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叔和

《脈經》~ 卷三 (3)

回本書目錄

卷三 (3)

1. 肺大腸部第四

肺象金,與大腸合為腑(大腸為傳導之腑也)。其經手太陰(手太陰肺脈也),與手陽明為表裡(手陽明大腸脈也)。其脈浮(浮,肺脈之大形也)。其相季夏六月(季夏土王金相)。其王秋三月,廢冬三月,囚春三月,死夏三月(夏火王金死)。其王日庚辛,王時晡時、日入;其困日甲乙,困時平旦、日出;其死日丙丁,死時禺中、日中。

其神魄,其主聲,其養皮毛,其候鼻,其聲哭,其色白,其臭腥,其液涕,其味辛,其宜咸,其惡苦。肺俞在背第三椎(或云第五椎也),募在中府(直兩乳上下肋間)。大腸俞在背第十六椎,募在天樞(挾臍旁各一寸半)上新撰。

白話文:

肺在五行屬金,與大腸共同組成腑臟系統,其中大腸負責傳導食物殘渣。肺經是手太陰經,與手陽明大腸經互為表裡。肺經的脈象浮現於體表,代表肺氣的狀態。

肺氣旺盛的季節是季夏六月,因為此時土氣旺盛,五行相生,金氣受土氣滋養而旺盛。肺氣主導的季節是秋季的三個月,在冬季三個月處於衰弱狀態,在春季三個月被抑制,在夏季三個月則被克制。

肺氣旺盛的日子是庚日和辛日,旺盛的時間是午後和日落時分。肺氣衰弱的日子是甲日和乙日,衰弱的時間是黎明和日出時分。肺氣死亡的日子是丙日和丁日,死亡的時間是中午。

肺與神魄相連,主宰人的聲音,滋養皮毛,與鼻子相通,其聲音表現為哭泣,其顏色為白色,其氣味為腥臭,其液體為鼻涕,其味道為辛辣,喜食鹹味,厭惡苦味。

肺俞穴位於背部第三節脊椎(或第五節脊椎),募穴為中府穴,位於兩乳頭下方肋骨之間。大腸俞穴位於背部第十六節脊椎,募穴為天樞穴,位於肚臍旁各一寸半。

肺者西方金,萬物之所終(金性剛,故王西方,割斷萬物,萬物是以皆終於秋也)。宿葉落柯,萋萋枝條,其杌然獨在。其脈為微浮毛,衛氣遲(萋萋者,零落之貌也,言草木宿葉得秋隨風而落,但有枝條杌然獨在。此時陽氣則遲,脈為虛微如毛也),榮氣數。數則在上,遲則在下,故名曰毛(諸陽脈數,諸陰脈遲,榮為陰,不應數,反言榮氣數,陰得秋節而升轉在陽位,故一時數而在上也。此時陰始用事,陽即下藏,其氣反遲,是以肺脈數散如毛也)。

陽當陷而不陷,陰當升而不升,為邪所中(陰陽交易,則不以時定,二氣感激,故為風寒所中)。陽中邪則卷,陰中邪則緊,卷則惡寒,緊則為慄,寒慄相薄,故名曰瘧。弱則發熱,浮乃來出(卷者,其人拘卷也,緊者,脈緊也。此謂初中風寒之時,脈緊,其人則寒,寒止而脈更微弱,弱則其人發熱,熱止則脈浮,浮者,瘧解王脈出也),旦中旦發,暮中暮發(言瘧發皆隨其初中風邪之時也)。

白話文:

肺臟屬西方金,是萬物歸宿之處。金性剛強,所以為西方之主,它能割斷萬物,因此萬物都終結於秋季。就像樹葉在秋季隨風飄落,只剩下光禿禿的枝幹,獨自佇立在那裡。肺經的脈象細小浮動,如同毛髮,衛氣遲緩。因為草木的葉子在秋季凋零,只剩下光禿禿的枝幹,此時陽氣遲緩,脈象虛弱細小,如同毛髮,榮氣則快速。快速的脈象在上面,遲緩的脈象在下面,所以稱為毛髮狀脈象。

