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經》~ 卷六 (7)
卷六 (7)
1. 肺手太陰經病證第七
肺氣虛,則鼻息利,少氣;實,則喘喝,胸憑仰息。肺氣虛,則夢見白物,見人斬血藉藉,得其時,則夢見兵戰;肺氣盛,則夢恐懼,哭泣。厥氣客於肺,則夢飛揚,見金鐵之器奇物。
病在肺,下晡慧,日中甚,夜半靜。
病先發於肺,喘咳;三日之肝,脅痛支滿;一日之脾,閉塞不通,身痛體重;五日之胃,腹脹;十日不已,死。冬日入,夏日出。肺脈搏堅而長,當病唾血,其濡而散者,當病漏汗(漏,一作灌)。至今不復散發。
肺脈沉之而數,浮之而喘,苦洗洗寒熱,腹滿,腸中熱,小便赤,肩背痛,從腰以上汗出。得之房內,汗出當風。白脈之至也,喘而浮大,上虛下實,驚,有積氣在胸中,喘而虛,名曰肺痹。寒熱,得之因醉而使內也。
肺中風者,口燥而喘,身運而重,冒而腫脹。
肺中寒者,其人吐濁涕。
形寒寒飲則傷肺,以其兩寒相感,中外皆傷,故氣逆而上行。肺傷者,其人勞倦則咳唾血。其脈細緊浮數,皆吐血,此為躁擾嗔怒得之,肺傷氣擁所致。
肺脹者,虛而滿,喘咳逆倚息,目如脫狀,其脈浮。肺水者,其人身體重,而小便難,時時大便鴨溏。肝乘肺,必作虛。脈軟而弱,弱反在關,軟反在巔。浮反在上,弱反在下。浮則為陽,弱則血不足,必弱為虛。浮弱自別,浮則自出,弱則為入。浮則為出不入,此為有表無里;弱則為入不出,此為無表有里。
陽出極汗,齊腰而還,此為無表有里,故名曰厥陽。在當汗出不汗出。趺陽脈浮緩,少陽微緊,微為血虛,緊為微寒,此為鼠乳。其病屬肺。肺之積,名曰息賁,在右脅下,覆大如杯。久久不愈,病洒洒寒熱,氣逆喘咳,發肺癰,以春甲乙日得之,何也?心病傳肺,肺當傳肝,肝適以春王,王者不受邪,肺復欲還心,心不肯受,因留結為積,故知息賁以春得之。
肺病,其色白,身體但寒無熱,時時咳,其脈微遲,為可治。宜服五味子大補肺湯、瀉肺散。春當刺少商,夏刺魚際,皆瀉之;季夏刺太淵,秋刺經渠,冬刺尺澤,皆補之。又當灸膻中百壯,背第三椎二十五壯。肺病者,必喘咳,逆氣,肩息,背痛,汗出,尻、陰、股、膝攣,髀、腨、胻、足皆痛。
虛則少氣,不能報息,耳聾,嗌乾。取其經手太陰,足太陽之外、厥陰內少陰血者。邪在肺,則皮膚痛,發寒熱,上氣,氣喘,汗出,咳動肩背。取之膺中、外輸,背第三椎之旁,以手痛按之快然,乃刺之,取之缺盆中以越之。手太陰之脈,起於中焦,下絡大腸,還循胃口,上膈,屬肺,從肺系橫出腋下,下循臑內,行少陰心主之前,下肘中,後循臂內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魚,循魚際,出大指之端。其支者,從腕後直次指內廉,出其端。
白話文:
肺手太陰經的病症:
肺氣不足,則呼吸急促,氣息微弱;肺氣過盛,則呼吸困難,胸悶氣短。肺氣不足,則夢見白色事物,夢見殺戮血腥的場景,在特定的時間,則夢見戰爭;肺氣過盛,則夢到恐懼、哭泣。厥氣(逆氣)侵犯肺部,則夢見飛翔,看見金屬器物或奇異之物。
肺病發作,下午病情加重,中午最嚴重,半夜則緩解。
肺病初期出現喘咳;三天后波及肝臟,則肋部疼痛、脹滿;一天后波及脾臟,則氣機閉塞不通暢,全身疼痛、身體沉重;五天后波及胃部,則腹部脹滿;十天仍未痊癒,則可能死亡。冬季發病,夏季痊癒。肺部脈搏堅實有力且脈象較長,則可能咳血;脈搏濡弱而散漫,則可能盜汗。如果汗液長期不能正常排出,則病情難以痊癒。
