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經》~ 卷六 (4)
卷六 (4)
1. 肺手太陰經病證第七
肺氣虛,則鼻息利,少氣;實,則喘喝,胸憑仰息。肺氣虛,則夢見白物,見人斬血藉藉,得其時,則夢見兵戰;肺氣盛,則夢恐懼,哭泣。厥氣客於肺,則夢飛揚,見金鐵之器奇物。
病在肺,下晡慧,日中甚,夜半靜。
病先發於肺,喘咳;三日之肝,脅痛支滿;一日之脾,閉塞不通,身痛體重;五日之胃,腹脹;十日不已,死。冬日入,夏日出。肺脈搏堅而長,當病唾血,其濡而散者,當病漏汗(漏,一作灌)。至今不復散發。
肺脈沉之而數,浮之而喘,苦洗洗寒熱,腹滿,腸中熱,小便赤,肩背痛,從腰以上汗出。得之房內,汗出當風。白脈之至也,喘而浮大,上虛下實,驚,有積氣在胸中,喘而虛,名曰肺痹。寒熱,得之因醉而使內也。
肺中風者,口燥而喘,身運而重,冒而腫脹。
肺中寒者,其人吐濁涕。
形寒寒飲則傷肺,以其兩寒相感,中外皆傷,故氣逆而上行。肺傷者,其人勞倦則咳唾血。其脈細緊浮數,皆吐血,此為躁擾嗔怒得之,肺傷氣擁所致。
肺脹者,虛而滿,喘咳逆倚息,目如脫狀,其脈浮。肺水者,其人身體重,而小便難,時時大便鴨溏。肝乘肺,必作虛。脈軟而弱,弱反在關,軟反在巔。浮反在上,弱反在下。浮則為陽,弱則血不足,必弱為虛。浮弱自別,浮則自出,弱則為入。浮則為出不入,此為有表無里;弱則為入不出,此為無表有里。
陽出極汗,齊腰而還,此為無表有里,故名曰厥陽。在當汗出不汗出。趺陽脈浮緩,少陽微緊,微為血虛,緊為微寒,此為鼠乳。其病屬肺。肺之積,名曰息賁,在右脅下,覆大如杯。久久不愈,病洒洒寒熱,氣逆喘咳,發肺癰,以春甲乙日得之,何也?心病傳肺,肺當傳肝,肝適以春王,王者不受邪,肺復欲還心,心不肯受,因留結為積,故知息賁以春得之。
肺病,其色白,身體但寒無熱,時時咳,其脈微遲,為可治。宜服五味子大補肺湯、瀉肺散。春當刺少商,夏刺魚際,皆瀉之;季夏刺太淵,秋刺經渠,冬刺尺澤,皆補之。又當灸膻中百壯,背第三椎二十五壯。肺病者,必喘咳,逆氣,肩息,背痛,汗出,尻、陰、股、膝攣,髀、腨、胻、足皆痛。
虛則少氣,不能報息,耳聾,嗌乾。取其經手太陰,足太陽之外、厥陰內少陰血者。邪在肺,則皮膚痛,發寒熱,上氣,氣喘,汗出,咳動肩背。取之膺中、外輸,背第三椎之旁,以手痛按之快然,乃刺之,取之缺盆中以越之。手太陰之脈,起於中焦,下絡大腸,還循胃口,上膈,屬肺,從肺系橫出腋下,下循臑內,行少陰心主之前,下肘中,後循臂內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魚,循魚際,出大指之端。其支者,從腕後直次指內廉,出其端。
