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叔和

《脈經》~ 卷三 (2)

回本書目錄

卷三 (2)

1. 肝膽部第一

有胃而毛,曰秋病;毛甚,曰今病。肝藏血,血舍魂。悲哀動中則傷魂,魂傷則狂妄不精,不敢正當人(不精不敢正當人,一作其精不守,令人陰縮),陰縮而筋攣,兩脅骨不舉,毛悴色夭,死於秋。春肝木王,其脈弦細而長,名曰平脈也。反得浮澀而短者(《千金》云:微澀而短),是肺之乘肝,金之剋木,為賊邪,大逆,十死不治(一本云:日、月、年數至三,忌庚辛)。反得洪大而散者(《千金》云:浮大而洪),是心之乘肝,子之扶母,為實邪,雖病自愈。

反得沉濡而滑者,是腎之乘肝,母之歸子,為虛邪,雖病易治。反得大而緩者,是脾之乘肝,土之陵木,為微邪,雖病即瘥。

肝脈來濯濯如倚竿,如琴瑟之弦,再至,曰平;三至,曰離經,病;四至,脫精;五至,死;六至,命盡。足厥陰脈也。

肝脈急甚,為惡言;微急,為肥氣,在脅下若覆杯,緩甚為善嘔;微緩為水瘕痹;大甚為內癰,善嘔衄;微大,為肝痹,縮,咳引少腹;小甚為多飲;微小為消癉;滑甚為頹疝;微滑為遺溺;澀甚為淡飲;微澀為瘛瘲攣筋。

足厥陰氣絕則筋縮,引卵與舌。厥陰者,肝脈也。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於陰器而脈絡於舌本。故脈弗營則筋縮急,筋縮急則引舌與卵。故唇青、舌卷、卵縮,則筋先死。庚篤辛死,金勝木也。

肝死臟,浮之脈弱,按之中如索不來,或曲如蛇行者,死。上《素問》《針經》、張仲景。

白話文:

肝膽疾病論述

若是有胃氣不足,且毛髮異常,則稱為秋季發病;毛髮異常嚴重,則稱為當前發病。肝臟貯藏血液,血液是魂魄的居所。悲傷過度則會損傷魂魄,魂魄受損則會導致神志不清,行為怪異,不敢直視他人(或說精氣不守,導致陰莖縮小),陰莖縮小又導致筋攣,兩脅肋骨抬不起來,毛髮枯萎,面色憔悴,最終死於秋季。春天肝氣旺盛,其脈象弦細而長,稱為平脈。如果脈象反而浮澀而短(《千金方》記載:略澀而短),這是肺氣勝過肝氣,金克木,屬外邪入侵,為大逆之症,十死無生(也有說法是,病情持續一年、一年半或兩年,忌諱庚辛日)。如果脈象反而洪大而散漫(《千金方》記載:浮大而洪),這是心氣勝過肝氣,子助母,屬實邪,雖然有病,但能自愈。

如果脈象反而沉濡而滑,這是腎氣勝過肝氣,母氣歸於子氣,屬虛邪,雖然有病,但容易治療。如果脈象反而大而緩,這是脾氣勝過肝氣,土克木,屬微邪,雖然有病,但很快就會痊癒。

肝脈跳動旺盛,像竹竿般挺直,像琴瑟之弦,脈搏跳動兩次,則為正常;三次,則為脫離經脈,屬於病態;四次,則為精氣耗盡;五次,則為死亡;六次,則為氣絕身亡。這是足厥陰脈的表現。

肝脈跳動急促,則表現為惡言;略微急促,則為肥胖;在脅肋下像覆蓋著杯子一樣,跳動緩慢,則為善於嘔吐;略微緩慢,則為水腫、脹滿、痺痛;跳動非常劇烈,則為內部癰腫,善於嘔吐出血;略微劇烈,則為肝臟痺痛,陰莖縮小,咳嗽牽引少腹;跳動微弱,則為多飲;略微微弱,則為消瘦;跳動滑利,則為疝氣;略微滑利,則為尿失禁;跳動澀滯,則為口渴少飲;略微澀滯,則為瘛瘲(一種痙攣性疾病)和筋攣。

足厥陰經氣脈絕,則筋脈收縮,牽引睾丸和舌頭。厥陰經,就是肝經;肝是筋的聚集處;筋脈聚集於陰部,並與舌根相連。所以,脈氣運行不暢,則筋脈收縮急緊;筋脈收縮急緊,則牽引舌頭和睾丸。因此,嘴唇青紫、舌頭捲曲、睾丸縮小,都是筋脈先死的徵兆。庚日重病,辛日死亡,這是金勝木的緣故。

肝臟死亡的徵象是:浮取脈象微弱,按壓則如繩索般堅硬,或像蛇一樣彎曲移動,則為死亡。以上內容參考《素問》、《針經》及張仲景的著作。

2. 心小腸部第二

心象火,與小腸合為腑(小腸為受盛之腑也)。其經手少陰(手少陰心脈也),與手太陽為表裡(手太陽小腸脈也)。其脈洪(洪,心脈之大形),其相春三月(木王火相),王夏三月,廢季夏六月,囚秋三月(金王火囚),死冬三月(水王火死)。其王日丙丁,王時禺中、日中;其困日庚辛,困時晡時、日入,其死日壬癸,死時人定、夜半。

