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經》~ 卷六 (1)
卷六 (1)
1. 肝足厥陰經病證第一
肝氣虛,則恐;實,則怒。肝氣虛,則夢見園苑生草,得其時,則夢伏樹下不敢起。肝氣盛,則夢怒。厥氣客於肝,則夢山林樹木。
病在肝,平旦慧,下晡甚,夜半靜。
病先發於肝者,頭目眩,脅痛支滿;一日之脾,閉塞不通,身痛體重;二日之胃,而腹脹;三日之腎,少腹腰脊痛,脛痠;十日不已,死。冬日入,夏早食。
肝脈搏堅而長,色不青,當病墜墮,若搏,因血在脅下,令人喘逆。若軟而散。其色澤者,當病溢飲。溢飲者,濕暴多飲,而溢(一作易)入肌皮腸胃之外也。
肝脈沉之而急,浮之亦然,苦脅下痛,有氣支滿,引少腹而痛,時小便難,苦目眩頭痛,腰背痛,足為逆寒,時癃。女人月使不來,時亡時有,得之少時有所墜墮。青脈之至也,長而左右彈,診曰有積氣在心下,支胠,名曰肝痹。得之寒濕,與疝同法,腰痛,足清,頭痛。
白話文:
肝氣不足,就會感到害怕;肝氣過盛,就會容易生氣。肝氣不足的人,會夢到花園裡長滿草,但又害怕躲在樹下不敢起來。肝氣旺盛的人,會夢到生氣的事。肝氣鬱結,會夢到山林樹木。
肝臟有病,早上病情較輕,下午病情加重,半夜則趨於平靜。
肝病初期,會出現頭昏眼花、脅肋疼痛、胸悶氣短的症狀。一天後,脾臟受到影響,就會出現身體疼痛、沉重無力;兩天後,胃部也會出現脹滿;三天後,腎臟受累,會出現小腹、腰背疼痛、小腿痠軟的症狀;如果十天內病症沒有好轉,就會危及生命。冬季容易發病,夏天則容易過早進食。
肝經脈搏跳動有力且持續時間長,但顏色不青,則預示著可能會出現墜落、跌倒等意外。如果脈搏跳動有力,伴隨血液聚集在脅肋部位,則可能會出現呼吸急促、喘不過氣的症狀。如果脈搏跳動軟弱而散亂,顏色偏黃,則預示著可能會出現水腫的現象。水腫是指身體因濕氣過盛、飲水過多而導致水分積聚在肌膚、皮下組織、腸胃等部位。
肝經脈搏沉而急促,浮而急促,伴隨脅肋疼痛、胸悶氣短、小腹牽引疼痛、小便困難、頭昏眼花、頭痛、腰背疼痛、足部發涼,則可能是肝氣鬱結所致。女性月經不調,時有時無,伴隨月經期間有墜落感,則可能是肝經氣血運行不暢導致。如果脈搏跳動有力,左右彈動,則可能是肝氣鬱結在心下,導致肝臟功能受損,稱為肝痹。肝痹多因寒濕所致,治療方法與疝氣類似,會出現腰痛、足部冰冷、頭痛等症狀。
肝中風者,頭目瞤,兩脅痛,行常傴,令人嗜甘如阻婦狀。
肝中寒者,其人洗洗惡寒,翕翕發熱,面翕然赤,漐漐有汗,胸中煩熱。
肝中寒者,其人兩臂不舉,舌本(又作大)燥,善太息,胸中痛,不得轉側,時盜汗,咳,食已吐其汁。
肝主胸中,喘,怒罵,其脈沉,胸中叉窒,欲令人推按之,有熱,鼻窒。凡有所墜墮,惡血留內,若有所大怒,氣上而不能下,積於左脅下,則傷肝。肝傷者,其人脫肉,又臥,口欲得張,時時手足青,目瞑,瞳人痛,此為肝臟傷所致也。
肝脹者,脅下滿而痛引少腹。
肝水者,其人腹大,不能自轉側,而脅下腹中痛,時時津液微生,小便續通。
白話文:
肝臟有風的人,頭昏眼花、兩側肋骨疼痛、走路常彎腰,而且非常喜歡吃甜食,就像懷孕的女人一樣。
