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叔和

《脈經》~ 卷十 (3)

回本書目錄

卷十 (3)

1. 上陽蹺陰蹺帶脈

尺寸俱沉,關上無有者,苦心下喘。

尺寸俱數,有熱;俱遲,有寒。

尺寸俱微,厥,血氣不足,其人少氣。

尺寸俱濡弱,發熱,惡寒,汗出。(一云內溫熱,手足逆冷,汗出)

寸口沉,胸中痛,引背。(一云短氣)

關上沉,心痛,上吞酸。

尺中沉,引背痛。

寸口伏,胸中有逆氣。

關上伏,有水氣,泄溏。

尺中伏,水穀不消。

寸口弦,胃中拘急。(一作心下愊愊)

關上弦,胃中有寒,心下拘急。

尺中弦,少腹、臍下拘急。

寸口緊,頭痛,逆氣。

關上緊,心下痛。

尺中緊,臍下少腹痛。

寸口澀,無陽,少氣。

關上澀,無血,厥冷。

尺中澀,無陰,厥冷。

寸口微,無陽,外寒。

關上微,中實(一作胃虛),能食,故里急。(一作無胃氣)

尺中微,無陰,厥冷,腹中拘急。

寸口滑,胸滿逆。

關上滑,中實逆。

尺中滑,下利,少氣。

寸口數,即吐。

關上數,胃中有熱。

尺中數,惡寒,小便赤黃。

寸口實,即生熱;虛,即生寒。

關上實,即痛;虛,即脹滿。

尺中實,即小便難,少腹牢痛;虛,即閉澀。

寸口芤,吐血;微芤,衄血。

關上芤,胃中虛。

尺中芤,下血;微芤,小便血。

寸口浮,其人中風,發熱、頭痛。

關上浮,腹痛,心下滿。

尺中浮,小便難。

寸口遲,上焦有寒。

關上遲,弱無胃氣有熱。

尺中遲,下焦有寒,背痛。

寸口濡,陽弱,自汗出。

關上濡,下重。

尺中濡,少血,發熱,惡寒。

寸弱,陽氣少。

少關(無缺)

尺弱,少血。

白話文:

上陽蹺、陰蹺、帶脈脈診

寸口、關上、尺中三部脈象皆沉弱,則苦於心下氣喘。

三部脈象皆數,則有熱;皆遲,則有寒。

三部脈象皆微弱,則出現厥證,血氣不足,患者氣虛乏力。

三部脈象皆濡弱,則發熱、惡寒、汗出(或內有溫熱,手足冰冷,汗出)。

寸口脈沉,則胸痛並牽引至背部(或氣短)。

關上脈沉,則心痛,並有上逆之酸水湧上咽喉感。

尺中脈沉,則牽引背部疼痛。

寸口脈伏,則胸中有逆氣感。

關上脈伏,則有水濕,大便溏瀉。

尺中脈伏,則水穀消化不良。

寸口脈弦,則胃部拘急疼痛(或心下部緊痛)。

關上脈弦,則胃中有寒,心下部拘急疼痛。

尺中脈弦,則少腹、臍下拘急疼痛。

寸口脈緊,則頭痛,並有逆氣感。

關上脈緊,則心下部疼痛。

尺中脈緊,則臍下少腹疼痛。

寸口脈澀,則陽氣不足,氣虛乏力。

關上脈澀,則血虛,出現厥冷症狀。

尺中脈澀,則陰氣不足,出現厥冷症狀。

寸口脈微弱,則陽氣不足,外感寒邪。

關上脈微弱,則胃實(或胃虛),雖能進食,卻腹瀉頻繁(或無胃氣)。

尺中脈微弱,則陰氣不足,出現厥冷,腹部拘急疼痛。

寸口脈滑,則胸部滿悶,並有逆氣感。

關上脈滑,則胃實,並有逆氣感。

尺中脈滑,則大便稀溏,氣虛乏力。

寸口脈數,則容易嘔吐。

關上脈數,則胃中有熱。

尺中脈數,則惡寒,小便顏色黃赤。

寸口脈實,則容易生熱;虛,則容易生寒。

關上脈實,則容易疼痛;虛,則容易脹滿。

尺中脈實,則小便困難,少腹脹痛;虛,則小便閉澀。

寸口脈芤,則吐血;脈象輕微芤,則鼻出血。

關上脈芤,則胃氣虛弱。

尺中脈芤,則便血;脈象輕微芤,則小便帶血。

寸口脈浮,則患者中風,發熱頭痛。

關上脈浮,則腹痛,心下部滿悶。

尺中脈浮,則小便困難。

寸口脈遲,則上焦有寒邪。

關上脈遲,則虛弱,無胃氣,並伴有熱。

尺中脈遲,則下焦有寒邪,背部疼痛。

寸口脈濡,則陽氣虛弱,自汗出。

關上脈濡,則小便不利,下墜感重。

尺中脈濡,則血虛,發熱、惡寒。

寸口脈弱,則陽氣不足。

關上脈弱(無缺失)

尺中脈弱,則血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