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經》~ 卷一 (1)
卷一 (1)
1. 脈形狀指下秘決第一(二十四種)
浮脈,舉之有餘,按之不足。(浮於手下)
芤脈,浮大而軟,按之中央空,兩邊實。(一曰手下無,兩旁有)
洪脈,極大在指下。(一曰浮而大)
滑脈,往來前卻流利,展轉替替然,與數相似。(一曰浮中如有力。一曰漉漉如欲脫)
數脈,去來促急。(一曰一息六七至。一曰數者進之名)
促脈,來去數,時一止復來。
弦脈,舉之無有,按之如弓弦狀。(一曰如張弓弦,按之不移。又曰浮緊為弦)
緊脈,數如切繩狀。(一曰如轉索之無常)
沉脈,舉之不足,按之有餘。(一曰重按之乃得)
伏脈,極重指按之,著骨乃得。(一曰手下裁動。一曰按之不足,舉之無有。一曰關上沉不出,名曰伏)
白話文:
浮脈:
脈搏浮在手背表面,輕輕觸摸就能感覺到,用力按壓反而感覺不到。
芤脈:
脈搏浮在表面,又大又軟,按壓時中間凹陷,兩邊卻堅實,感覺像空心。
洪脈:
脈搏非常大,在手指下就能感受到。
滑脈:
脈搏往來流暢,快速滑動,像是水流一樣。
數脈:
脈搏來去急促,一分鐘跳動六七次。
促脈:
脈搏來去頻繁,有時停頓一下又繼續跳動。
弦脈:
脈搏輕輕觸摸感覺不到,用力按壓則像弓弦一樣堅硬。
緊脈:
脈搏跳動緊密,感覺像是切斷的繩索一樣。
沉脈:
脈搏輕輕觸摸感覺不到,用力按壓才能感受到。
伏脈:
脈搏非常深沉,必須用力按壓到骨頭上才能感受到。
革脈,有似沉伏,實大而長微弦。(《千金翼》以革為牢)
實脈,大而長,微強,按之隱指愊愊然。(一曰沉浮皆得)
微脈,極細而軟,或欲絕,若有若無。(一曰小也。一曰手下快。一曰浮而薄。一曰按之如欲盡)
澀脈,細而遲,往來難且散,或一止復來。(一曰浮而短,一曰短而止。或曰散也)
細脈,小大於微,常有,但細耳。
軟脈,極軟而浮細。(一曰按之無有,舉之有餘。一曰細小而軟。軟,一作濡,曰濡者,如帛衣在水中,輕手相得)
弱脈,極軟而沉細,按之欲絕指下。(一曰按之乃得,舉之無有)
虛脈,遲大而軟,按之不足,隱指豁豁然空。
白話文:
革脈
脈象像沉下去又浮起來,脈體較大而長,摸起來略微有弦狀。(《千金翼》中將“革”解釋為“牢固”)
實脈
脈體較大而長,力量略強,按下去感覺手指有點沉沉的。(一種說法是沉浮都有)
微脈
脈象非常細軟,幾乎要消失,若隱若現。(一種說法是“小”;一種說法是“手下快”;一種說法是“浮而薄”;一種說法是“按下去像要消失一樣”)
澀脈
脈象細而慢,流動不順暢,像是要停住又繼續流動。(一種說法是“浮而短”;一種說法是“短而止”;還有一種說法是“散”)
細脈
脈象比微脈稍大一些,始終存在,只是比較細而已。
軟脈
脈象非常軟,而且浮細。(一種說法是“按下去沒有感覺,抬起來卻有餘力”;一種說法是“細小而軟”;“軟”也有寫成“濡”,意思是像絲綢衣服在水中,輕輕一碰就感覺到了)
弱脈
脈象非常軟,而且沉細,按下去感覺快要消失。(一種說法是“按下去才能摸到,抬起來卻沒有感覺”)
虛脈
脈象遲緩而大,而且軟,按下去感覺空虛,手指感覺像是陷入了空洞中。
散脈,大而散。散者,氣實血虛,有表無里。
緩脈,去來亦遲,小快於遲。(一曰浮大而軟,陰浮與陽同等)
遲脈,呼吸三至,去來極遲。(一曰舉之不足,按之盡牢。一曰按之盡牢,舉之無有)
