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經》~ 卷三 (1)
卷三 (1)
1. 肝膽部第一
肝象木(肝於五行象木),與膽合為腑(膽為清淨之腑)。其經足厥陰(厥陰肝脈),與足少陽為表裡(少陽,膽脈也,臟陰腑陽,故為表裡)。其脈弦(弦,肝脈之大形也)其相冬三月(冬水王木相),王春三月,廢夏三月(夏火王木廢),囚季夏六月(季夏土王木囚),死秋三月(秋金王木死)。其王日甲乙,王時平旦、日出(並木也)。
其困日戊己,困時食時、日昳(並土也),其死日庚辛,死時晡時、日入(並金也)。其神魂(肝之所藏者魂),其主色,其養筋(肝氣所養者筋),其候目(肝候出目,故肝實則目赤),其聲呼,其色青,其臭臊(《月令》云:其臭膻)。其液泣(泣出肝),其味酸,其宜苦(苦,火味也),其惡辛(辛,金味)。
白話文:
肝臟的五行屬性、經絡、氣候影響、神魂、表現、養生
肝,在五行中屬木。 它與膽囊相配合,膽囊是負責清淨的腑臟。
肝經為足厥陰經,與足少陽膽經互為表裡。 臟屬陰,腑屬陽,因此陰經與陽經互相聯繫。
肝脈的脈象呈現弦狀。 弦是肝脈特有的形狀。
肝氣受季節影響:
- 冬三月,水氣旺盛,木氣收藏,肝氣潛藏。
- 春三月,木氣旺盛,肝氣生發。
- 夏三月,火氣旺盛,木氣受制,肝氣衰退。
- 季夏六月,土氣旺盛,木氣被囚禁,肝氣受困。
- 秋三月,金氣旺盛,木氣衰敗,肝氣死亡。
肝氣與時間節律:
- 肝氣旺盛的日子為甲乙日,旺盛的時間為平旦、日出時分,因為這些時間都屬木。
- 肝氣受困的日子為戊己日,受困的時間為食時、日昳時分,因為這些時間都屬土。
- 肝氣衰敗的日子為庚辛日,衰敗的時間為晡時、日入時分,因為這些時間都屬金。
肝臟的特性:
- 肝藏魂,負責精神意識。
- 肝主色,負責顏面顏色。
- 肝養筋,負責筋骨的營養。
- 肝候目,肝氣充盈則眼睛明亮,肝氣不足則眼睛發紅。
- 肝主聲呼,負責發出聲音。
- 肝色青,肝氣旺盛時,人體表面呈現青色。
- 肝臭臊,肝氣失調時,人體會有臊臭味。
- 肝液泣,肝氣不暢時,會流眼淚。
- 肝味酸,肝氣過盛則會產生酸味。
- 肝宜苦,苦味可以入肝,有助於疏肝理氣。
- 肝惡辛,辛味可以剋制肝氣,過多辛味會損傷肝氣。
以上內容為肝臟在中醫理論中的主要特性,並結合五行、經絡、氣候、時間節律等方面的知識進行闡述。
肝俞在背第九椎,募在期門(直兩乳下二肋端);膽俞在背第十椎,募在日月。(穴在期門下五分)上新撰。(並出《素問》諸經。昔人撰集,或混雜相涉,煩而難了,今抄事要分別五臟各為一部)
冬至之後得甲子。少陽起於夜半,肝家王(冬至者,歲終之節。甲子日者,陰陽更始之數也。少陽,膽也,膽者,木也,生於水,故起夜半;其氣常微少,故言少陽。云夜半子者,水也)。肝者,東方木(肝與膽為臟腑,故王東方,應木行也)。萬物始生,其氣來軟而弱,寬而虛(春少陽氣,溫和軟弱,故萬物日生焉)。
故脈為弦(肝氣養於筋。故其脈弦,強亦法木體強也)。軟即不可發汗,弱即不可下。寬者開,開者通,通者利,故名曰寬而虛(言少陽始起尚軟弱,入榮衛腠理開通,發即汗出不止;不可下,下之而泄利不禁。故言寬虛、通利也)。春以胃氣為本,不可犯也。(胃者,土也,萬物稟土而生,胃亦養五臟,故肝王以胃氣為本也。
白話文:
