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叔和

《脈經》~ 卷七 (5)

回本書目錄

卷七 (5)

1. 病可溫證第九

大法,冬宜服溫熱藥及灸。

師曰:病發熱頭痛,脈反沉。若不瘥,身體更疼痛,當救其里,宜溫藥,四逆湯。

下利,腹滿,身體疼痛,先溫其里,宜四逆湯。自利,不渴者,屬太陰,其臟有寒故也。當溫之,宜四逆輩。

少陰病,其人飲食入則吐,心中溫溫欲吐,復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脈弦遲。若膈上有寒飲,乾嘔者,不可吐,當溫之,宜四逆湯。

少陰病,脈沉者,急當溫之,宜四逆湯。

下利,欲食者,就當溫之。

下利,脈遲緊,為痛未欲止,當溫之。得冷者滿,而便腸垢。

下利,其脈浮大,此為虛,以強下之故也。設脈浮革,因爾腸鳴,當溫之,宜當歸四逆湯。

白話文:

冬天適合服用溫熱藥物和灸法。

老師說:病人發熱頭痛,脈象卻沉。如果病況沒有好轉,身體更疼痛,就要救治內在,應該用溫性的藥物,例如四逆湯。

腹瀉,肚子脹滿,身體疼痛,要先溫暖內在,也應該用四逆湯。如果腹瀉,不渴,屬於太陰證,內臟有寒氣,也應該用溫熱藥物,例如四逆湯一類的藥物。

少陰病,病人吃東西就吐,胸口溫溫的想吐,又吐不出來。剛開始生病,手腳冰冷,脈象弦細而慢。如果膈膜上有寒氣,乾嘔,不能吐,應該用溫熱藥物,例如四逆湯。

少陰病,脈象沉的,要趕快用溫熱藥物,例如四逆湯。

腹瀉,想吃東西的,應該用溫熱藥物。

腹瀉,脈象遲緩緊縮,代表疼痛還沒消退,應該用溫熱藥物。因為受寒而肚子脹滿,排泄物像糞渣一樣。

腹瀉,脈象浮大,這是虛寒造成的,因為過度使用瀉下藥物的緣故。如果脈象浮而緊,腸子發出鳴聲,應該用溫熱藥物,例如當歸四逆湯。

少陰病,下利,脈微澀者,即嘔汗出,必數更衣,反少,當溫之。

傷寒,醫下之,續得下利,清穀不止,身體疼痛,急當救里,宜溫之,以四逆湯。

白話文:

以下是簡化版的答案: 少陰病:如果出現腹瀉、脈搏微弱的情況,並且有嘔吐和出汗,那麼必須多次上廁所。但是每次排便量很少,應該用溫熱的方法治療它。 傷寒:醫生使用了通便藥物後,病人繼續出現腹瀉,而且大便是稀薄且無色的,同時還伴隨著全身痠痛。這時候要先治裡部(腸胃),可以使用溫熱的四逆湯來進行治療。

2. 病不可灸證第十

微數之脈,慎不可灸,因火為邪,則為煩逆,追虛逐實,血散脈中,火氣雖微,內攻有力,焦骨傷筋,血難復也。脈浮,當以汗解,而反灸之,邪無從去,因火而盛,病從腰以下,必當重而痹,此為火逆。若欲自解,當先煩,煩乃有汗,隨汗而解。何以知之?脈浮,故知汗出當解。脈浮,熱甚,而灸之,此為實,實以虛治,因火而動,咽燥必唾血。

白話文:

脈象微弱的,千萬不能灸,因為火屬於邪氣,會導致煩躁逆氣,更會追逐虛弱之氣,將血液散佈在脈絡中,雖然火氣微弱,但內在攻擊力強,會導致骨骼焦灼、筋脈受損,血液難以恢復。如果脈象浮而應該用汗法解表,卻反而灸灼,邪氣無處可去,反而因火而加重,病症從腰部以下必定會加重並導致痺痛,這就是火逆。想要自行緩解,應該先感到煩躁,煩躁後才會出汗,隨着出汗而緩解。怎麼知道呢?因為脈象浮,所以知道出汗可以解表。脈象浮而熱症嚴重,卻灸灼,這就是屬於實症,用虛法治療,反而會因火而加重病情,導致咽喉乾燥,甚至吐血。