肝臟寒的人,容易感到寒冷,但同時又會發熱,臉色發紅,出汗,胸部感到煩悶熱。
肝臟寒的人,雙臂抬不起來,舌頭乾燥,容易嘆氣,胸部疼痛,無法翻身,偶爾會盜汗、咳嗽,飯後會吐出食物。
肝臟主宰胸部,所以容易喘氣、生氣、罵人,脈象沉而緊,胸部感到憋悶,想要人幫忙按壓,有發熱的感覺,鼻子不通氣。如果發生墜落、瘀血留在體內,或者突然生氣,氣往上走無法下降,積聚在左側肋骨下方,就會損傷肝臟。肝臟受損的人,身體消瘦、臥床不起,嘴巴張開,手腳經常發青,眼睛閉合,瞳孔疼痛,這些都是肝臟受損造成的。
肝臟腫脹的人,肋骨下方飽滿疼痛,並延伸到下腹部。
肝臟積水的人,肚子很大,無法翻身,肋骨下方和腹部疼痛,經常分泌唾液,小便時斷時續。
肺乘肝,即為癰腫;心乘肝,必吐利。
肝著者,其病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時,但欲飲熱。
肝之積,名曰肥氣,在左脅下,如覆杯,有頭足,如龜鱉狀。久久不愈,發咳逆,痎瘧,連歲月不已。以季夏戊己日得之,何也?肺病傳肝,肝當傳脾,脾適以季夏王,王者不受邪,肝復欲還肺,肺不肯受,因留結為積,故知肥氣以季夏得之。
肝病,其色青,手足拘急,脅下苦滿,或時眩冒,共脈弦長,此為可治。宜服防風竹瀝湯、秦艽散。春當刺大敦,夏刺行間,冬刺曲泉,皆補之;季夏刺太衝,秋刺中郄,皆瀉之。又當灸期門百壯,背第九椎五十壯。
白話文:
肺氣過盛侵犯肝臟,就會導致癰腫;心氣過盛侵犯肝臟,就會出現嘔吐腹瀉。
肝臟有病的人,常常想要踩踏自己的胸口,在發病初期,只想要喝熱水。
肝臟積聚的病氣,叫做肥氣,位於左肋下方,形狀像覆蓋著杯子的東西,有頭有腳,像龜鱉一樣。長期不治,就會出現咳嗽逆氣、痎瘧,連續好幾年都不會痊癒。為什麼在季夏戊己日更容易得這種病呢?因為肺病傳到了肝臟,肝臟又應該傳給脾臟,而脾臟正好在季夏當令,當令之氣不受邪氣侵犯,肝臟又想把病氣傳回肺臟,但肺臟不願意接受,於是病氣就停留在肝臟,形成了積聚,所以我們知道肥氣大多在季夏得病。
肝病的症狀是面色青白,手腳拘緊,肋骨下方脹滿,偶爾頭昏眼花,脈象弦緊而長,這是可以治癒的。應該服用防風竹瀝湯、秦艽散。春季應該針刺大敦穴,夏季應該針刺行間穴,冬季應該針刺曲泉穴,這些都是補益肝臟的穴位;季夏應該針刺太衝穴,秋季應該針刺中郄穴,這些都是瀉肝火的穴位。還應該灸期門穴一百壯,背部第九椎骨五十壯。
肝病者,必兩脅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虛則目䀮䀮無所見,耳無所聞,善恐,如人將捕之。若欲治之,當取其經。
足厥陰與少陽氣逆,則頭目痛,耳聾不聰,頰腫,取血者。邪在肝,則兩脅中痛,寒中。惡血在內,胻善瘛,節時腫。取之行間以引脅下,補三里以溫胃中,取血脈以散惡血,取耳間青脈以去其瘛。
足厥陰之脈,起於大指聚毛之際,上循足趺上廉,去內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陰之後,上膕內廉,循股,入陰毛中,環陰器,抵少腹,挾胃,屬肝,絡膽,上貫膈,布脅肋,循喉嚨之後,上入頏顙,連目系,上出額,與督脈會於巔。其支者,從目系下頰裡,環唇內。其支者,復從肝別貫膈,上注肺中。
