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叔和

《脈經》~ 序

回本書目錄

1.

脈理精微,其體難辨。弦緊浮芤,展轉相類。在心易了,指下難明。謂沉為伏,則方治永乖;以緩為遲,則危殆立至。況有數候俱見,異病同脈者乎!夫醫藥為用,性命所繫。和鵲至妙,猶或加思;仲景明審,亦候形證,一毫有疑,則考校以求驗。故傷寒有承氣之戒,嘔噦發下焦之間。

而遺文遠旨,代寡能用,舊經秘述,奧而不售,遂令末學,昧於原本,斥茲偏見,各逞己能。致微痾成膏肓之變,滯固絕振起之望,良有以也。今撰集岐伯以來,逮於華佗,經論要決,合為十卷。百病根原,各以類例相從,聲色證候,靡不該備。其王、阮、傅、戴、吳、葛、呂、張,所傳異同,咸悉載錄。

誠能留心研窮,究其微賾,則可以比蹤古賢,代無夭橫矣。

白話文:

[序]

脈象的變化非常細微精巧,很難辨別清楚。弦、緊、浮、芤等脈象,彼此之間又很相似。在心裡或許容易理解,但實際用手指去探察卻很難分辨。如果把沉脈誤認為伏脈,治療方法就會完全錯誤;如果把緩脈誤認為遲脈,就會立刻導致危險。更何況還有許多脈象同時出現,不同的疾病卻有相同的脈象的情況呢!

醫藥的運用關乎人的性命。即使像扁鵲這樣醫術高明的人,也常常要仔細思考;像張仲景那樣醫術精湛的人,也還是要根據病人的形狀和證狀來判斷,哪怕只有一點點懷疑,也要反覆驗證才能下結論。所以,《傷寒論》中提到服用承氣湯的禁忌,以及嘔吐、呃逆與下焦疾病之間的關係。

然而,古代醫學的精髓遺失散落,後世很少有人能夠真正運用;古老的醫書記載深奧難懂,無法廣泛流傳,使得後學之人無法明瞭醫學的本源,反而各執一詞,各顯神通。因此,輕微的疾病演變成難以醫治的重症,病情停滯不前,失去了康復的希望,這是有原因的。

我現在編纂了從岐伯到華佗時期的醫學經論要旨,編成十卷。各種疾病的根源,都按種類和情況加以分類,各種聲音、顏色、證狀,都詳細記載。其中王叔和、阮籍、傅翕、戴原子、吳普、葛洪、呂勝、張仲景等人的醫學著作中,相同和不同的觀點,都全部收錄在內。

如果能夠用心去研習,深入探究其中的奧妙,就可以追蹤古人的足跡,讓後世免於夭亡橫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