肝俞穴位於背部的第九節椎骨,它的募穴是期門穴(位於兩乳頭下方第二根肋骨末端);膽俞穴位於背部的第十節椎骨,它的募穴是日月穴(位於期門穴下方五分)。以上內容出自《上新撰》,並引自《素問》諸經。古人編撰的書籍,內容混雜,難以理解,因此我將內容整理,分別將五臟的相關內容列為一部。
冬至後遇到甲子日,少陽之氣開始於夜半,肝臟為王。冬至是歲末的節氣,甲子日是陰陽交替的時刻。少陽之氣指的是膽氣,膽氣屬木,而木生於水,因此在夜半時開始。膽氣微弱,所以稱作少陽。夜半屬子,而子屬水。肝臟屬於東方,五行屬木。萬物開始生長,其氣溫和柔軟,虛弱寬緩。
因此脈象為弦脈,肝氣滋養筋絡,所以脈象弦急,強勁有力,符合木的特性。如果脈象柔軟,就不能發汗;如果脈象虛弱,就不能瀉下。寬緩是指氣機開暢,開暢則通利,通利則排泄,所以稱作寬而虛。春天以胃氣為本,不可損害。胃氣屬土,萬物依賴土而生,胃氣也滋養五臟,因此肝臟以胃氣為本。
不可犯者,不可傷也)上四時經。
黃帝問曰:春脈如弦,何如而弦?岐伯曰:春脈肝也,東方木也,萬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氣來濡弱輕虛而滑,端直以長,故曰弦。反此者病。黃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氣來實而強,此謂太過,病在外;其氣來不實而微,此謂不及,病在中。黃帝曰:春脈太過與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過則令人善忘(忘當作怒)。
忽忽眩冒而癲疾;不及則令人胸脅痛引背,下則兩脅胠滿。黃帝曰:善。
肝脈來濡弱招招,如揭竿末梢,曰平(《巢源》云:綽綽如按琴瑟之弦,如揭長竿曰平)。春以胃氣為本。肝脈來盈實而滑,如循長竿,曰肝病,肝脈來急而益勁,如新張弓弦,曰肝死。真肝脈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責責然(《巢源》云:賾賾然),如按琴瑟弦,色青白不澤,毛折,乃死。春胃微弦曰平,弦多胃少曰肝病;但弦無胃曰死。
白話文:
不可犯者,不可傷也)上四時經。
黃帝問道:春天脈象如琴絃般,為何要形容成弦?
岐伯回答: 春天脈象屬肝,肝屬東方木,萬物皆從春天開始生長,所以肝氣的表現是濡弱輕虛、滑利而直長,如同琴絃一般,故稱之為弦。反之,則為病。
黃帝又問: 怎樣纔算是反之?
岐伯回答: 肝氣過盛而強壯,稱為太過,病症表現在外;肝氣不足而微弱,稱為不及,病症則在內。
黃帝問道: 春天脈象太過與不及,各自會造成哪些病症?
岐伯回答: 太過則容易讓人忘事(應為怒),頭昏眼花,甚至癲癇發作。不及則容易讓人胸脅疼痛,牽連到背部,下腹部則兩脅脹滿。
黃帝說: 好,我明白了。
岐伯繼續解釋: 肝脈的正常表現是濡弱柔軟,輕輕搖晃,如同揭起長竿的末梢,這就是平脈。(《巢源》記載:平脈的表現也像按著琴絃,如同揭起長竿一樣)春天以胃氣為本。
若肝脈表現盈實滑利,如同沿着長竿滑動,則為肝病。
若肝脈表現急促而強勁,如同新拉緊的弓弦,則為肝死。
真正的肝死,脈象則內外急促,如同沿着刀刃滑動,發出責責的聲音。(《巢源》記載:發出賾賾的聲音) 按壓脈搏時,顏色青白,沒有光澤,毛髮折斷,這便是死亡的徵兆。
春天若胃氣微弱,脈象略微帶有弦,則為平脈; 若弦象明顯,胃氣微弱,則為肝病; 若只有弦象,沒有胃氣,則為死亡。