白話文:
肝臟有病的人,一定會兩側肋骨下方疼痛並連接到小腹,讓人容易生氣。如果虛弱,就會眼睛昏花看不清楚,耳朵聽不到聲音,容易感到恐懼,好像有人要抓捕他一樣。想要治療肝病,就應該針對肝經進行治療。
足厥陰經與少陽經氣逆的話,就會頭部和眼睛疼痛,耳朵聾聽不清,臉頰腫脹,需要放血治療。邪氣入侵肝臟,就會兩側肋骨中疼痛,感到寒冷。惡血停留在體內,就會容易發狂,在特定時間出現腫脹。治療方法是針刺行間穴,以疏通肋骨下方的經絡,針刺足三里穴來溫暖胃部,針刺血脈穴來散除惡血,針刺耳間青脈穴來消除發狂的症狀。
足厥陰經脈,起始於大拇指聚毛的地方,沿著腳背內側上行,經過內踝骨一寸,再往上八寸,在太陰經的後面交匯,沿著大腿內側上行,進入陰毛之中,環繞生殖器,到達小腹,夾著胃部,屬於肝臟,連接膽囊,向上穿過橫膈膜,分布在脅肋部位,沿著喉嚨後方上行,進入面頰,連接眼部,向上延伸至額頭,與督脈在頭頂交匯。分支從眼部向下延伸至面頰內側,環繞嘴唇內側。另一分支從肝臟分出,穿過橫膈膜,向上連接到肺部。
是動則病腰痛,不可以俯仰,丈夫頹疝,婦人少腹腫,甚則嗌乾,面塵脫色。是主肝所生病者,胸滿,嘔逆,洞泄,狐疝,遺溺,閉癃。盛者,則寸口大一倍於人迎;虛者,則寸口反小於人迎。足厥陰之別,名曰蠡溝,去內踝上五寸,別走少陽。其別者,循經上睪,結於莖。
其病氣逆,則睪腫卒疝。實則挺長,熱虛則暴癢。取之所別。
肝病,胸滿脅脹,善恚怒,叫呼,身體有熱,而復惡寒,四肢不舉,面目白,身體滑。其脈當弦長而急,今反短澀,其色當青,而反白者,此是金之剋木,為大逆,十死不治。
白話文:
如果活动就腰痛,不能弯腰低头,男人会患上阴囊疝气,女人则腹部肿胀,严重时还会口干舌燥,面色苍白。这都是肝脏生病的表现,会出现胸闷、呕吐、腹泻、阴囊疝气、尿频、尿闭等症状。脉象上,如果肝气盛,寸口脉会比人迎脉大一倍;如果肝气虚,寸口脉反而会比人迎脉小。足厥阴经的分支叫做蠡沟,位于内踝上五寸处,向上与少阳经相交。分支沿着经脉上行至睾丸,汇聚于阴茎。
如果肝气逆,就会导致睾丸肿胀、突然疝气。实证则睾丸挺长,热虚证则会剧烈瘙痒。治疗要选取分支穴位。
肝病还会出现胸闷胁胀、易怒、叫喊、身体发热又怕冷、四肢无力、面容苍白、身体滑腻等症状。脉象本应弦长而急,却反而短涩,颜色本应青色,却反而白色,这是金克木,属于大逆之证,十死无生。
2. 膽足少陽經病證第二
膽病者,善太息,口苦,嘔宿汁,心澹澹恐,如人將捕之,嗌中介介然,數唾,候在足少陽之本末,亦見其脈之陷下者,灸之;其寒熱,刺陽陵泉。善嘔,有苦汁,長太息,心中澹澹,善悲恐,如人將捕之,邪在膽,逆在胃,膽液則口苦,胃氣逆則嘔苦汁,故曰嘔膽。刺三里,以下胃氣逆;刺足少陽血絡,以閉膽;卻調其虛實,以去其邪也。
膽脹者,脅下痛脹,口苦,太息。
厥氣客於膽,則夢鬥訟。
足少陽之脈,起於目兌眥,上抵頭角,下耳後,循頸,行手少陽之脈前,至肩上,卻交手少陽之後,入缺盆。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至兌眥後。其支者,別兌眥,下大迎,合手少陽於䪼(一本云:別兌眥,上迎手少陽於巔),下加頰車,下頸,合缺盆,以下胸中,貫膈,絡肝,屬膽,循脅裡,出氣街,繞毛際,橫入髀厭中。