是動則病肺脹滿,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則交兩手而瞀,是為臂厥。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氣、喘喝,煩心,胸滿,臑臂內前廉痛,掌中熱。氣盛有餘,則肩背痛,風汗出,小便數而欠;氣虛,則肩背痛,寒,少氣不足以息,溺色變,卒遺失無度。盛者,則寸口大三倍於人迎;虛者,則寸口反小於人迎也。
手太陰之別,名曰列缺。起於腋下(一云腕上)分間,別走陽明。其別者,並太陰之經,直入掌中,散入於魚際。其實則手兌掌起,虛則欠咳,小便遺數。取之去腕一寸半。肺病,身當有熱,咳嗽,短氣,唾出膿血。其脈當短澀,今反浮大,其色當白,而反赤者,此是火之剋金,為大逆,十死不治。
白話文:
肺手太陰經的病症:
肺氣不足,則呼吸急促,氣息微弱;肺氣過盛,則呼吸困難,胸悶氣短。肺氣不足,則夢見白色事物,夢見殺戮血腥的場景,在特定的時間,則夢見戰爭;肺氣過盛,則夢到恐懼、哭泣。厥氣(逆氣)侵犯肺部,則夢見飛翔,看見金屬器物或奇異之物。
肺病發作,下午病情加重,中午最嚴重,半夜則緩解。
肺病初期出現喘咳;三天后波及肝臟,則肋部疼痛、脹滿;一天后波及脾臟,則氣機閉塞不通暢,全身疼痛、身體沉重;五天后波及胃部,則腹部脹滿;十天仍未痊癒,則可能死亡。冬季發病,夏季痊癒。肺部脈搏堅實有力且脈象較長,則可能咳血;脈搏濡弱而散漫,則可能盜汗。如果汗液長期不能正常排出,則病情難以痊癒。
肺部脈搏沉而數,浮而喘,伴隨寒熱交替,腹部脹滿,腸道燥熱,小便顏色深紅,肩背疼痛,從腰部以上出汗。若因房事後受風寒則出汗。脈象浮大而喘息,上部虛弱下部實滿,容易驚恐,胸中有積氣,喘息而虛弱,稱為肺痹。寒熱交替,因醉酒而誘發。
肺部中風,則口乾舌燥且呼吸困難,身體沉重,面部浮腫。
肺部受寒,則會咳出濁痰。
受寒飲邪則傷及肺部,因為寒邪内外夾攻,導致氣逆上行。肺部受損,勞累時則會咳嗽咳血。脈象細緊浮數,皆是吐血的徵兆,這往往是由於躁怒而引起,是肺氣受損所致。
肺脹,則感覺虛弱而胸腹脹滿,喘咳,呼吸困難,眼睛突出,脈象浮大。肺水,則身體沉重,小便困難,大便稀溏。肝氣犯肺,必致肺氣虛弱。脈象軟弱無力,脈象偏弱則反映在關脈和巔脈,浮脈則在上,弱脈則在下。脈象浮則為陽,弱則為血不足,脈象虛弱則為虛證。浮弱可以區分,浮則氣血外泄,弱則氣血內陷。浮則為氣血外泄而不內入,為表證無裏證;弱則為氣血內陷而不外泄,為無表有裏證。
陽氣外泄,汗出遍及腰部,這是無表有裏證,稱為厥陽。應當出汗卻不出汗。趺陽脈浮緩,少陽脈微緊,微緊為血虛,緊則為微寒,此為鼠乳,此病屬肺。肺部的積聚,稱為息賁,位於右脅下,如杯口大小。久治不愈,則寒熱往來,氣逆喘咳,最後發展成肺癰。多在春天甲乙日發病,這是因為心病傳肺,肺當傳肝,肝在春天當令,正氣旺盛不受邪氣侵犯,而肺氣欲還于心,心卻不接受,於是邪氣停滯而形成積聚,所以息賁多在春天發病。
肺病,面色蒼白,身體畏寒不發熱,時常咳嗽,脈象微弱遲緩,是可以治癒的。宜服用五味子大補肺湯、瀉肺散。春天刺少商穴,夏天刺魚際穴,皆瀉法;季夏天刺太淵穴,秋天刺經渠穴,冬天刺尺澤穴,皆補法。也應灸膻中穴一百壯,背部第三椎骨旁二十五壯。肺病患者必有喘咳、氣逆、肩背疼痛、出汗、臀部、會陰、大腿內側、膝蓋攣縮、大腿外側、小腿、足部疼痛等症狀。