有胃而毛,曰秋病;毛甚,曰今病。肝藏血,血舍魂。悲哀動中則傷魂,魂傷則狂妄不精,不敢正當人(不精不敢正當人,一作其精不守,令人陰縮),陰縮而筋攣,兩脅骨不舉,毛悴色夭,死於秋。春肝木王,其脈弦細而長,名曰平脈也。反得浮澀而短者(《千金》云:微澀而短),是肺之乘肝,金之剋木,為賊邪,大逆,十死不治(一本云:日、月、年數至三,忌庚辛)。反得洪大而散者(《千金》云:浮大而洪),是心之乘肝,子之扶母,為實邪,雖病自愈。
反得沉濡而滑者,是腎之乘肝,母之歸子,為虛邪,雖病易治。反得大而緩者,是脾之乘肝,土之陵木,為微邪,雖病即瘥。
白話文:
秋天容易得胃病,毛髮容易脫落,稱為秋病;毛髮脫落嚴重,則稱為今病。肝臟藏血,血液寄居著魂魄。悲傷會傷及魂魄,魂魄受傷就會神志恍惚,行為怪異,不敢直面他人,身體萎縮,筋骨拘攣,兩肋骨抬不起來,毛髮枯萎,面色蒼白,最終死於秋季。春天肝氣旺盛,脈象細長而平穩,稱為平脈。若脈象浮澀而短,則代表肺氣侵犯肝氣,金克木,屬於外邪入侵,非常嚴重,十死無生。若脈象洪大而散,則代表心氣扶助肝氣,子扶母,屬於實邪,雖然生病,但可以自愈。若脈象沉濡而滑,則代表腎氣歸於肝氣,母歸子,屬於虛邪,雖然生病,但容易治癒。若脈象大而緩,則代表脾氣侵犯肝氣,土凌木,屬於微邪,雖然生病,但很快就會痊癒。
肝脈來濯濯如倚竿,如琴瑟之弦,再至,曰平;三至,曰離經,病;四至,脫精;五至,死;六至,命盡。足厥陰脈也。
肝脈急甚,為惡言;微急,為肥氣,在脅下若覆杯,緩甚為善嘔;微緩為水瘕痹;大甚為內癰,善嘔衄;微大,為肝痹,縮,咳引少腹;小甚為多飲;微小為消癉;滑甚為頹疝;微滑為遺溺;澀甚為淡飲;微澀為瘛瘲攣筋。
足厥陰氣絕則筋縮,引卵與舌。厥陰者,肝脈也。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於陰器而脈絡於舌本。故脈弗營則筋縮急,筋縮急則引舌與卵。故唇青、舌卷、卵縮,則筋先死。庚篤辛死,金勝木也。
肝死臟,浮之脈弱,按之中如索不來,或曲如蛇行者,死。上《素問》《針經》、張仲景。
白話文:
肝經脈搏強勁有力,像是依附著竹竿,又像是琴瑟的弦線,脈象強勁有力,但如果再次觸摸,就會變得平緩;第三次觸摸,就變得離經叛道,出現病症;第四次觸摸,精氣就會耗損;第五次觸摸,就會死亡;第六次觸摸,生命就會終結。這就是足厥陰脈。
肝經脈搏急促,代表容易說惡言;輕微急促,代表肥胖;在脅肋下感覺像是覆蓋著杯子,脈搏緩慢,代表容易嘔吐;輕微緩慢,代表水腫、腹脹和麻痺;脈搏強勁,代表內部有膿腫,容易嘔吐和流鼻血;輕微強勁,代表肝臟麻痺,身體縮成一團,咳嗽時會牽扯到小腹;脈搏微弱,代表容易口渴;輕微微弱,代表消瘦;脈搏滑利,代表容易出現疝氣;輕微滑利,代表容易遺尿;脈搏澀滯,代表容易口渴;輕微澀滯,代表抽搐、痙攣和筋骨疼痛。
足厥陰經氣血枯竭,就會導致筋脈收縮,牽扯到陰部和舌頭。厥陰經就是肝經,而肝臟是筋脈的匯集之處,筋脈聚集在陰部,並延伸到舌根。因此,脈絡無法正常運作,就會導致筋脈收縮,筋脈收縮就會牽扯到舌頭和陰部。所以嘴唇發青、舌頭捲縮、陰部收縮,代表筋脈首先死亡。庚日發病,辛日死亡,金克木,這就是肝臟死亡的徵兆。
肝臟死亡,脈搏虛弱,浮摸時感到脈搏微弱,按壓時感覺像是繩索一樣,沒有回彈,或者像蛇一樣彎曲,這就是肝臟死亡的徵兆。這些都是出自《素問》、《針經》和張仲景的醫書。
