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叔和

《脈經》~ 卷七 (14)

回本書目錄

卷七 (14)

1. 病可溫證第九

大法,冬宜服溫熱藥及灸。

師曰:病發熱頭痛,脈反沉。若不瘥,身體更疼痛,當救其里,宜溫藥,四逆湯。

下利,腹滿,身體疼痛,先溫其里,宜四逆湯。自利,不渴者,屬太陰,其臟有寒故也。當溫之,宜四逆輩。

少陰病,其人飲食入則吐,心中溫溫欲吐,復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脈弦遲。若膈上有寒飲,乾嘔者,不可吐,當溫之,宜四逆湯。

少陰病,脈沉者,急當溫之,宜四逆湯。

下利,欲食者,就當溫之。

下利,脈遲緊,為痛未欲止,當溫之。得冷者滿,而便腸垢。

下利,其脈浮大,此為虛,以強下之故也。設脈浮革,因爾腸鳴,當溫之,宜當歸四逆湯。

少陰病,下利,脈微澀者,即嘔汗出,必數更衣,反少,當溫之。

傷寒,醫下之,續得下利,清穀不止,身體疼痛,急當救里,宜溫之,以四逆湯。

白話文:

大法,冬天應該服用溫熱的藥物和進行艾灸。

老師說:如果病人發熱頭痛,脈象卻沉弱。如果病情沒有好轉,身體更加疼痛,就要溫暖其內臟,應該服用溫性的藥物,例如四逆湯。

如果病人腹瀉、腹部脹滿、身體疼痛,也要先溫暖其內臟,應該服用四逆湯。如果腹瀉、不口渴,屬於太陰證,是因為臟腑有寒邪,應該溫暖它,服用四逆湯類的藥物。

少陰病的病人,吃東西就吐,胸口溫熱想吐,但又吐不出來。疾病初期,手腳冰冷,脈象弦細而遲緩。如果膈上積有寒飲,乾嘔不止,不能催吐,應該溫暖它,服用四逆湯。

少陰病,脈象沉弱的,要緊急溫暖它,服用四逆湯。

腹瀉,但想吃東西的,就應該溫暖它。

腹瀉,脈象遲緩緊弱,疼痛還沒停止,應該溫暖它。受寒後腹部脹滿,大便稀爛。

腹瀉,脈象浮大,這是虛證,因為過度瀉下的緣故。如果脈象浮而散亂,腸鳴不止,應該溫暖它,服用當歸四逆湯。

少陰病,腹瀉,脈象微弱而澀滯,並且嘔吐、出汗,需要經常更換衣物,汗出反而減少的,應該溫暖它。

傷寒病,醫生用瀉下法治療後,接著又腹瀉,清稀的谷物樣大便不止,身體疼痛,要緊急溫暖內臟,應該溫暖它,服用四逆湯。

2. 病不可灸證第十

微數之脈,慎不可灸,因火為邪,則為煩逆,追虛逐實,血散脈中,火氣雖微,內攻有力,焦骨傷筋,血難復也。脈浮,當以汗解,而反灸之,邪無從去,因火而盛,病從腰以下,必當重而痹,此為火逆。若欲自解,當先煩,煩乃有汗,隨汗而解。何以知之?脈浮,故知汗出當解。脈浮,熱甚,而灸之,此為實,實以虛治,因火而動,咽燥必唾血。

白話文:

脈搏微弱,絕對不能灸,因為火屬邪氣,會導致煩躁逆亂,進而耗傷正氣,迫使實邪外竄,血液散失於脈管中。即使灸火很微弱,內部攻擊力卻很強,會造成骨焦筋傷,血液也很難恢復。脈象浮,應該用汗法治療,卻反而灸治,邪氣就無法排出,反而因火而加重病情,如果病從腰部以下開始,病情必定加重並出現痹症,這就是火逆。如果想要自行痊癒,首先會感到煩躁,煩躁後才會出汗,隨汗而解。怎麼知道呢?脈象浮,就知道出汗就能解表。脈象浮,熱盛,卻用灸法治療,這是屬於實證,用虛法治療實證,反而會因火而加劇病情,喉嚨乾燥必會吐血。