陽氣應該下降而不下降,陰氣應該上升而不上升,就會被邪氣侵襲。陰陽交替運行,如果沒有按照時序,就會導致氣機逆亂,因此就會被風寒所侵。陽氣被邪氣侵襲就會收縮,陰氣被邪氣侵襲就會緊縮,收縮就會怕冷,緊縮就會發抖,寒熱交替出現,所以叫做瘧疾。身體虛弱就會發熱,脈象浮起來就代表疾病要痊癒。收縮指的是患者身體蜷縮在一起,緊縮指的是脈象緊。這指的是剛開始感染風寒時,脈象緊縮,患者就會感到寒冷,寒意退去之後脈象就變得微弱,身體虛弱就會發熱,熱退之後脈象浮起來,浮起來代表瘧疾痊癒,脈象恢復正常。瘧疾發作的時間都與最初感染風寒的時間一致,早上感染早上發作,晚上感染晚上發作。

臟有遠近,脈有遲疾,周有度數,行有漏刻(臟,謂人五臟,肝心脾肺腎也,心肺在膈上,呼則其氣出,是為近,呼為陽,其脈疾。腎肝在膈下,吸則其氣入,是為遠也,吸為陰,其脈遲。度數,謂經脈之長短,周身行者,榮衛之行也。行陰、陽各二十五度,為一周也,以應漏下百刻也)。

遲在上,傷毛採;數在下,傷下焦。中焦有惡則見,有善則匿(秋則陽氣遲,陰氣數。遲當在下,數當在上,隨節變,故言傷毛採也。人之皮毛,肺氣所行。下焦在臍下,陰之所治也,其脈應遲,今反數,故言傷下焦。中焦,脾也,其平善之時脈常自不見,衰乃見耳。故云有惡則見也)。

白話文:

人體五臟,心肺靠近,呼氣時氣往外,屬於陽,脈搏較快;腎肝較遠,吸氣時氣往內,屬於陰,脈搏較慢。經脈的長短決定了氣血的運行速度,一週循環包括陽氣和陰氣各二十五度,相當於一百刻的時間。

脈搏過快位於上焦,容易傷到毛髮;脈搏過慢位於下焦,容易傷到下焦。脾臟如果正常運作,脈搏就不容易察覺,只有出現問題時才會顯現出來。

陽氣下陷,陰氣則溫(言陽氣下陷,溫養諸臟)。陽反在下,陰反在巔,故名曰長而且留。(陰陽交代,各順時節,人血脈和平,言可長留竟一時)上四時經。

黃帝問曰:秋脈如浮,何如而浮?岐伯對曰:秋脈肺也,西方金也,萬物之所以收成也。故其氣來輕虛而浮,其氣來急去散,故曰浮。反此者病。黃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氣來毛而中央堅,兩旁虛,此謂太過,病在外;其氣來毛而微,此謂不及,病在中。黃帝曰:秋脈太過與不及,其病何如?岐伯曰:太過則令人氣逆而背痛溫溫(《內經》溫溫作慍慍)然,不及則令人喘,呼吸少氣而咳,上氣見血,下聞病音。

白話文:

陽氣下降,陰氣便溫暖,這表示陽氣下沉,溫養著五臟六腑。陽氣反常地往下沉,陰氣反常地往上浮,所以叫做「長而且留」,意思是陰陽交替,各按時節運作,人體血脈平和,可以長久地活著。這是上四時經的理論。

黃帝問道:秋脈如果浮,是什麼原因呢?岐伯回答:秋脈屬於肺,對應西方金,萬物因此收穫成熟。所以秋氣輕虛而浮,來得快去得也快,因此稱為浮。與此相反的就是病態。

黃帝問:什麼樣的情況是反常呢?岐伯回答:如果氣脈表面鬆散,而中間堅實,兩側虛弱,這是過度,病症在外;如果氣脈表面鬆散,而且微弱,這是不足,病症在內。

黃帝問:秋脈過度和不足,會造成什麼樣的病症呢?岐伯回答:過度會導致人氣逆上而背部疼痛發熱,不足則會導致人喘不過氣,呼吸短促咳嗽,上氣時吐血,下氣時聽到病痛的聲音。

肺脈來厭厭聶聶,如落榆莢,曰肺平。秋以胃氣為本(《難經》云:厭厭聶聶,如循榆葉,曰春平脈。藹藹如車蓋。按之益大,曰秋平脈),肺脈來不上不下,如循雞羽,曰肺病(《巢源》無不字)。肺脈來如物之浮,如風吹毛,曰肺死。真肺脈至,大而虛,如以毛羽中人膚,色赤白不澤,毛折,乃死。