2. 心小腸部第二
心象火,與小腸合為腑(小腸為受盛之腑也)。其經手少陰(手少陰心脈也),與手太陽為表裡(手太陽小腸脈也)。其脈洪(洪,心脈之大形),其相春三月(木王火相),王夏三月,廢季夏六月,囚秋三月(金王火囚),死冬三月(水王火死)。其王日丙丁,王時禺中、日中;其困日庚辛,困時晡時、日入,其死日壬癸,死時人定、夜半。
其藏神(心之所藏者神也),其主臭,其養血(心氣所養者血),其候舌,其聲言(言由心出,故主言),其色赤,其臭焦,其液汗,其味苦,其宜甘(甘,脾味也),其惡咸(咸,腎味也)。心俞在背第五椎(或云第七椎),募在巨闕(在心下一寸),小腸俞在背第十八椎,募在關元。(臍下三寸)上新撰。
白話文:
心就像火一樣,與小腸共同構成人體的消化系統。心經屬於手少陰經脈,與手太陽小腸經脈相表裡。心脈跳動有力,旺盛於春季三月,夏季三個月,衰弱於夏季六月,被克制於秋季三月,冬季三個月則處於休眠狀態。心氣旺盛的時間是丙丁日,以及午時、正午時分;心氣虛弱的時間是庚辛日,以及申時、日落時分;心氣衰敗的時間是壬癸日,以及戌時、夜半時分。
心藏神,主嗅覺,以氣血滋養身體,表現於舌頭,主言語,色澤為赤,氣味焦燥,液體為汗,味道苦,宜食甘味,忌食鹹味。心俞穴位於背部第五椎骨(或第七椎骨),募穴為巨闕穴(位於心下一寸);小腸俞穴位於背部第十八椎骨,募穴為關元穴(位於臍下三寸)。以上內容摘錄自《上新撰》。
心者南方火(心主血,其色赤,故以夏王於南方,應火行)。萬物洪盛,垂枝布葉,皆下垂如曲,故名曰鉤(心王之時,太陽用事,故草木茂盛,枝葉布舒,皆下垂曲。故謂之鉤也)。心脈洪大而長,洪則衛氣實,實則氣無從出(脈洪者衛氣實,衛氣實則腠理密,密則氣無從出)。
大則榮氣萌,萌洪相薄,可以發汗,故名曰長(榮者血也,萌當為明字之誤耳,血王故明且大也。榮明衛實,當鬚髮動,通其津液也)。長洪相得,即引水漿,溉灌經絡,津液皮膚(夏熱陽氣盛,故其人引水漿,潤灌肌膚,以養皮毛,猶草木須雨澤以長枝葉)。太陽洪大,皆是母軀,幸得戊己,用牢根株(太陽夏火,春木為其母。
白話文:
心臟屬南方火,主宰血液,顏色赤紅,因此夏季為火行,君王也位於南方。萬物欣欣向榮,枝葉茂盛垂下,如同彎鉤,因此稱為鉤。夏季為心臟主宰的季節,太陽當令,草木繁茂,枝葉舒展垂下,形狀如同彎鉤,故稱為鉤。心脈洪大而長,洪大則衛氣充足,充足則氣體無處可出。衛氣充足則腠理緊密,緊密則氣體無處可出。心脈長則榮氣旺盛,旺盛的榮氣與充足的衛氣相互作用,可以發汗,故稱為長。榮氣即血液,血旺則光彩明麗,榮氣旺盛,衛氣充足,則毛髮生長,津液暢通。長與洪相互協調,則能引導水液,滋潤經絡,津液潤澤皮膚。夏季炎熱,陽氣盛,因此人們會飲水解渴,潤澤肌膚,滋養毛髮,如同草木需要雨水滋潤才能生長枝葉。太陽屬火,為萬物之母,需要戊土與己土的滋養,才能根基牢固。
陽得春始生,名曰少陽。到夏洪盛,名曰太陽,故言是母軀也。戊己土也,土為火子,火王即土相,故用牢根株也)。陽氣上出,汗見於頭。五月枯⿺鼠邑,胞中空虛,醫反下之,此為重虛也(月當為內,⿺鼠邑當為干,枯燥也。皆字誤耳。內字似月,由來遠矣,遂以傳焉,人頭者,諸陽之會。
夏時飲水漿,上出為汗,先從頭流於身軀,以實其表,是以五內乾枯,燥則胞中空虛津液少也。胞者膀胱,津液之腑也。愚醫不曉,故反下之,令重虛也)。脈浮有表無里,陽無所使(陽盛脈浮,宜發其汗,而反下之,損於陰氣。陽為表,陰為里。《經》言:陽為陰使,陰為陽守,相須而行。
