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叔和

《脈經》~ 卷六 (6)

回本書目錄

卷六 (6)

1. 脾足太陰經病證第五

又當灸章門五十壯,背第十一椎百壯。脾病者,必身重,苦飢,足痿不收(《素問》作善肌,肉痿,足不收)。行善瘛,腳下痛;虛則腹脹,腸鳴,溏泄,食不化。取其經,足太陰、陽明、少陰血者。

邪在脾胃,肌肉痛。陽氣有餘,陰氣不足,則熱中,善飢;陽氣不足,陰氣有餘,則寒中,腸鳴腹痛;陰陽俱有餘,若俱不足,則有寒有熱。皆調其三里。足太陰之脈,起於大指之端,循指內側白肉際,過核骨後,上內踝前廉,上腨內,循胻骨後,交出厥陰之前,上循膝股內前廉,入腹,屬脾,絡胃,上膈,挾咽,連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復從胃別上膈,注心中。

是動則病舌本強,食則嘔(一作吐),胃脘痛,腹脹,善噫,得後與氣,則快然而衰,身體皆重。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體不能動搖,食不下,煩心,心下急痛,寒瘧,溏,瘕,泄,水閉,黃疸,好臥,不能食肉,唇青,強立,股膝內痛厥,足大趾不用。盛者,則寸口大三倍於人迎;虛者,則寸口反小於人迎。

足太陰之別,名曰公孫,去本節後一寸,別走陽明。其別者,入絡腸胃。厥氣上逆,則霍亂。實則腹中切痛,虛則鼓脹。取之所別。

脾病,其色黃,體青,失溲,直視,唇反張,爪甲青,飲食吐逆,體重節痛,四肢不舉。其脈當浮大而緩,今反弦急,其色當黃,今反青,此是木之剋土,為大逆,十死不治。

白話文:

脾足太陰經病證第五

需灸章門穴五十壯,背部第十一椎骨處百壯。脾臟有病的人,必定身體沉重,經常飢餓,腿腳軟弱無力,無法收縮(《素問》中記載為肌肉萎縮,腿腳無力,無法收縮)。容易發生抽搐,腳底疼痛;脾虛則腹部脹滿,腸鳴,大便稀溏,消化不良。治療時應取足太陰、陽明、少陰經的穴位放血。

邪氣侵犯脾胃,則肌肉疼痛。陽氣盛而陰氣虛,則出現內熱,經常飢餓;陽氣虛而陰氣盛,則出現內寒,腸鳴腹痛;陰陽俱盛或陰陽俱虛,則寒熱交加。所有這些情況都應調理三里穴。足太陰經脈,起始於大腳趾的末端,沿著腳趾內側的白肉邊緣,經過踝骨後方,向上經過內踝前方,沿著脛骨內側後面,經過厥陰經前方,向上沿著膝蓋和股內側前方,進入腹部,屬於脾臟,絡於胃,向上到達膈肌,沿著咽喉,連接到舌根,散佈到舌下。其分支從胃部另行向上到達膈肌,注入心臟。

因此,活動時會出現舌根強硬,進食後則嘔吐(或作吐),胃脘疼痛,腹部脹滿,容易打嗝,吃完東西後雖然暫時舒服,但很快就會衰弱,全身沉重。這是脾臟生病的症狀:舌根疼痛,身體不能活動,吃不下東西,煩躁不安,心窩部劇痛,寒熱往復發作,大便溏瀉,腹部腫塊,腹瀉,水腫,黃疸,嗜睡,不能吃肉,嘴唇青紫,勉強站立,股內側和膝蓋內側疼痛麻木,大腳趾不能活動。脾病嚴重者,寸口脈洪大,是人迎脈的三倍;脾虛者,寸口脈反而比人迎脈細小。