3. 病可灸證第十一

燒針令其汗,針處被寒,核起而赤者,必發賁豚。氣從少腹上撞者,灸其核上一壯(一本作各一壯),與桂枝加桂湯。

少陰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惡寒者,當灸之。

少陰病,其人吐利,手足不逆,反發熱,不死。脈不至者,灸其少陰七壯。

少陰病,下利,脈微澀者,即嘔汗出,必數更衣,反少,當溫其上,灸之(一云灸厥陰可五十壯)。諸下利,皆可灸足大都五壯(一云七壯),商丘、陰陵泉皆三壯。

下利,手足厥,無脈,灸之不溫,反微喘者,死。少陰負趺陽者,為順也。

傷寒六、七日,其脈微,手足厥,煩躁,灸其厥陰,厥不還者,死。

傷寒,脈促,手足厥逆,可灸之,為可灸少陰,厥陰主逆。

白話文:

燒針讓病人出汗,但針灸部位受寒,出現紅腫硬塊,必定會引發賁豚(一種氣逆的症狀)。如果氣從下腹部往上衝,就在腫塊上灸一壯(也有版本說每個腫塊灸一壯),並服用桂枝加桂湯。

少陰病發病一到兩天,口中不幹燥,但背部發冷,應該針灸治療。

少陰病患者嘔吐腹瀉,手腳沒有冰冷,反而發熱,不會死。如果脈搏摸不到,就在少陰穴灸七壯。

少陰病患者腹瀉,脈搏微弱而澀滯,即使嘔吐、出汗,需要多次更衣,症狀反而減少,就應該溫暖其上部,並針灸治療(也有說法是灸厥陰穴五十壯)。各種腹瀉,都可以灸足大都穴五壯(也有說法是七壯),商丘穴、陰陵泉穴各灸三壯。

腹瀉,手腳厥冷,摸不到脈搏,針灸後沒有變溫暖,反而輕微喘息,就會死亡。少陰經與趺陽經(足陽明胃經)相連,這是順理成章的。

傷寒病發病六七天,脈搏微弱,手腳厥冷,煩躁不安,灸厥陰穴,如果厥冷症狀沒有好轉,就會死亡。

傷寒病,脈搏急促,手腳厥冷,可以針灸治療,因為可以灸少陰穴,厥陰經主導厥冷症狀。

4. 病不可刺證第十二

大怒無刺(大,一作新),已刺無怒(已,一作新)。新內無刺,已刺無內。大勞無刺(大,一作新),已刺無勞。大醉無刺,已刺無醉。大飽無刺,已刺無飽。大飢無刺,已刺無飢。大渴無刺,已刺無渴。無刺大驚,無刺熇熇之熱,無刺漉漉之汗,無刺渾渾之脈。身熱甚,陰陽皆爭者,勿刺也。

其可刺者,急取之,不汗則泄。所謂勿刺者,有死徵也。無刺病與脈相逆者。上工刺未生,其次刺未盛,其次刺己衰,粗工逆此,謂之伐形。(出九卷)

白話文:

盛怒時不可針灸,已經針灸過後也不再發怒。新發的內臟疾病不可針灸,已經針灸過後也不再有內臟疾病的症狀。過度勞累時不可針灸,已經針灸過後也不再感到勞累。大醉、飽食、飢餓、口渴時都不可以針灸,已經針灸過後這些症狀也不再存在。驚嚇、燥熱、大汗、脈象紊亂時都不可以針灸。身體發熱很嚴重,陰陽氣都處於爭奪狀態的,也不要針灸。

可以針灸的情況,要迅速施針,不出汗就瀉下。所謂「不可針灸」的情況,是有死亡徵兆的。不可針灸的疾病與脈象相反。高明的醫生在疾病尚未發作時就施針,中等水平的醫生在疾病尚未盛時就施針,一般的醫生在疾病已經衰弱時才施針。粗劣的醫生則與此相反,這樣做就等於傷害人體。

5. 病可刺證第十三

太陽病,頭痛,至七日,自當愈,其經音故也。若欲作再經者,當針足陽明,使經不傳則愈。太陽病,初服桂枝湯,而反煩不解者,當先刺風池、風府,乃卻與桂枝湯則愈。傷寒,腹滿而譫語,寸口脈浮而緊者,此為肝乘脾,名縱,當刺期門。傷寒,發熱,嗇嗇惡寒,其人大渴,欲飲酢漿者,其腹必滿,而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此為肝乘肺,名曰橫,陽明病,下血而譫語,此為熱入血室。但頭汗出者,當刺期門,隨其實而瀉之,濈然汗出者則愈。

