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叔和

《脈經》~ 卷六 (8)

回本書目錄

卷六 (8)

1. 肺手太陰經病證第七

是動則病肺脹滿,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則交兩手而瞀,是為臂厥。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氣、喘喝,煩心,胸滿,臑臂內前廉痛,掌中熱。氣盛有餘,則肩背痛,風汗出,小便數而欠;氣虛,則肩背痛,寒,少氣不足以息,溺色變,卒遺失無度。盛者,則寸口大三倍於人迎;虛者,則寸口反小於人迎也。

手太陰之別,名曰列缺。起於腋下(一云腕上)分間,別走陽明。其別者,並太陰之經,直入掌中,散入於魚際。其實則手兌掌起,虛則欠咳,小便遺數。取之去腕一寸半。肺病,身當有熱,咳嗽,短氣,唾出膿血。其脈當短澀,今反浮大,其色當白,而反赤者,此是火之剋金,為大逆,十死不治。

白話文:

肺手太陰經的疾病症狀:

運動時會出現肺部脹滿、膨脹並伴隨喘咳,鎖骨上窩疼痛,嚴重時會兩手交握神志不清,稱為臂厥。肺部疾病的主要症狀包括咳嗽、上氣、喘息、心煩、胸悶、上臂內側前緣疼痛、手掌發熱。如果肺氣盛實,則會出現肩背疼痛、自汗、小便次數增多且尿量少;如果肺氣虛弱,則會出現肩背疼痛、怕冷、氣短呼吸困難、尿液顏色改變、遺尿或尿失禁。肺氣盛實者,寸口脈的脈象會比人迎脈大三倍;肺氣虛弱者,寸口脈反而會比人迎脈小。

手太陰經的支脈,稱為列缺穴。起於腋下(也有人說是手腕上)的肌肉間隙,然後分出與陽明經相交。支脈與手太陰經並行,直達手掌,散佈於魚際穴。列缺穴實證表現為手背大魚際肌肉隆起,虛證則表現為咳嗽、小便次數增多或尿失禁。列缺穴的取穴位置是在手腕關節往上約一寸半。肺病患者通常伴有發熱、咳嗽、呼吸短促、咳吐膿血等症狀。其脈象應當短而澀,如果反而浮大,脈色應當白色,如果反而赤紅,這就說明火克金,屬於大逆之證,十死無生。

2. 大腸手陽明經病證第八

大腸病者,腸中切痛而鳴濯濯,冬日重感於寒則泄,當臍而痛,不能久立。與胃同候。取巨虛上廉。腸中雷鳴,氣上衝胸,喘,不能久立,邪在大腸。刺肓之原、巨虛上廉、三里。大腸有寒,鶩溏;有熱,便腸垢。大腸有宿食,寒慄發熱,有時如瘧狀。大腸脹者,腸鳴而痛,寒則泄,食不化。

厥氣客於大腸,則夢田野。手陽明之脈,起於大指次指之端外側,循指上廉,出合谷兩骨之間,上入兩筋之中,循臂上廉,上入肘外廉,循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柱骨之會上,下入缺盆,絡肺,下膈,屬大腸。其支者,從缺盆直入,上頸,貫頰,入下齒縫中,還出挾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挾鼻孔。是動則病齒痛,䪼腫。

是主津所生病者,目黃,口乾,鼽衄,喉痹,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氣盛有餘,則當脈所過者熱腫;虛,則寒慄不復。盛者,則人迎大三倍於寸口;虛者,則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白話文:

大腸有疾病的人,腸子會劇烈疼痛並發出咕嚕咕嚕的聲音,冬天受寒就會腹瀉,肚臍附近疼痛,無法久站。大腸的症狀和胃的症狀相似。治療可以針刺巨虛穴和上廉穴。腸子裡有聲音像打雷一樣,氣往上衝到胸口,喘不過氣,無法久站,表示邪氣在在大腸裡。治療可以針刺肓門穴、巨虛穴和上廉穴、三里穴。大腸受寒,大便稀溏;大腸有熱,大便黏膩。大腸有宿便,會寒戰發熱,有時像瘧疾一樣發作。大腸脹滿,腸鳴疼痛,受寒就腹瀉,食物消化不良。

陰寒之氣侵入大腸,會夢見田野。手陽明經的經脈,起於大拇指和食指外側的指尖,沿著手指外側向上走,經過合谷穴(兩骨之間),進入兩條筋的內側,沿著手臂外側向上走,經過肘關節外側,沿著上臂外前側向上走,經過肩膀,從鎖骨前側出來,到達肩胛骨的交會處,向下進入鎖骨上窩,連繫到肺臟,向下通過橫膈膜,屬於大腸。它的分支,從鎖骨上窩直入,向上經過頸部,貫穿面頰,進入下牙齒縫中,再從嘴角出來,交會於人中穴,左邊的經脈到右邊,右邊的經脈到左邊,向上經過鼻孔。如果經脈不通,就會出現牙齒疼痛、腫脹的症狀。

