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叔和

《脈經》~

回本書目錄

1. 卷一

2. 脈形狀指下秘決第一(二十四種)

浮脈,舉之有餘,按之不足。(浮於手下)

芤脈,浮大而軟,按之中央空,兩邊實。(一曰手下無,兩旁有)

洪脈,極大在指下。(一曰浮而大)

滑脈,往來前卻流利,展轉替替然,與數相似。(一曰浮中如有力。一曰漉漉如欲脫)

數脈,去來促急。(一曰一息六七至。一曰數者進之名)

促脈,來去數,時一止復來。

弦脈,舉之無有,按之如弓弦狀。(一曰如張弓弦,按之不移。又曰浮緊為弦)

緊脈,數如切繩狀。(一曰如轉索之無常)

沉脈,舉之不足,按之有餘。(一曰重按之乃得)

伏脈,極重指按之,著骨乃得。(一曰手下裁動。一曰按之不足,舉之無有。一曰關上沉不出,名曰伏)

革脈,有似沉伏,實大而長微弦。(《千金翼》以革為牢)

實脈,大而長,微強,按之隱指愊愊然。(一曰沉浮皆得)

微脈,極細而軟,或欲絕,若有若無。(一曰小也。一曰手下快。一曰浮而薄。一曰按之如欲盡)

澀脈,細而遲,往來難且散,或一止復來。(一曰浮而短,一曰短而止。或曰散也)

細脈,小大於微,常有,但細耳。

軟脈,極軟而浮細。(一曰按之無有,舉之有餘。一曰細小而軟。軟,一作濡,曰濡者,如帛衣在水中,輕手相得)

弱脈,極軟而沉細,按之欲絕指下。(一曰按之乃得,舉之無有)

虛脈,遲大而軟,按之不足,隱指豁豁然空。

散脈,大而散。散者,氣實血虛,有表無里。

緩脈,去來亦遲,小快於遲。(一曰浮大而軟,陰浮與陽同等)

遲脈,呼吸三至,去來極遲。(一曰舉之不足,按之盡牢。一曰按之盡牢,舉之無有)

結脈,往來緩,時一止復來。(按之來緩,時一止者,名結陽;初來動止,更來小數,不能自還,舉之則動,名結陰)

代脈,來數中止,不能自還,因而復動。脈結者生,代者死。

動脈,見於關上,無頭尾,大如豆,厥厥然動搖。(《傷寒論》云:陰陽相搏名曰動。陽動則汗出,陰動則發熱,形冷惡寒。數脈見於關上,上下無頭尾,如豆大,厥厥動搖者,名曰動)

浮與芤相類(與洪相類),弦與緊相類,滑與數相類,革與實相類(《千金翼》云:牢與實相類),沉與伏相類,微與澀相類,軟與弱相類,緩與遲相類。(軟與遲相類)

白話文:

脈形狀指下秘訣第一(二十四種)

