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經》~ 卷三 (1)
卷三 (1)
1. 卷三
2. 肝膽部第一
肝象木(肝於五行象木),與膽合為腑(膽為清淨之腑)。其經足厥陰(厥陰肝脈),與足少陽為表裡(少陽,膽脈也,臟陰腑陽,故為表裡)。其脈弦(弦,肝脈之大形也)其相冬三月(冬水王木相),王春三月,廢夏三月(夏火王木廢),囚季夏六月(季夏土王木囚),死秋三月(秋金王木死)。其王日甲乙,王時平旦、日出(並木也)。
其困日戊己,困時食時、日昳(並土也),其死日庚辛,死時晡時、日入(並金也)。其神魂(肝之所藏者魂),其主色,其養筋(肝氣所養者筋),其候目(肝候出目,故肝實則目赤),其聲呼,其色青,其臭臊(《月令》云:其臭膻)。其液泣(泣出肝),其味酸,其宜苦(苦,火味也),其惡辛(辛,金味)。
肝俞在背第九椎,募在期門(直兩乳下二肋端);膽俞在背第十椎,募在日月。(穴在期門下五分)上新撰。(並出《素問》諸經。昔人撰集,或混雜相涉,煩而難了,今抄事要分別五臟各為一部)
冬至之後得甲子。少陽起於夜半,肝家王(冬至者,歲終之節。甲子日者,陰陽更始之數也。少陽,膽也,膽者,木也,生於水,故起夜半;其氣常微少,故言少陽。云夜半子者,水也)。肝者,東方木(肝與膽為臟腑,故王東方,應木行也)。萬物始生,其氣來軟而弱,寬而虛(春少陽氣,溫和軟弱,故萬物日生焉)。
故脈為弦(肝氣養於筋。故其脈弦,強亦法木體強也)。軟即不可發汗,弱即不可下。寬者開,開者通,通者利,故名曰寬而虛(言少陽始起尚軟弱,入榮衛腠理開通,發即汗出不止;不可下,下之而泄利不禁。故言寬虛、通利也)。春以胃氣為本,不可犯也。(胃者,土也,萬物稟土而生,胃亦養五臟,故肝王以胃氣為本也。
不可犯者,不可傷也)上四時經。
黃帝問曰:春脈如弦,何如而弦?岐伯曰:春脈肝也,東方木也,萬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氣來濡弱輕虛而滑,端直以長,故曰弦。反此者病。黃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氣來實而強,此謂太過,病在外;其氣來不實而微,此謂不及,病在中。黃帝曰:春脈太過與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過則令人善忘(忘當作怒)。
忽忽眩冒而癲疾;不及則令人胸脅痛引背,下則兩脅胠滿。黃帝曰:善。
肝脈來濡弱招招,如揭竿末梢,曰平(《巢源》云:綽綽如按琴瑟之弦,如揭長竿曰平)。春以胃氣為本。肝脈來盈實而滑,如循長竿,曰肝病,肝脈來急而益勁,如新張弓弦,曰肝死。真肝脈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責責然(《巢源》云:賾賾然),如按琴瑟弦,色青白不澤,毛折,乃死。春胃微弦曰平,弦多胃少曰肝病;但弦無胃曰死。
白話文:
肝膽部第一
肝臟屬木,與膽囊相表裡,共同組成肝膽系統。肝經循行於足厥陰經,與膽經(足少陽經)互為表裡,臟屬陰,腑屬陽。肝脈的脈象為弦脈(弦脈是肝脈的典型脈象)。肝氣在一年四季中盛衰各有不同:冬季為藏,春季為旺,夏季為衰,長夏為囚,秋季為死。 肝氣最旺的日期是甲乙日,時間是清晨日出時分;肝氣最衰弱的日期是戊己日,時間是午餐和下午時分;肝氣死亡的日期是庚辛日,時間是傍晚日落時分。肝臟主藏魂魄,負責面色,滋養筋腱,影響視力(肝臟充盈則眼睛紅赤),發聲為呼,顏色屬青,氣味為臊(也有說是膻)。肝液為淚,味道屬酸,宜食苦味食物(苦味屬火),忌食辛味食物(辛味屬金)。
肝俞穴位於背部第九胸椎棘突下,肝募穴位於期門穴(位於兩乳頭下,第二肋間隙處);膽俞穴位於背部第十胸椎棘突下,膽募穴位於日月穴(位於期門穴下五分)。以上穴位取自《素問》,古人著作多有混雜,今將其分門別類,整理成五臟各一部。
冬至之後,甲子日,少陽之氣(膽氣)始於夜半。肝臟屬東方木,萬物始於春天,肝氣此時柔弱虛緩,如同萬物初生之態。
因此,肝脈呈現弦脈(肝氣滋養筋腱,所以脈象弦細,強壯則更明顯,如同木的特性)。此時肝氣柔弱,不宜發汗或瀉下。肝氣舒緩暢通,故稱之為寬而虛。春天以胃氣為本,不可損傷(胃屬土,萬物生長皆賴於土,胃氣也滋養五臟,所以肝氣旺盛也需依靠胃氣)。以上為四季經絡運行規律。
黃帝問道:春天脈象如弦,為何如此?岐伯答道:春天為肝氣旺盛之時,屬東方木,萬物生長,肝氣柔弱輕虛而滑利,脈象直而長,故為弦脈。反之則為病。黃帝問:如何反之?岐伯答道:氣盛而強,稱為太過,病在體表;氣虛而弱,稱為不及,病在內臟。黃帝問:春天脈象太過與不及,其病症為何?岐伯答道:太過則易怒,頭暈目眩,甚至癲狂;不及則胸脅疼痛牽引至背部,兩脅脹滿。黃帝說:很好。
肝脈平和時,脈象柔弱細長,如揭竿的末端;肝氣盛則脈象充實滑利,如循長竿;肝脈急促有力,如新張的弓弦,則為肝病;肝脈緊急,如刀刃般,色青白無光澤,毛髮脫落,則為肝死。春天胃脈微弦為平和,弦脈盛而胃脈弱則為肝病;僅有弦脈而無胃脈則為肝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