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經》~ 卷六 (3)
卷六 (3)
1. 脾足太陰經病證第五
脾氣虛,則四肢不用,五臟不安;實,則腹脹,涇溲不利。
脾氣虛,則夢飲食不足,得其時,則夢築垣蓋屋。脾氣盛,則夢歌樂,體重,手足不舉。
厥氣客於脾,則夢丘陵大澤,壞屋風雨。
病在脾,日昳慧,平旦甚,日中持,下晡靜。
病先發於脾,閉塞不通,身痛體重;一日之胃,而腹脹;二日之腎,少腹腰脊痛,脛痠;三日之膀胱,背𦛗筋痛,小便閉;十日不已,死。冬人定,夏晏食。脾脈搏堅而長,其色黃,當病少氣。其軟而散,色不澤者,當病足骭腫,若水狀。脾脈沉之而濡,浮之而虛,苦腹脹,煩滿,胃中有熱,不嗜食,食而不化,大便難,四肢苦痹。時不仁,得之房內。
月使不來,來而頻並。黃脈之至也,大而虛,有積氣在腹中,有厥氣,名曰厥疝,女子同法。得之疾使四肢,汗出當風。
寸口脈弦而滑,弦則為痛,滑則為實。痛即為急,實即為踴,痛踴相搏,即胸脅搶急。趺陽脈浮而澀,浮即胃氣微,澀即脾氣衰,微衰相搏,即呼吸不得,此為脾家失度。
寸口脈雙緊,即為入,其氣不出,無表有里,心下痞堅。趺陽脈微而澀,微即無胃氣,澀即傷脾。寒在於膈,而反下之,寒積不消,胃微脾傷,穀氣不行,食己自噫。寒在胸膈,上虛下實,穀氣不通,為秘塞之病。
寸口脈緩而遲,緩則為陽,其氣長;遲則為陰,榮氣促。榮衛俱和,剛柔相得,三焦相承,其氣必強。趺陽脈滑而緊,滑即胃氣實,緊即脾氣傷。得食而不消者,此脾不治也,能食而腹不滿,此為胃氣有餘。腹滿而不能食,心下如飢,此為胃氣不行,心氣虛也。得食而滿者,此為脾家不治。
脾中風者,翕翕發熱,形如醉人,腹中煩重,皮肉瞤瞤而短氣也,凡有所擊僕,若醉飽入房,汗出當風,則傷脾。脾傷則中氣,陰陽離別,陽不從陰,故以三分候死生。脾氣弱,病利,下白,腸垢,大便堅,不能更衣,汗出不止,名曰脾氣弱。或五液注下,青、黃、赤、白、黑。
病人鼻下平者,胃病也;微赤者,病發癰;微黑者,有熱;青者,有寒;白者,不治。唇黑者,胃先病;微燥而渴者,可治;不渴者,不可治。臍反出者,此為脾先落。(一云先終)脾脹者,善噦,四肢急,體重不能衣。(一作枚)脾水者,其人腹大,四肢苦重,津液不生,但苦少氣,小便難。
趺陽脈浮而澀,浮則胃氣強,澀則小便數,浮澀相搏,大便則堅,其脾為約。脾約者,其人大便堅,小便利而反不渴。凡人病脈已解,而反暮微煩者,人見病者瘥安,而強與谷,脾胃氣尚弱,不能消穀,故令微煩。損谷則愈。脾之積,名曰痞氣,在胃脘,覆大如盤。久久不愈,病四肢不收,黃癉,食飲不為肌膚。
以冬壬癸日得之,何也?肝病傳脾,脾當傳腎,腎適以冬王,王者不受邪,脾復欲還肝。肝不肯受,因留結為積,故知痞氣以冬得之。脾病,其色黃,飲食不消,腹苦脹滿,體重節痛,大便不利,其脈微緩而長,此為可治。宜服平胃丸、瀉脾丸、茱萸丸、附子湯。春當刺隱白,冬刺陰陵泉,皆瀉之;夏刺大都,季夏刺公孫,秋刺商丘,皆補之。
又當灸章門五十壯,背第十一椎百壯。脾病者,必身重,苦飢,足痿不收(《素問》作善肌,肉痿,足不收)。行善瘛,腳下痛;虛則腹脹,腸鳴,溏泄,食不化。取其經,足太陰、陽明、少陰血者。