  1. 浮脈: 輕觸即可感覺到,用力按壓則感覺不到。

  2. 芤脈: 脈搏浮大而柔軟,按壓中間空虛,兩側飽滿。

  3. 洪脈: 脈搏非常大,在指下明顯可感。

  4. 滑脈: 脈搏來去流暢迅速,像連續不斷的流水。

  5. 數脈: 脈搏來去急速。

  6. 促脈: 脈搏來去頻繁,間歇停頓。

  7. 弦脈: 輕觸感覺不到,用力按壓則感覺像弓弦一樣。

  8. 緊脈: 脈搏像切斷的繩子一樣,緊繃。

  9. 沉脈: 輕觸感覺不到,用力按壓則感覺明顯。

  10. 伏脈: 需用力深按才能感覺到,幾乎貼近骨頭才能觸及。

  11. 革脈: 類似沉伏脈,但脈搏較大、較長,略帶弦性。

  12. 實脈: 脈搏大而長,略微有力,按壓時感覺飽滿。

  13. 微脈: 脈搏極細微柔軟,若有若無,似將消失。

  14. 澀脈: 脈搏細而遲,來去不流暢,常有停頓。

  15. 細脈: 脈搏比微脈略大,但仍然細小。

  16. 軟脈: 脈搏極柔軟而細小。

  17. 弱脈: 脈搏極柔軟而細小,按壓時幾乎感覺不到。

  18. 虛脈: 脈搏遲緩、大而軟,按壓時感覺空虛。

  19. 散脈: 脈搏大而散亂。

  20. 緩脈: 脈搏來去緩慢。

  21. 遲脈: 脈搏來去極慢,呼吸三次才跳動一次。

  22. 結脈: 脈搏來去緩慢,時而停頓。

  23. 代脈: 脈搏時而出現,時而停止,無法持續。

  24. 動脈: 在關脈處出現,無頭無尾,像豆子般大小,搏動明顯。

浮脈與芤脈(及洪脈)相似,弦脈與緊脈相似,滑脈與數脈相似,革脈與實脈相似,沉脈與伏脈相似,微脈與澀脈相似,軟脈與弱脈相似,緩脈與遲脈相似。

3. 平脈早晏法第二

黃帝問曰:夫診脈常以平旦,何也?岐伯對曰:平旦者,陰氣未動,陽氣未散,飲食未進,經脈未盛,絡脈調均,(《內經》作調勻)氣血未亂,故乃可診。過此非也。(《千金》同《素問》《太素》,云:有過之脈)切脈動靜而視精明,察五色,觀五臟有餘不足、六腑強弱、形之盛衰。以此參伍,決死生之分。

白話文:

黃帝問道:為什麼診脈通常要在清晨?岐伯回答:清晨時分,陰氣尚未活動,陽氣尚未消散,飲食尚未進食,經絡尚未充盈,各個經絡血氣流通均衡,氣血尚未紊亂,因此最適宜診脈。過了這個時間就不適合了。診脈時要觀察脈搏的動靜,仔細觀察其顏色,判斷五臟的盛衰,六腑的強弱,以及形體的盛衰狀況。綜合這些資訊,就能判斷生死。

4. 分別三關境界脈候所主第三

從魚際至高骨(其骨自高),卻行一寸,其中名曰寸口。從寸至尺,名曰尺澤。故曰尺寸。寸後尺前,名曰關。陽出陰入,以關為界。陽出三分,陰入三分,故曰三陰三陽。陽生於尺動於寸,陰生於寸動於尺。寸主射上焦,出頭及皮毛竟手。關主射中焦,腹及腰。尺主射下焦,少腹至足。

白話文:

從手腕內側魚際穴到高骨(突出之骨)再向上量一寸,這段位置稱為寸口。從寸口到尺澤穴,稱為尺澤,合稱尺寸。寸口與尺澤之間稱為關。陽氣從尺澤出發,陰氣從寸口進入,以關脈為界。陽氣外達三分,陰氣內入三分,故稱三陰三陽。陽氣從尺澤產生,在寸口處活動;陰氣從寸口產生,在尺澤處活動。寸口脈象主宰上焦,反應頭部及皮膚、毛髮和手部;關脈主宰中焦,反應腹部及腰部;尺脈主宰下焦,反應小腹部及足部。

5. 辨尺寸陰陽榮衛度數第四

夫十二經皆有動脈,獨取寸口,以決五臟六腑死生吉凶之候者,何謂也?然:寸口者,脈之大會,手太陰之動脈也。人一呼脈行三寸,一吸脈行三寸,呼吸定息,脈行六寸。人一日一夜凡一萬三千五百息,脈行五十度,周於身。漏水下百刻,榮衛行陽二十五度,行陰亦二十五度,為一周(晬時也)。

故五十度而復會於手太陰。太陰者,寸口也,即五臟六腑之所終始,故法取於寸口。脈有尺寸,何謂也?然:尺寸者,脈之大會要也。從關至尺是尺內,陰之所治也;從關至魚際是寸口內,陽之所治也。故分寸為尺,分尺為寸。故陰得尺內一寸,陽得寸內九分。尺寸終始一寸九分,故曰尺寸也。

脈有太過,有不及,有陰陽相乘,有覆有溢,有關有格,何謂也?然:關之前者,陽之動也,脈當見九分而浮。過者,法曰太過;減者,法曰不及。遂上魚為溢,為外關內格,此陰乘之脈也。關之後者,陰之動也,脈當見一寸而沉。過者,法曰太過;減者,法曰不及。遂入尺為覆,為內關外格,此陽乘之脈,故曰覆溢。是真臟之脈也,人不病自死。

白話文:

辨別寸口脈診斷陰陽榮衛的度數方法(第四)

人體十二經脈都有動脈搏動,但為何只取寸口脈來判斷五臟六腑的生死吉凶呢?因為寸口脈是脈搏匯聚之處,也是手太陰肺經的動脈。人體一次呼吸,脈搏運行三寸;吸氣三寸,呼氣三寸,一次完整的呼吸脈搏運行六寸。人一天一夜約呼吸一萬三千五百次,脈搏運行五十度,遍行全身。一天一夜一百刻(古代時間單位),榮氣與衛氣在陽經運行二十五度,在陰經也運行二十五度,完成一個循環(相當於周歲)。

所以,脈搏運行五十度後又回到手太陰肺經。手太陰肺經就是寸口脈所在,也是五臟六腑氣血的起始與終結之處,因此診脈要取寸口。脈診中的寸口和尺脈,指的是什麼呢?寸口和尺脈是脈搏匯聚的重要部位。從手腕關元穴到尺澤穴之間是尺脈範圍,屬於陰經的部位;從關元穴到魚際穴之間是寸口脈範圍,屬於陽經的部位。所以將寸口脈範圍分成尺脈和寸脈。陰經在尺脈範圍內得一寸,陽經在寸脈範圍內得九分。寸脈和尺脈加起來共一寸九分,所以稱為尺寸。

