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叔和

《脈經》~ 卷四 (3)

回本書目錄

卷四 (3)

1. 辨三部九候脈證第一

寸口太過與不及,寸口之脈,中手短者,曰頭痛;中手長者,曰足脛痛;中手促上擊者,曰肩背痛。

寸口脈浮而盛者,病在外。

寸口脈沉而堅者,病在中。

寸口脈沉而弱者,曰寒熱(一作氣,又作中)及疝瘕、少腹痛。

寸口脈沉而弱,發必墮落。

寸口脈沉而緊,苦心下有寒,時痛,有積聚。

寸口脈沉,胸中短氣。

寸口脈沉而喘者,寒熱。

寸口脈但實者,心勞。

寸口脈緊或浮,膈上有寒,肺下有水氣。

脈緊而長過寸口者,注病。

脈緊上寸口者,中風。風頭痛亦如之。(《千金翼》云:亦為傷寒頭痛)脈弦上寸口者,宿食;降者,頭痛。脈來過寸入魚際者,遺尿。脈出魚際逆氣喘息。

寸口脈,潎潎如羹上肥,陽氣微;連連如蜘蛛絲,陰氣衰。

寸口脈偏絕,則臂偏不遂;其人兩手俱絕者,不可治。兩手前部陽絕者,苦心下寒毒,喙中熱。關上脈浮而大,風在胃中,張口肩息,心下澹澹,食欲嘔。關上脈微浮,積熱在胃中,嘔吐蛔蟲,心健忘。關上脈滑而大小不勻(《千金》云:必吐逆),是為病方欲進,不出一二日復欲發動。

其人慾多飲,飲即注利。如利止者,生;不止者,死。關上脈緊而滑者,蛔動。關上脈澀而堅,大而實,按之不減有力,為中焦實,有伏結在脾,肺氣塞,實熱在胃中。關上脈襜襜大,而尺寸細者,其人必心腹冷積,癥瘕結聚,欲熱飲食。關上脈時來時去、乍大乍小、乍疏乍數者,胃中寒熱,羸劣不欲飲食,如瘧狀。

尺脈浮者,客陽在下焦。

尺脈細微,溏泄,下冷利。

尺脈弱,寸強,胃絡脈傷。

尺脈虛小者,足脛寒,痿痹腳疼。

尺脈澀,下血不利,多汗。(《素問》又云:尺澀脈滑謂之多汗)

尺脈滑而疾,為血虛。

尺脈沉而滑者,寸白蟲。

尺脈細而急者,筋攣,痹不能行。

尺脈粗,常熱者,謂之熱中,腰胯疼,小便赤熱。

尺脈偏滑疾,面赤如醉。外熱則病。

白話文:

辨三部九候脈證第一

手腕寸口脈搏過於強盛或過於微弱,脈象表現如下:

  • 中指按壓寸口脈搏,如果脈搏短,表示頭痛;如果脈搏長,表示腿痛;如果脈搏短促而有力向上衝,表示肩背疼痛。

  • 寸口脈浮而有力,疾病在體表。

  • 寸口脈沉而有力,疾病在臟腑內部。

  • 寸口脈沉而微弱,表示寒熱(或氣滯,或內臟)及疝氣、少腹疼痛。 脈沉而弱,病情將惡化。

  • 寸口脈沉而緊,表示心下有寒邪,時而疼痛,有積聚。

  • 寸口脈沉,表示胸中氣短。

  • 寸口脈沉而喘息,表示寒熱。

  • 寸口脈僅僅有力,表示心力勞損。

  • 寸口脈緊或浮,表示膈膜上有寒邪,肺部有水氣。

  • 脈搏緊而且長過寸口部位,預示疾病將加重。

  • 脈搏緊而位於寸口上部,表示中風。風頭痛也是同樣的脈象。(《千金翼》也記載:也是傷寒頭痛) 脈搏弦細而位於寸口上部,表示宿食;脈搏弦細而下移,表示頭痛。脈搏超過寸口到達魚際穴,表示遺尿。脈搏出現在魚際穴並伴有逆氣喘息。

  • 寸口脈搏細弱如稀粥上的浮油,表示陽氣虛弱;脈搏細弱連綿如蜘蛛絲,表示陰氣衰竭。

  • 寸口脈搏偏側消失,則手臂偏側癱瘓;如果雙手脈搏都消失,則無法治愈。雙手前部陽脈消失,表示心下有寒毒,口腔內有熱感。關上脈搏浮大,表示胃中有風邪,張口喘息,心下空虛,想吐。關上脈搏微浮,表示胃中有積熱,嘔吐蛔蟲,心神健忘。關上脈搏滑利而大小不均勻(《千金要方》記載:必將嘔吐),表示病情將要發作,在一兩天內將會再次發作。

  • 病人想喝很多水,喝水後就腹瀉。如果腹瀉停止,則病情好轉;如果腹瀉不止,則會死亡。關上脈搏緊而滑,表示蛔蟲活動。關上脈搏澀滯而堅實,大而有力,按壓時力度不減,表示中焦實熱,脾胃有伏邪積聚,肺氣阻塞,胃中有實熱。關上脈搏寬大而寸口脈搏細小,表示病人必有心腹冷積,癥瘕積聚,想吃熱的食物。關上脈搏時有時無,忽大忽小,忽疏忽數,表示胃中有寒熱,體弱無力不想吃東西,像瘧疾一樣。

  • 尺脈搏浮,表示陽邪客居下焦。

  • 尺脈搏細微,表示大便溏瀉,下焦寒冷,腹瀉。

  • 尺脈搏微弱,寸脈搏強,表示胃經脈受損。

  • 尺脈搏虛弱細小,表示足脛寒冷,痿痹腳痛。

  • 尺脈搏澀,表示下焦出血不利,多汗。(《素問》也記載:尺脈澀而滑,表示多汗)

  • 尺脈搏滑利而快速,表示血虛。

  • 尺脈搏沉而滑,表示有寸白蟲。

  • 尺脈搏細而急,表示筋攣,痹痛不能行走。

  • 尺脈搏粗大,經常發熱,表示熱邪在中焦,腰胯疼痛,小便赤熱。

  • 尺脈搏偏向滑利而快速,面紅如醉,表示外感熱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