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經》~ 卷七 (6)
卷七 (6)
1. 病不可水證第十四
發汗後,飲水多者,必喘。以水灌之,亦喘。傷寒,大吐、大下之,極虛,復極汗者,其人外氣怫鬱,復與之水,以發其汗,因得噦,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也。陽明病,潮熱,微堅,可與承氣湯。不堅,勿與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可與小承氣湯。若腹中不轉失氣者,此為但頭堅後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腹滿,不能食,欲飲水者,即噦。
陽明病,若胃中虛冷,其人不能食,飲水即噦。下利,其脈浮大,此為虛,以強下之故也。設脈浮革,因爾腸鳴,當溫之,與水即噦。病在陽,當以汗解,而反以水噀之,若灌之,其熱卻不得去,益煩,皮上粟起,意欲飲水,反不渴,宜文蛤散。若不瘥,與五苓散。若寒實結胸,無熱證者,與三物小陷胸湯,白散亦可。
身熱皮粟不解,欲引衣自覆,若以水噀之洗之,益令熱卻不得出。當汗而不汗,即煩。假令汗出已,腹中痛,與芍藥三兩,如上法。
寸口脈浮大,醫反下之,此為大逆。浮即無血,大即為寒,寒氣相搏,即為腸鳴,醫乃不知,而反飲水,令汗大出,水得寒氣,冷必相搏,其人即䭇。
寸口脈濡而弱,濡即惡寒,弱即發熱,濡弱相搏,臟氣衰微,胸中苦煩,此非結熱,而反薄居,水漬布冷,銚貼之,陽氣遂微,諸腑無所依,陰脈凝聚,結在心下,而不肯移,胃中虛冷,水穀不化,小便縱通,復不能多,微則可救,聚寒心下,當奈何也。
白話文:
病不可水證第十四
出汗後喝太多水,必定會喘。用灌的方式給他喝水,也會喘。傷寒病患者,經過大量嘔吐、瀉下之後,身體極度虛弱,又大量出汗,此時體表氣機鬱滯,如果再給他喝水,想讓他出汗,就會導致呃逆(呃逆:俗稱打嗝)。原因是胃中寒冷的緣故。
陽明病,出現潮熱,脈象略微堅實,可以服用承氣湯。如果脈象不堅實,就不要服用。如果大便不通六七天,恐怕有乾燥的宿便,想知道是不是宿便,可以服用小承氣湯。如果腹部不蠕動,氣機不暢,這是指頭痛而腹部卻鬆軟的症狀,不可以攻下,攻下必定會腹脹,吃不下東西,想喝水時,就會呃逆。
陽明病,如果胃中虛寒,患者吃不下東西,喝水就呃逆。下痢,脈象浮大,這是虛證,因為過度攻下造成的。如果脈象浮而虛弱,伴隨腸鳴,應該溫補,喝水就會呃逆。疾病在陽明經,應該用發汗的方法治療,卻反而用灌水的方法,這樣熱邪就不能去除,反而更加煩躁,皮膚上出現粟粒疹,想喝水,卻又不渴,應該服用文蛤散。如果還沒好,就服用五苓散。如果寒邪實證阻塞胸部,沒有發熱症狀,就服用三物小陷胸湯,白散也可以。
身體發熱,皮膚起粟粒疹,症狀沒有好轉,想用衣服蓋住自己,如果用灌水或洗的方式,反而會讓熱邪不能排出。應該發汗卻沒有發汗,就會煩躁。假設已經出汗了,腹部疼痛,就服用芍藥三兩,方法同上。
寸口脈(寸口脈:指手腕的脈搏)浮大,醫生卻用攻下的方法治療,這是大錯特錯。脈象浮大代表沒有血液,大即為寒,寒邪互相搏結,就會出現腸鳴,醫生卻不知道,反而給他喝水,導致大量出汗,水遇到寒邪,寒邪與水相搏,患者就會嘔吐。
寸口脈濡弱,濡就是惡寒,弱就是發熱,濡弱相搏,臟腑氣虛,胸中苦悶煩躁,這不是實熱,而是虛寒,身體像被水浸泡一樣冰冷,用熱敷的方法,陽氣就更加微弱,五臟六腑沒有依託,陰邪凝聚,結在心下,不肯移動,胃中虛寒,水穀不能消化,小便通利,卻又不能排太多,病情輕微尚可救治,如果寒邪聚集在心下,那該怎麼辦呢?