秋胃微毛,曰平;毛多胃少,曰肺病;但毛無胃,曰死。毛而有弦,曰春病;弦甚,曰今病。肺藏氣,氣舍魄。喜樂無極則傷魄,魄傷則狂,狂者意不存人,皮革焦,毛悴色夭,死於夏。秋金肺王。其脈浮(《千金》浮作微)澀而短,曰平脈。

白話文:

肺部的脈象如果來的時候輕輕顫動,像是榆莢掉落,就叫做肺平。秋天以胃氣為本,(《難經》說:輕輕顫動,像是循著榆葉,叫做春天平和的脈象。像車蓋一樣寬廣,按下去反而更大,叫做秋天平和的脈象。)如果肺部的脈象來的時候不上不下,像是循著雞毛,就叫做肺病。(《巢源》沒有「不」字。)如果肺部的脈象來的時候像是浮物一樣,像風吹著毛髮一樣,就叫做肺死。真正的肺脈來到時,大而虛,像是用毛羽觸碰人的皮膚,顏色赤白不光澤,毛髮折斷,就快要死了。

秋天胃氣微弱,叫做平和;毛髮多而胃氣少,叫做肺病;只有毛髮而沒有胃氣,就叫做死亡。毛髮上有弦脈,叫做春天病;弦脈很明顯,就叫做現在的病。肺臟藏氣,氣舍魄。喜悅無度就會傷到魄,魄傷就會狂躁,狂躁的人意志不存,皮膚乾燥,毛髮枯槁,面色蒼白,會死於夏天。秋天金氣旺盛,肺為君主。其脈浮澀而短,叫做平和的脈象。(《千金方》中「浮」字作「微」字。)

反得洪大而散者(《千金》作浮大而洪),是心之乘肺,火之剋金,為賊邪,大逆,十死不治(一本云:日,月、年數至四,忌丙丁),反得沉濡而滑者,是腎之乘肺,子之扶母,為實邪,雖病自愈,反得大而緩者,是脾之乘肺,母之歸子,為虛邪,雖病易治。反得弦細而長者,是肝之乘肺,木之陵金,為微邪,雖病即瘥。

肺脈來,泛泛輕如微風吹鳥背上毛,再至,曰平;三至,曰離經,病;四至,脫精;五至,死;六至,命盡。手太陰脈也。肺脈急甚,為癲疾;微急,為肺寒熱,怠墮,咳唾血,引腰背胸,苦鼻息肉不通。緩甚,為多肝;微緩,為痿偏風(一作漏風),頭以下汗出不可止。太甚,為脛腫;微大,為肺痹,引胸背,起腰內。

白話文:

如果病症表現為呼吸急促而聲音洪亮,像是《千金要方》中所說的「浮大而洪」,這是心氣乘犯肺氣,火剋金,屬於賊邪,屬於大逆之病,十死無生(有一種說法是,命數至四,忌諱丙丁日)。

如果病症表現為呼吸沉重而滑潤,這是腎氣乘犯肺氣,子氣扶助母氣,屬於實邪,雖然會生病,但可以自行痊癒。

如果病症表現為呼吸深長而緩慢,這是脾氣乘犯肺氣,母氣歸於子氣,屬於虛邪,雖然會生病,但容易治療。

如果病症表現為呼吸細微而長,這是肝氣乘犯肺氣,木氣克伐金氣,屬於微邪,雖然會生病,但很快就會好轉。

肺脈運行,初起時如同微風吹拂鳥背上的羽毛,輕輕飄動,再運行一段時間,就變得平穩,再繼續運行,就會脫離經脈,出現病症;再繼續運行,就會損耗精氣;再繼續運行,就會死亡;最後,生命就會結束。這就是手太陰肺經的脈象。

如果肺脈非常急促,就會患上癲癇;如果稍微急促,就會出現肺寒熱、身體疲倦、咳嗽吐血、腰背胸部疼痛、鼻息肉阻塞等症狀。

如果肺脈非常緩慢,就會出現肝氣過盛;如果稍微緩慢,就會出現痿症、偏風(或稱漏風)、頭部以下汗出不止等症狀。

如果肺脈非常強勁,就會出現脛骨腫脹;如果稍微強勁,就會出現肺痹,胸背疼痛,腰部內側疼痛等症狀。

小甚,為飧泄;微小,為消癉。滑甚,為息賁,上氣;微滑,為上下出血。澀甚,為嘔血;微澀,為鼠瘻,在頸支掖之間,下不勝其上,其能喜酸。手太陰氣絕則皮毛焦。太陰者,行氣溫皮毛者也,氣弗營則皮毛焦,皮毛焦則津液去,津液去則皮節傷,皮節傷者則爪(爪字一作皮)枯毛折,毛折者則氣(氣字一作毛)先死。丙篤丁死,火勝金也。

