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叔和

《脈經》~ 卷七 (5)

回本書目錄

卷七 (5)

1. 病發汗以後證第三

傷寒,汗出,解之後,胃中不和,心下痞堅,乾噫食臭,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而利,屬生薑瀉心湯。

傷寒發熱,汗出不解後,心中痞堅,嘔而下利,屬大柴胡湯。

太陽病三日,發其汗不解,蒸蒸發熱者,屬於胃也,屬承氣湯。

大汗出,熱不去,內拘急,四肢疼,下利,厥逆而惡寒,屬四逆湯。

發汗多,亡陽譫語者,不可下,與柴胡桂枝湯,和其榮衛,以通津液,後自愈。

白話文:

傷寒發汗後,胃部不適,心窩脹滿堅硬,乾嘔且食物有臭味,脅肋下有水腫,肚子裡咕嚕作響且腹瀉,應該服用生薑瀉心湯。

傷寒發熱,發汗但症狀未解除,心窩脹滿堅硬,嘔吐且腹瀉,應該服用大柴胡湯。

太陽病三天,發汗但症狀未解除,持續發熱,屬於胃氣受損,應該服用承氣湯。

大量發汗,但熱度未退,身體拘急不適,四肢疼痛,腹瀉,手腳厥冷且怕冷,應該服用四逆湯。

發汗過多,陽氣耗損,神志不清胡言亂語,不可服用瀉下藥,應服用柴胡桂枝湯,調和營衛,使津液通暢,之後自然會痊癒。

2. 病不可吐證第四

太陽病,當惡寒而發熱,今自汗出,反不惡寒發熱,關上脈細而數,此醫吐之過也。若得病一日、二日吐之,腹中飢,口不能食。三日、四日吐之,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朝食暮吐,此醫吐之所致也,此為小逆。

太陽病,吐之者,但太陽病當惡寒,今反不惡寒,不欲近衣,此為吐之內煩也。

少陰病,飲食入則吐,心中溫溫欲吐,復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脈弦遲,此胸中實,不可下。若膈上有寒飲,乾嘔者,不可吐,當溫之。

諸四逆厥者,不可吐之,虛家亦然。

白話文:

太陽病應該發冷發熱,但現在卻自汗不止,反而不發冷發熱,而且脈象是關上脈細數,這是因為醫生過度催吐造成的。如果生病一、兩天就催吐,會導致肚子餓,吃不下東西;如果生病三、四天再催吐,就會不想吃粥,只想吃冷食,早上吃東西晚上吐,這些都是因為醫生過度催吐造成的,這屬於輕微的逆證。

太陽病如果過度催吐,原本應該發冷,現在反而不發冷,也不想穿衣服,這是因為催吐導致內部煩躁。

少陰病,吃東西就吐,心裡覺得溫溫的想吐,卻又吐不出來,剛開始發病時手腳冰冷,脈象弦細而遲,這是因為胸中實證,不能服用瀉下藥。如果膈膜上有寒飲,乾嘔不止,就不能催吐,應該溫暖治療。

所有四肢厥冷的病人,以及虛弱的病人,都不能催吐。

3. 病可吐證第五

大法,春宜吐。

凡服湯吐,中病便止,不必盡劑也。

病如桂枝證,其頭不痛,項不強,寸口脈微浮,胸中痞堅,氣上撞咽喉,不得息,此為胸有寒,當吐之。

病胸上諸實,胸中鬱郁而痛,不能食,欲使人按之,而反有濁唾,下利日十餘行,其脈反遲,寸口微滑,此可吐之,吐之利即止。

少陰病,飲食入則吐,心中溫溫欲吐,復不能吐,當遂吐之。宿食在上脘,當吐之。

病者手足厥冷,脈乍緊,邪結在胸中,心下滿而煩,飢不能食,病在胸中,當吐之。

白話文:

春天適合催吐治療疾病。

服用湯劑催吐,如果病症已經好轉,就不需要喝完藥。

如果病人符合桂枝湯證候,但頭痛、項強不顯著,寸口脈略浮,胸部感覺痞塞堅硬,氣體往上衝擊咽喉,呼吸困難,這是因為胸中有寒邪,應該催吐。

如果病人胸部有實邪,胸部悶悶作痛,吃不下東西,想讓人按壓,卻有濁唾液,大便一天十多次,脈象反而遲緩,寸口脈略滑,這種情況可以催吐,吐了之後症狀就會好轉。

少陰病,吃了東西就吐,心裡溫溫的想吐,但又吐不出來,應該幫助他催吐。如果胃脘部有宿食,也應該催吐。

如果病人手腳冰冷,脈搏時緊時鬆,邪氣結聚在胸中,心下滿悶煩躁,餓了也吃不下東西,病邪在胸中,應該催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