手陽明經主管津液,因此生病時會出現眼睛發黃、口乾、流鼻血、喉嚨腫痛、肩部和上臂疼痛、大拇指和食指疼痛無力等症狀。如果體內陽氣過盛,則經脈經過的地方會出現紅腫熱痛;如果陽氣不足,則會出現寒戰、身體不適等症狀。陽氣過盛的人,人迎脈的脈象會比寸口脈大三倍;陽氣不足的人,人迎脈的脈象反而會比寸口脈小。

3. 腎足少陰經病證第九

腎氣虛,則厥逆;實,則脹滿,四肢正黑。腎氣虛,則夢見舟船溺人,得其時,夢伏水中,若有畏怖;腎氣盛,則夢腰脊兩解不相屬。厥氣客於腎,則夢臨淵,沒居水中。病在腎,夜半慧,日乘四季其,下晡靜。病先發於腎,少腹腰脊痛,脛痠。三日之膀胱,背𦛗筋痛,小便閉。

二日上之心,心痛。三日之小腸,脹;四日不已,死。冬大食,夏晏晡。腎脈搏堅而長,其色黃而赤,當病折腰。其軟而散者,當病少血。腎脈沉之大而堅,浮之大而緊,苦手足骨腫厥而陰不興,腰脊痛,少腹腫。心下有水氣,時脹閉,時泄。得之浴水中,身未乾而合房內,及勞倦發之。

黑脈之至也,上堅而大,有積氣在少腹與陰,名曰腎痹。得之沐浴清水而臥。凡有所用力舉重,若入房過度,汗出如浴水,則傷腎。腎脹者,腹滿引背央央然,腰髀痛。腎水者,其人腹大臍腫,腰重痛,不得溺,陰下濕如牛鼻頭汗,其足逆寒,大便反堅。腎著之為病,從腰以下冷,腰重如帶五千錢。

腎著之病,其人身體重,腰中冷如冰狀。(一作如水洗狀。一作如坐水中,形如水狀)反不渴,小便自利,食飲如故,是其證也。病屬下焦。從身勞汗出,衣里冷濕故,久久得之。腎之積,名曰奔豚,發於少腹,上至心下,如豚奔走之狀,上下無時。久久不愈,病喘逆,骨痿,少氣,以夏丙丁日得之,何也?脾病傳腎,腎當傳心,心適以夏王,王者不受邪,腎復欲還脾,脾不肯受,因留結為積。故知奔豚,以夏得之。

水流夜疾,何以故?師曰:土休,故流疾而有聲,人亦應之,人夜臥則脾不動搖,脈為之數疾也。腎病,其色黑,其氣虛弱,吸吸少氣,兩耳苦聾,腰痛,時時失精,飲食減少,膝以下清,其脈沉滑而遲,此為可治。宜服內補散、建中湯、腎氣丸、地黃煎。春當刺湧泉,秋刺伏留,冬刺陰谷,皆補之;夏刺然谷,季夏刺太谿,皆瀉之。

又當灸京門五十壯,背第十四椎百壯。腎病者,必腹大,脛腫痛,喘咳,身重,寢汗出,憎風。虛即胸中痛,大腹、小腹痛,清厥,意不樂。取其經,足少陰、太陽血者。邪在腎,則骨痛陰痹。陰痹者,按之而不得,腹脹,腰痛,大便難,肩背、頸項強痛,時眩。取之湧泉、崑崙,視有血者,盡取之。

足少陰之脈,起於小指之下,斜趣足心,出然骨之下,循內踝之後,別入跟中,以上腨內,出膕中內廉,上股內後廉,貫脊,屬腎,絡膀胱。其直者,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循喉嚨,挾舌本。其支者,從肺出絡心,注胸中。是動則病飢而不欲食,面黑如炭色(一作地色),咳唾則有血,喉鳴而喘,坐而欲起,目䀮䀮無所見,心懸若飢狀,氣不足則善恐,心惕惕若人將捕之,是為骨厥(一作痿)。

白話文:

腎足少陰經病症:

腎氣不足,則會出現厥逆(四肢冰冷、逆冷);腎氣過盛,則會腹部脹滿,四肢呈現青黑色。腎氣不足的人,會夢見溺水或在船上遇險,甚至夢到潛伏在水中感到害怕;腎氣過盛的人,則會夢到腰和脊背分離。厥氣入侵腎臟,則會夢到站在深淵邊緣,或沉沒在水中。

腎臟疾病的症狀:半夜會發熱,白天則隨季節變化而有所不同,下午則會比較安靜。腎臟疾病初期,會出現少腹、腰脊疼痛,小腿酸痛。膀胱受影響三天後,背部筋脈疼痛,小便困難。心臟受影響兩天後,會心痛;小腸受影響三天後,會脹痛,持續四天不癒則會死亡。冬天飲食過多,夏天傍晚吃得太多都會影響腎臟。腎脈搏動有力而持久,顏色黃赤,則預示著將會腰痛;脈搏柔軟散漫,則表示氣血不足。腎脈沉而大且有力,浮而大且緊,則會手足骨頭腫脹、厥冷,性慾低下,腰脊疼痛,少腹腫脹。心窩處會有水氣,時而脹滿閉塞,時而泄瀉。這些疾病可能是因為在水中沐浴後身體未擦乾就發生性行為,或者勞累過度所致。