肺氣虛弱,則氣息微弱,呼吸困難,耳聾,咽喉乾燥。應從手太陰經、足太陽經的外側以及厥陰經、少陰經的血位取穴。邪氣侵犯肺部,則皮膚疼痛,寒熱交替,呼吸急促,氣喘,出汗,咳嗽,肩背疼痛。應取膺中穴、外關穴,背部第三椎骨旁的穴位,用手按壓這些穴位,感覺舒適則可以針刺,也可用缺盆穴透刺。手太陰經脈,起於中焦,下絡大腸,沿胃上行,上達膈肌,屬于肺,從肺系橫出腋下,下循上臂內側,行於心經之前,過肘中,沿臂內側上行至骨下緣,進入寸口,上行至魚際,沿魚際循行,到達拇指末端。其支脈,從腕後直達食指內側,到達指端。
活動則會導致肺部脹滿,胸悶喘咳,缺盆穴處疼痛,嚴重時會兩手交握,神志不清,稱為臂厥。此經主治肺部疾病,如咳嗽、氣喘、呼吸困難、煩躁、胸悶、上臂內側疼痛、掌心發熱。氣盛則肩背疼痛,出汗,小便頻繁;氣虛則肩背疼痛,畏寒,氣息微弱,小便異常,遺尿。氣盛則寸口脈大於人迎脈三倍;氣虛則寸口脈反而小於人迎脈。
手太陰經的別絡,名為列缺穴。起於腋下(或說腕上)分間,別走陽明經。其別絡,與太陰經並行,直達掌中,散布於魚際。脈象實則手兌穴處脹滿,虛則咳嗽,小便遺尿。取穴於腕部上方一寸半處。肺病,身體發熱,咳嗽,呼吸短促,咳出膿血。脈象應當短澀,但反而浮大,顏色應當蒼白,但反而紅赤,這是火克金,屬大逆,十死不治。
2. 大腸手陽明經病證第八
大腸病者,腸中切痛而鳴濯濯,冬日重感於寒則泄,當臍而痛,不能久立。與胃同候。取巨虛上廉。腸中雷鳴,氣上衝胸,喘,不能久立,邪在大腸。刺肓之原、巨虛上廉、三里。大腸有寒,鶩溏;有熱,便腸垢。大腸有宿食,寒慄發熱,有時如瘧狀。大腸脹者,腸鳴而痛,寒則泄,食不化。
厥氣客於大腸,則夢田野。手陽明之脈,起於大指次指之端外側,循指上廉,出合谷兩骨之間,上入兩筋之中,循臂上廉,上入肘外廉,循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柱骨之會上,下入缺盆,絡肺,下膈,屬大腸。其支者,從缺盆直入,上頸,貫頰,入下齒縫中,還出挾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挾鼻孔。是動則病齒痛,䪼腫。
是主津所生病者,目黃,口乾,鼽衄,喉痹,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氣盛有餘,則當脈所過者熱腫;虛,則寒慄不復。盛者,則人迎大三倍於寸口;虛者,則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白話文:
大腸有疾病的人,腸子會劇烈疼痛並發出咕嚕咕嚕的聲音,冬天受寒就會腹瀉,肚臍附近疼痛,無法久站。大腸的症狀和胃的症狀相似。治療可以針刺巨虛穴和上廉穴。腸子裡有聲音像打雷一樣,氣往上衝到胸口,喘不過氣,無法久站,表示邪氣在在大腸裡。治療可以針刺肓門穴、巨虛穴和上廉穴、三里穴。大腸受寒,大便稀溏;大腸有熱,大便黏膩。大腸有宿便,會寒戰發熱,有時像瘧疾一樣發作。大腸脹滿,腸鳴疼痛,受寒就腹瀉,食物消化不良。
陰寒之氣侵入大腸,會夢見田野。手陽明經的經脈,起於大拇指和食指外側的指尖,沿著手指外側向上走,經過合谷穴(兩骨之間),進入兩條筋的內側,沿著手臂外側向上走,經過肘關節外側,沿著上臂外前側向上走,經過肩膀,從鎖骨前側出來,到達肩胛骨的交會處,向下進入鎖骨上窩,連繫到肺臟,向下通過橫膈膜,屬於大腸。它的分支,從鎖骨上窩直入,向上經過頸部,貫穿面頰,進入下牙齒縫中,再從嘴角出來,交會於人中穴,左邊的經脈到右邊,右邊的經脈到左邊,向上經過鼻孔。如果經脈不通,就會出現牙齒疼痛、腫脹的症狀。
手陽明經主管津液,因此生病時會出現眼睛發黃、口乾、流鼻血、喉嚨腫痛、肩部和上臂疼痛、大拇指和食指疼痛無力等症狀。如果體內陽氣過盛,則經脈經過的地方會出現紅腫熱痛;如果陽氣不足,則會出現寒戰、身體不適等症狀。陽氣過盛的人,人迎脈的脈象會比寸口脈大三倍;陽氣不足的人,人迎脈的脈象反而會比寸口脈小。
3. 腎足少陰經病證第九
腎氣虛,則厥逆;實,則脹滿,四肢正黑。腎氣虛,則夢見舟船溺人,得其時,夢伏水中,若有畏怖;腎氣盛,則夢腰脊兩解不相屬。厥氣客於腎,則夢臨淵,沒居水中。病在腎,夜半慧,日乘四季其,下晡靜。病先發於腎,少腹腰脊痛,脛痠。三日之膀胱,背𦛗筋痛,小便閉。
二日上之心,心痛。三日之小腸,脹;四日不已,死。冬大食,夏晏晡。腎脈搏堅而長,其色黃而赤,當病折腰。其軟而散者,當病少血。腎脈沉之大而堅,浮之大而緊,苦手足骨腫厥而陰不興,腰脊痛,少腹腫。心下有水氣,時脹閉,時泄。得之浴水中,身未乾而合房內,及勞倦發之。
黑脈之至也,上堅而大,有積氣在少腹與陰,名曰腎痹。得之沐浴清水而臥。凡有所用力舉重,若入房過度,汗出如浴水,則傷腎。腎脹者,腹滿引背央央然,腰髀痛。腎水者,其人腹大臍腫,腰重痛,不得溺,陰下濕如牛鼻頭汗,其足逆寒,大便反堅。腎著之為病,從腰以下冷,腰重如帶五千錢。
腎著之病,其人身體重,腰中冷如冰狀。(一作如水洗狀。一作如坐水中,形如水狀)反不渴,小便自利,食飲如故,是其證也。病屬下焦。從身勞汗出,衣里冷濕故,久久得之。腎之積,名曰奔豚,發於少腹,上至心下,如豚奔走之狀,上下無時。久久不愈,病喘逆,骨痿,少氣,以夏丙丁日得之,何也?脾病傳腎,腎當傳心,心適以夏王,王者不受邪,腎復欲還脾,脾不肯受,因留結為積。故知奔豚,以夏得之。
水流夜疾,何以故?師曰:土休,故流疾而有聲,人亦應之,人夜臥則脾不動搖,脈為之數疾也。腎病,其色黑,其氣虛弱,吸吸少氣,兩耳苦聾,腰痛,時時失精,飲食減少,膝以下清,其脈沉滑而遲,此為可治。宜服內補散、建中湯、腎氣丸、地黃煎。春當刺湧泉,秋刺伏留,冬刺陰谷,皆補之;夏刺然谷,季夏刺太谿,皆瀉之。