婦人中風,發熱惡寒,經水適來,得之七、八日,熱除,脈遲,身涼,胸脅下滿,如結胸狀,其人譫語,此為熱入血室,當刺期門,隨其虛實而取之。(《平病》云:熱入血室,無犯胃氣及上三焦。與此相反,豈謂藥不謂針耶)太陽與少陽並病,頭痛,頸項強而眩,時如結胸,心下痞堅,當刺大杼第一間,肺俞、肝俞,慎不可發汗,發汗則譫語,譫語則脈弦。譫語五日不止,當刺期門。

少陰病,下利,便膿血者,可刺。婦人傷寒,懷身腹滿,不得小便,加從腰以下重,如有水氣狀,懷身七月、太陰當養不養,此心氣實,當刺瀉勞宮及關元,小便利則愈。傷寒,喉痹,刺手少陰。少陰在腕,當小指後動脈是也。針入三分,補之。

問曰:病有汗出而身熱煩滿,煩滿不為汗解者何?對曰:汗出而身熱者,風也;汗出而煩滿不解者,厥也,病名曰風厥也。太陽主氣,故先受邪,少陰與為表裡也。得熱則上從之,從之則厥,治之,表裡刺之,飲之湯。熱病三日,氣口靜,人迎躁者,取之諸陽五十九刺,以瀉其熱,而出其汗,實其陰,以補其不足。所謂五十九刺者,兩手外內側各三,凡十二痏,五指間各一,凡八痏。

足亦如是,頭入發一寸旁三分,各三,凡六痏;更入發三寸,邊各五,凡十痏。耳前後、口下、項中各一,凡六痏。巔上一。熱病先膚痛,窒鼻充面,取之皮,以第一針五十九。苛菌為軫(一云苛軫)鼻,索皮於肺,不得索之火,火,心也。熱病,嗌乾多飲,善驚,臥不能安,取之膚肉,以第六針五十九。

目眥赤,索肉於脾,不得索之木,木,肝也。熱病而胸脅痛,手足躁,取之筋間,以第四針針於四達(一作逆)筋闢目浸索筋於肝,不得索之金金肺也。熱病數驚,瘛瘲而狂,取之脈,以第四針急瀉有餘者,癲疾,毛髮去,索血(一作脈),於心,不得索之水,水,腎也。熱病,而身重骨痛,耳聾而好瞑,取之骨,以第四針五十九。

骨病食齧牙齒,耳清,索骨於腎無(一本作不)得索之土,土,脾也。

熱病,先身澀旁㪍,(旁㪍《太素》作倚),煩悶,干唇嗌,取之以第一針五十九。膚脹,口乾,寒汗。

白話文:

太陽病頭痛,持續七天,自然會痊癒,這是經脈運行規律使然。如果病情要持續到下一個經脈循行週期,就要針刺足陽明經,阻止經脈傳導,就能痊癒。太陽病初期服用桂枝湯,卻反而煩躁不安,無法好轉,應先針刺風池、風府穴,再服用桂枝湯,就能痊癒。傷寒腹脹神志不清,寸口脈浮緊,這是肝氣犯脾,稱為「縱」,應針刺期門穴。傷寒發熱,畏寒,口渴想喝醋,腹部必定脹滿,自汗,小便不利,病情將要好轉,這是肝氣犯肺,稱為「橫」。陽明病下血並神志不清,這是熱邪入侵血室。如果只是頭部出汗,應針刺期門穴,根據病情虛實瀉血,汗出後即可痊癒。

婦人中風,發熱畏寒,月經剛好來潮,持續七、八天,熱退,脈象遲緩,身體發冷,胸脅下脹滿,像胸部結塊一樣,神志不清,這是熱邪入侵血室,應針刺期門穴,根據病情虛實取穴治療。(《平病》記載:熱邪入侵血室,不侵犯胃氣及上焦三焦。與此相反,豈不是說既不用藥,也不用針灸嗎?)太陽經與少陽經同時患病,頭痛,頸項僵硬頭暈,時而像胸部結塊,心下痞滿堅硬,應針刺大杼穴第一間隙,肺俞、肝俞穴,切勿發汗,發汗會導致神志不清,神志不清則脈象弦緊。神志不清持續五天以上,應針刺期門穴。