白話文:
春天來臨,陽氣開始生長,這叫做少陽。隨著夏天的熱浪來臨,陽氣達到高峯,被稱為太陽。這就像是身體的主幹和骨架。戊己代表土,土是火的子宮,當火成為王時,土就是它的輔助者,因此我們使用的是固土的策略。陽氣上升,汗水從頭部出現。在五月,草木枯萎,體內的空洞使得醫學上錯誤地進行了排泄,導致了嚴重的虛弱。這裡的「月」應該是內在的意思,「鼠邑」應當是「枯燥」,都是文字上的誤解。原本的「內」字可能有月亮的象徵,但隨著時間的流逝,這種理解就沿襲下來了。頭部是所有陽氣匯聚的地方。
夏季飲用水分,水分上升形成汗水,首先從頭部流向全身,用於補充皮膚表面,因此體內的水分乾涸,乾燥會導致體內的空洞和津液減少。膀胱是存儲津液的器官。如果醫生不懂這些,反而進行排泄,就會造成更嚴重的虛弱。脈搏浮現表示有表層問題而沒有內在問題,陽氣失去了適當的功能(陽氣過盛,脈搏浮現,應該發汗以清除外邪,卻反其道而行之下藥,導致陰氣受損。陽氣代表外部,陰氣代表內部。經典指出,陽氣由陰氣調節,陰氣保護陽氣,兩者互相依存)。
以上內容是對中醫理論的描述,涉及到四季與人體、陰陽五行、脈象等概念。在理解或應用這些理論時,應結合專業中醫師的指導。
脈浮,故無里也。治之錯逆,故令陰陽離別,不能復相朝使)。不但危身,並中其母。(言下之不但傷心,並復中肝)上四時經。
黃帝問曰:夏脈如鉤,何如而鉤?岐伯曰:夏脈心也,南方火也,萬物之所以盛長也。故其氣來盛去衰,故曰鉤,反此者病,黃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氣來盛去亦盛,此謂太過,病在外;其來不盛去反盛,此謂不及,病在中。黃帝曰:夏脈太過與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過則令人身熱而膚痛,為浸淫;不及則令人煩心,上見咳唾,下為氣泄。帝曰:善。
心脈來累累如連珠,如循琅玕,曰平。夏以胃氣為本。心脈來喘喘(《甲乙》作累累)連屬,其中微曲,曰心病。心脈來前曲後居,如操帶鉤,曰心死。
白話文:
脈搏浮起,就表示沒有裏氣。治療時如果逆着脈象,就會導致陰陽分離,不能互相調和。這樣不僅會危及自身,還會連累母親。 (意思是不僅會傷害心臟,還會傷害肝臟) 這是四時經脈的道理。
黃帝問道:夏季的脈象像鉤子一樣,為什麼會像鉤子?岐伯回答:夏季的脈象代表心臟,南方屬火,萬物生長旺盛,所以心氣旺盛時像鉤子一樣,衰弱時則像鈎子反過來。如果相反則有病。
黃帝問道:什麼情況下會相反?岐伯回答:心氣來時旺盛,去時也旺盛,這叫作太過,病在體表;心氣來時不旺盛,去時卻旺盛,這叫作不及,病在內裡。
黃帝問道:夏季脈象太過和不及,都會導致什麼病症?岐伯回答:太過會導致身體發熱,皮膚疼痛,患上浸淫症;不及會導致心煩,咳嗽吐痰,腹瀉。
黃帝說:很好。
心脈來時,像一串串連珠一樣,或者像一串串玉石珠子一樣,叫做平和。夏季以胃氣為根本。
心脈來時,氣息急促連綿,其中微曲,叫做心病。
心脈來時,前面彎曲,後面停滯,像拿着帶鉤子的繩子一樣,叫做心死。
真心脈至,堅而搏,如循薏苡子,累累然,其色赤黑不澤,毛折,乃死。夏胃微鉤曰平,鉤多胃少曰心病,但鉤無胃曰死。胃而有石曰冬病,石甚曰今病。心藏脈,脈舍神。怵惕思慮則傷神,神傷則恐懼自失,破㿉脫肉,毛悴色夭,死於冬。夏心火王,其脈洪(《千金》作浮大而洪)大而散,名曰平脈。
