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叔和

《脈經》~ 卷十 (1)

回本書目錄

卷十 (1)

1. 卷十

(手檢圖三十一部)

經言:肺者,人之五臟華蓋也,上以應天,解理萬物,主行精氣,法五行、四時,知五味。

寸口之中,陰陽交會,中有五部。前、後、左、右,各有所主,上、下、中央,分為九道。浮、沉、結、散,知邪所在,其道奈何?岐伯曰:脈大而弱者,氣實血虛也;脈大而長者,病在下候;浮直上下交通者,陽脈也。堅在腎,急在肝,實在肺。前如外者,足太陽也;中央如外者,足陽明也;後如外者,足少陽也。

中央直前者,手少陰也;中央直中者,手心主也;中央直後者,手太陰也。前如內者,足厥陰也;中央如內者,足太陰也。後如內者,足少陰也。前部左右彈者,陽蹺也;中部左右彈者,帶脈也;後部左右彈者,陰蹺也。從少陽之厥陰者,陰維也;從少陰之太陽者,陽維也。

來大時小者,陰絡也;來小時大者,陽絡也。前如外者,足太陽也。動,苦頭、項、腰、痛,浮為風,澀為寒熱,緊為宿食。前如外者,足太陽也。動,苦目眩,頭、頸、項腰、背強痛也。男子陰下濕,女子月水不利,少腹痛,引命門、陰中痛,子臟閉。浮為風,澀為寒血,滑為勞熱,緊為宿食,針入九分。

卻至六分。中央如外者,足陽明也。動,苦頭痛,面赤,微滑,苦大便不利,腸鳴,不能食,足脛痹。中央如外者,足陽明也。動,苦頭痛,面赤熱,浮微滑,苦大便不利,喜氣滿。滑者為飲,澀為嗜臥,腸鳴不能食,足胻痹。針入九分,卻至六分。後如外者,足少陽也。動,苦腰、背、胻、股、肢節痛。

後如外者,足少陽也。浮為氣澀,澀為風、血,急為轉筋,弦為勞。針入九分,卻至六分。

白話文:

[卷十]

這段文字描述的是根據寸口脈診斷疾病的方法。肺臟是人體五臟的華蓋,與天相應,主宰精氣的運行,並遵循五行、四時和五味的規律。

寸口脈位於手腕內側,陰陽交會,分為五部,並可細分為九道,通過脈象的浮沉、結散等變化,可以判斷病邪的所在位置和性質。脈象大而弱表示氣盛血虛;脈象大而長表示病在下焦;浮而直且上下貫通的脈象是陽脈。堅實的脈象與腎相關,急促的脈象與肝相關,實滿的脈象與肺相關。

根據脈象在寸口部位的不同位置,可以判斷不同的經絡:前部外側為足太陽膀胱經;中部外側為足陽明胃經;後部外側為足少陽膽經;中部前側為手少陰心經;中部中央為手厥陰心包經;中部後側為手太陰肺經;前部內側為足厥陰肝經;中部內側為足太陰脾經;後部內側為足少陰腎經。前、中、後三部左右跳動的脈象,分別對應陽蹺脈、帶脈、陰蹺脈。從少陽膽經走向厥陰肝經的脈絡是陰維脈;從少陰腎經走向太陽膀胱經的脈絡是陽維脈。

脈象時大時小的是陰絡脈;脈象時小時大的是陽絡脈。前部外側(足太陽膀胱經)脈象動則疼痛部位包括頭、項、腰等,浮脈為風邪,澀脈為寒熱,緊脈為宿食。前部外側(足太陽膀胱經)脈象動則可能出現目眩、頭頸項腰背強痛,男子陰部潮濕,女子月經不調,少腹疼痛,並牽涉到命門、陰部疼痛,子宮閉塞等症狀。浮脈為風邪,澀脈為寒邪血瘀,滑脈為勞熱,緊脈為宿食,針刺深度為九分,然後退至六分。中部外側(足陽明胃經)脈象動則可能出現頭痛、面赤,微滑脈表示大便不通,腸鳴,食慾不振,脛部痹痛。中部外側(足陽明胃經)脈象動則可能出現頭痛、面赤發熱,浮而微滑的脈象表示大便不通,伴有氣脹。滑脈為水飲,澀脈為嗜睡,腸鳴,食慾不振,足脛痹痛,針刺深度為九分,然後退至六分。後部外側(足少陽膽經)脈象動則可能出現腰背、脛、股、肢節疼痛。後部外側(足少陽膽經)脈象浮脈為氣滯,澀脈為風邪血瘀,急脈為轉筋,弦脈為勞倦。針刺深度為九分,然後退至六分。

2. 上足三陽脈

前如內者,足厥陰也。動,苦少腹痛,月經不利,子臟閉。前如內者,足厥陰也。動,苦少腹痛與腰相連,大便不利,小便難,莖中痛,女子月水不利,陰中寒,子門壅絕內,少腹急;男子疝氣,兩丸上入,淋也。針入六分,卻至三分。中央如內者,足太陰也。動,苦胃中痛,食不下,咳唾有血,足脛寒,少氣,身重,從腰上狀如居水中。

