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叔和

《脈經》~ 卷七 (10)

回本書目錄

卷七 (10)

1. 病可下證第七

陽明病,其人汗多,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堅,堅者則譫語,屬承氣湯證。陽明病,不吐下而心煩者,可與承氣湯。陽明病,其脈遲,雖汗出而不惡寒,其體(一本作人)必重,短氣,腹滿而喘,有潮熱,如此者,其外為解,可攻其里。若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堅,屬承氣湯。

其熱不潮,未可與承氣湯。若腹滿大而不大便者,屬小承氣湯,微和胃氣,勿令至大下。陽明病,譫語,發潮熱,其脈滑疾,如此者,屬承氣湯。因與承氣湯一升,腹中轉失氣者,復與一升;如不轉失氣者,勿更與之。明日又不大便,脈反微澀者,此為裡虛,為難治,不可更與承氣湯。

二陽並病,太陽證罷,但發潮熱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難而譫語者,下之愈,屬承氣湯證。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難乍易,時有微熱,喘冒不能臥者有燥屎也,屬承氣湯證。

白話文:

陽明病患者,如果出汗很多,體液流失,胃部乾燥,大便必定乾燥,大便乾燥到一定程度就會出現神志不清,這就屬於可以使用承氣湯的症狀。陽明病患者,如果不吐不瀉卻心煩,也可以使用承氣湯。陽明病患者,脈搏遲緩,雖然出汗但不惡寒,身體沉重,呼吸短促,腹部脹滿還喘不過氣,並伴有潮熱,這種情況是外感已解,可以攻治裡證。如果手腳出汗明顯,這是大便已經乾燥的徵兆,屬於承氣湯的適用範圍。

如果發熱不屬於潮熱,還不能使用承氣湯。如果腹部脹滿但沒有大便,屬於小承氣湯的適用範圍,需溫和調整胃氣,避免過度瀉下。陽明病患者,如果神志不清,發熱伴有潮熱,脈搏滑數,這種情況屬於承氣湯的適用範圍。如果服用一升承氣湯後,腹部翻滾卻沒有排氣,可以再服用一升;如果服用後腹部沒有翻滾排氣,就不要再服用。如果第二天還是沒有大便,脈搏反而細弱澀滯,這是因為裡虛造成的,很難治療,不能再使用承氣湯。

兩種陽明病同時發病,太陽病的症狀已經消失,但仍然發熱伴有潮熱,手腳發汗,大便困難伴有神志不清,瀉下治療就能痊癒,屬於承氣湯的適用範圍。病人小便不通暢,大便時而困難時而通暢,經常感覺微微發熱,呼吸急促不能平臥,這是因為有乾燥的糞便積存在腸道中,屬於承氣湯的適用範圍。

2. 病發汗吐下以後證第八

師曰:病人脈微而澀者,此為醫所病也,大發其汗,又數大下之,其人亡血,病當惡寒而發熱,無休止時。夏月盛熱而與(仲景作欲)著復衣,冬月盛寒而與(仲景作欲)裸其體。所以然者,陽微即惡寒,陰弱即發熱,故(仲景作醫)發其汗,使陽氣微,又大下之,令陰氣弱。五月之時,陽氣在表,胃中虛冷,以陽氣內微,不能勝冷,故與(仲景作欲)著復衣。

十一月之時,陽氣在裡,胃中煩熱,以陰氣內弱,不能勝熱,故與(仲景作欲)裸其體。又陰脈遲澀,故知亡血。

太陽病三日,已發其汗,吐下、溫針而不解,此為壞病,桂枝復不中與也。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而治之。脈浮數,法當汗出而愈,而下之,則身體重,心悸,不可發其汗,當自汗出而解。所以然者,尺中脈微,此裡虛,須表裡實,津液和,即自汗出愈。凡病若發汗,若吐,若下,若亡血,無津液而陰陽自和者,必自愈。

大下後,發汗,其人小便不利,此亡津液,勿治,其小便利,必自愈。下以後,復發其汗,必振寒,又其脈微細。所以然者,內外俱虛故也。

太陽病,先下而不愈,因復發其汗,表裡俱虛,其人因冒。冒家當汗出自愈。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表和,然後下之。得病,六、七日,脈遲浮弱,惡風寒,手足溫。醫再三下之,不能多(多一作食),其人脅下滿,面目及身黃,頸項強,小便難,與柴胡湯,後必下重,本渴,飲水而嘔,柴胡湯復不中與也,食谷者噦。

太陽病,二、三日,終不能臥,但欲起者,心下必結,其脈微弱者,此本寒也。而反下之,利止者,必結胸;未止者,四、五日復重下之。此挾熱利也。

太陽病,下之,其脈促,不結胸者,此為欲解。其脈浮者,必結胸。其脈緊者,必咽痛。其脈弦者,必兩脅拘急。其脈細而數者,頭痛未止。其脈沉而緊者,必欲嘔。其脈沉而滑者,挾熱利。其脈浮而滑者,必下血。

太陽少陽並病,而反下之,成結胸,心下堅,下利不復止,水漿不肯下,其人必心煩。脈浮緊,而下之,緊反入里,則作痞,按之自濡,但氣痞耳。傷寒吐下、發汗,虛煩,脈甚微,八、九日心下痞堅,脅下痛,氣上衝咽喉,眩冒,經脈動惕者,久而成痿。

