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叔和

《脈經》~ 卷七 (6)

回本書目錄

卷七 (6)

1. 病不可下證第六

脈濡而弱,弱反在關,濡反在巔,微反在上,澀反在下,微則陽氣不足,澀則無血。陽氣反微,中風汗出,而反躁煩,澀則無血,厥而且寒,陽微不可下,下之則心下痞堅。

動氣在右,不可下。下之則津液內竭,咽燥鼻乾,頭眩心悸。

動氣在左,不可下。下之則腹裡拘急,食不下,動氣反劇,身雖有熱,臥反欲蜷。

動氣在上,不可下。下之則掌握熱煩,身浮冷,熱汗自泄,欲水自灌。

動氣在下,不可下。下之則腹滿,卒起頭眩,食則下清穀,心下痞堅。咽中閉塞,不可下。下之則上輕下重,水漿不下,臥則欲蜷,身體急痛,復下利日十數行。

諸外實,不可下。下之則發微熱,亡脈則厥,當臍握熱。

諸虛,不可下,下之則渴,引水者易愈,惡水者劇。

脈濡而弱,弱反在關,濡反在巔,弦反在上,微反在下。弦為陽運,微為陰寒,上實下虛,意欲得溫。微弦為虛,虛者不可下。微則為咳,咳則吐涎沫。下之咳則止,而利不休,胸中如蟲齧,粥入則出,小便不利,兩脅拘急,喘息為難,頸背相牽,臂則不仁,極寒反汗出,軀冷若冰,眼睛不慧,語言不休,穀氣多入,則為除中,口雖欲言,舌不得前。

脈濡而弱,弱反在關,濡反在巔,浮反在上,數反在下,浮則為陽虛,數則為無血,浮則為虛,數則生熱。浮則為虛,自汗而惡寒。數則為痛,振而寒慄。微弱在關,胸下為急,喘汗,不得呼吸。呼吸之中,痛在於脅,振寒相搏,其形如瘧。醫反下之,令脈急數,發熱,狂走見鬼,心下為痞。

小便淋瀝,少腹甚堅,小便血也。脈濡而緊,濡則陽氣微,緊則榮中寒。陽微衛中風,發熱而惡寒。榮緊胃氣冷,微嘔心內煩。醫以為大熱,解肌而發汗,亡陽虛煩躁,心下苦痞堅,表裡俱虛竭,卒起而頭眩,客熱在皮膚,悵快不得眠,不知胃氣冷,緊寒在關元,技巧無所施,汲水灌其身,客熱應時罷,慄慄而振寒,重被而覆之,汗出而冒巔,體惕而又振,小便為微難,寒氣因水發,清穀不容間,嘔變反腸出,顛倒不得安,手足為微逆,身冷而內煩,遲欲從後救,安可復追還。脈浮而大,浮為氣實,大為血虛,血虛為無陰,孤陽獨下陰部,小便難,胞中虛。

今反小便利而大汗出,法衛家當微,今反更實,津液四射,榮竭血盡,干煩不眠,血薄肉消,而成暴液。醫復以毒藥攻其胃,此為重虛,客陽去有期,必下如汙泥而死。趺陽脈遲而緩,胃氣如經。趺陽脈浮而數,浮則傷胃,數則動脾,此非本病,醫特下之所為也。榮衛內陷,其數先微,脈反但浮,其人必堅,氣噫而除。

何以言之?脾脈本緩,今數脈動脾,其數先微,故知脾氣不治。大便堅,氣噫而除,今脈反浮,其數改微,邪氣獨留,心中則飢,邪熱不殺穀,潮熱發渴,數脈當遲緩,脈因前後度數如前,(仲景前字作法)病者則飢。數脈不時,則生惡瘡。脈數者,久數不止,止則邪結,正氣不能復,正氣卻結於臟,故邪氣浮之,與皮毛相得。

白話文:

病不可下證第六

脈象濡弱,關部更弱,巔部更濡,微弱在上,澀滯在下。脈象微弱表示陽氣不足,澀滯則表示氣血不足。陽氣不足,中風後會汗出,反而煩躁;氣血不足,則會手足厥冷,陽氣不足時不可下瀉,否則會導致心下痞塊堅硬。