腎經脈絡呈現黑色,而且上部堅硬粗大,少腹及陰部有積聚的氣,稱為腎痹。這可能是因為在清水中沐浴後就睡覺所致。凡事用力舉重,或房事過度,汗出如洗,都會傷腎。腎臟脹滿,腹部膨脹牽扯到背部,感覺像是被東西壓著一樣,腰部和大腿疼痛。腎水病症則會腹部膨脹、肚臍腫脹,腰部沉重疼痛,無法排尿,陰部潮濕像牛鼻子上的汗水一樣,腳部冰冷,大便反而堅硬。腎著病症,從腰部以下感到冰冷,腰部沉重得像系著五千個錢幣一樣。

腎著病症的患者,身體沉重,腰部冰冷像冰一樣(也有記載說是像洗過一樣,或像坐在水中一樣)。然而卻不口渴,小便自利,飲食如常,這是腎著病症的特徵。此病屬於下焦病症。長期勞累導致汗出,衣服內部潮濕寒冷,久而久之就會患病。腎臟積聚的病症,稱為奔豚,起於少腹,上至心窩,像小豬一樣在腹部奔走,沒有規律。久治不愈,會出現喘息、骨頭軟弱無力、氣短等症狀,多在夏天的丙丁日發作。這是因為脾臟的疾病傳到了腎臟,腎臟又傳到了心臟,而夏天是心臟當令的季節,心臟不會受邪氣侵犯,腎臟又想將病氣傳回脾臟,但是脾臟不接受,於是病氣停留在體內形成積聚。因此,奔豚病症多在夏天發作。

夜間水瀉為何會發生?老師說:因為土氣衰弱,所以水瀉伴隨聲音,人體也跟著反應,夜間臥床時脾臟不動,脈象就加快了。

腎臟疾病的症狀:面色發黑,氣虛乏力,呼吸短促,兩耳耳聾,腰痛,經常遺精,飲食減少,膝蓋以下冰冷,脈象沉、滑而遲,這是可以治癒的。應該服用內補散、建中湯、腎氣丸、地黃煎。春天應該針刺湧泉穴,秋天針刺伏兔穴,冬天針刺陰谷穴,都是補法;夏天針刺然谷穴,夏季針刺太谿穴,都是瀉法。

還應該在京門穴灸五十壯,背部第十四椎灸一百壯。腎臟疾病患者,腹部一定會膨脹,小腿腫痛,喘咳,身體沉重,睡覺時出汗,怕風。如果氣虛,則會胸痛,腹部疼痛,四肢冰冷,情緒低落。應該在足少陰經和太陽經取血。邪氣在腎臟,則會骨痛、陰部麻痺。陰部麻痺,按壓時沒有感覺,腹部脹滿,腰痛,大便秘結,肩背、頸項僵硬疼痛,時常頭暈。應該針刺湧泉穴、崑崙穴,如果有瘀血,就應該全部放出來。

足少陰經脈,起於小腳趾的下方,斜行到足心,從然骨下方出來,沿內踝後方,進入跟腱中,向上沿大腿內側,出膕窩內側,上行到大腿內後側,貫穿脊柱,屬於腎臟,絡於膀胱。其直行的經脈,從腎臟向上貫穿肝臟、膈肌,進入肺部,沿著喉嚨,到達舌根。其分支的經脈,從肺部出來絡於心臟,注入胸中。如果足少陰經脈運行不暢,就會出現飢餓卻不想吃東西,面色黑如炭(或像泥土一樣),咳嗽咳出帶血的痰,喉嚨有聲音伴隨呼吸困難,坐著想站起來,眼睛昏花看不清東西,心慌意亂像飢餓一樣,氣不足則容易害怕,心神不安像被人追趕一樣,這就是骨厥(或骨痿)。

腎臟疾病的主要症狀:口乾舌燥,咽喉腫痛,呼吸困難,咽喉乾燥疼痛,煩躁不安,心痛,黃疸,腸鳴,脊柱及大腿內後側疼痛,肌肉萎縮,嗜睡,腳底發熱疼痛。灸法可以增強食慾,使人身體強壯,可以正常行走,不需依靠拐杖。腎氣旺盛者,寸脈比人迎脈大一倍以上;腎氣虛弱者,寸脈反而比人迎脈小。足少陰經的一個分支,稱為大鐘穴。位於踝關節後方繞過跟骨,與太陽經相交。

其分支經脈,與本經一起向上到達心包,向下貫穿腰脊。其病症:氣逆則煩悶,氣實則小便閉塞,氣虛則腰痛,應在分支經脈的穴位取穴治療。腎臟疾病,手足冰冷,面色潮紅眼睛黃,小便失禁,骨節酸痛,少腹絞痛,氣衝到心臟,脈象應該是沉細而滑,但是反而浮大,顏色應該是黑色,卻是黃色。這是土克水的反常現象,屬於大逆,十死不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