陽明病,不能食,下之不解,其人不能食。攻其熱必噦,所以然者,胃中虛冷故也。

陽明病,脈遲,食難用飽,飽即發煩、頭眩者,必小便難,此欲作谷疸。雖下之,其腹滿如故耳。所以然者,脈遲故也。

太陽病,寸緩關浮尺弱,其人發熱而汗出,復惡寒,不嘔,但心下痞者,此為醫下之也。傷寒,大吐大下之,極虛,復極汗者,其人外氣怫鬱,復與之水,以發其汗,因得噦。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也。吐、下、發汗後,其人脈平,而小煩者,以新虛不勝穀氣故也。

白話文:

老師說:病人脈象微弱而澀滯,這是醫生治療不當造成的。大量發汗,又多次大量下瀉,病人失血,病情應該表現為惡寒而發熱,沒有間歇的時候。夏天天氣炎熱卻想多穿衣服,冬天寒冷卻想脫光衣服。原因是陽氣虛弱就惡寒,陰氣虛弱就發熱,所以醫生大量發汗,使陽氣更虛弱,又大量下瀉,使陰氣更虛弱。五月的時候,陽氣在體表,胃中虛寒,因為陽氣內虛,不能抵禦寒冷,所以想多穿衣服。十一月的時候,陽氣在內,胃中煩熱,因為陰氣內虛,不能抵禦暑熱,所以想脫光衣服。又因為陰脈遲澀,所以知道病人失血。

太陽病三日,已經發汗、吐瀉、溫針治療,卻沒有好轉,這是病情惡化,桂枝湯也不適合再使用了。觀察脈證,知道犯了什麼錯誤,根據病情治療。脈象浮數,按理應該發汗而痊癒,卻用了下瀉的方法,則身體沉重,心悸,不能再發汗,應該自然發汗而解。原因是尺脈微弱,這是裡虛,需要表裡充足,津液調和,就會自然發汗而痊癒。凡是疾病,如果發汗、吐瀉、下瀉、失血,沒有津液而陰陽自行調和的,必然會自愈。

大下之後,發汗,病人小便不利,這是失了津液,不要治療,小便通暢了,就會自愈。下瀉之後,又發汗,必定會惡寒,而且脈象微細。原因是內外都虛弱了。

太陽病,先用下瀉的方法卻沒有好轉,又再次發汗,表裡都虛弱了,病人因此受寒。受寒的人應該通過發汗自愈。原因是發汗可以調和體表,體表調和了,然後再用下瀉的方法。得了病六七天,脈象遲緩浮弱,惡風寒,手腳溫暖。醫生多次用下瀉的方法,病人不能進食,病人脅下脹滿,面部和身體發黃,頸項僵硬,小便困難,給他服用柴胡湯,之後必定會大便不通,口渴,喝水就嘔吐,柴胡湯也不適合再使用了,吃東西就呃逆。

太陽病,二三日,一直不能躺臥,只想坐起來,心下必定有結塊,脈象微弱,這是本就虛寒。卻反過來用下瀉的方法,大便停止了,必定是結胸;大便沒有停止,四五天後再次用下瀉的方法,這是夾雜暑熱引起的腹瀉。

太陽病,用下瀉的方法,脈象促數,沒有結胸,這是將要痊癒的徵兆。脈象浮的,必定是結胸。脈象緊的,必定是咽喉疼痛。脈象弦的,必定是兩脅拘急。脈象細數的,頭痛沒有停止。脈象沉緊的,必定想嘔吐。脈象沉滑的,夾雜暑熱引起的腹瀉。脈象浮滑的,必定會下血。

太陽少陽病同時存在,卻反過來用下瀉的方法,導致結胸,心下堅硬,下瀉不止,水漿也不能喝下去,病人必定心煩。脈象浮緊,又用下瀉的方法,緊脈反入裡,就會形成痞證,按壓就能感覺到腫脹,只是氣痞而已。傷寒吐瀉、發汗,虛煩,脈象很微弱,八九天後心下痞塊堅硬,脅下疼痛,氣往上衝到咽喉,頭暈目眩,經脈跳動不安,久了就會變成痿證。

陽明病,不能吃東西,用下瀉的方法卻沒有好轉,病人不能吃東西。攻其熱必定會呃逆,原因是胃中虛寒。

陽明病,脈象遲緩,吃東西很難吃飽,吃飽了就煩躁、頭暈,必定是小便困難,這是將要變成黃疸。即使用下瀉的方法,腹部脹滿仍然如故。原因是脈象遲緩。

太陽病,寸脈緩弱,關脈浮,尺脈弱,病人發熱而汗出,又惡寒,不嘔吐,但是心下痞塊,這是醫生用下瀉的方法造成的。傷寒,大量吐瀉,極度虛弱,又大量發汗,病人體表氣機鬱結,又給他喝水,以發汗,因此導致呃逆。原因是胃中寒冷。吐瀉、發汗之後,病人脈象平穩,但是略微煩躁,這是因為新的虛弱狀態不能承受谷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