肺死臟,浮之虛,按之弱如蔥葉,下無根者,死。上《素問》《針經》、張仲景。

白話文:

輕微的腹瀉稱為飧泄,稍微輕微的則稱為消癉。滑利過度會導致息賁,上氣喘不過氣;稍微滑利則會導致上下出血。澀滯過度會導致嘔血;稍微澀滯則會導致鼠瘻,長在頸部、腋窩之間,下方承受不住上方,患者喜食酸味。手太陰經氣虛絕,則皮膚毛髮枯焦。手太陰經是運行氣血溫暖皮膚毛髮的經脈,氣血不能滋養,就會導致皮膚毛髮枯焦,皮膚毛髮枯焦則津液流失,津液流失則肌膚受損,肌膚受損則指甲枯萎、毛髮斷折,毛髮斷折則人將不久於人世。丙日發病丁日死亡,是火氣過旺克制金氣所致。

肺部死亡,用手觸摸時感覺虛浮,按壓時軟弱無力,如同蔥葉一般,向下沒有根基,則人必死。以上內容出自《素問》、《針經》和張仲景的醫書。

2. 腎膀胱部第五

腎象木,與膀胱合為腑(膀胱為津液之腑)。其經足少陰(足少陰腎脈也),與足太陽為表裡(足太陽膀胱脈也)。其脈沉(沉,腎脈之大形也),其相秋三月,(秋金王水相)。其王冬三月,廢春三月,囚夏三月,其死季夏六月。其王日壬癸,王時人定、夜半;其困日丙丁,困時禺中、日中;其死日戊己,死時食時、日昳。

其神志(腎之所藏者志也),其主液,其養骨,其候耳,其聲呻,其色黑,其臭腐,其液唾,其味鹹,其宜酸,其惡甘。腎俞在背第十四椎,募在京門;膀胱俞在第十九椎,募在中極。(橫骨上一寸,在臍下五寸前陷者中)上新撰。腎者北方水,萬物之所藏(冬則北方用事,王在三時之後,腎在四臟之下,故王北方也,萬物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百蟲伏蟄(冬伏蟄不食之蟲,言有百種也),陽氣下陷,陰氣上升。

白話文:

腎臟如同樹木,與膀胱共同構成臟腑,膀胱是津液的貯藏器官。腎經稱為足少陰,與足太陽膀胱經互為表裡。腎脈沉潛,主宰秋季(金氣當令)。冬三月是腎氣最盛的季節,春季休養,夏季囚禁,夏季末月(六月)則氣勢衰微。腎氣旺盛的日子是壬癸日,旺盛的時間是夜晚的子時(23:00-1:00);腎氣衰弱的日子是丙丁日,衰弱的時間是午時(11:00-13:00);腎氣虛弱的日子是戊己日,虛弱的時間是巳時(9:00-11:00)和午時(11:00-13:00)。

腎臟主宰人的精神意志,掌管人體的液體,滋養骨骼,與耳朵相通,其聲音為呻吟,其顏色為黑色,其氣味為腐臭,其分泌物為唾液,其味為鹹,喜食酸味,忌食甜味。腎俞穴位於背部第十四椎骨,募穴位於京門穴;膀胱俞穴位於第十九椎骨,募穴位於中極穴。中極穴位於橫骨上1寸,臍下5寸前陷中。

腎臟屬於北方水,是萬物收藏的場所。冬季是北方當令的季節,腎臟位於四臟之下,因此也主宰北方。萬物在春季萌發,夏季生長,秋季收穫,冬季收藏。冬眠的蟲子躲藏起來,陽氣下降,陰氣上升。

陽氣中出,陰氣烈為霜,遂不上升,化為雪霜,猛獸伏蟄,蜾蟲匿藏(陽氣下陷者,謂降於土中也。其氣猶越而升出,陰氣在上寒盛,陽氣雖升出而不能自致,因而化作霜雪。或謂陽氣中出,是十月則霜降。猛獸伏蟄者,蓋謂龍蛇冬時而潛處。螺蟲,無毛甲者,得寒皆伏蟄,逐陽氣所在,如此避冰霜,自溫養也)。