白話文:
患有膽病的人,常嘆氣,口苦,嘔吐宿食,心裡空虛害怕,像是被人追捕一樣,咽喉裡像是堵著東西,頻頻吐口水。如果在足少陽經脈的起點和終點,以及脈搏沉陷的地方,可以用艾灸治療;如果是寒熱交加,則可以用針刺陽陵泉穴。經常嘔吐,吐出苦汁,長時間嘆氣,心裡空虛害怕,容易悲傷恐懼,像是被人追捕一樣,這表示邪氣在膽,逆氣在胃。膽汁逆流就會口苦,胃氣逆流就會嘔吐苦汁,所以稱之為「嘔膽」。可以用針刺三里穴,向下引導胃氣逆流;也可以針刺足少陽經脈的血絡,以閉止膽氣;再根據虛實調節,去除邪氣。
膽脹的人,肋骨下疼痛脹滿,口苦,嘆氣。
如果厥氣侵犯膽經,就會做打架、爭吵的夢。
足少陽經脈,從眼角外側(兌眥)開始,向上到達頭頂,向下經過耳後,沿著頸部,行走在手少陽經脈的前方,到達肩膀,再轉到手少陽經脈的後方,進入鎖骨上窩(缺盆)。 其中一條支脈,從耳後進入耳中,再從耳前出來,到達眼角外側後方。 另一條支脈,從眼角外側分開,向下經過大迎穴,與手少陽經脈在頭頂(或額頭)交會,再向下經過頰車穴,沿著頸部,與鎖骨上窩交會,然後向下進入胸腔,穿過橫膈膜,連繫肝臟,屬於膽經,沿著肋骨內側,從氣街穴出來,繞過毛髮邊緣,橫著進入大腿外側(髀厭)。
其直者,從缺盆下腋,循胸中,過季脅,下合髀厭中,以下循髀陽,出膝外廉,下外輔骨之前,直下抵絕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趺上,出小指次指之端。其支者,趺上入大指之間,循大指歧內,出其端,還貫入爪甲,出三毛。是動則病口苦,善太息,心脅痛,不能反側,甚則面微塵,體無膏澤,足外反熱,是為陽厥。
是主骨所生病者,頭痛角頷痛,目兌眥痛,缺盆中腫痛,腋下腫,馬刀俠癭,汗出,振寒,瘧,胸中、脅肋,髀、膝外至胻、絕骨、外踝前,及諸節皆痛,小指次指不用。盛者,則人迎大一倍於寸口;虛者,則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白話文:
這條經脈從鎖骨下窩腋窩處開始,沿著胸腔,經過肋骨間隙,向下與股骨內側交匯,再沿著股骨外側,從膝蓋外側下降,經過腓骨前緣,直抵足踝外側,沿著足背上行,最後從小指和無名指之間的指尖末端出來。它的分支從足背進入大拇指與食指之間,沿著大指內側,從指尖末端出來,再貫穿指甲,從指甲外側的三毛處出來。如果這條經脈發生問題,就會出現口苦、容易嘆氣、心胸疼痛、翻身困難等症狀,嚴重時會臉色發灰,皮膚乾燥,足部外側發熱,這就是陽厥。
這條經脈主司骨骼的疾病,例如頭痛、脖子僵硬、眼角疼痛、鎖骨下窩腫痛、腋窩腫脹、頸部腫大、出汗、發冷、瘧疾、胸腔、肋骨、大腿、膝蓋外側、小腿、足踝外側以及各個關節疼痛,小指和無名指無法活動。如果經脈氣血充盛,人迎脈的跳動幅度就會比寸口脈大一倍;如果經脈氣血虛弱,人迎脈的跳動幅度就會比寸口脈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