足太陰經的支脈,名為公孫穴,位於內踝下緣後方一寸處,與陽明經相交。其支脈深入絡於腸胃。厥氣逆上,則會發生霍亂。脾實則腹部絞痛,脾虛則腹部膨脹。治療時應取其支脈穴位。

脾臟有病,面色發黃,身體青紫,小便失禁,眼睛直視,嘴唇向外翻,指甲青紫,飲食嘔吐,身體關節疼痛,四肢不能抬起。脈象應該浮大而緩,但卻反而是弦急的;面色應該發黃,但卻反而是青色的。這是木克土,屬於大逆,十有八九治不好。

2. 胃足陽明經病證第六

胃病者,腹脹,胃脘當心而痛,上支兩脅,膈咽不通,飲食不下,取三里。飲食不下,隔塞不通,邪在胃脘。在上脘,則抑而刺之;在下脘,則散而去。胃脈搏堅而長,其色赤,當病折髀。其軟而散者,當病食痹,髀痛。胃中有癖,食冷物者,痛,不能食;食熱即能食。胃脹者,腹滿,胃脘痛,鼻聞焦臭,妨於食,大便難。

診得胃脈,病形何如?曰:胃實則脹,虛則泄。病先發於胃,脹滿;五日之腎,少腹腰脊痛,脛痠;三日之膀胱,背𦛗筋痛,小便閉;五日上之脾,閉塞不通,身痛體重(《靈樞》云:上之心)。六日不已,死,冬夜半後,夏日昳。(六日一作三日)脈浮而芤,浮則為陽,芤則為陰,浮芤相搏,胃氣生熱,其陽則絕。

趺陽脈浮者,胃氣虛也。趺陽脈浮大者,此胃家微,虛煩,圊必日再行。芤而有胃氣者,脈浮之大而軟,微按之芤,故知芤而有胃氣也。趺陽脈數者,胃中有熱,即消穀引食。趺陽脈澀者,胃中有寒,水穀不化。趺陽脈粗粗而浮者,其病難治。趺陽脈浮遲者,故久病。趺陽脈虛則遺溺,實則失氣。

動作頭痛重,熱氣朝者,屬胃。厥氣客於胃,則夢飲食。足陽明之脈,起於鼻交頞中,旁約太陽之脈,下循鼻外,入上齒中,還出挾口,環唇,下交承漿。卻循頤後下廉出大迎,循頰車,上耳前,過客主人,循髮際,至額顱。其支者,從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嚨,入缺盆,下膈,屬胃,絡脾。

其直者,從缺盆下乳內廉,下挾臍,入氣街中。其支者,起胃下口,循腹裡,下至氣街中而合,以下髀關,抵伏菟,下入膝臏中,下循胻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內間。其支者,下膝三寸而別,以下入中指外間。其支者,別跗上,入大指間,出其端。是動則病悽悽然振寒,善伸,數欠,顏黑。

病至⿰缶公人與火,聞木音則惕然而驚,心動,欲獨閉戶牖而處,甚則欲上高而歌,棄衣而走,賁響腹脹,是為骭厥。是主血(血一作胃)所生病者,狂,瘧(一作瘛),溫,淫汗出,鼽衄,口喎,唇緊,頸腫,喉痹,大腹水腫,膝臏痛,循膺、乳、街、股、伏菟、骭外廉、足跗上皆痛,中指不用。

氣盛,則身以前皆熱,其有餘於胃,則消穀善飢,溺色黃;氣不足,則身以前皆寒慄,胃中寒則脹滿。盛者,則人迎大三倍於寸口;虛者,則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白話文:

胃足陽明經病證:

胃部疾病的症狀包括腹脹、胃脘部(上腹部)疼痛並向上延伸至兩脅,咽喉阻塞不通暢,飲食難以下嚥。此時可針刺足三里穴。飲食不下,感覺有阻塞不通,邪氣在胃脘部。如果疼痛在上脘(上腹部),就應該用針向下刺;在下脘(下腹部),就應該用針疏散。胃脈搏動堅實有力且持續時間長,顏色發紅,則會導致股骨骨折;如果胃脈搏動柔軟散漫,則會導致飲食停滯痺阻,引起髖部疼痛。胃中有癖症(腫塊),吃冷的食物會疼痛,無法進食;吃熱的食物則能進食。胃脹的症狀包括腹脹、胃脘痛、聞到焦臭味,影響進食,大便困難。

如何根據胃脈診斷病情?胃實則脹,胃虛則瀉。疾病首先發作在胃部,表現為脹滿;五天后波及腎臟,出現少腹、腰脊疼痛,小腿痠痛;三天后波及膀胱,出現背部肌肉疼痛,小便閉塞;五天后波及脾臟,出現阻塞不通,全身疼痛,身體沉重(《靈樞》中說:上連心臟)。如果六天(或三天)內病情沒有好轉,就會死亡,尤其是在冬季半夜之後或夏季午後。脈象浮而虛,浮脈屬陽,虛脈屬陰,浮脈與虛脈同時出現,表示胃氣生熱,陽氣將要衰竭。

趺陽脈(足背動脈)浮脈表示胃氣虛弱;趺陽脈浮大表示胃氣虛弱,容易煩躁,大便每天會排泄兩次。脈象虛弱但有胃氣,則脈象浮大而柔軟,輕按則感到虛弱,因此知道是虛弱但有胃氣。趺陽脈脈數表示胃中有熱,能消化食物且食慾良好;趺陽脈脈澀表示胃中有寒,水穀不能消化;趺陽脈粗大而浮表示病情難治;趺陽脈浮遲表示是久病;趺陽脈虛弱則會遺尿,實證則會氣短。

活動後頭痛加重,早晨發熱,屬於胃病。厥氣(寒邪)侵犯胃部,會夢見吃東西。足陽明經脈,起於鼻根部的迎香穴,經過太陽經脈旁邊,向下循行鼻翼外側,進入上齒內,再從上齒出來,沿口角下行,環繞嘴唇,向下到達承漿穴。然後沿著下頜後緣下降至大迎穴,循行頰車穴,經過耳前,到達客主人穴,循行髮際,到達額頭。其支脈從大迎穴向前下方走向人迎穴,沿喉嚨下降進入缺盆穴,下行到達膈肌,屬於胃,絡屬脾臟。

其直行部分,從缺盆穴沿乳房內側下行,向下經過臍旁,進入氣街穴(腹股溝)。其支脈從胃下口起始,循行腹部內側,下行至氣街穴匯合,然後向下到達髀關穴,經過伏兔穴,下行至膝蓋內側,向下循行脛骨外側,到達足背,進入中指內側。其支脈從膝蓋下三寸處分出,向下進入中指外側。其支脈從足背分出,進入大拇指之間,從指端出來。因此活動就會感覺到身體寒冷,善於伸展肢體,經常嘆氣,面色發黑。

病情嚴重時,患者會感到像被燒灼一樣,聽到木頭的聲音就會驚恐,心慌,想要獨自關閉門窗,嚴重時甚至想爬到高處唱歌,脫掉衣服奔跑,腹部膨脹有響聲,這就是骭厥。這主要是胃部疾病導致的症狀,包括狂躁、瘧疾、溫病、盜汗、鼻出血、口角歪斜、嘴唇緊閉、頸部腫脹、喉嚨阻塞、腹部積水、膝蓋疼痛,循行於胸、乳房、氣街、大腿內側、伏兔穴、脛骨外側、足背等部位都疼痛,中指不能活動。

氣盛則身體前部發熱,胃氣有餘則消化良好,容易飢餓,小便顏色發黃;氣不足則身體前部寒冷,胃寒則腹脹。氣盛則人迎脈(在頸部)的脈象比寸口脈(在手腕)大三倍;氣虛則人迎脈反而比寸口脈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