肺部脈搏沉而數,浮而喘,伴隨寒熱交替,腹部脹滿,腸道燥熱,小便顏色深紅,肩背疼痛,從腰部以上出汗。若因房事後受風寒則出汗。脈象浮大而喘息,上部虛弱下部實滿,容易驚恐,胸中有積氣,喘息而虛弱,稱為肺痹。寒熱交替,因醉酒而誘發。
肺部中風,則口乾舌燥且呼吸困難,身體沉重,面部浮腫。
肺部受寒,則會咳出濁痰。
受寒飲邪則傷及肺部,因為寒邪内外夾攻,導致氣逆上行。肺部受損,勞累時則會咳嗽咳血。脈象細緊浮數,皆是吐血的徵兆,這往往是由於躁怒而引起,是肺氣受損所致。
肺脹,則感覺虛弱而胸腹脹滿,喘咳,呼吸困難,眼睛突出,脈象浮大。肺水,則身體沉重,小便困難,大便稀溏。肝氣犯肺,必致肺氣虛弱。脈象軟弱無力,脈象偏弱則反映在關脈和巔脈,浮脈則在上,弱脈則在下。脈象浮則為陽,弱則為血不足,脈象虛弱則為虛證。浮弱可以區分,浮則氣血外泄,弱則氣血內陷。浮則為氣血外泄而不內入,為表證無裏證;弱則為氣血內陷而不外泄,為無表有裏證。
陽氣外泄,汗出遍及腰部,這是無表有裏證,稱為厥陽。應當出汗卻不出汗。趺陽脈浮緩,少陽脈微緊,微緊為血虛,緊則為微寒,此為鼠乳,此病屬肺。肺部的積聚,稱為息賁,位於右脅下,如杯口大小。久治不愈,則寒熱往來,氣逆喘咳,最後發展成肺癰。多在春天甲乙日發病,這是因為心病傳肺,肺當傳肝,肝在春天當令,正氣旺盛不受邪氣侵犯,而肺氣欲還于心,心卻不接受,於是邪氣停滯而形成積聚,所以息賁多在春天發病。
肺病,面色蒼白,身體畏寒不發熱,時常咳嗽,脈象微弱遲緩,是可以治癒的。宜服用五味子大補肺湯、瀉肺散。春天刺少商穴,夏天刺魚際穴,皆瀉法;季夏天刺太淵穴,秋天刺經渠穴,冬天刺尺澤穴,皆補法。也應灸膻中穴一百壯,背部第三椎骨旁二十五壯。肺病患者必有喘咳、氣逆、肩背疼痛、出汗、臀部、會陰、大腿內側、膝蓋攣縮、大腿外側、小腿、足部疼痛等症狀。
肺氣虛弱,則氣息微弱,呼吸困難,耳聾,咽喉乾燥。應從手太陰經、足太陽經的外側以及厥陰經、少陰經的血位取穴。邪氣侵犯肺部,則皮膚疼痛,寒熱交替,呼吸急促,氣喘,出汗,咳嗽,肩背疼痛。應取膺中穴、外關穴,背部第三椎骨旁的穴位,用手按壓這些穴位,感覺舒適則可以針刺,也可用缺盆穴透刺。手太陰經脈,起於中焦,下絡大腸,沿胃上行,上達膈肌,屬于肺,從肺系橫出腋下,下循上臂內側,行於心經之前,過肘中,沿臂內側上行至骨下緣,進入寸口,上行至魚際,沿魚際循行,到達拇指末端。其支脈,從腕後直達食指內側,到達指端。
活動則會導致肺部脹滿,胸悶喘咳,缺盆穴處疼痛,嚴重時會兩手交握,神志不清,稱為臂厥。此經主治肺部疾病,如咳嗽、氣喘、呼吸困難、煩躁、胸悶、上臂內側疼痛、掌心發熱。氣盛則肩背疼痛,出汗,小便頻繁;氣虛則肩背疼痛,畏寒,氣息微弱,小便異常,遺尿。氣盛則寸口脈大於人迎脈三倍;氣虛則寸口脈反而小於人迎脈。
手太陰經的別絡,名為列缺穴。起於腋下(或說腕上)分間,別走陽明經。其別絡,與太陰經並行,直達掌中,散布於魚際。脈象實則手兌穴處脹滿,虛則咳嗽,小便遺尿。取穴於腕部上方一寸半處。肺病,身體發熱,咳嗽,呼吸短促,咳出膿血。脈象應當短澀,但反而浮大,顏色應當蒼白,但反而紅赤,這是火克金,屬大逆,十死不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