少陰病下痢,排出膿血,可以針刺。婦人傷寒,懷孕腹部脹滿,小便不通,腰以下沉重,像有水氣一樣,懷孕七個月,太陰經應當滋養卻未能滋養,這是心氣充實,應針刺瀉勞宮穴和關元穴,小便通暢就能痊癒。傷寒喉嚨阻塞,針刺手少陰經。手少陰經在手腕,小指後動脈處。針刺入三分,補法。

問:有的病人出汗卻仍然身體發熱煩悶,煩悶不能因為出汗而緩解,這是怎麼回事?答:出汗而身體發熱是風邪;出汗而煩悶不解是厥證,這種病稱為風厥。太陽經主氣,所以首先受邪氣侵犯,少陰經與之表裡相應。遇熱則邪氣上行,上行則為厥證,治療時,應針刺表裡經絡,並服用湯藥。熱病三天,氣口靜,人迎脈躁,應針刺全身陽經的五十九個穴位,以瀉熱,排出汗液,充實陰氣,補足不足。所謂五十九個穴位,是指雙手內外側各三個穴位,共十二個穴位;五指間各一個穴位,共八個穴位。

腳也一樣,頭部髮際旁一寸三分處各三個穴位,共六個穴位;再深入髮際三寸處,邊緣各五個穴位,共十個穴位。耳前後、口下、項中各一個穴位,共六個穴位。頭頂一個穴位。熱病初期皮膚疼痛,鼻塞面腫,針刺皮膚,用第一套五十九針法。鼻病,牽涉肺經,得不到火的調節,火代表心。熱病,咽喉乾燥,飲水很多,容易驚恐,臥床不安,針刺皮膚肌肉,用第六套五十九針法。

目赤,牽涉脾經,得不到木的調節,木代表肝。熱病,胸脅疼痛,手足躁動,針刺筋間,用第四套五十九針法,針刺四達(或逆)筋,牽涉肝經,得不到金的調節,金代表肺。熱病,多次驚恐,抽搐狂躁,針刺脈絡,用第四套五十九針法,迅速瀉去多餘的邪氣,癲癇,毛髮脫落,牽涉心經,得不到水的調節,水代表腎。熱病,身體沉重骨痛,耳聾嗜睡,針刺骨部,用第四套五十九針法。

骨病,牙齒疼痛,耳鳴,牽涉腎經,得不到土的調節,土代表脾。

熱病,初期身體麻木,煩悶,口唇乾燥,咽喉乾燥,用第一套五十九針法。皮膚腫脹,口乾,寒熱交替出汗。

熱病,頭痛,顳顬疼痛,目脈緊,容易流鼻血,厥熱,用第三套五十九針法,觀察病情虛實,寒熱病。

熱病,身體沉重,腸中熱盛,用第四套五十九針法,針刺其經脈和下肢諸指間,調整胃經氣血。

熱病,臍周疼痛劇烈,胸脅脹滿,針刺湧泉穴與太陰、陽明經(或陰陵泉穴),用第四套五十九針法,針刺咽喉內部。

熱病,汗液將要出來,脈象順利,可以發汗,針刺魚際、太淵、大都、太白穴。瀉法可以去除熱邪,補法可以使汗液排出。汗出過多,針刺踝關節上方橫紋處止汗。

熱病七、八天,脈搏跳動,呼吸困難頭暈,迅速針刺。汗液將要自行排出,淺刺手大拇指間。

熱病,初期胸脅疼痛,手足躁動,針刺足少陽經,補手太陰經,病情嚴重,用五十九針法。

熱病,初期手臂疼痛,針刺手陽明、太陰經,汗液排出後停止。

熱病,開始於頭面部,針刺項太陽經,汗液排出後停止。

熱病,初期身體沉重骨痛,耳聾嗜睡,針刺足少陰經,病情嚴重,用五十九針法。(或針刺少陽經)

熱病,初期頭暈目眩並發熱,胸脅脹滿,針刺足少陰、少陽經。

熱病,開始於足脛部,先針刺足陽明經,排出汗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