邪在脾胃,肌肉痛。陽氣有餘,陰氣不足,則熱中,善飢;陽氣不足,陰氣有餘,則寒中,腸鳴腹痛;陰陽俱有餘,若俱不足,則有寒有熱。皆調其三里。足太陰之脈,起於大指之端,循指內側白肉際,過核骨後,上內踝前廉,上腨內,循胻骨後,交出厥陰之前,上循膝股內前廉,入腹,屬脾,絡胃,上膈,挾咽,連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復從胃別上膈,注心中。
是動則病舌本強,食則嘔(一作吐),胃脘痛,腹脹,善噫,得後與氣,則快然而衰,身體皆重。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體不能動搖,食不下,煩心,心下急痛,寒瘧,溏,瘕,泄,水閉,黃疸,好臥,不能食肉,唇青,強立,股膝內痛厥,足大趾不用。盛者,則寸口大三倍於人迎;虛者,則寸口反小於人迎。
足太陰之別,名曰公孫,去本節後一寸,別走陽明。其別者,入絡腸胃。厥氣上逆,則霍亂。實則腹中切痛,虛則鼓脹。取之所別。
脾病,其色黃,體青,失溲,直視,唇反張,爪甲青,飲食吐逆,體重節痛,四肢不舉。其脈當浮大而緩,今反弦急,其色當黃,今反青,此是木之剋土,為大逆,十死不治。
2. 胃足陽明經病證第六
胃病者,腹脹,胃脘當心而痛,上支兩脅,膈咽不通,飲食不下,取三里。飲食不下,隔塞不通,邪在胃脘。在上脘,則抑而刺之;在下脘,則散而去。胃脈搏堅而長,其色赤,當病折髀。其軟而散者,當病食痹,髀痛。胃中有癖,食冷物者,痛,不能食;食熱即能食。胃脹者,腹滿,胃脘痛,鼻聞焦臭,妨於食,大便難。
診得胃脈,病形何如?曰:胃實則脹,虛則泄。病先發於胃,脹滿;五日之腎,少腹腰脊痛,脛痠;三日之膀胱,背𦛗筋痛,小便閉;五日上之脾,閉塞不通,身痛體重(《靈樞》云:上之心)。六日不已,死,冬夜半後,夏日昳。(六日一作三日)脈浮而芤,浮則為陽,芤則為陰,浮芤相搏,胃氣生熱,其陽則絕。
趺陽脈浮者,胃氣虛也。趺陽脈浮大者,此胃家微,虛煩,圊必日再行。芤而有胃氣者,脈浮之大而軟,微按之芤,故知芤而有胃氣也。趺陽脈數者,胃中有熱,即消穀引食。趺陽脈澀者,胃中有寒,水穀不化。趺陽脈粗粗而浮者,其病難治。趺陽脈浮遲者,故久病。趺陽脈虛則遺溺,實則失氣。
動作頭痛重,熱氣朝者,屬胃。厥氣客於胃,則夢飲食。足陽明之脈,起於鼻交頞中,旁約太陽之脈,下循鼻外,入上齒中,還出挾口,環唇,下交承漿。卻循頤後下廉出大迎,循頰車,上耳前,過客主人,循髮際,至額顱。其支者,從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嚨,入缺盆,下膈,屬胃,絡脾。
其直者,從缺盆下乳內廉,下挾臍,入氣街中。其支者,起胃下口,循腹裡,下至氣街中而合,以下髀關,抵伏菟,下入膝臏中,下循胻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內間。其支者,下膝三寸而別,以下入中指外間。其支者,別跗上,入大指間,出其端。是動則病悽悽然振寒,善伸,數欠,顏黑。
病至⿰缶公人與火,聞木音則惕然而驚,心動,欲獨閉戶牖而處,甚則欲上高而歌,棄衣而走,賁響腹脹,是為骭厥。是主血(血一作胃)所生病者,狂,瘧(一作瘛),溫,淫汗出,鼽衄,口喎,唇緊,頸腫,喉痹,大腹水腫,膝臏痛,循膺、乳、街、股、伏菟、骭外廉、足跗上皆痛,中指不用。
