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經》~ 卷七 (11)
卷七 (11)
1. 病發汗吐下以後證第八
太陽病,醫發其汗,遂發熱而惡寒,復下之,則心下痞,此表裡俱虛,陰陽氣並竭,無陽則陰獨。復加火針,因而煩,面色青黃,膚瞤,如此者,為難治。今色微黃,手足溫者,易愈。服桂枝湯,下之,頭項強痛,翕翕發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屬桂枝去桂加茯苓朮湯。
太陽病,先發其汗,不解,而下之,其脈浮者,不愈。浮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脈浮,故在外,當解其外則愈,屬桂枝湯。下以後,復發其汗者,則晝日煩躁不眠,夜而安靜,不嘔不渴,而無表證,其脈沉微,身無大熱,屬乾薑附子湯。傷寒吐、下、發汗後,心下逆滿,氣上撞胸,起即頭眩,其脈沉緊,發汗即動經,身為振搖,屬茯苓桂枝術甘草湯。發汗、吐、下以後,不解,煩躁,屬茯苓四逆湯。
傷寒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劇者,反覆顛倒,心中懊憹,屬梔子湯。若少氣,梔子甘草湯。若嘔,梔子生薑湯。若腹滿者,梔子厚朴湯。發汗若下之,煩熱,胸中塞者,屬梔子湯證。太陽病,過經十餘日,心下溫溫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其腹微滿,鬱郁微煩,先時自極吐下者,與承氣湯。不爾者,不可與。
欲嘔,胸中痛,微溏,此非柴胡湯證,以嘔故知極吐下也。太陽病,重發其汗,而復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熱,從心下至少腹堅滿,而痛不可近,屬大陷胸湯。傷寒五、六日,其人已發汗,而復下之,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此為未解,屬柴胡桂枝幹薑湯。傷寒汗出,若吐下,解後,心下痞堅,噫氣不除者,屬旋覆代赭湯。
大下以後,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可以麻黃杏子甘草石膏湯。傷寒大下後,復發其汗,心下痞,惡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其痞,當先解表,表解,乃攻其痞。解表屬桂枝湯,攻痞屬大黃黃連瀉心湯。傷寒吐下後,七、八日不解,熱結在裡,表裡俱熱,時時惡風,大渴,舌上乾燥而煩,欲飲水數升,屬白虎湯。
傷寒吐下後未解,不大便五、六日至十餘日,其人日晡所發潮熱,不惡寒,獨語如見鬼神之狀。若劇者,發則不識人,循衣妄撮,怵惕不安,微喘直視。脈弦者生,澀者死。微者,但發熱譫語,屬承氣湯。若下者,勿復服。三陽合病,腹滿身重,難以轉側,口不仁,面垢,譫語,遺溺。
發汗則譫語,下之則額上生汗,手足厥冷,自汗,屬白虎湯證。
陽明病,其脈浮緊,咽乾口苦,腹滿而喘,發熱汗出,而不惡寒,反偏惡熱,其身體重,發其汗即躁,心憒憒而反譫語。加溫針,必怵惕,又煩躁不得眠。下之,即胃中空虛,客氣動膈,心中懊憹,舌上苔者,屬梔子湯證。
白話文:
病發汗吐下以後證第八
太陽病經治療後發汗,接著又發熱惡寒,再次服用瀉下藥,結果心下痞滿。這是因為表裡都虛,陰陽之氣都耗竭了,沒有陽氣就只剩下陰寒。如果再用火針,就會更加煩躁,面色青黃,皮膚抽搐,這種情況很難治癒。但如果面色略黃,手腳溫暖,則容易治癒。服用桂枝湯後瀉下,出現頭項強痛,忽冷忽熱發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應服用去桂加茯苓朮的桂枝湯。
太陽病先發汗,但沒有好轉,又服用瀉下藥,脈象浮的,就不會痊癒。脈象浮表示病在肌表,卻反而用瀉下藥,所以導致病情不愈。現在脈象浮,病在肌表,應該先解表才能痊癒,應服用桂枝湯。瀉下後再次發汗的,則白天煩躁不安,睡不着覺,晚上卻能安靜入睡,不嘔吐不口渴,也沒有表證,脈象沉微,身體沒有明顯發熱,應服用乾薑附子湯。傷寒經發汗、瀉下後,心下逆氣上衝,胸悶,起身頭暈,脈象沉緊,發汗則經絡受損,身體顫抖,應服用茯苓桂枝術甘草湯。發汗、吐瀉後,病情沒有好轉,煩躁不安,應服用茯苓四逆湯。
傷寒發汗、吐瀉後,虛煩睡不着覺。病情嚴重者,輾轉反側,心中煩悶,應服用梔子湯。如果氣短,服用梔子甘草湯;如果嘔吐,服用梔子生薑湯;如果腹脹,服用梔子厚朴湯。發汗或瀉下後,煩熱,胸中阻塞,屬於梔子湯的證候。太陽病超過十餘日,心下溫溫欲吐,胸痛,大便稀溏,腹部微脹,鬱鬱寡歡,之前曾大量吐瀉者,可以服用承氣湯,否則不可服用。
欲嘔吐,胸痛,大便略溏,這不是柴胡湯的證候,因嘔吐而知之前已大量吐瀉。太陽病經治療後再次發汗,又服用瀉下藥,五、六天未排大便,舌苔乾燥口渴,午後略有潮熱,從心下到小腹堅硬脹滿疼痛,不能觸碰,應服用大陷胸湯。傷寒病五、六天,病人已經發汗,又服用瀉下藥,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口渴但不嘔吐,只有頭汗,往來寒熱,心煩,這是因為表證未解,應服用柴胡桂枝乾薑湯。傷寒發汗、吐瀉後,病情好轉,但心下痞堅,呃逆不止,應服用旋覆代赭湯。
大量瀉下後,不可以再服用桂枝湯。汗出而喘息,沒有明顯發熱,可以服用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傷寒大量瀉下後,再次發汗,心下痞滿,惡寒,這是因為表證未解,不可以攻治痞證,應該先解表,表證解了才能攻治痞證。解表服用桂枝湯,攻痞服用大黃黃連瀉心湯。傷寒吐瀉後,七、八天未好轉,裡熱積聚,表裡俱熱,經常惡風,口渴,舌苔乾燥煩躁,想喝大量的水,應服用白虎湯。
傷寒吐瀉後未好轉,五、六天甚至十餘天未排大便,病人午後發熱,不惡寒,獨語神志恍惚,好像看見鬼神。病情嚴重者,發病時不認識人,胡亂抓扯衣服,驚恐不安,輕微喘息,直視前方。脈象弦者生,澀者死。輕者,只有發熱譫語,應服用承氣湯。如果已經瀉下,就不要再服用了。三陽合病,腹部脹滿,身體沉重,難以翻身,口麻木,面色灰暗,譫語,遺尿。
發汗則譫語,瀉下則額上出汗,手足厥冷,自汗,屬於白虎湯的證候。
陽明病,脈象浮緊,咽乾口苦,腹脹喘息,發熱汗出,但不惡寒,反而怕熱,身體沉重,發汗則煩躁,心神恍惚而譫語。加溫針,一定會驚恐不安,又煩躁睡不着覺。瀉下則胃中空虛,客氣衝擊膈肌,心中煩悶,舌苔,屬於梔子湯的證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