其脈為沉。沉為陰,在裡,不可發汗,發則蜾蟲出,見其霜雪(陽氣在下,故冬脈沉,溫養於臟腑,此為裡實而表虛,復從外發其汗,此為逆治,非其法也。猶百蟲伏蟄之時,而反出土見於冰霜,必死不疑。逆治者死,此之謂也)。陰氣在表,陽氣在臟,慎不可下,下之者傷脾,脾土弱即水氣妄行(陽氣在下,溫養諸臟、故不可下也。下之既損於陽氣,而脾胃復傷。

白話文:

陽氣從體內往外散發,陰氣強盛則凝結成霜,但陽氣無法上升,轉化為霜雪。猛獸躲起來冬眠,昆蟲也藏起來避寒。由於陽氣下降,冬天的脈象沉緩。沉則屬陰,藏於內,不可發汗,發汗就會讓昆蟲從藏身處跑出來,暴露在霜雪之中。陰氣在體表,陽氣在臟腑,不可瀉下,瀉下會傷脾,脾虛則水氣亂竄。

土以防水,而今反傷之。故令水得盈溢而妄行也)。下之者,如魚出水,蛾入湯(言治病逆,則殺人,如魚出水,蛾入湯火之中,立死),重客在裡,慎不可熏,熏之逆客,其息則喘(重客者,猶陽氣也,重者,尊重之貌也。陽位尊處於上,今一時在下,非其常所,故言客也。

熏謂燒針,及以湯火之輩熏發其汗,如此則客熱從外入,與陽氣相薄,是為逆也。氣上熏胸中,故令喘息)。無持客熱,令口爛瘡(無持者,無以湯火發熏其汗也。熏之則火氣入里為客熱,故令其口生瘡)。陰脈且解,血散不通,正陽遂厥,陰不往從(血行脈中,氣行脈外,五十周而復會,如環之無端也。血為陰,氣為陽,相須而行。

白話文:

土的本性是防水,現在卻反過來傷害它,所以導致水滿溢而任意流淌。如果用錯誤的方法治療,就像魚離開水,蛾飛入火湯一樣,馬上就會死亡。陽氣就像貴賓,現在它在身體內部,應該謹慎對待,不能用熱刺激它。如果用灸灼或熱敷等方式刺激它,就會使外來的熱氣進入體內,與陽氣相衝,導致呼吸困難。如果用熱方法刺激身體,會導致火氣進入體內,造成口瘡。陰脈鬆弛,血液運行不暢,陽氣因此衰竭,陰氣也無法跟隨。

解釋

這段文字主要闡述了中醫對“陽氣”和“陰血”的理解,以及治療中應遵循的原則。

  • 土以防水: 比喻人體的脾胃,其功能就像土一樣,能消化吸收食物,防止水濕之邪入侵。
  • 水得盈溢而妄行: 比喻水濕之邪過多,導致身體水腫、脾虛等症狀。
  • 下之者,如魚出水,蛾入湯: 比喻用錯誤的方法治療,例如用寒涼之法治療陽氣虛弱的患者,反而會加重病情。
  • 重客在裡,慎不可燻: 比喻陽氣虛弱,如同貴賓需要小心照顧,不能用熱方法刺激它。
  • 燻之逆客,其息則喘: 比喻用熱方法刺激陽氣,會導致外熱入侵,與陽氣相衝,導致呼吸困難。
  • 無持客熱,令口爛瘡: 比喻用熱方法刺激身體,會導致火氣入侵,造成口瘡。
  • 陰脈且解,血散不通,正陽遂厥,陰不往從: 比喻陰血不足,導致陽氣虛衰,身體機能失調。

發其汗,使陰陽離別,脈為解散,血不得通。厥者,逆也,謂陽氣逆而不復相朝使。治病失所,故陰陽錯逆,可不慎也),客熱狂入,內為結胸(陰陽錯亂,外熱狂入,留結胸中也)。脾氣遂弱,清溲痢通。(脾主水穀,其氣微弱,水穀不化,下痢不息,清者,廁也,溲從水道出,而反清溲者,是謂下痢至廁也)上四時經。