中央如內者,足太陰也。動,苦腹滿,上脘有寒,食不下,病以飲食得之。沉澀者,苦身重,四肢不動,食不化,煩滿,不能臥,足脛痛,苦寒,時咳血,泄利黃。針入六分,卻至三分。後如內者,足少陰也。動,苦少腹痛,與心相引背痛,淋。從高墮下,傷於內小便血。

後如內者,足少陰也。動,苦小腹痛,與心相引背痛,淋。從高墮下,傷於尻內,便血裡急,月水來,上搶心,胸脅滿拘急,股裡急也。針入六分,卻至三分。

白話文:

上足三陽脈

疼痛位置在前面,像是內臟疼痛,是足厥陰經的病症。發作時,會感到少腹疼痛,月經不調,子宮閉塞。疼痛位置在前面,像是內臟疼痛,是足厥陰經的病症。發作時,會感到少腹疼痛並延伸到腰部,大便秘結,小便困難,陰莖疼痛(男性),女性則月經不調,陰部寒冷,子宮閉塞不通,少腹脹痛;男性則可能出現疝氣,睪丸上移,小便淋漓不暢。針灸時,先刺入六分,再退回三分。

疼痛位置在中間,像是內臟疼痛,是足太陰經的病症。發作時,會感到胃痛,吃不下東西,咳嗽吐血,小腿寒冷,氣短,身體沉重,感覺像泡在水裡一樣,從腰部開始。疼痛位置在中間,像是內臟疼痛,是足太陰經的病症。發作時,會感到腹部脹滿,上腹部寒冷,吃不下東西,病情因飲食而加重。病情沉重遲緩時,會感到身體沉重,四肢無力,消化不良,煩躁脹滿,無法平躺,小腿疼痛,感覺寒冷,偶爾咳嗽吐血,大便稀溏色黃。針灸時,先刺入六分,再退回三分。

疼痛位置在後面,像是內臟疼痛,是足少陰經的病症。發作時,會感到少腹疼痛,並牽扯到心臟,導致背痛,小便淋漓不暢。若從高處跌落,則會損傷內臟,小便帶血。疼痛位置在後面,像是內臟疼痛,是足少陰經的病症。發作時,會感到小腹疼痛,並牽扯到心臟,導致背痛,小便淋漓不暢。若從高處跌落,則會損傷臀部內側,大便帶血且裡急後重,月經來潮時,會衝擊心臟,胸脅部脹滿拘緊,大腿內側也感到緊迫。針灸時,先刺入六分,再退回三分。

3. 上足三陰脈

前部左右彈者,陽蹺也。動,苦腰背痛,微澀為風癇。取陽蹺。前部左右彈者,陽蹺也。動,苦腰痛,癲癇,惡風,偏枯,僵仆羊鳴,𤸷痹,皮膚身體強(一作淫)痹。直取陽蹺,在外踝上三寸,直絕骨是。中部左右彈者,帶脈也。動,苦少腹痛引命門,女子月水不來,絕繼復下止,陰闢寒,令人無子,男子苦少腹拘急,或失精也。後部左右彈者陰蹺也。

動,苦癲癇,寒熱,皮膚強(一作淫)痹。後部左右彈者,陰蹺也。動,苦少腹痛,裡急,腰及髖窌下相連陰中痛,男子陰疝,女子漏下不止。

白話文:

上足三陰脈

腳部前方左右跳動的脈搏,是陽蹺脈。如果陽蹺脈跳動異常,會導致腰背疼痛,輕微澀滯則為風癇。治療方法是取陽蹺穴。腳部前方左右跳動的脈搏,是陽蹺脈。如果陽蹺脈跳動異常,會導致腰痛、癲癇、怕風、半身不遂、肢體僵硬、羊鳴(一種聲音嘶啞的病症)、關節痹痛、皮膚或全身麻痹。治療方法是直取陽蹺穴,位於外踝骨上方三寸,直抵骨頭處。

腳部中部左右跳動的脈搏,是帶脈。如果帶脈跳動異常,會導致少腹疼痛並牽扯到命門穴,女性月經不調、閉經或經血不止,陰部寒冷,導致不孕;男性則會少腹拘緊疼痛,或遺精。

腳部後方左右跳動的脈搏,是陰蹺脈。如果陰蹺脈跳動異常,會導致癲癇、寒熱交替、皮膚或全身麻痹。腳部後方左右跳動的脈搏,是陰蹺脈。如果陰蹺脈跳動異常,會導致少腹疼痛、腸鳴腹痛、腰部及髖關節疼痛向下延伸至陰部,男性則可能患陰疝,女性則可能白帶過多不止。

4. 上陽蹺陰蹺帶脈

中央直前者,手少陰也。動,苦心痛微堅,腹脅急。實堅者,為感忤;純虛者,為下利,腸鳴。滑者,為有娠,女子陰中癢痛,痛出玉門上一分前。中央直中者,手心主也。動,苦心痛,面赤,食苦,咽多,喜怒。微浮者,苦悲傷,恍惚不樂也。澀為心下寒。沉為恐怖,如人捕之狀也。

