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叔和

《脈經》~ 卷六 (9)

回本書目錄

卷六 (9)

1. 腎足少陰經病證第九

是主腎所生病者,口熱,舌乾,咽腫,上氣,嗌乾及痛,煩心,心痛,黃疸,腸澼,脊、股內後廉痛,痿厥,嗜臥,足下熱而痛。灸則強食而生害(一作肉),緩帶被髮,大杖重履而步。盛者,則寸口大再倍於人迎;虛者,則寸口反小於人迎也。足少陰之別,名曰大鐘。當踝後繞跟,別走太陽。

其別者,並經上走於心包,下貫腰脊。其病,氣逆則煩悶,實則閉癃,虛則腰痛,取之所別。腎病,手足逆冷,面赤目黃,小便不禁,骨節煩疼,少腹結痛,氣衝於心,其脈當沉細而滑,今反浮大,其色當黑,而反黃。此是土之剋水,為大逆,十死不治。

白話文:

本篇描述的是腎經疾病。症狀包括口乾舌燥、咽喉腫痛、呼吸困難、咽喉乾痛、心煩心痛、黃疸、腹瀉、腰部及大腿內側後方疼痛、肢體痿弱、嗜睡、腳底發熱疼痛。灸療後反而食慾旺盛,甚至可能加重病情(或出現肉芽腫),患者會行動不便,需要拄杖或穿著厚重的鞋子走路。病情嚴重者,寸口脈(手腕內側脈搏)比人迎脈(頸部脈搏)大一倍以上;病情輕者,寸口脈反而比人迎脈小。足少陰經的支脈稱為大鐘,從腳踝後方繞過腳跟,與足太陽經相交。

這支脈向上通向心包,向下貫穿腰脊。其病症表現為:氣逆則煩悶,實證則小便閉塞,虛證則腰痛,需從其支脈處尋找病因。腎臟病變還會出現手腳冰冷、面紅眼黃、尿失禁、骨節疼痛、下腹部絞痛、氣鬱於心等症狀。脈象應當沉細而滑利,但實際上卻浮大;脈色應當黑色,但實際上卻是黃色。這是脾土克制腎水的病理現象,屬於大逆之證,預後極差,十之八九難以治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