3. 病可灸證第十一

燒針令其汗,針處被寒,核起而赤者,必發賁豚。氣從少腹上撞者,灸其核上一壯(一本作各一壯),與桂枝加桂湯。

少陰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惡寒者,當灸之。

少陰病,其人吐利,手足不逆,反發熱,不死。脈不至者,灸其少陰七壯。

少陰病,下利,脈微澀者,即嘔汗出,必數更衣,反少,當溫其上,灸之(一云灸厥陰可五十壯)。諸下利,皆可灸足大都五壯(一云七壯),商丘、陰陵泉皆三壯。

下利,手足厥,無脈,灸之不溫,反微喘者,死。少陰負趺陽者,為順也。

傷寒六、七日,其脈微,手足厥,煩躁,灸其厥陰,厥不還者,死。

傷寒,脈促,手足厥逆,可灸之,為可灸少陰,厥陰主逆。

白話文:

用針灸使其出汗,針刺的地方感到寒冷,出現紅色的硬塊,就會發病,出現賁豚症。如果氣從小腹向上衝撞,就在硬塊上灸一壯,並服用桂枝加桂湯。

少陰病,發病一、兩天,口中無味,背部發冷,應該灸治。

少陰病,病人嘔吐腹瀉,手腳不麻木,反而發熱,不會死。脈搏摸不到,就在少陰穴灸七壯。

少陰病,腹瀉,脈搏微弱澀滯,會出現嘔吐和出汗,需要多次換衣服,反而感覺寒冷,應該溫暖上半身,並灸治。也有人說灸厥陰穴五十壯。各種腹瀉,都可以灸足大都穴五壯,也有人說灸七壯,商丘穴、陰陵泉穴各灸三壯。

腹瀉,手腳厥冷,脈搏摸不到,灸治後沒有溫暖,反而微喘,就會死亡。少陰病屬於足太陽膀胱經,為順應天地的運行規律。

傷寒病發病六、七天,脈搏微弱,手腳厥冷,煩躁不安,灸厥陰穴,厥冷沒有恢復,就會死亡。

傷寒病,脈搏急促,手腳厥冷,可以灸治,因為可以灸少陰穴,厥陰穴主掌厥冷。

4. 病不可刺證第十二

大怒無刺(大,一作新),已刺無怒(已,一作新)。新內無刺,已刺無內。大勞無刺(大,一作新),已刺無勞。大醉無刺,已刺無醉。大飽無刺,已刺無飽。大飢無刺,已刺無飢。大渴無刺,已刺無渴。無刺大驚,無刺熇熇之熱,無刺漉漉之汗,無刺渾渾之脈。身熱甚,陰陽皆爭者,勿刺也。

其可刺者,急取之,不汗則泄。所謂勿刺者,有死徵也。無刺病與脈相逆者。上工刺未生,其次刺未盛,其次刺己衰,粗工逆此,謂之伐形。(出九卷)

白話文:

人極度憤怒時,不應針灸,已經針灸後就不再憤怒。針灸後不再有內熱,已經有內熱時就不再針灸。極度勞累時不應針灸,已經針灸後就不再勞累。醉酒時不應針灸,已經針灸後就不再醉酒。飽食後不應針灸,已經針灸後就不再飽食。飢餓時不應針灸,已經針灸後就不再飢餓。口渴時不應針灸,已經針灸後就不再口渴。沒有針灸時出現驚恐、高燒、大量出汗、脈象異常等情况,也不應針灸。身體發熱嚴重,陰陽失調時,更不能針灸。

可以針灸的,要立即治療,不出汗就瀉火。不適合針灸的,會有死亡徵兆。也不要針灸病情與脈象相悖的情況。高明的醫生在疾病未發時就針灸,次等的醫生在疾病未盛時就針灸,再次等的醫生在疾病衰退時才針灸。粗劣的醫生則逆着這個順序,這就是所謂的“伐形”。

5. 病可刺證第十三

太陽病,頭痛,至七日,自當愈,其經音故也。若欲作再經者,當針足陽明,使經不傳則愈。太陽病,初服桂枝,而反煩不解者,當先刺風池、風府,乃卻與桂枝湯則愈。傷寒,腹滿而譫語,寸口脈浮而緊者,此為肝乘脾,名縱,當刺期門。傷寒,發熱,嗇嗇惡寒,其人大渴,欲飲酢漿者,其腹必滿,而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此為肝乘肺,名曰橫,陽明病,下血而譫語,此為熱入血室。但頭汗出者,當刺期門,隨其實而瀉之,濈然汗出者則愈。

婦人中風,發熱惡寒,經水適來,得之七、八日,熱除,脈遲,身涼,胸脅下滿,如結胸狀,其人譫語,此為熱入血室,當刺期門,隨其虛實而取之。(《平病》云:熱入血室,無犯胃氣及上三焦。與此相反,豈謂藥不謂針耶)太陽與少陽並病,頭痛,頸項強而眩,時如結胸,心下痞堅,當刺大杼第一間,肺俞、肝俞,慎不可發汗,發汗則譫語,譫語則脈弦。譫語五日不止,當刺期門。

白話文:

太陽病頭痛,七天內自然會好,這是經脈運行的規律。如果想要更快痊癒,可以針刺足陽明經,阻斷經脈傳遞,就能好轉。太陽病剛開始服用桂枝湯,卻出現煩躁不安的情況,先針刺風池、風府穴,再服用桂枝湯就能痊癒。傷寒患者腹脹神志不清,寸口脈浮緊,這是肝氣侵犯脾臟,稱為「縱」,要針刺期門穴。傷寒患者發熱怕冷,口渴想喝醋漿,肚子脹滿,自汗出,小便頻繁,病症即將好轉,這是肝氣侵犯肺臟,稱為「橫」。陽明病患者下血神志不清,這是熱邪進入血室,只要頭部出汗,就針刺期門穴,根據病情瀉血,大量出汗就能痊癒。

婦女中風,發熱怕冷,月經來潮,病程七到八天,熱退,脈象遲緩,身體發涼,胸脅下滿,像結胸一樣,神志不清,這是熱邪進入血室,要針刺期門穴,根據虛實情況取穴。太陽病和少陽病同時發病,頭痛,頸項僵硬眩暈,感覺像結胸,心下痞塞堅硬,要針刺大杼第一間、肺俞、肝俞,切忌發汗,發汗會神志不清,神志不清則脈象弦緊。神志不清五天不止,要針刺期門穴。

少陰病,下利,便膿血者,可刺。婦人傷寒,懷身腹滿,不得小便,加從腰以下重,如有水氣狀,懷身七月、太陰當養不養,此心氣實,當刺瀉勞宮及關元,小便利則愈。傷寒,喉痹,刺手少陰。少陰在腕,當小指後動脈是也。針入三分,補之。

問曰:病有汗出而身熱煩滿,煩滿不為汗解者何?對曰:汗出而身熱者,風也;汗出而煩滿不解者,厥也,病名曰風厥也。太陽主氣,故先受邪,少陰與為表裡也。得熱則上從之,從之則厥,治之,表裡刺之,飲之湯。熱病三日,氣口靜,人迎躁者,取之諸陽五十九刺,以瀉其熱,而出其汗,實其陰,以補其不足。所謂五十九刺者,兩手外內側各三,凡十二痏,五指間各一,凡八痏。

白話文:

少陰病患者出現腹瀉,排泄物中有膿血,可以用針灸治療。婦女患傷寒,懷孕期間腹部脹滿,無法排尿,並且腰部以下沉重,感覺像水腫一樣,懷孕七個月時,本該是太陰經旺盛的時候卻沒有,這是心氣積聚的表現,應該刺瀉勞宮和關元穴,排尿通暢後就會痊癒。傷寒患者出現喉嚨閉塞,可以用針刺手少陰經。手少陰經位於手腕,在小指後方的動脈處。針灸深度三分,採用補法。

有人問道:有些病人雖然出汗,但仍然感到身體發熱,而且胸悶難受,出汗後也無法緩解,這是什麼原因?回答說:出汗而身體發熱,是因為風邪入侵;出汗後胸悶難受,無法緩解,是因為厥證,這種病叫做風厥。太陽經主氣,所以先受到邪氣侵襲,少陰經與太陽經相表裡。邪氣入侵後,陽氣上浮,導致厥證,治療時要針刺表裡兩經,並服用湯藥。熱病發病三天,氣息平靜,人迎脈跳動頻繁,應選擇陽經五十九個穴位進行針灸,以瀉熱、出汗、補陰、益氣。所謂五十九個穴位,包括雙手内外側各三條經脈上的十二個穴位,以及五指間各一個穴位,共計八個穴位。

足亦如是,頭入發一寸旁三分,各三,凡六痏;更入發三寸,邊各五,凡十痏。耳前後、口下、項中各一,凡六痏。巔上一。熱病先膚痛,窒鼻充面,取之皮,以第一針五十九。苛菌為軫(一云苛軫)鼻,索皮於肺,不得索之火,火,心也。熱病,嗌乾多飲,善驚,臥不能安,取之膚肉,以第六針五十九。

目眥赤,索肉於脾,不得索之木,木,肝也。熱病而胸脅痛,手足躁,取之筋間,以第四針針於四達(一作逆)筋闢目浸索筋於肝,不得索之金金肺也。熱病數驚,瘛瘲而狂,取之脈,以第四針急瀉有餘者,癲疾,毛髮去,索血(一作脈),於心,不得索之水,水,腎也。熱病,而身重骨痛,耳聾而好瞑,取之骨,以第四針五十九。

白話文:

腳也一樣,頭頂髮際旁一寸三分,左右各三處,共六處;再往髮際方向深入三寸,邊緣各五處,共十處。耳朵前後、嘴巴下方、脖子中間各一處,共六處。頭頂最高處一處。熱病初期會先出現皮膚疼痛,鼻子塞住,臉部腫脹,取穴於皮膚,用第一針,針刺五十九下。苛菌會導致鼻子堵塞,需要從肺部索取皮膚,不能從火部索取,火屬心臟。熱病會出現喉嚨乾渴,頻繁飲水,容易驚恐,躺下不能安穩睡覺,取穴於皮膚和肌肉,用第六針,針刺五十九下。

眼睛邊緣發紅,需要從脾臟索取肌肉,不能從木部索取,木屬肝臟。熱病導致胸脅疼痛,手腳發熱,取穴於筋膜之間,用第四針針刺四達筋,也就是眼窩附近,從肝臟索取筋膜,不能從金部索取,金屬肺臟。熱病經常驚恐,神志不清而狂躁,取穴於脈搏,用第四針快速瀉血,針刺五十九下,癲癇病會導致毛髮脫落,需要從心臟索取血液,不能從水部索取,水屬腎臟。熱病導致身體沉重,骨頭疼痛,耳朵失聰,喜歡閉眼,取穴於骨頭,用第四針,針刺五十九下。

骨病食齧牙齒,耳清,索骨於腎無(一本作不)得索之土,土,脾也。

熱病,先身澀旁㪍,(旁㪍《太素》作倚),煩悶,干唇嗌,取之以第一針五十九。膚脹,口乾,寒汗。

熱病,頭痛,攝(攝一作顳顬),目脈緊,善衄,厥熱也,取之以第三針,視有餘不足,寒熱病。

熱病,體重,腸中熱,取之以第四針,於其輸及下諸指間,索氣於胃絡得氣也。

熱病,挾臍痛急,胸脅支滿,取之湧泉與太陰、陽明(一云陰陵泉),以第四針,針嗌裡。

熱病而汗且出,反脈順可汗者,取之魚際、太淵、大都、太白。瀉之則熱去,補之則汗出。汗出太甚者,取踝上橫文以止之。

白話文:

骨頭疾病會導致牙齒鬆動、耳朵聽力下降。腎臟虛弱的人容易骨質疏鬆,脾臟虛弱則會影響骨骼健康。

發燒初期,身體會感到痠痛、乏力,伴隨焦躁不安、口乾舌燥的症狀。可以用第一針五十九穴位治療。如果出現身體浮腫、口渴、冒冷汗的情況,也屬於熱病。

發燒時頭疼、太陽穴跳痛、眼血管充血、容易流鼻血,這屬於虛熱症狀,可以用第三針治療。同時也要觀察身體寒熱的變化。

發燒時感到身體沉重、腸胃灼熱,可以用第四針治療。針灸胃經穴位,可以幫助調理腸胃。

發燒時腹部疼痛、胸部憋悶,可以用湧泉、太陰、陽明穴位治療,也可以用第四針針刺咽喉部位。

發燒伴隨出汗,脈象正常,可以繼續出汗,可以使用魚際、太淵、大都、太白穴位治療。瀉氣可以退熱,補氣可以促進出汗。如果出汗過多,可以用踝上橫文穴位止汗。

熱病七日、八日,脈口動,喘而眩者,急刺之。汗且自出,淺刺手大指間。

熱病,先胸脅痛,手足躁,刺足少陽,補手太陰,病甚,為五十九刺。

熱病,先手臂痛,刺手陽明、太陰,而汗出止。

熱病,始於頭首者,刺項太陽而汗出止。

熱病,先身重骨痛,耳聾目瞑,刺足少陰,病甚,為五十九刺。(一云刺少陽)

熱病先眩冒而熱,胸脅滿。刺足少陰少陽。

熱病,始足脛者,先取足陽明而汗出。

白話文:

發燒七天、八天,脈搏跳動,呼吸急促頭昏眼花的人,要趕快用針刺治療。如果已經開始流汗,就用淺針刺手的大拇指間。

發燒時,一開始就感到胸肋疼痛、手腳躁動,就用針刺足少陽經,並補手太陰經,病情嚴重時,就用五十九針法治療。

發燒時,一開始就感到手臂疼痛,就用針刺手陽明經、太陰經,直到流汗停止。

發燒一開始就從頭部開始的,就用針刺項太陽經,直到流汗停止。

發燒時,一開始就感到全身沉重、骨頭疼痛、耳聾眼花,就用針刺足少陰經,病情嚴重時,就用五十九針法治療。(也有人說要刺少陽經。)

發燒一開始就感到頭昏眼花、發熱,胸肋脹滿,就用針刺足少陰經和少陽經。

發燒一開始就從腳脛部開始的,就先用針刺足陽明經,直到流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