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經》~ 卷七 (2)
卷七 (2)
1. 病不可發汗證第一
傷寒頭痛,翕翕發熱,形象中風,常微汗出。又自嘔者,下之益煩心,懊憹如飢,發汗則致痓,身強難以屈伸,熏之則發黃,不得小便,久則發咳唾。
太陽病,發其汗,因致痓。
傷寒脈弦細,頭痛而反發熱,此屬少陽,少陽不可發其汗。
太陽與少陽並病,頭項強痛,或眩冒,時如結胸,心下痞堅者,不可發其汗。
少陰病,咳而下利,譫語者,此被火氣劫故也。小便必難,以強責少陰汗也。
少陰病,但厥無汗,而強發之,必動其血,未知從何道出,或從口鼻,或從目出,(一本作耳目)者是為下厥上竭,為難治。
傷寒有五,皆熱病之類也。同病異名,同脈異經。病雖俱傷於風,其人自有痼疾,則不得同法,其人素傷於風,因復傷於熱,風熱相薄,則發風溫,四肢不收,頭痛身熱,常汗出不解,治在少陰、厥陰,不可發汗。汗出譫言獨語,內煩,躁擾不得臥,善驚,目亂無精,治之復發其汗,如此者醫殺之也。
傷寒濕溫,其人常傷於濕,因而中暍,濕熱相薄,則發濕溫。病苦兩脛逆冷,腹滿叉胸,頭目痛苦,妄言,治在足太陰,不可發汗。汗出必不能言,耳聾,不知痛所在,身青,面色變,名曰重暍,如此者死醫殺之也。(上二首出《醫律》)
白話文:
傷寒頭痛、發熱,症狀像中風,常常微微出汗。如果還嘔吐,服用瀉藥會更煩躁不安,飢餓難耐,此時發汗會導致抽搐,身體僵硬難以彎曲伸展,熏蒸則會發黃,小便不通暢,時間久了還會咳嗽並吐痰。
太陽病發汗,可能會導致抽搐。
傷寒脈象弦細,頭痛卻反覆發熱,這是少陽病,少陽病不能發汗。
太陽和少陽同時發病,頭頸部疼痛僵硬,或者頭暈目眩,有時像胸部阻塞,心窩部脹滿堅硬,都不能發汗。
少陰病,咳嗽且腹瀉,神志不清,這是因為被火邪所傷。小便困難,是因為強行發汗傷了少陰經。
少陰病,只是厥逆沒有汗,而強行發汗,必然會傷及血液,不知道會從哪裡流出來,可能是從口鼻,可能是從眼睛(也有說是耳朵眼睛)流出來,這叫做下厥上竭,很難治療。
傷寒有五種,都是熱病,病名不同但病症相似,脈象相同但經絡不同。雖然都是風邪所傷,但病人本身可能有舊疾,就不能用同樣的方法治療;如果病人本來就風邪入體,又遇到熱邪,風熱夾雜,就會發作風溫病,四肢拘攣,頭痛發熱,經常出汗但症狀不見好轉,治療要從少陰、厥陰經入手,不能發汗。出汗後神志不清,獨自說話,煩躁不安,睡不好覺,容易驚嚇,眼睛昏花無神,如果再發汗治療,這樣的醫生會害死病人。
傷寒濕溫,病人通常是濕邪入體,又中暑,濕熱夾雜,就會發作濕溫病。症狀是兩腿冰冷,腹部脹滿,胸悶,頭目疼痛,胡言亂語,治療要從足太陰經入手,不能發汗。出汗後必然不能說話,耳朵聾了,不知道哪裡痛,身體發青,臉色改變,叫做重暑,這樣的病人醫生會害死他。(以上兩段出自《醫律》)
2. 病可發汗證第二
大法,春夏宜發汗。
凡發汗,欲令手足皆周至,漐漐一時間益佳,但不欲如水流離。若病不解,當重發汗。汗多則亡陽,陽虛不得重發汗也。
凡服湯藥發汗,中病便止,不必盡劑也。
凡云可發汗而無湯者,丸散亦可用,要以汗出為解,然不如湯隨證良。