反得沉濡而滑者,是腎之乘心,水之剋火,為賊邪,大逆,十死不治(一本云:日、月、年數至二,忌壬癸)。反得大而緩者,是脾之乘心,子之扶母,為實邪,雖病自愈。反得弦細而長者,是肝之乘心,母之歸子,為虛邪,雖病易治。反得浮(《千金》浮作微)澀而短者,是肺之乘心。
白話文:
真氣運行到脈搏處,堅硬而跳動,像沿着薏苡仁一樣,一粒粒的,顏色赤黑而無光澤,毛髮折斷,就會死亡。夏天胃氣微微上鉤叫正常,鉤多胃少就叫做心病,如果只有鉤沒有胃,就會死亡。胃部有石頭叫做冬病,石頭很多叫做今病。心臟藏着脈絡,脈絡寄託着神氣。驚恐思慮就會傷神,神氣受傷就會恐懼失常,皮肉潰爛,毛髮枯黃,面色蒼白,會死於冬天。夏天心火旺盛,脈象洪大而散亂,叫做平脈。
如果脈象反而沉而滑,是腎氣侵犯心臟,水克火,屬於賊邪,逆行而為,十死無生。如果脈象反而大而緩,是脾氣侵犯心臟,子氣扶助母氣,屬於實邪,雖然生病,但能自行痊癒。如果脈象反而弦細而長,是肝氣侵犯心臟,母氣歸於子氣,屬於虛邪,雖然生病,但容易治療。如果脈象反而浮澀而短,是肺氣侵犯心臟。
金之陵火,為微邪,雖病即瘥。
心脈來累累如貫珠滑利,再至,曰平;三至,曰離經,病;四至,脫精;五至,死;六至,命盡,手少陰脈。
心脈急甚,為瘛瘲;微急,為心痛引背,食不下。緩甚為狂笑;微緩,為伏梁,在心下,上下行,時唾血。大甚,為喉介;微大,為心痹引背,善淚出。小甚,為善噦;微小,為消癉。滑甚,為善渴,微滑,為心疝引臍,少腹鳴;澀甚,為喑;微澀,為血溢,維厥,耳鳴,巔疾。手少陰氣絕則脈不通。
少陰者,心脈也。心者,脈之合也。脈不通則血不流,血不流則髮色不澤,故其面黑如漆柴者,血先死。壬篤癸死,水勝火也。心死臟,浮之脈實,如豆麻擊手,按之益躁疾者,死。上《素問》《針經》、張仲景。
白話文:
金氣過盛,導致心火虛弱,屬於輕微的邪氣入侵,即使生病也會很快痊癒。
心脈跳動的頻率,如果連續三次跳動都像珠子一樣滑順,就稱為「平脈」;如果連續三次都跳動過快,就稱為「離經」,代表疾病已經出現;如果連續四次跳動過快,就會出現脫精的症狀;如果連續五次跳動過快,就會死亡;如果連續六次跳動過快,就會命盡,這是手少陰脈的徵兆。
心脈跳動過快,會出現瘛瘲症狀;稍微快一些,則會心痛並牽連到背部,而且食慾不佳。心脈跳動過慢,會出現狂笑;稍微慢一些,則會出現伏梁症狀,感覺疼痛在心臟下方,並上下移動,還會間歇性吐血。心脈跳動過大,會出現喉嚨梗塞的症狀;稍微大一些,則會心臟麻痺並牽連到背部,容易流淚。心脈跳動過小,會容易嘔吐;稍微小一些,則會出現消瘦症狀。心脈跳動過滑,會容易口渴;稍微滑一些,則會出現心臟疝氣並牽連到臍部,腹部會發出響聲;心脈跳動過澀,會出現失聲;稍微澀一些,則會出現血溢、昏厥、耳鳴、頭風等症狀。手少陰脈氣血衰竭,則脈搏就會不通暢。
手少陰脈屬於心臟的經脈。心臟是全身經脈的匯聚之處。經脈不通暢,血液就不流通,血液不流通,頭髮就會失去光澤,所以面容黝黑如漆柴的人,是血液先衰竭死亡的徵兆。壬水克制癸火,水勝火也。心臟死亡,摸脈時浮起,脈搏強勁,如同豆麻擊打手掌,按壓時更加躁動,這都是死亡的徵兆。以上內容出自《素問》、《針經》和張仲景的醫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