其藏神(心之所藏者神也),其主臭,其養血(心氣所養者血),其候舌,其聲言(言由心出,故主言),其色赤,其臭焦,其液汗,其味苦,其宜甘(甘,脾味也),其惡咸(咸,腎味也)。心俞在背第五椎(或云第七椎),募在巨闕(在心下一寸),小腸俞在背第十八椎,募在關元。(臍下三寸)上新撰。

心者南方火(心主血,其色赤,故以夏王於南方,應火行)。萬物洪盛,垂枝布葉,皆下垂如曲,故名曰鉤(心王之時,太陽用事,故草木茂盛,枝葉布舒,皆下垂曲。故謂之鉤也)。心脈洪大而長,洪則衛氣實,實則氣無從出(脈洪者衛氣實,衛氣實則腠理密,密則氣無從出)。

大則榮氣萌,萌洪相薄,可以發汗,故名曰長(榮者血也,萌當為明字之誤耳,血王故明且大也。榮明衛實,當鬚髮動,通其津液也)。長洪相得,即引水漿,溉灌經絡,津液皮膚(夏熱陽氣盛,故其人引水漿,潤灌肌膚,以養皮毛,猶草木須雨澤以長枝葉)。太陽洪大,皆是母軀,幸得戊己,用牢根株(太陽夏火,春木為其母。

陽得春始生,名曰少陽。到夏洪盛,名曰太陽,故言是母軀也。戊己土也,土為火子,火王即土相,故用牢根株也)。陽氣上出,汗見於頭。五月枯⿺鼠邑,胞中空虛,醫反下之,此為重虛也(月當為內,⿺鼠邑當為干,枯燥也。皆字誤耳。內字似月,由來遠矣,遂以傳焉,人頭者,諸陽之會。

夏時飲水漿,上出為汗,先從頭流於身軀,以實其表,是以五內乾枯,燥則胞中空虛津液少也。胞者膀胱,津液之腑也。愚醫不曉,故反下之,令重虛也)。脈浮有表無里,陽無所使(陽盛脈浮,宜發其汗,而反下之,損於陰氣。陽為表,陰為里。《經》言:陽為陰使,陰為陽守,相須而行。

脈浮,故無里也。治之錯逆,故令陰陽離別,不能復相朝使)。不但危身,並中其母。(言下之不但傷心,並復中肝)上四時經。

黃帝問曰:夏脈如鉤,何如而鉤?岐伯曰:夏脈心也,南方火也,萬物之所以盛長也。故其氣來盛去衰,故曰鉤,反此者病,黃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氣來盛去亦盛,此謂太過,病在外;其來不盛去反盛,此謂不及,病在中。黃帝曰:夏脈太過與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過則令人身熱而膚痛,為浸淫;不及則令人煩心,上見咳唾,下為氣泄。帝曰:善。

白話文:

心與小腸同屬腑臟,心臟如同火焰,經脈與手少陰經(心經)相連,與手太陽經(小腸經)表裡相應。心脈強盛有力,盛於春季三月(木旺火相),極盛於夏季三月,衰弱於夏季六月,受制於秋季三月(金旺火囚),衰敗於冬季三月(水旺火死)。心氣旺盛的日子是丙丁日,時間是午時(正午)、日中;衰弱的日子是庚辛日,時間是申時(下午五點)、日落;衰敗的日子是壬癸日,時間是亥時(晚上九點)、夜半。

心臟主宰神明,其氣味腥臭,滋養血液,反映在舌頭上,聲音表現為言語(言語出自心意),顏色偏紅,氣味焦臭,分泌的液體是汗液,味道偏苦,喜愛甘味(脾之味),厭惡鹹味(腎之味)。心俞穴位於背部第五胸椎(或第七胸椎),心募穴位於巨闕穴(胸骨下端凹陷處下一寸),小腸俞穴位於背部第十八胸椎,小腸募穴位於關元穴(肚臍下三寸)。

心臟屬南方之火,萬物在夏季生長茂盛,枝葉下垂,如同彎鉤,故名為「鉤」。心脈強盛有力,衛氣充盈,腠理緻密,氣血難以外泄。血液充盈旺盛,氣血相交,可以發汗,故名為「長」。心脈強盛則能輸送津液,滋潤經絡及皮膚(夏季炎熱,陽氣盛,人體需飲水以滋潤肌膚)。心脈如同樹木的母體,依靠戊己土(土生火)來鞏固根基。陽氣上達,汗液從頭部排出。五月內體燥熱,膀胱空虛,如果錯誤地使用瀉下之法,則會加重虛弱。脈象浮大,僅見於表層,沒有內在反應,陽氣無法正常運作。這種治療方法不僅危及生命,還會傷及肝臟。

黃帝問道:夏季脈象如同彎鉤,這是什麼原因?岐伯回答:夏季脈象代表心臟,屬南方之火,萬物因此而生長茂盛。所以,氣血旺盛後衰退,如同彎鉤。反之則為病態。黃帝問道:如何判斷反常?岐伯回答:氣血旺盛後仍然旺盛,這是過盛,病在體表;氣血不旺盛,衰退卻旺盛,這是不足,病在內臟。黃帝問道:夏季脈象過盛和不足,其病症分別如何?岐伯回答:過盛則導致身熱膚痛,如同浸淫;不足則導致煩躁不安,咳嗽咳痰,以及氣泄。黃帝說: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