黃帝問曰:冬脈如營,何如而營?岐伯對曰:冬脈腎也,北方水也,萬物之所以合藏,故其氣來沉以摶,(甲乙作濡)故曰營。反此者病。黃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氣來如彈石者,此謂太過,病在外;其去如數者,此謂不及,病在中。黃帝曰:冬脈太過與不及,其病皆如何?岐伯曰:太過則令人解㑊,脊脈痛而少氣,不欲言;不及則令人心懸如病飢,眇中清,脊中痛,少腹滿,小便黃赤。腎脈來喘喘累累如鉤,按之而堅,曰腎平。

白話文:

發汗會使陰陽分離,導致脈絡散亂,血液無法流通。厥症是陽氣逆行不復,導致陰陽失衡。治療疾病失當,容易造成陰陽錯亂,不可不慎。外來的熱邪侵入體內,會在胸中凝聚,造成陰陽錯亂,外熱侵入,留結於胸中。脾氣虛弱,則會導致清瀉痢疾。脾主水穀,脾氣虛弱,水穀不化,就會導致下痢不止,清者指的是廁所,溲指的是小便,從水道排出,清溲指的是下痢至廁所。以上是四時經脈的理論。

黃帝問道:冬天的脈象像營氣,請問如何是營氣?岐伯回答:冬天的脈象屬於腎經,腎屬北方水,萬物因此而收藏,所以腎氣下降沉降,收斂內藏,故稱為營氣。反之則為病。黃帝問道:怎樣是反之?岐伯回答:如果腎氣上揚,如同彈石般,這是過度,病在體表。如果腎氣下降過度,如同數數般,這是不足,病在內裡。黃帝問道:冬天的脈象過度和不足,其病症分別是什麼?岐伯回答:過度則會導致人體解㑊,脊椎疼痛而氣短,不想說話。不足則會導致人心懸不安,好像病飢,眼中清亮,脊椎疼痛,小腹脹滿,小便黃赤。腎脈跳動緩慢,如同鉤子般,按之堅硬,這叫做腎平。

冬以胃氣為本。腎脈來如引葛,按之益堅,曰腎病。腎脈來發如奪索,辟辟如彈石,曰腎死。真腎脈至,摶而絕,如以指彈石,辟辟然,色黃黑不澤,毛折,乃死。冬胃微石,曰平;石多胃少,曰腎病;但石無胃,曰死。石而有鉤,曰夏病;鉤甚,曰今病。(凡人以水穀為本,故人絕水穀則死,脈無胃氣亦死。

所謂無胃氣者,但得真臟脈,不得胃氣也。所謂脈不得胃氣者,肝不弦,腎不石也)腎藏精,精舍志。盛怒而不止則傷志,傷志則善忘其前言,腰脊痛,不可以俯仰屈伸,毛悴色夭,死於季夏。冬腎水王,其脈沉濡而滑,曰平脈。反得大而緩者,是脾之乘腎,土之剋水,為賊邪,大逆,十死不治(一本云:日、月、年數至一,忌戊己)。反得弦細而長者,是肝之乘腎,子之扶母,為實邪,雖病自愈。

白話文:

冬季以胃氣為根本。腎脈摸起來堅硬,像牽引葛藤,稱為腎病。腎脈跳動像拉扯繩索,發出彈石般聲音,稱為腎死。真正的腎脈摸起來緊繃而短促,像是用手指彈石,發出彈石聲,顏色黃黑無光澤,毛髮折斷,就會死亡。冬季胃氣微弱,稱為平;胃氣微弱,腎氣強盛,稱為腎病;只有腎氣沒有胃氣,則會死亡。腎脈摸起來有堅硬感,稱為夏病;堅硬感很強,稱為今病。一般人以飲食為根本,所以人如果斷絕飲食就會死亡,脈象沒有胃氣也會死亡。

所謂沒有胃氣,是指只有真臟脈,沒有胃氣。所謂脈象沒有胃氣,是指肝脈不弦,腎脈不堅。腎臟藏精,精氣寄宿於志氣。過度生氣而不停止,就會傷及志氣,傷及志氣就會容易忘記之前的話,腰脊疼痛,無法彎腰仰頭,毛髮枯萎,面色蒼白,會在季夏死亡。冬季腎水旺盛,脈象沉降濕潤滑利,稱為平脈。如果脈象反而變得強大而緩慢,則脾氣乘腎,土剋水,是賊邪侵犯,逆行悖理,十死無生(有一種說法是:日、月、年數到達一個周期,忌諱戊己年)。如果脈象反而變得弦細而長,則肝氣乘腎,子氣扶母,是實邪侵犯,雖然生病,但也能自癒。