脈象有太過、不及,有陰陽相互乘克,有覆有溢,有關有格等情況,這些指的是什麼呢?關元穴之前的脈象,是陽氣活動的表現,脈搏應該浮現九分。超過九分則稱為太過,少於九分則稱為不及。脈象上達魚際穴則稱為溢,外關內格,這是陰氣乘克陽氣的脈象。關元穴之後的脈象,是陰氣活動的表現,脈搏應該沉潛一寸。超過一寸則稱為太過,少於一寸則稱為不及。脈象下達尺澤穴則稱為覆,內關外格,這是陽氣乘克陰氣的脈象,稱為覆溢。這是臟腑真氣受損的脈象,即使沒有其他疾病也會導致死亡。

6. 平脈視人大小長短男女逆順法第五

凡診脈,當視其人大小、長短及性氣緩急。脈之遲速、大小、長短皆如其人形性者,則吉。反之者,則為逆也。脈三部大都欲等,只如小人、細人、婦人脈小軟。小兒四、五歲,脈呼吸八至,細數者,吉。(《千金翼》云:人大而脈細,人細而脈大,人樂而脈實,人苦而脈虛,性急而脈緩,性緩而脈躁,人壯而脈細,人羸而脈大,此皆為逆,逆則難治。反此為順,順則易治。

凡婦人脈常欲濡弱於丈夫。小兒四、五歲者,脈自快疾,呼吸八至也。男左大為順,女右大為順。肥人脈沉,瘦人脈浮)

白話文:

診脈時,要觀察病人的身材大小、高矮胖瘦以及性格、氣質的急緩。脈搏的快慢、強弱、長短,如果與病人的形體特徵和性格相符,就是吉利的徵兆;反之,就是不正常的。一般來說,脈象的三部(寸、關、尺)應該大致相等,只有身材矮小、瘦弱的人,以及婦女的脈象會比較細弱。四五歲的小孩,脈搏跳動次數約為呼吸次數的八倍,如果脈搏細而數目正常,就是吉利的。

大體而言,如果一個人身材高大但脈象卻細弱,身材瘦小但脈象卻有力;性格開朗但脈象虛弱,性格痛苦但脈象有力;性格急躁但脈象緩慢,性格緩慢但脈象急促;身體強壯但脈象細弱,身體消瘦但脈象有力,這些都屬於不正常的現象,不正常的脈象就難以治療。與此相反的脈象則容易治療。

婦女的脈象通常比男性的更細弱。四五歲的小孩,脈搏跳動較快,呼吸八次脈搏跳動八次。男性左邊脈象較大為正常,女性右邊脈象較大為正常。肥胖的人脈象較沉,瘦弱的人脈象較浮。

7. 持脈輕重法第六

脈有輕重,何謂也?然:初持脈如三菽之重,與皮毛相得者,肺部也(菽者,小豆。言脈輕如三小豆之重。焒𪄀作皮毛之間者,肺氣所行,故言肺部也)。如六菽之重,與血脈相得者,心部也(心主血脈,次於肺,如六豆之重)。如九菽之重,與肌肉相得者,脾部也(脾在中央,主肌肉,故次心如九豆之重)。

如十二菽之重,與筋平者,肝部也(肝主筋,又在脾下,故次之)。按之至骨,舉之來疾者,腎部也(腎主骨,其脈沉至骨)。故曰輕重也。

白話文:

脈象有輕有重,這指的是什麼呢?剛開始診脈時,感覺脈搏像三個小豆子那麼輕,而且與皮膚和毛髮相連的感覺,這是肺部的脈象。(菽是小豆,意思是脈搏輕如三個小豆的重量。因為肺氣運行在皮膚和毛髮之間,所以說是肺部。)

如果感覺脈搏像六個小豆子那麼重,而且與血液脈絡相連的感覺,這是心部的脈象。(心主血脈,次於肺,所以像六個小豆的重量。)

如果感覺脈搏像九個小豆子那麼重,而且與肌肉相連的感覺,這是脾部的脈象。(脾位於臟腑中央,主肌肉,所以次於心,像九個小豆的重量。)

如果感覺脈搏像十二個小豆子那麼重,而且與筋膜平行的感覺,這是肝部的脈象。(肝主筋,又在脾之下,所以次之。)

如果按下去能摸到骨頭,放手後脈搏跳動很快,這是腎部的脈象。(腎主骨,所以脈象沉而至骨。)

所以,這就是脈象輕重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