太陽病,外證未解,其脈浮弱,當以汗解,宜桂枝湯。
太陽病,脈浮而數者,可發其汗,屬桂枝湯證。
陽明病,脈遲,汗出多,微惡寒,表為未解,可發其汗,屬桂枝湯證。
夫病脈浮大,問病者,言但堅耳。設利者為虛,大逆。堅為實,汗出而解,何以故?脈浮,當以汗解。傷寒,其脈不弦緊而弱,弱者必渴,被火必譫語。弱者發熱脈浮,解之,當汗出愈。病者煩熱,汗出即解。復如瘧狀,日晡所發熱,此屬陽明。脈浮虛者,當發其汗,屬桂枝湯證。
病常自汗出,此為榮氣和,榮氣和而外不解,此衛不和也。榮行脈中,為陰,主內;衛行脈外,為陽,主外。復發其汗,衛和則愈,屬桂枝湯證。病人臟無他病,時發熱自汗出,而不愈,此衛氣不和也。先其時發汗即愈,屬桂枝湯證。脈浮而緊,浮則為風,緊則為寒,風則傷衛,寒則傷榮,榮衛俱病,骨節煩疼,可發其汗,宜麻黃湯。
太陽病不解,熱結膀胱,其人如狂,血必自下,下者即愈。其外未解者,尚未可攻,當先解其外,屬桂枝湯證。
太陽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屬桂枝加厚朴杏子湯證。
傷寒,脈浮緊,不發其汗,因衄,屬麻黃湯證。
陽明病,脈浮,無汗,其人必喘。發其汗則愈,屬麻黃湯證。
太陰病,脈浮者,可發其汗,屬桂枝湯證。
太陽病,脈浮緊,無汗而發熱,其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候續在,此當發其汗,服湯微除。發煩目瞑,劇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陽氣重故也。屬麻黃湯證。脈浮者,病在表,可發其汗,屬桂枝湯證。
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與承氣湯,其大便反青(一作小便清者)。此為不在裡故在表也,當發其汗。頭痛者,必衄,屬桂枝湯證。
下利後,身體疼痛,清便自調,急當救表,宜桂枝湯。
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若惡寒,屬桂枝湯證。
太陽中風,陽浮而陰濡弱。浮者熱自發,濡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屬桂枝湯證。
太陽病,發熱汗出,此為榮弱衛強,故使汗出,欲救邪風,屬桂枝湯證。
太陽病,下之,氣上撞,可與桂枝湯;不撞,不可與之。
太陽病,初服桂枝湯,而反煩不解者,法當先刺風池、風府,卻與桂枝湯則愈。燒針令其汗,針處被寒,核起而赤者,必發賁豚。氣從少腹上撞心者,灸其核上一壯,與桂枝加桂湯。
太陽病,項背強𠘧𠘧,反汗出惡風,屬桂枝加葛根湯。
白話文:
病可發汗證第二
總體來說,春夏季適合發汗治療疾病。
發汗要讓汗水遍布全身,像細雨般濕潤更好,但不要像流水般大量流失。如果病情沒有好轉,可以再次發汗。但汗出太多會傷陽氣,陽氣虛弱的人不能再次發汗。
服用湯藥發汗,病情好轉就停止,不必喝完所有藥劑。
如果可以發汗但沒有湯藥,丸散也可以使用,只要能出汗就能緩解病情,但還是湯劑根據病情配伍更好。