反得浮(《千金》作微)澀而短者,是肺之乘腎,母之歸子,為虛邪,雖病易治。反得洪大而散者(《千金》作浮大而洪),是心之乘腎,火之陵水,為微邪,雖病即瘥。

腎脈沉細而緊,再至,曰平;三至,曰離經,病;四至,脫精;五至,死;六至,命盡。足少陰脈也。

腎脈急甚,為骨痿、癲疾;微急,為奔豚、沉厥,足不收,不得前後。緩甚,為折脊;微緩,為洞下,洞下者食不化,入咽還出。大甚,為陰痿;微大,為石水,起臍下以至小腹腫,垂垂然,上至胃脘,死不治;小甚,為洞泄;微小,為消癉。滑甚,為癃㿗;微滑,為骨痿,坐不能起,目無所見,視見黑花。

白話文:

如果脈象浮而澀短,代表肺氣侵犯腎氣,就像母親之氣歸於孩子,屬於虛邪,雖然生病容易治癒。如果脈象洪大而散,代表心氣侵犯腎氣,就像火勢蔓延到水域,屬於微邪,雖然生病很快就會好轉。

腎脈沉細而緊,第二次觸摸脈搏時,稱為平;第三次觸摸時,稱為離經,屬於生病狀態;第四次觸摸時,稱為脫精;第五次觸摸時,稱為死亡;第六次觸摸時,稱為命盡。這是足少陰脈的徵兆。

腎脈急促,代表骨骼痿弱、癲癇;輕微急促,代表奔豚、沉厥,雙腳不能收縮,無法前後活動;緩慢,代表脊椎折斷;輕微緩慢,代表洞下,洞下者飲食無法消化,食物入口又吐出。脈搏強勁,代表陽痿;輕微強勁,代表石水,從臍下到小腹腫脹,逐漸向上蔓延至胃脘,無法治癒;脈搏輕微,代表洞泄;非常微弱,代表消瘦。脈搏滑利,代表癃閉;輕微滑利,代表骨骼痿弱,坐立不起,目視模糊,眼前出現黑點。

澀甚,為大癰;微澀,為不月水,沉痔。足少陰氣絕則骨枯。少陰者,冬脈也,伏行而濡骨髓者也。故骨不濡則肉不能著骨也,骨肉不相親則肉濡而卻,肉濡而卻故齒長而垢,(《難經》垢字作枯)發無澤,發無澤者,骨先死。戊篤己死,土勝水也。

腎死臟,浮之堅,按之亂如轉丸,益下入尺中者,死。上《素問》《針經》、張仲景。

白話文:

如果舌頭感覺非常澀,這就代表著患了大癰(一種嚴重的皮膚病);如果舌頭稍微有些澀,則可能是月經不調,或患有沉痔(一種內痔)。足少陰經氣絕,就會導致骨頭枯竭。少陰經是冬季的經脈,它隱藏在身體內,滋潤骨髓。所以,如果骨頭得不到滋潤,肉就無法附著在骨頭上;骨肉分離,肉就會鬆弛下垂,導致牙齒變長且出現污垢(《難經》中寫的是枯),頭髮沒有光澤。頭髮沒有光澤,說明骨頭先死了。戊篤己死,這是因為土勝過了水。

如果腎臟死亡,則摸起來很堅硬,按壓時像在滾動一個硬球,並且往下延伸至尺脈,這就代表著死亡。以上記載來自《素問》、《針經》和張仲景的醫書。

解釋

這段文字主要講述了舌頭澀、骨枯、腎臟死亡等症狀與身體內部器官的關係。

  • 舌頭澀與大癰、月經不調、沉痔有關。
  • 骨枯是因為足少陰經氣絕,導致骨髓得不到滋潤,骨肉分離。
  • 腎臟死亡的表現是摸起來堅硬,按壓像滾動硬球,並且往下延伸至尺脈。

  • 戊篤己死:指土克水,水被土所勝,導致水氣衰竭,最終死亡。
  • 尺脈:指手腕內側尺骨上部的脈搏。

這段文字是古醫學書籍中的記載,現代醫學對這些說法已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