時寒熱,有血氣。中央直後者,手太陰也。動,苦咳逆,氣不得息。浮為內風。緊澀者,胸中有積熱,時咳血也,有沉熱。上手三陰脈。

從少陰斜至太陽,是陽維也。動,苦肌肉痹癢。

從少陰斜至太陽,是陽維也。動,苦顛,僵仆羊鳴,手足相引,甚者失音,不能言,癲疾。直取客主人,兩陽維脈,在外踝絕骨下二寸。

從少陽斜至厥陰,是陰維也。動,苦癲癇,僵仆羊鳴。

從少陽斜至厥陰,是陰維也。動,苦僵仆,失音,肌肉淫,癢痹。汗出惡風。

脈來暫大暫小,是陰絡也(一作結)。動,苦肉痹,應時自發,身洗洗也。

脈來暫小暫大者,是陽絡也。(一作結)。動,苦皮膚痛,下部不仁,汗出而寒也。

肺脈之來也。如循榆葉,曰平。如風吹毛,曰病。狀如連珠者死,期丙丁日,禺中日中。

心脈之來也,如反筍莞大,曰平。如連珠,曰病。前曲後居如帶鉤者,死。期壬癸日,人定夜半。

肝脈之來也,搏而弱,曰平。如張新弓弦,曰病。如雞踐地者,死。期庚辛日,晡時日入。

脾脈之來也,阿阿如緩,曰平。來如雞舉足,曰病。如鳥之啄,如水之漏者,死。期甲乙日,平旦日出。

腎脈之來也,微細以長,曰平。來如彈石,曰病。去如解索者,死,期戊己日,食時、日昳、黃昏、雞鳴。

寸口中脈躁竟尺,關中無脈應,陽干陰也。動,苦腰背、腹痛,陰中若傷,足寒。刺足太陽,少陰直絕骨,入九分,灸太陰五壯。尺中脈堅實竟尺,寸口無脈,應陰乾陽也。動,苦兩脛腰重,少腹痛,癲疾。刺足太陰踝上三寸,針入五分。又灸太陽、陽蹺,在足外踝上三寸直絕骨是也。

寸口脈緊,直至魚際下,小按之如持維子(一作雞毛)狀,其病腸鳴,足痹痛酸,腹滿,不能食,得之寒濕。剌陽維,在外踝上三寸間也,入五分。此脈出魚(一作原)際。

寸口脈沉著骨,反仰其手,乃得之,此腎脈也。動,苦少腹痛,腰體酸,癲疾。刺腎俞,入七分。又刺陰維,入五分。初持寸口中脈,如細堅狀,久按之,大而深。動,苦心下有寒,胸脅苦痛,陰中痛,不欲近丈夫也,此陰逆。刺期門,入六分。又刺腎俞,入五分,可灸胃脘七壯。

初持寸口中脈,如躁狀洪大,久按之,細而牢堅。動,苦腰腹相引痛,以下至足胻重也,不能食。刺腎俞,入四分至五分,亦可灸胃脘七壯。

尺寸俱沉,但有關上脈,苦寒,心下痛。

尺寸俱沉,關上無有者,苦心下喘。

尺寸俱數,有熱;俱遲,有寒。

尺寸俱微,厥,血氣不足,其人少氣。

尺寸俱濡弱,發熱,惡寒,汗出。(一云內溫熱,手足逆冷,汗出)

寸口沉,胸中痛,引背。(一云短氣)

關上沉,心痛,上吞酸。

尺中沉,引背痛。

寸口伏,胸中有逆氣。

關上伏,有水氣,泄溏。

尺中伏,水穀不消。

寸口弦,胃中拘急。(一作心下愊愊)

關上弦,胃中有寒,心下拘急。

尺中弦,少腹、臍下拘急。

寸口緊,頭痛,逆氣。

關上緊,心下痛。

尺中緊,臍下少腹痛。

寸口澀,無陽,少氣。

關上澀,無血,厥冷。

尺中澀,無陰,厥冷。

寸口微,無陽,外寒。

關上微,中實(一作胃虛),能食,故里急。(一作無胃氣)

尺中微,無陰,厥冷,腹中拘急。

寸口滑,胸滿逆。

關上滑,中實逆。

尺中滑,下利,少氣。

寸口數,即吐。

關上數,胃中有熱。

尺中數,惡寒,小便赤黃。

寸口實,即生熱;虛,即生寒。

關上實,即痛;虛,即脹滿。

尺中實,即小便難,少腹牢痛;虛,即閉澀。

寸口芤,吐血;微芤,衄血。

關上芤,胃中虛。

尺中芤,下血;微芤,小便血。

寸口浮,其人中風,發熱、頭痛。

關上浮,腹痛,心下滿。

尺中浮,小便難。

寸口遲,上焦有寒。

關上遲,弱無胃氣有熱。

尺中遲,下焦有寒,背痛。

寸口濡,陽弱,自汗出。

關上濡,下重。

尺中濡,少血,發熱,惡寒。

寸弱,陽氣少。

少關(無缺)

尺弱,少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