2. 病可水證第十五
太陽病,發汗後,若大汗出,胃中乾燥,煩不得眠,其人慾飲水,當稍飲之,令胃中和則愈。厥陰病,渴欲飲水者,與水飲之即愈。太陽病,寸口緩,關上小浮,尺中弱,其人發熱而汗出,復惡寒,不嘔,但心下痞者,此為醫下也。若不下,其人復不惡寒而渴者,為轉屬陽明。
小便數者,大便即堅,不更衣十日,無所苦也。欲飲水者,但與之,當以法救渴,宜五苓散。
寸口脈洪而大,數而滑,洪大則榮氣長,滑數則胃氣實,榮長則陽盛,怫鬱不得出身,胃實則堅難,大便則乾燥,三焦閉塞,津液不通,醫發其汗,陽盛不周,復重下之,胃燥熱畜,大便遂擯,小便不利,榮衛相搏,心煩發熱,兩眼如火,鼻乾面赤,舌燥齒黃焦,故大渴。
過經成壞病,針藥所不能制,與水灌枯槁,陽氣微散,身寒溫衣覆,汗出表裡通,然其病即除。形脈多不同,此愈非法治,但醫所當慎,妄犯傷榮衛。霍亂而頭痛發熱,身體疼痛,熱多欲飲水,屬五苓散。嘔吐而病在膈上,後必思水者,急與豬苓散。飲之水,亦得也。
白話文:
太陽病發汗後,如果大量出汗,胃裡乾燥,煩躁睡不好,想喝水,就應該少量給他喝水,讓胃裡舒服就能痊癒。厥陰病,口渴想喝水,給他喝水就能好。太陽病,寸關尺脈象分別是緩、小浮、弱,病人發熱出汗,又怕冷,不嘔吐,只是心下痞悶,這是醫治不當造成的。如果沒有處理好,病人不再怕冷卻口渴,就是轉屬陽明病了。
小便次數多,大便就硬,連續十天不換衣服,也沒有什麼不舒服。想喝水,就給他喝,應該用正確的方法治療口渴,宜用五苓散。
寸口脈洪大而有力,脈象又快又滑,脈洪大表示營氣旺盛,脈滑數表示胃氣充足,營氣旺盛表示陽氣過盛,鬱結不通暢,胃氣充足則大便乾燥,三焦阻塞,津液運行不暢,醫生又讓他發汗,陽氣過盛又不能舒展,導致病情加重,胃裡乾燥熱積,大便不通,小便不利,營衛之氣互相搏擊,心煩發熱,眼睛像火一樣,鼻子乾燥臉紅,舌頭乾燥,牙齒黃而焦,所以非常口渴。
久病導致臟腑功能衰竭的疾病,針灸和藥物都無法治療,用大量水灌注治療像枯萎的植物一樣,陽氣稍微散開,身體寒冷就用衣物蓋住保暖,等到汗出,表裡都通暢了,病就好了。症狀和脈象有很多不同,這種治法不是正規的治療方法,醫生應該謹慎,不要胡亂操作傷害到營衛之氣。霍亂伴隨頭痛發熱,身體疼痛,發熱厲害想喝水,就用五苓散。嘔吐,病在膈膜以上,事後一定想喝水,就趕快用豬苓散。喝水也是可以的。
3. 病不可火證第十六
太陽中風,以火劫發其汗,邪風被火熱,血氣流泆,失其常度,兩陽相熏灼,其身發黃。陽盛則欲衄,陰虛小便難,陰陽俱虛竭,身體則枯燥,但頭汗出,齊頸而還,腹滿而微喘,口乾咽爛,或不大便,久則譫語,甚者至噦,手足躁擾,循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太陽病,醫發其汗,遂發熱而惡寒,復下之,則心下痞,此表裡俱虛。
陰陽氣並竭,無陽則陰獨,復加火針因而煩,面色青黃,膚瞤,如此者為難治。今色微黃,手足溫者愈。傷寒,加溫針必驚。陽脈浮,陰脈弱,則血虛,血虛則筋傷。其脈沉者,榮氣微也。其脈浮,而汗出如流珠者,衛氣衰也。榮氣微,加燒針,血留不行,更發熱而躁煩也。
傷寒,脈浮,而醫以火迫劫之,亡陽,驚狂,臥起不安,屬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
問曰:得病十五、十六日,身體黃,下利,狂欲走。師脈之,言當下清血如豚肝,乃愈,後如師言,何以知之?師曰:寸口脈陽浮陰濡弱,陽浮則為風,陰濡弱為少血,浮虛受風,少血發熱,惡寒灑淅,項強頭眩。