結脈,往來緩,時一止復來。(按之來緩,時一止者,名結陽;初來動止,更來小數,不能自還,舉之則動,名結陰)
代脈,來數中止,不能自還,因而復動。脈結者生,代者死。
動脈,見於關上,無頭尾,大如豆,厥厥然動搖。(《傷寒論》云:陰陽相搏名曰動。陽動則汗出,陰動則發熱,形冷惡寒。數脈見於關上,上下無頭尾,如豆大,厥厥動搖者,名曰動)
白話文:
動脈,出現在寸關尺中的關脈部位,沒有明顯的頭尾,大小如豆子,不斷地跳動搖晃。(《傷寒論》記載:陰陽相搏產生動脈。陽動則會出汗,陰動則會發燒,身體冰冷畏寒。數脈出現在關脈部位,沒有明顯的頭尾,大小如豆子,不斷地跳動搖晃,稱為動脈。)
浮與芤相類(與洪相類),弦與緊相類,滑與數相類,革與實相類(《千金翼》云:牢與實相類),沉與伏相類,微與澀相類,軟與弱相類,緩與遲相類。(軟與遲相類)
白話文:
浮、芤、弦、緊、滑、數、革、實(或牢)、沈、伏、微、澀、軟、弱、緩和遲是八脈象中的不同特徵。這些特點在不同的脈搏上表現出相似性。
- 浮和芤:這兩種脈象都表示血液流動較淺表,但程度有所不同。
- 弦和緊:這兩者都是指脈搏硬而有力,但是弦脈更偏向於僵直不柔順;緊脈則有如繩索般收縮感。
- 滑和數:滑脈是指手指觸摸到的感覺平滑且連續不斷;數脈則代表心跳快速。
- 革和實(或牢):革脈像皮革一樣堅韌,通常見於婦女懷孕時;實脈強勁有力,可能伴有高血壓等疾病。
- 沈和伏:沈脈表示血液流動深藏不易察覺;伏脈更加隱蔽,甚至難以探測得到。
- 微和澀:微脈細小而不易感知;澀脈則呈現阻滯不暢之狀。
- 軟和弱:軟脈柔和舒適,無力感輕微;弱脈虛弱乏力,常伴隨氣短、心慌等症狀。
- 緩和遲:緩脈節律慢而均勻;遲脈比正常人的心跳速度要慢一些。
以上就是對古文中描述的不同脈象之間相似性的簡述。需要注意的是,在實際診斷過程中應結合其他症候綜合分析,才能準確判斷病情。
2. 平脈早晏法第二
黃帝問曰:夫診脈常以平旦,何也?岐伯對曰:平旦者,陰氣未動,陽氣未散,飲食未進,經脈未盛,絡脈調均,(《內經》作調勻)氣血未亂,故乃可診。過此非也。(《千金》同《素問》《太素》,云:有過之脈)切脈動靜而視精明,察五色,觀五臟有餘不足、六腑強弱、形之盛衰。以此參伍,決死生之分。
白話文:
黃帝問道:為什麼診脈通常在清晨呢?
岐伯回答:清晨時,陰氣尚未開始活動,陽氣尚未散發,尚未進食,經脈尚未充盈,絡脈調和均勻,氣血也沒有混亂,所以最適合診脈。過了這個時辰就不適合了。
(《內經》版本寫作「調勻」,《千金》則與《素問》、《太素》相同,都寫作「有過之脈」)。
診脈時要觀察脈象的動靜,並注意神態精明與否,察看五色,觀察五臟的虛實,六腑的強弱,以及形體的盛衰。將這些觀察到的情況綜合起來,就能夠判斷生死。
3. 分別三關境界脈候所主第三
從魚際至高骨(其骨自高),卻行一寸,其中名曰寸口。從寸至尺,名曰尺澤。故曰尺寸。寸後尺前,名曰關。陽出陰入,以關為界。陽出三分,陰入三分,故曰三陰三陽。陽生於尺動於寸,陰生於寸動於尺。寸主射上焦,出頭及皮毛竟手。關主射中焦,腹及腰。尺主射下焦,少腹至足。
白話文:
從手腕內側拇指根部(魚際)到手腕背側最高處的骨頭(高骨),沿著手臂向上摸索一寸,這段位置稱為寸口。從寸口繼續向上摸到肘關節內側,稱為尺澤。因此,這段區域被稱為尺寸。寸口和尺澤之間的部位,稱為關。陽氣從體內向外流動,陰氣從體外向內流動,以關作為界線。陽氣從關外流出三分,陰氣從關內進入三分,因此稱為三陰三陽。陽氣從尺澤生發,在寸口活躍,陰氣從寸口生發,在尺澤活躍。寸口掌管上焦,影響頭部和皮膚毛髮以及手部。關掌管中焦,影響腹部和腰部。尺澤掌管下焦,影響小腹和足部。
