,積水發臭有腥味,所以這麼說)。土得到它的兒子,就會形成山。
金屬得到它的母親,就稱為丘陵。這就是四時的運作規律。
黃帝說:四時的順序,逆順的變化,都是有規律的,但脾臟的脈絡獨自掌管什麼呢?岐伯說:脾臟屬土,是孤獨的臟器,卻要滋養周圍的器官。黃帝說:那麼脾臟的健康和病變可以看得出來嗎?岐伯說:健康狀態看不出來,病變可以看得出來。黃帝說:病變是什麼樣子的?岐伯說:像水流一樣的,這是指過度,病在外面;像鳥嘴一樣的,這是指不足,病在裡面。過度就會讓人四肢沉重抬不起來;不足就會讓人九竅阻塞不通,叫做重強。
脾脈來而和柔相離,如雞足踐地,曰平。長夏以胃氣為本。脾脈來實而盈數,如雞舉足,曰脾病。脾脈來堅兌,如鳥之喙,如鳥之距,如屋之漏,如水之溜,曰脾死。真脾脈至,弱而乍疏乍散(一作數),色青黃不澤,毛折,乃死。長夏胃微濡弱,曰平。弱多胃少,曰脾病;但代無胃,曰死。濡弱有石,曰冬病;石甚,曰今病。
脾藏榮,榮舍意,愁憂不解則傷意,意傷則悶亂,四肢不舉,毛悴色夭,死於春。六月季夏建未,坤未之間土之位,脾王之時。其脈大阿阿而緩,名曰平脈。反得弦細而長者,是肝之乘脾,木之剋土,為賊邪,大逆,十死不治。反得浮(《千金》浮作微),澀而短者,是肺之乘脾,子之扶母,為實邪,雖病自愈。
白話文:
脾經脈絡運行順暢,和緩柔順,就像雞腳踏地,稱為正常。長夏以胃氣為根本。脾經脈絡運行充盈,就像雞抬起腳,稱為脾病。脾經脈絡運行堅硬強直,就像鳥的喙、鳥的爪、房子的漏水、水流瀉下,稱為脾死。真正的脾經脈絡到達時,虛弱而時疏時密,顏色青黃黯淡,毛髮脫落,就會死亡。長夏胃氣微弱,稱為正常。胃氣虛弱較多,稱為脾病;完全沒有胃氣,稱為死亡。胃氣虛弱且有石頭,稱為冬病;石頭嚴重,稱為今病。
脾臟收藏精華,精華寄託在神志,愁憂鬱悶不解則傷神志,神志受傷就會心煩意亂,四肢無力,毛髮枯萎面色蒼白,會在春天死亡。六月季夏,建未、坤未之間,是土的位置,也是脾臟旺盛的時節。此時脈象應該緩慢而寬大,稱為平脈。如果脈象反而是弦細而長,這是肝氣乘脾,木剋土,屬於賊邪,大逆不道,十死無生。如果脈象反而是浮澀而短,這是肺氣乘脾,子氣扶母,屬於實邪,雖然生病但會自行痊癒。
反得洪大而散者(《千金》作浮大而洪),是心之乘脾,母之歸子,為虛邪,雖病易治。反得沉濡而滑者,腎之乘脾,水之陵土,為微邪,雖病即瘥。
脾脈萇萇而弱(《千金》萇萇作長長),來疏去數,再至,曰平;三至,曰離經,病;四至,脫精;五至,死;六至命盡,足太陰脈也。脾脈急甚,為瘛瘲;微急,為脾中滿,食飲入而還出,後沃沫。緩甚,為痿厥;微緩,為風痿,四肢不用,心慧然若無病。大甚,為擊僕;微大,為痞氣,裹大膿血,在腸胃之外;小甚,為寒熱;微小,為消癉。
滑甚,為頹癃;微滑,為蟲毒蛔,腸鳴熱。澀甚,為腸頹;微澀,為內潰,多下膿血也。足太陰氣絕,則脈不營其口唇。口唇者,肌肉之本也。脈不營則肌肉濡,肌肉濡則人中滿,人中滿則唇反,唇反者肉先死。甲篤乙死,木勝土也。脾死臟,浮之脈大緩(一作堅),按之中如覆杯,絜絜,狀如搖者,死。
(一云漐漐狀如炙肉)上《素問》《針經》、張仲景。
白話文:
如果脈象洪大而散,像是心氣乘脾,母氣歸子,屬於虛邪,雖然生病,但容易治癒。如果脈象沉濡而滑,像是腎氣乘脾,水氣凌犯土氣,屬於微邪,雖然生病,但很快就會好轉。
脾脈如果長長而弱,疏數減少,再次出現,稱為平脈;三次出現,稱為離經,生病;四次出現,稱為脫精;五次出現,稱為死亡;六次出現,命脈就盡了,這是足太陰脈的表現。脾脈如果非常急促,稱為瘛瘲;輕微急促,稱為脾中滿,吃下去的食物和飲料又吐出來,之後還有口水。脾脈如果非常緩慢,稱為痿厥;輕微緩慢,稱為風痿,四肢無力,感覺像沒有生病。脾脈如果非常大,稱為擊僕;輕微大,稱為痞氣,腹部腫脹,有膿血在腸胃外;輕微小,稱為寒熱;輕微小,稱為消癉。
脾脈如果非常滑,稱為頹癃;輕微滑,稱為蟲毒蛔,腸鳴發熱。脾脈如果非常澀,稱為腸頹;輕微澀,稱為內潰,經常排泄膿血。足太陰氣脈衰竭,就會失去濡養口唇的能力。口唇是肌肉的根源,脈氣不濡養,肌肉就會鬆弛,肌肉鬆弛,人中就會滿,人中滿就會嘴唇反翹,嘴唇反翹就代表肉先死了。甲木剋制乙土,脾臟死亡。浮脈大而緩,按下去像覆蓋杯子,堅硬而有彈性,像搖晃一樣,就代表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