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經》~ 卷四 (1)
卷四 (1)
1. 卷四
2. 辨三部九候脈證第一
經言:所謂三部者,寸、關、尺也;九候者,每部中有天、地、人也。上部主候從胸以上至頭,中部主候從膈以下至氣街,下部主候從氣街以下至足。浮、沉、牢、結、遲、疾、滑、澀,各自異名,分理察之,勿怠觀變,所以別三部九候,知病之所起。審而明之,針灸亦然也。故先候脈寸中(寸中一作寸中於九)。浮在皮膚,沉細在裡。昭昭天道,可得長久。
上部之候,牢、結、沉、滑,有積氣在膀胱。微細而弱,臥引裡急,頭痛,咳嗽,逆氣上下。心膈上有熱者,口乾渴燥。病從寸口,邪入上者名曰解。脈來至,狀如琴絃,苦少腹痛,女子經月不利,孔竅生瘡;男子病痔,左右脅下有瘡。上部不通者,苦少腹痛,腸鳴。寸口中虛弱者,傷氣,氣不足。
大如桃李實,苦痹也。寸口直上者,逆虛也。如浮虛者,泄利也。
中部脈結者,腹中積聚。若在膀胱、兩脅下,有熱。脈浮而大,風從胃脘入,水脹,乾嘔,心下澹澹,如有桃李核。胃中有寒,時苦煩、痛、不食,食即心痛,胃脹支滿,膈上積。脅下有熱,時寒熱淋露。脈橫出上者,脅氣在膀胱,病即著。右橫關入寸口中者,膈中不通,喉中咽難。刺關元,入少陰。
下部脈者,其脈來至浮大者,脾也。與風集合,時上頭痛,引腰背,小滑者,厥也。足下熱,煩滿,逆上搶心,上至喉中,狀如惡肉,脾傷也。病少腹下,在膝、諸骨節間,寒清不可屈伸;脈急如弦者,筋急,足攣結者,四肢重。從尺邪入陽明者,寒熱也。大風邪入少陰,女子漏白下赤,男子溺血,陰萎不起,引少腹痛。
人有三百六十脈,法三百六十日。三部者,寸、關、尺也。尺脈為陰,陰脈常沉而遲;寸、關為陽,陽脈俱浮而速。氣出為動,入為息。故陽脈六息七息十三投,陰脈八息七息十五投,此其常也。
二十八脈相逐上下,一脈不來,知疾所苦。尺勝治下,寸勝治上,尺寸俱平治中央。臍以上陽也,法於天;臍以下陰也,法於地;臍為中關。頭為天,足為地。有表無里,邪之所止,得鬼病。何謂表裡?寸尺為表,關為里,兩頭有脈,關中絕不至也。尺脈上不至關為陰絕,寸脈下不至關為陽絕。
陰絕而陽微,死不治。三部脈或至或不至,冷氣在胃中,故令脈不通也。
上部有脈,下部無脈,其人當吐,不吐者,死。上部無脈,下部有脈,雖困無所苦。所以然者,譬如人之有尺,樹之有根,雖枝葉枯槁,根本將自生,木有根本,即自有氣,故知不死也。寸口脈平而死者,何也?然:諸十二經脈者,皆繫於生氣之原。所謂生氣之原者,非謂十二經之根本也,謂腎間動氣也。
此五臟六腑之本,十二經之根,呼吸之門,三焦之原,一名守邪之神也。故氣者,人根本也,根絕則莖枯矣。寸口脈平而死者,生氣獨絕於內也。(腎間動氣,謂左為腎,右為命門,命門者,精神之所舍,原氣之所繫也,一名守邪之神。以命門之神固守,邪氣不得妄入,入即死矣。
白話文:
辨三部九候脈證第一
所謂三部,指的是寸、關、尺三部脈象;九候,則指每一部脈象中都包含天、地、人三種信息。上部脈象觀察部位從胸部以上到頭部,中部脈象觀察部位從膈膜以下到氣街(指腹部某部位),下部脈象觀察部位從氣街以下到足部。浮、沉、牢、結、遲、疾、滑、澀等不同的脈象名稱,各有其不同的含義,需要仔細分辨觀察,不可輕忽其變化,藉此分辨三部九候,了解疾病的來源。仔細辨明這些脈象,對於針灸治療也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因此,首先要觀察寸口脈(寸中)。浮脈位於皮膚表面,沉脈細弱位於內部。清晰的脈象變化,預示著疾病的發展趨勢。