4. 辨尺寸陰陽榮衛度數第四
夫十二經皆有動脈,獨取寸口,以決五臟六腑死生吉凶之候者,何謂也?然:寸口者,脈之大會,手太陰之動脈也。人一呼脈行三寸,一吸脈行三寸,呼吸定息,脈行六寸。人一日一夜凡一萬三千五百息,脈行五十度,周於身。漏水下百刻,榮衛行陽二十五度,行陰亦二十五度,為一周(晬時也)。
故五十度而復會於手太陰。太陰者,寸口也,即五臟六腑之所終始,故法取於寸口。脈有尺寸,何謂也?然:尺寸者,脈之大會要也。從關至尺是尺內,陰之所治也;從關至魚際是寸口內,陽之所治也。故分寸為尺,分尺為寸。故陰得尺內一寸,陽得寸內九分。尺寸終始一寸九分,故曰尺寸也。
白話文:
十二條經脈都有動脈,為什麼要單獨選取寸口來判斷五臟六腑的生死吉凶呢?因為寸口是脈絡匯聚之處,也是手太陰經的動脈。人吸氣時脈搏向上移動三寸,呼氣時脈搏向下移動三寸,呼吸平穩時,脈搏移動六寸。人一天一夜呼吸一萬三千五百次,脈搏運行五十度,循環全身。漏水下百刻,營氣和衛氣運行,陽氣走二十五度,陰氣也走二十五度,完成一個循環。
因此,五十度之後脈搏又回到手太陰經,也就是寸口。寸口是五臟六腑氣血流動的起始和終點,所以要以寸口來診斷脈象。脈象有尺寸之分,指的是什麼呢?尺寸指的是脈絡匯聚的重要部位。從關脈到尺澤是尺內,屬於陰經的管轄範圍;從關脈到魚際是寸口內,屬於陽經的管轄範圍。因此將尺脈分為尺,將寸口脈分為寸。陰經在尺內佔一寸,陽經在寸內佔九分。尺寸的總長度是一寸九分,所以稱為尺寸。
脈有太過,有不及,有陰陽相乘,有覆有溢,有關有格,何謂也?然:關之前者,陽之動也,脈當見九分而浮。過者,法曰太過;減者,法曰不及。遂上魚為溢,為外關內格,此陰乘之脈也。關之後者,陰之動也,脈當見一寸而沉。過者,法曰太過;減者,法曰不及。遂入尺為覆,為內關外格,此陽乘之脈,故曰覆溢。是真臟之脈也,人不病自死。
白話文:
脈象有過於旺盛的,也有不足的,有陰陽互相影響的,有覆蓋和溢出的,有關格的,這些都是什麼意思呢?
解釋如下:
- 關之前者,陽之動也,脈當見九分而浮。 關指的是寸關尺三部脈象中的關部,關之前指的是寸部。寸部是陽氣運行的部位,脈象應該在寸部顯著,且浮於表面,大約九分脈。
- 過者,法曰太過;減者,法曰不及。 脈象在寸部過於旺盛,稱為太過;脈象在寸部不足,稱為不及。
- 遂上魚為溢,為外關內格,此陰乘之脈也。 脈象上行至魚際部位,稱為溢,屬於外關內格,這是陰氣過盛影響陽氣的脈象。
- 關之後者,陰之動也,脈當見一寸而沉。 關之後指的是尺部。尺部是陰氣運行的部位,脈象應該在尺部顯著,且沉於深處,大約一寸脈。
- 過者,法曰太過;減者,法曰不及。 脈象在尺部過於旺盛,稱為太過;脈象在尺部不足,稱為不及。
- 遂入尺為覆,為內關外格,此陽乘之脈,故曰覆溢。 脈象下行至尺部,稱為覆,屬於內關外格,這是陽氣過盛影響陰氣的脈象,因此稱為覆溢。
- 是真臟之脈也,人不病自死。 這種覆溢的脈象屬於真臟受損的表現,即使人沒有生病,也會自然死亡。
總而言之,這段文字描述了不同脈象的表現,以及其所代表的病理變化。其中特別強調了陰陽互相影響,以及真臟受損的嚴重性。
