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經》~ 序
序
1. 序
脈理精微,其體難辨。弦緊浮芤,展轉相類。在心易了,指下難明。謂沉為伏,則方治永乖;以緩為遲,則危殆立至。況有數候俱見,異病同脈者乎!夫醫藥為用,性命所繫。和鵲至妙,猶或加思;仲景明審,亦候形證,一毫有疑,則考校以求驗。故傷寒有承氣之戒,嘔噦發下焦之間。
而遺文遠旨,代寡能用,舊經秘述,奧而不售,遂令末學,昧於原本,斥茲偏見,各逞己能。致微痾成膏肓之變,滯固絕振起之望,良有以也。今撰集岐伯以來,逮於華佗,經論要決,合為十卷。百病根原,各以類例相從,聲色證候,靡不該備。其王、阮、傅、戴、吳、葛、呂、張,所傳異同,咸悉載錄。
誠能留心研窮,究其微賾,則可以比蹤古賢,代無夭橫矣。
白話文:
脈象的變化十分精微,很難分辨清楚。弦、緊、浮、芤這些脈象,常常相互混淆。在心裡很容易理解,但用手指去摸的時候卻很難分辨清楚。如果把沉脈誤認為伏脈,治療方法就會完全錯誤;如果把緩脈誤認為遲脈,病人就會馬上危殆。更何況有些病症同時出現多種脈象,而不同的病症卻可能出現相同的脈象呢!
醫藥的作用關係到人的性命,即使像華佗這樣醫術高超的人,也時常要仔細思考;張仲景醫術精湛,也必須根據病人的症狀來判斷,有一點懷疑,都要仔細驗證。因此,傷寒病人服用承氣湯也要小心,因為可能會導致嘔吐或腹瀉,傷害到下焦。
然而,古代醫學經典的深奧用意,後世很少有人能真正理解和應用。過去的醫書秘而不宣,深奧難懂,導致後學之人迷失在醫學的本源,只憑藉自己的偏見,各自炫耀自己的本領。這樣一來,輕微的病症就會變成嚴重的疾病,病症久拖不治,就徹底失去了恢復健康的希望,這是有原因的。
現在我收集整理了從岐伯到華佗時期的醫學經典要點,編成十卷。各種疾病的病因、治療方法,都按照類別整理在一起,症狀、脈象、聲音、顏色等方面的表現,也無一遺漏。其中,王叔和、阮籍、傅青主、戴思恭、吳師機、葛洪、呂洞賓、張仲景等歷代醫家傳承下來的醫術,無論異同,都全部記載在書中。
如果你能夠用心研讀,深入探究其中的奧妙,就能夠追隨古人的足跡,這個時代的人就不會再過早夭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