太陽病,外在症狀未解除,脈象浮弱,應該用發汗的方法治療,適合服用桂枝湯。
太陽病,脈象浮而數,可以發汗,屬於桂枝湯的治療範圍。
陽明病,脈象遲,汗出較多,輕微惡寒,表證未解,可以發汗,屬於桂枝湯的治療範圍。
如果病人脈象浮大,病人自述症狀只是身體沉重僵硬。如果大便溏瀉是虛症,脈象逆亂;如果身體僵硬是實症,此時出汗就能痊癒。為什麼呢?因為脈象浮,就應該用發汗的方法治療。傷寒,脈象不弦緊而是虛弱,虛弱的人一定口渴,病情嚴重會神志不清。虛弱的人發熱脈象浮,治療時應該出汗才能痊癒。病人煩躁發熱,出汗就能痊癒。如果病情反复像瘧疾一樣,下午發熱,這是陽明病。脈象浮而虛弱,應該發汗,屬於桂枝湯的治療範圍。
病人經常自汗,這是營氣調和的表現。營氣調和而外邪未解,這是衛氣不調。營氣運行在脈絡之中,屬陰,主內;衛氣運行在脈絡之外,屬陽,主外。再次發汗,衛氣調和就能痊癒,屬於桂枝湯的治療範圍。病人臟腑沒有其他疾病,經常發熱自汗,而病情沒有好轉,這是衛氣不調。在疾病初期發汗就能痊癒,屬於桂枝湯的治療範圍。脈象浮而緊,浮代表風邪,緊代表寒邪,風邪傷及衛氣,寒邪傷及營氣,營衛都病了,關節疼痛,可以發汗,適合服用麻黃湯。
太陽病沒有好轉,熱邪結聚在膀胱,病人像發狂一樣,血必然會從下焦排出,排出後就能痊癒。如果外邪還沒有解除,還不能攻下,應該先解表,屬於桂枝湯的治療範圍。
太陽病,服用瀉下藥物後,輕微喘息,說明表證未解。屬於桂枝加厚朴杏仁湯的治療範圍。
傷寒,脈象浮緊,不發汗,用鼻出血的方法治療,屬於麻黃湯的治療範圍。
陽明病,脈象浮,不出汗,病人一定會喘。發汗就能痊癒,屬於麻黃湯的治療範圍。
太陰病,脈象浮,可以發汗,屬於桂枝湯的治療範圍。
太陽病,脈象浮緊,不出汗而發熱,身體疼痛,八九天沒有好轉,表證持續存在,這就應該發汗,服用湯藥後症狀略微減輕。發煩、眼睛閉合,病情嚴重者會鼻出血,鼻出血後就能痊癒。原因是陽氣太盛。屬於麻黃湯的治療範圍。脈象浮,病在表,可以發汗,屬於桂枝湯的治療範圍。
傷寒不大便六七天,頭痛發熱,服用承氣湯後,大便顏色發青(也有記載是小便清澈)。這是因為病不在裡而表證未解,應該發汗。頭痛的病人,應該用鼻出血的方法治療,屬於桂枝湯的治療範圍。
瀉下後,身體疼痛,大便恢復正常,應該迅速治療表證,適合服用桂枝湯。
太陽病,頭痛發熱,出汗惡風,如果惡寒,屬於桂枝湯的治療範圍。
太陽中風,陽氣浮盛而陰氣虛弱。浮盛者,發熱自發;虛弱者,自汗;輕微惡寒,輕微惡風,陣陣發熱,鼻塞,噁心嘔吐,屬於桂枝湯的治療範圍。
太陽病,發熱出汗,這是營氣虛弱衛氣旺盛,所以出汗,想要治療外邪風寒,屬於桂枝湯的治療範圍。
太陽病,瀉下後,氣上逆,可以服用桂枝湯;如果不逆,就不能服用。
太陽病,一開始服用桂枝湯,反而煩躁不安病情沒有好轉,方法是先針刺風池、風府穴,再服用桂枝湯就能痊癒。用燒灼的方法使其出汗,針刺部位受寒,出現紅腫硬結,一定會發生呃逆。氣從小腹上衝到心臟,在硬結上灸一壯,服用桂枝加桂湯。
太陽病,項部僵硬疼痛,反而出汗惡風,屬於桂枝加葛根湯的治療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