又當灸京門五十壯,背第十四椎百壯。腎病者,必腹大,脛腫痛,喘咳,身重,寢汗出,憎風。虛即胸中痛,大腹、小腹痛,清厥,意不樂。取其經,足少陰、太陽血者。邪在腎,則骨痛陰痹。陰痹者,按之而不得,腹脹,腰痛,大便難,肩背、頸項強痛,時眩。取之湧泉、崑崙,視有血者,盡取之。
足少陰之脈,起於小指之下,斜趣足心,出然骨之下,循內踝之後,別入跟中,以上腨內,出膕中內廉,上股內後廉,貫脊,屬腎,絡膀胱。其直者,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循喉嚨,挾舌本。其支者,從肺出絡心,注胸中。是動則病飢而不欲食,面黑如炭色(一作地色),咳唾則有血,喉鳴而喘,坐而欲起,目䀮䀮無所見,心懸若飢狀,氣不足則善恐,心惕惕若人將捕之,是為骨厥(一作痿)。
是主腎所生病者,口熱,舌乾,咽腫,上氣,嗌乾及痛,煩心,心痛,黃疸,腸澼,脊、股內後廉痛,痿厥,嗜臥,足下熱而痛。灸則強食而生害(一作肉),緩帶被髮,大杖重履而步。盛者,則寸口大再倍於人迎;虛者,則寸口反小於人迎也。足少陰之別,名曰大鐘。當踝後繞跟,別走太陽。
其別者,並經上走於心包,下貫腰脊。其病,氣逆則煩悶,實則閉癃,虛則腰痛,取之所別。腎病,手足逆冷,面赤目黃,小便不禁,骨節煩疼,少腹結痛,氣衝於心,其脈當沉細而滑,今反浮大,其色當黑,而反黃。此是土之剋水,為大逆,十死不治。
白話文:
腎足少陰經病症:
腎氣不足,則會出現厥逆(四肢冰冷、逆冷);腎氣過盛,則會腹部脹滿,四肢呈現青黑色。腎氣不足的人,會夢見溺水或在船上遇險,甚至夢到潛伏在水中感到害怕;腎氣過盛的人,則會夢到腰和脊背分離。厥氣入侵腎臟,則會夢到站在深淵邊緣,或沉沒在水中。
腎臟疾病的症狀:半夜會發熱,白天則隨季節變化而有所不同,下午則會比較安靜。腎臟疾病初期,會出現少腹、腰脊疼痛,小腿酸痛。膀胱受影響三天後,背部筋脈疼痛,小便困難。心臟受影響兩天後,會心痛;小腸受影響三天後,會脹痛,持續四天不癒則會死亡。冬天飲食過多,夏天傍晚吃得太多都會影響腎臟。腎脈搏動有力而持久,顏色黃赤,則預示著將會腰痛;脈搏柔軟散漫,則表示氣血不足。腎脈沉而大且有力,浮而大且緊,則會手足骨頭腫脹、厥冷,性慾低下,腰脊疼痛,少腹腫脹。心窩處會有水氣,時而脹滿閉塞,時而泄瀉。這些疾病可能是因為在水中沐浴後身體未擦乾就發生性行為,或者勞累過度所致。
腎經脈絡呈現黑色,而且上部堅硬粗大,少腹及陰部有積聚的氣,稱為腎痹。這可能是因為在清水中沐浴後就睡覺所致。凡事用力舉重,或房事過度,汗出如洗,都會傷腎。腎臟脹滿,腹部膨脹牽扯到背部,感覺像是被東西壓著一樣,腰部和大腿疼痛。腎水病症則會腹部膨脹、肚臍腫脹,腰部沉重疼痛,無法排尿,陰部潮濕像牛鼻子上的汗水一樣,腳部冰冷,大便反而堅硬。腎著病症,從腰部以下感到冰冷,腰部沉重得像系著五千個錢幣一樣。