上部脈象表現為牢、結、沉、滑,則可能存在膀胱積氣。脈象微細而弱,伴隨臥下時腹部絞痛,頭痛、咳嗽、氣逆等症狀;心膈有熱者,則口乾舌燥。疾病從寸口脈出現,邪氣入侵上焦的,稱為「解」。脈來至,狀如琴弦,則可能伴有少腹疼痛,女子月經不通,孔竅生瘡;男子則可能患痔瘡,左右脅下有瘡瘍。上部脈象不通暢者,則少腹疼痛,腸鳴。寸口脈虛弱者,則氣虛,氣不足。
脈象如桃李大小,則可能是痹證。寸口脈直上者,則為逆虛。如果脈象浮而虛,則可能泄瀉。
中部脈象結者,則腹中積聚。如果積聚在膀胱或兩脅下,則可能伴有發熱。脈象浮大,則可能是風邪從胃脘入侵,導致水腫、乾嘔、心下空虛,感覺像有桃李核一樣。胃中有寒邪,則時常感到煩悶、疼痛,不想吃東西,吃了東西就心痛,胃脹滿。脅下有熱,則可能反覆寒熱,盜汗。脈象橫出上者,則可能是脅下之氣逆於膀胱,疾病很快就會顯現。右關脈橫入寸口者,則膈中不通,咽喉難以吞嚥。此時可刺關元穴,以疏通少陰經。
下部脈象,如果脈象浮大,則可能是脾虛。脾虛與風邪相合,則可能時常頭痛,並牽引腰背疼痛;脈象稍滑,則可能是厥證。足部發熱,腹部煩悶,氣逆上衝,直達喉中,狀如惡肉,這是脾胃受損的表現。疾病位於少腹以下,膝關節及其他骨節疼痛,寒邪凝滯,難以屈伸;脈象急促如弦,則筋脈急縮,足部攣縮;尺脈邪氣入侵陽明經,則可能出現寒熱交替。大風邪入侵少陰經,女子則可能白帶過多,月經量多,男子則可能血尿,陽痿,伴隨少腹疼痛。
人體有三百六十條經脈,與三百六十天相對應。三部脈象,指的是寸、關、尺。尺脈屬陰,陰脈常沉而遲;寸、關屬陽,陽脈常浮而速。氣外出為動,氣內入為息。因此,陽脈六息七息十三次搏動,陰脈八息七息十五次搏動,這是正常的脈象規律。
二十八種脈象依次上下相應,如果某一脈象不出現,就能知道疾病的癥結所在。尺脈盛者治療下焦疾病,寸脈盛者治療上焦疾病,寸尺脈象都平緩則治療中焦疾病。肚臍以上屬於陽,符合天之法則;肚臍以下屬於陰,符合地之法則;肚臍是中焦的樞紐。頭部屬於天,足部屬於地。有表證而無里證,邪氣停留在表層,是鬼病。什麼是表裡?寸尺脈是表,關脈是裡,兩頭有脈象,而中間關脈卻沒有,就是表裡不和。尺脈上不到達關脈是陰經衰竭,寸脈下不到達關脈是陽經衰竭。
陰經衰竭而陽氣微弱,則難以治療。三部脈象有的出現有的不出現,這是胃中寒邪導致脈象不通暢。
上部有脈象,下部沒有脈象,則此人應該嘔吐,如果不吐則會死亡。上部沒有脈象,下部有脈象,即使身體困倦,也沒有什麼大礙。這是因為,就像人有腳跟,樹有根一樣,即使枝葉枯萎,根部仍然能生長;樹木有根,就會有生機,所以不會死亡。寸口脈平緩而死亡的,這是什麼原因呢?這是因為,十二經脈都連接著人體生氣的根本。所謂生氣的根本,不是指十二經脈的根本,而是指腎間的動氣。
這是五臟六腑的根本,十二經脈的根源,呼吸的門戶,三焦的本源,也叫做「守邪之神」。所以氣是人體的根本,根絕了,就會枯萎死亡。寸口脈平緩而死亡者,是人體的生氣在內部衰竭了。(腎間動氣,指的是左腎和右命門,命門是精神的寄託之所,原氣的根本所在,也稱為「守邪之神」。依靠命門之神固守,邪氣就不能妄入,如果妄入就會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