5. 平脈視人大小長短男女逆順法第五
凡診脈,當視其人大小、長短及性氣緩急。脈之遲速、大小、長短皆如其人形性者,則吉。反之者,則為逆也。脈三部大都欲等,只如小人、細人、婦人脈小軟。小兒四、五歲,脈呼吸八至,細數者,吉。(《千金翼》云:人大而脈細,人細而脈大,人樂而脈實,人苦而脈虛,性急而脈緩,性緩而脈躁,人壯而脈細,人羸而脈大,此皆為逆,逆則難治。反此為順,順則易治。
凡婦人脈常欲濡弱於丈夫。小兒四、五歲者,脈自快疾,呼吸八至也。男左大為順,女右大為順。肥人脈沉,瘦人脈浮)
白話文:
診斷脈象時,要觀察病人的身形大小、高矮胖瘦以及性格氣質的緩急。脈搏的快慢、強弱、長短,如果與病人本身的形體性格相符,就是吉兆。反之,則為逆象。
一般來說,脈象的三個部位應該大致相等,但身材嬌小、瘦弱的人,或者女性的脈象,往往較小而軟。四五歲的小孩,脈搏跳動頻率約為每分鐘八次,如果脈象細而有力,就是吉兆。
《千金翼》中記載:體型高大但脈象細弱,體型瘦小但脈象強大,性格開朗但脈象沉實,性格苦悶但脈象虛弱,性格急躁但脈象緩慢,性格平和但脈象躁動,體格健壯但脈象細弱,體質虛弱但脈象強大,這些都是逆象,逆象難以治療。與此相反,則為順象,順象容易治療。
女性的脈象通常比男性更柔軟。四五歲的小孩,脈搏跳動頻率較快,大約每分鐘八次。男性左邊的脈象強大為順象,女性右邊的脈象強大為順象。肥胖的人脈象沉潛,瘦弱的人脈象浮動。
6. 持脈輕重法第六
脈有輕重,何謂也?然:初持脈如三菽之重,與皮毛相得者,肺部也(菽者,小豆。言脈輕如三小豆之重。焒𪄀作皮毛之間者,肺氣所行,故言肺部也)。如六菽之重,與血脈相得者,心部也(心主血脈,次於肺,如六豆之重)。如九菽之重,與肌肉相得者,脾部也(脾在中央,主肌肉,故次心如九豆之重)。
如十二菽之重,與筋平者,肝部也(肝主筋,又在脾下,故次之)。按之至骨,舉之來疾者,腎部也(腎主骨,其脈沉至骨)。故曰輕重也。
白話文:
脈有輕重,何謂也?
脈象的輕重,是指什麼呢?
解釋:
-
初持脈如三菽之重,與皮毛相得者,肺部也。 (菽者,小豆。言脈輕如三小豆之重。焒𪄀作皮毛之間者,肺氣所行,故言肺部也。)
-
剛開始把脈時,感覺脈象輕如三粒小豆重量,而且與皮毛相連接的,就是肺部。
-
因為肺氣運行在皮毛之間,所以脈象輕浮。
-
如六菽之重,與血脈相得者,心部也。 (心主血脈,次於肺,如六豆之重。)
-
脈象像六粒小豆一樣重,而且與血脈相通的,就是心臟。
-
心臟主宰血脈,位置在肺之下,所以脈象比肺稍微沉重。
-
如九菽之重,與肌肉相得者,脾部也。 (脾在中央,主肌肉,故次心如九豆之重。)
-
脈象像九粒小豆一樣重,而且與肌肉相連接的,就是脾臟。
-
脾臟居於身體中央,主宰肌肉,位置在心之下,所以脈象比心更沉重。
-
如十二菽之重,與筋平者,肝部也。 (肝主筋,又在脾下,故次之。)
-
脈象像十二粒小豆一樣重,而且與筋絡平行的,就是肝臟。
-
肝臟主宰筋絡,位置在脾之下,所以脈象比脾更沉重。
-
按之至骨,舉之來疾者,腎部也。 (腎主骨,其脈沉至骨。)
-
按壓脈象時能感受到脈絡沉入骨中,而且快速上浮的,就是腎臟。
-
腎臟主宰骨骼,脈象沉而入骨。
因此,脈象的輕重,就能反映出五臟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