腎著病症的患者,身體沉重,腰部冰冷像冰一樣(也有記載說是像洗過一樣,或像坐在水中一樣)。然而卻不口渴,小便自利,飲食如常,這是腎著病症的特徵。此病屬於下焦病症。長期勞累導致汗出,衣服內部潮濕寒冷,久而久之就會患病。腎臟積聚的病症,稱為奔豚,起於少腹,上至心窩,像小豬一樣在腹部奔走,沒有規律。久治不愈,會出現喘息、骨頭軟弱無力、氣短等症狀,多在夏天的丙丁日發作。這是因為脾臟的疾病傳到了腎臟,腎臟又傳到了心臟,而夏天是心臟當令的季節,心臟不會受邪氣侵犯,腎臟又想將病氣傳回脾臟,但是脾臟不接受,於是病氣停留在體內形成積聚。因此,奔豚病症多在夏天發作。
夜間水瀉為何會發生?老師說:因為土氣衰弱,所以水瀉伴隨聲音,人體也跟著反應,夜間臥床時脾臟不動,脈象就加快了。
腎臟疾病的症狀:面色發黑,氣虛乏力,呼吸短促,兩耳耳聾,腰痛,經常遺精,飲食減少,膝蓋以下冰冷,脈象沉、滑而遲,這是可以治癒的。應該服用內補散、建中湯、腎氣丸、地黃煎。春天應該針刺湧泉穴,秋天針刺伏兔穴,冬天針刺陰谷穴,都是補法;夏天針刺然谷穴,夏季針刺太谿穴,都是瀉法。
還應該在京門穴灸五十壯,背部第十四椎灸一百壯。腎臟疾病患者,腹部一定會膨脹,小腿腫痛,喘咳,身體沉重,睡覺時出汗,怕風。如果氣虛,則會胸痛,腹部疼痛,四肢冰冷,情緒低落。應該在足少陰經和太陽經取血。邪氣在腎臟,則會骨痛、陰部麻痺。陰部麻痺,按壓時沒有感覺,腹部脹滿,腰痛,大便秘結,肩背、頸項僵硬疼痛,時常頭暈。應該針刺湧泉穴、崑崙穴,如果有瘀血,就應該全部放出來。
足少陰經脈,起於小腳趾的下方,斜行到足心,從然骨下方出來,沿內踝後方,進入跟腱中,向上沿大腿內側,出膕窩內側,上行到大腿內後側,貫穿脊柱,屬於腎臟,絡於膀胱。其直行的經脈,從腎臟向上貫穿肝臟、膈肌,進入肺部,沿著喉嚨,到達舌根。其分支的經脈,從肺部出來絡於心臟,注入胸中。如果足少陰經脈運行不暢,就會出現飢餓卻不想吃東西,面色黑如炭(或像泥土一樣),咳嗽咳出帶血的痰,喉嚨有聲音伴隨呼吸困難,坐著想站起來,眼睛昏花看不清東西,心慌意亂像飢餓一樣,氣不足則容易害怕,心神不安像被人追趕一樣,這就是骨厥(或骨痿)。
腎臟疾病的主要症狀:口乾舌燥,咽喉腫痛,呼吸困難,咽喉乾燥疼痛,煩躁不安,心痛,黃疸,腸鳴,脊柱及大腿內後側疼痛,肌肉萎縮,嗜睡,腳底發熱疼痛。灸法可以增強食慾,使人身體強壯,可以正常行走,不需依靠拐杖。腎氣旺盛者,寸脈比人迎脈大一倍以上;腎氣虛弱者,寸脈反而比人迎脈小。足少陰經的一個分支,稱為大鐘穴。位於踝關節後方繞過跟骨,與太陽經相交。
其分支經脈,與本經一起向上到達心包,向下貫穿腰脊。其病症:氣逆則煩悶,氣實則小便閉塞,氣虛則腰痛,應在分支經脈的穴位取穴治療。腎臟疾病,手足冰冷,面色潮紅眼睛黃,小便失禁,骨節酸痛,少腹絞痛,氣衝到心臟,脈象應該是沉細而滑,但是反而浮大,顏色應該是黑色,卻是黃色。這是土克水的反常現象,屬於大逆,十死不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