氣盛,則身以前皆熱,其有餘於胃,則消穀善飢,溺色黃;氣不足,則身以前皆寒慄,胃中寒則脹滿。盛者,則人迎大三倍於寸口;虛者,則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白話文:
胃足陽明經病證:
胃部疾病的症狀包括腹脹、胃脘部(上腹部)疼痛並向上延伸至兩脅,咽喉阻塞不通暢,飲食難以下嚥。此時可針刺足三里穴。飲食不下,感覺有阻塞不通,邪氣在胃脘部。如果疼痛在上脘(上腹部),就應該用針向下刺;在下脘(下腹部),就應該用針疏散。胃脈搏動堅實有力且持續時間長,顏色發紅,則會導致股骨骨折;如果胃脈搏動柔軟散漫,則會導致飲食停滯痺阻,引起髖部疼痛。胃中有癖症(腫塊),吃冷的食物會疼痛,無法進食;吃熱的食物則能進食。胃脹的症狀包括腹脹、胃脘痛、聞到焦臭味,影響進食,大便困難。
如何根據胃脈診斷病情?胃實則脹,胃虛則瀉。疾病首先發作在胃部,表現為脹滿;五天后波及腎臟,出現少腹、腰脊疼痛,小腿痠痛;三天后波及膀胱,出現背部肌肉疼痛,小便閉塞;五天后波及脾臟,出現阻塞不通,全身疼痛,身體沉重(《靈樞》中說:上連心臟)。如果六天(或三天)內病情沒有好轉,就會死亡,尤其是在冬季半夜之後或夏季午後。脈象浮而虛,浮脈屬陽,虛脈屬陰,浮脈與虛脈同時出現,表示胃氣生熱,陽氣將要衰竭。
趺陽脈(足背動脈)浮脈表示胃氣虛弱;趺陽脈浮大表示胃氣虛弱,容易煩躁,大便每天會排泄兩次。脈象虛弱但有胃氣,則脈象浮大而柔軟,輕按則感到虛弱,因此知道是虛弱但有胃氣。趺陽脈脈數表示胃中有熱,能消化食物且食慾良好;趺陽脈脈澀表示胃中有寒,水穀不能消化;趺陽脈粗大而浮表示病情難治;趺陽脈浮遲表示是久病;趺陽脈虛弱則會遺尿,實證則會氣短。
活動後頭痛加重,早晨發熱,屬於胃病。厥氣(寒邪)侵犯胃部,會夢見吃東西。足陽明經脈,起於鼻根部的迎香穴,經過太陽經脈旁邊,向下循行鼻翼外側,進入上齒內,再從上齒出來,沿口角下行,環繞嘴唇,向下到達承漿穴。然後沿著下頜後緣下降至大迎穴,循行頰車穴,經過耳前,到達客主人穴,循行髮際,到達額頭。其支脈從大迎穴向前下方走向人迎穴,沿喉嚨下降進入缺盆穴,下行到達膈肌,屬於胃,絡屬脾臟。
其直行部分,從缺盆穴沿乳房內側下行,向下經過臍旁,進入氣街穴(腹股溝)。其支脈從胃下口起始,循行腹部內側,下行至氣街穴匯合,然後向下到達髀關穴,經過伏兔穴,下行至膝蓋內側,向下循行脛骨外側,到達足背,進入中指內側。其支脈從膝蓋下三寸處分出,向下進入中指外側。其支脈從足背分出,進入大拇指之間,從指端出來。因此活動就會感覺到身體寒冷,善於伸展肢體,經常嘆氣,面色發黑。
病情嚴重時,患者會感到像被燒灼一樣,聽到木頭的聲音就會驚恐,心慌,想要獨自關閉門窗,嚴重時甚至想爬到高處唱歌,脫掉衣服奔跑,腹部膨脹有響聲,這就是骭厥。這主要是胃部疾病導致的症狀,包括狂躁、瘧疾、溫病、盜汗、鼻出血、口角歪斜、嘴唇緊閉、頸部腫脹、喉嚨阻塞、腹部積水、膝蓋疼痛,循行於胸、乳房、氣街、大腿內側、伏兔穴、脛骨外側、足背等部位都疼痛,中指不能活動。
氣盛則身體前部發熱,胃氣有餘則消化良好,容易飢餓,小便顏色發黃;氣不足則身體前部寒冷,胃寒則腹脹。氣盛則人迎脈(在頸部)的脈象比寸口脈(在手腕)大三倍;氣虛則人迎脈反而比寸口脈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