醫加火熏,郁令汗出,惡寒遂甚,客熱因火而發,怫鬱蒸肌膚,身目為黃,小便微難,短氣,從鼻出血,而復下之,胃無津液,泄利遂不止,熱瘀在膀胱,畜結成積聚,狀如豚肝,當下未下,心亂迷憒,狂走赴水,不能自制。畜血若去,目明心了。此皆醫所為,無他禍患,微輕得愈,極者不治。
傷寒,其脈不弦緊而弱者,必渴,被火必譫言。弱者發熱,脈浮,解之,當汗出愈。
太陽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經不解,必有清血。
陽明病,被火,額上微汗出,而小便不利,必發黃。
陽明病,其脈浮緊,咽乾口苦,腹滿而喘,發熱汗出而不惡寒,反偏惡熱,其身體重,發其汗則躁,心憒憒而反譫語。加溫針必怵惕,又煩躁不得眠。
少陰病,咳而下利,譫語,是為被火氣劫故也,少便必難,為強責少陰汗出。
太陽病二日,而燒瓦熨其背,大汗出,火氣入胃,胃中竭燥,必發譫語,十餘日振而反汗出者,此為欲解。其汗從腰以下不得汗,其人慾小便,反不得,嘔欲失溲,足下惡風,大便堅者,小便當數,而反不數及多,便已,其頭卓然而痛,其人足心必熱,穀氣下流故也。
白話文:
太陽中風若用火攻逼汗,邪風會被火熱所困,導致氣血紊亂,超出正常範圍。兩者互相炙烤,身體就會發黃。陽氣過盛則想吐血,陰虛則小便困難;陰陽俱虛則身體乾燥,但只有頭部出汗,汗只到脖子就止,腹部脹滿略微喘息,口乾舌爛,可能便秘,時間久了會神志不清,嚴重者甚至嘔吐,手腳躁動不安,摸衣摸床。如果小便通暢,則病情可治。太陽病,若醫生逼其出汗,反而發熱惡寒,再用瀉下法,則會出現心下痞滿,這是表裡俱虛的表現。
陰陽氣都衰竭,無陽則陰盛,再用火針刺激,會更加煩躁,面色青黃,皮膚抽搐,這種情況很難治療。但如果顏色略黃,手腳溫暖,則病情較輕,可痊癒。傷寒加溫針必然驚厥。陽脈浮,陰脈弱,則血虛,血虛則筋傷。脈沉則營氣虛弱。脈浮而汗出如珠,則衛氣衰竭。營氣虛弱,再用燒針,血液停滯不通,反而加重發熱煩躁。
傷寒,脈浮,醫生卻用火攻逼汗,就會耗損陽氣,導致驚狂,臥不安席。此時需用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
病人問:得病十五、十六天,身體發黃,腹瀉,神志不清想亂跑。老師把脈後說,應該瀉去瘀血,像豬肝一樣,就能痊癒。後來按照老師說的做了,為何老師能知道呢?老師說:寸口脈陽浮陰濡弱,陽浮為風,陰濡弱為少血,浮虛受風,少血發熱,惡寒,項強頭暈。
醫生用火熏逼汗,惡寒加重,外邪之熱因火而加劇,鬱積蒸騰肌膚,導致身目發黃,小便略微困難,呼吸短促,鼻出血,又用瀉下法,胃中津液不足,腹瀉不止,熱邪瘀滯膀胱,形成積聚,狀如豬肝,若不瀉去,則心神恍惚,狂奔亂跑,無法自制。瘀血若去,則目明心清。這都是醫生所致,並無其他禍患,病情輕者可痊癒,嚴重者難治。
傷寒,脈不弦緊而弱的,必然口渴,用火攻則必會神志不清。脈弱發熱,脈浮,治療應以發汗,汗出則愈。
太陽病,用火熏逼汗,汗不出,病人必然煩躁,病情不解,必然會有瘀血。
陽明病,用火攻,額上微出汗,而小便不利,必然發黃。
陽明病,脈浮緊,咽乾口苦,腹部脹滿喘息,發熱汗出而不惡寒,反而怕熱,身體沉重,逼其出汗則煩躁,神志不清,甚至胡言亂語。加溫針必然驚悸,又煩躁不能睡眠。
少陰病,咳嗽腹瀉,神志不清,這是被火氣所傷,小便必然困難,這是強行逼少陰經出汗所致。
太陽病兩天,用燒熱的瓦片熨背,大量出汗,火氣入胃,胃中乾燥,必然神志不清。十多天後身體振顫反而出汗,這是將要痊癒的徵兆。汗從腰以下不出,病人想小便卻不行,嘔吐想小便卻排不出,腳底怕風,大便乾燥,小便應該很多,卻反而少或不多,大便後頭痛劇烈,足心必然發熱,這是谷氣下注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