右側動氣者不可下瀉,否則會導致津液耗竭,咽喉乾燥,鼻腔乾燥,頭暈目眩,心悸。

左側動氣者不可下瀉,否則會導致腹部拘緊疼痛,食慾不振,動氣加劇,雖然身體發熱,卻喜歡蜷臥。

上部動氣者不可下瀉,否則會導致手心發熱煩躁,身體浮腫冰冷,自汗淋漓,想喝水。

下部動氣者不可下瀉,否則會導致腹部脹滿,突然頭暈,進食後清谷下瀉,心下痞塊堅硬。咽喉阻塞者不可下瀉,否則會導致上輕下重,水液不能下嚥,喜歡蜷臥,身體疼痛,且頻繁腹瀉。

所有外邪實證都不宜下瀉,否則會導致微熱,脈象消失厥冷,臍周握熱。

所有虛證都不宜下瀉,否則會導致口渴,能主動喝水者病情較易好轉,不願喝水者病情則會加重。

脈象濡弱,關部更弱,巔部更濡,弦數在上,微弱在下。弦脈為陽氣運化,微弱為陰寒,上實下虛,需要溫補。微弦脈為虛證,虛證不可下瀉。脈象微弱會導致咳嗽,咳嗽會咳出涎沫。下瀉後咳嗽雖止,但腹瀉不止,胸中感覺像蟲子在啃咬,吃粥則吐出,小便不利,兩脅拘緊疼痛,呼吸困難,頸背牽引疼痛,手臂麻木不仁,極度寒冷反而出汗,身體冰冷如冰,視力模糊,言語不斷,穀氣過多進入則會導致脾胃失調,雖然想說話,但舌頭卻伸不出來。

脈象濡弱,關部更弱,巔部更濡,浮脈在上,數脈在下。浮脈表示陽氣虛弱,數脈表示氣血不足,浮脈為虛證,數脈則生熱。浮脈為虛證,會自汗畏寒;數脈為痛證,會發抖寒慄。關部脈象微弱,胸下會感到急迫,喘息出汗,呼吸困難。呼吸過程中,脅肋疼痛,寒熱交替,症狀類似瘧疾。若錯誤下瀉,則會導致脈象急數,發熱,神志錯亂,看見鬼怪,心下痞塊。

小便淋漓不盡,少腹部堅硬,小便帶血。脈象濡緊,濡則陽氣微弱,緊則榮衛受寒。陽氣微弱,衛氣受風,則發熱畏寒。榮衛受寒,胃氣虛冷,則輕微嘔吐,心煩。若誤以為是陽熱,用解表發汗的方法治療,則會導致陽氣耗損,煩躁不安,心下痞堅,表裡俱虛,突然頭暈,皮膚表淺的客熱未除,心情鬱悶無法入睡。醫生不明其胃氣虛冷,緊寒之邪在關元穴,治療方法不得當,用冷水灌注其身,客熱雖一時消退,但卻寒慄發抖,加重被褥保暖後,雖然出汗,但頭頂冒汗,身體依然顫抖,小便困難,寒邪因水而加重,清谷不能消化吸收,嘔吐腹瀉,身體不適,手腳冰冷,身體冰冷但內心煩躁,治療太晚,難以挽回。脈象浮大,浮為氣實,大為血虛,血虛則陰液不足,陽氣獨行下焦,小便困難,胞宮虛弱。

如今卻小便通暢,大量出汗,衛氣不足,反而加重病情,津液大量流失,榮衛耗竭,血虛氣弱,煩躁不安,睡不著覺,血虛肉消,形成暴瀉。醫生又用毒藥攻伐胃氣,此為重虛,客邪雖一時去除,但必會導致下瀉如泥漿而死。趺陽脈遲緩,胃氣正常。趺陽脈浮數,浮則傷胃,數則傷脾,這並非本病,而是醫生下瀉所致。榮衛內陷,脈象先微弱,後來脈象卻浮現,病人腹部堅硬,氣噫而除。

為什麼這麼說呢?脾脈本應緩和,如今卻數脈,傷及脾氣,脈象先微弱,所以知道脾氣未治好。大便堅硬,氣噫而除,如今脈象卻浮現,脈象由微弱轉為浮現,邪氣獨留,病人感到飢餓,邪熱不能消化穀氣,潮熱口渴,脈象應當遲緩,脈象前後一致(仲景原文為法),病人則飢餓。脈象數而不正常,則會生長惡瘡。脈象數,久數不止,停止則邪氣鬱結,正氣不能恢復,正氣反被鬱結在臟腑,所以邪氣浮於表面,與皮毛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