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經》~ 卷六 (1)
卷六 (1)
1. 卷六
2. 肝足厥陰經病證第一
肝氣虛,則恐;實,則怒。肝氣虛,則夢見園苑生草,得其時,則夢伏樹下不敢起。肝氣盛,則夢怒。厥氣客於肝,則夢山林樹木。
病在肝,平旦慧,下晡甚,夜半靜。
病先發於肝者,頭目眩,脅痛支滿;一日之脾,閉塞不通,身痛體重;二日之胃,而腹脹;三日之腎,少腹腰脊痛,脛痠;十日不已,死。冬日入,夏早食。
肝脈搏堅而長,色不青,當病墜墮,若搏,因血在脅下,令人喘逆。若軟而散。其色澤者,當病溢飲。溢飲者,濕暴多飲,而溢(一作易)入肌皮腸胃之外也。
肝脈沉之而急,浮之亦然,苦脅下痛,有氣支滿,引少腹而痛,時小便難,苦目眩頭痛,腰背痛,足為逆寒,時癃。女人月使不來,時亡時有,得之少時有所墜墮。青脈之至也,長而左右彈,診曰有積氣在心下,支胠,名曰肝痹。得之寒濕,與疝同法,腰痛,足清,頭痛。
肝中風者,頭目瞤,兩脅痛,行常傴,令人嗜甘如阻婦狀。
肝中寒者,其人洗洗惡寒,翕翕發熱,面翕然赤,漐漐有汗,胸中煩熱。
肝中寒者,其人兩臂不舉,舌本(又作大)燥,善太息,胸中痛,不得轉側,時盜汗,咳,食已吐其汁。
肝主胸中,喘,怒罵,其脈沉,胸中叉窒,欲令人推按之,有熱,鼻窒。凡有所墜墮,惡血留內,若有所大怒,氣上而不能下,積於左脅下,則傷肝。肝傷者,其人脫肉,又臥,口欲得張,時時手足青,目瞑,瞳人痛,此為肝臟傷所致也。
肝脹者,脅下滿而痛引少腹。
肝水者,其人腹大,不能自轉側,而脅下腹中痛,時時津液微生,小便續通。
肺乘肝,即為癰腫;心乘肝,必吐利。
肝著者,其病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時,但欲飲熱。
肝之積,名曰肥氣,在左脅下,如覆杯,有頭足,如龜鱉狀。久久不愈,發咳逆,痎瘧,連歲月不已。以季夏戊己日得之,何也?肺病傳肝,肝當傳脾,脾適以季夏王,王者不受邪,肝復欲還肺,肺不肯受,因留結為積,故知肥氣以季夏得之。
肝病,其色青,手足拘急,脅下苦滿,或時眩冒,共脈弦長,此為可治。宜服防風竹瀝湯、秦艽散。春當刺大敦,夏刺行間,冬刺曲泉,皆補之;季夏刺太衝,秋刺中郄,皆瀉之。又當灸期門百壯,背第九椎五十壯。
肝病者,必兩脅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虛則目䀮䀮無所見,耳無所聞,善恐,如人將捕之。若欲治之,當取其經。
足厥陰與少陽氣逆,則頭目痛,耳聾不聰,頰腫,取血者。邪在肝,則兩脅中痛,寒中。惡血在內,胻善瘛,節時腫。取之行間以引脅下,補三里以溫胃中,取血脈以散惡血,取耳間青脈以去其瘛。
足厥陰之脈,起於大指聚毛之際,上循足趺上廉,去內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陰之後,上膕內廉,循股,入陰毛中,環陰器,抵少腹,挾胃,屬肝,絡膽,上貫膈,布脅肋,循喉嚨之後,上入頏顙,連目系,上出額,與督脈會於巔。其支者,從目系下頰裡,環唇內。其支者,復從肝別貫膈,上注肺中。
白話文:
肝足厥陰經病證
肝氣不足,則會感到恐懼;肝氣過盛,則會容易發怒。肝氣不足的人,會夢見花園裡長滿了草,如果是在春天,則會夢見自己躲在樹下不敢起來。肝氣過盛的人,則會夢見自己發怒。厥氣入侵肝臟,則會夢見山林樹木。
肝臟疾病,早晨症狀較輕,下午加重,半夜則緩解。
肝臟疾病初期症狀:頭暈目眩、脅肋疼痛脹滿;持續一日,脾臟受影響,身體疼痛沉重;持續二日,胃部受影響,腹部脹滿;持續三日,腎臟受影響,小腹、腰脊疼痛,小腿酸痛;持續十日不癒,則會死亡。冬季發病,夏季病情加重。
肝脈搏動堅實有力且持續時間長,顏色卻不發青,這種情況下,患者會感覺到墜落感,好像搏動的脈象會使人喘不過氣,這是因為血液滯留在脅肋下造成的。如果脈搏柔軟散漫,顏色卻有變化,則預示著患者會有溢飲的症狀。溢飲指的是由於濕邪過盛,飲水過多,水分溢出肌膚、皮肉、腸胃等部位。
肝脈沉而急促,浮而亦然,並伴隨脅肋下疼痛、氣機阻滯脹滿,疼痛牽涉到小腹,排尿困難,頭暈目眩、頭痛、腰背疼痛,足部畏寒,時常小便不利。女性則月經不調,時有時無,有時會有墜落感。如果脈象呈現青色,且脈搏有力且左右跳動,診斷為心下有積氣,導致肋間肌肉疼痛,稱為肝痹。此病多因寒濕侵襲所致,治療方法與疝氣相似,症狀包括腰痛、足部冰冷、頭痛。
肝中風的患者,會有頭暈眼花、兩脅疼痛、行走時彎腰駝背,且嗜食甜食,如同妊娠婦女。
肝寒的患者,會反覆寒熱交替,面部潮紅,微微出汗,胸部煩悶燥熱。
肝寒的患者,會兩臂抬不起來,舌乾燥,常嘆氣,胸痛,無法翻身,時常盜汗,咳嗽,飯後嘔吐食物殘渣。
肝臟主宰胸部,因此肝病會出現胸悶、喘息、易怒罵人等症狀,脈象沉緩,胸中好像有東西堵塞,患者想讓人按壓,伴有發熱、鼻塞。凡是出現墜落感,淤血滯留體內,或者突然大怒,氣機上逆不能下降,積聚在左脅肋下,都會損傷肝臟。肝臟受損的患者,會消瘦,臥床不起,口張大,手腳時常發青,眼睛閉合,瞳孔疼痛,這些都是肝臟受損造成的。
肝臟腫脹的患者,脅肋下脹滿疼痛,並牽涉到小腹。
肝水病患者,腹部膨大,無法翻身,脅肋下及腹部疼痛,時常分泌津液,小便頻數。
肺氣勝過肝氣,則會出現癰腫;心氣勝過肝氣,則會嘔吐腹瀉。
肝臟病變,患者常想踩踏自己的胸部,在發病初期,只想喝熱水。
肝臟積聚的病邪,稱為肥氣,位於左脅肋下,形狀像覆蓋的杯子,有頭有腳,像龜鱉一樣。久治不癒,會出現咳嗽、嘔逆、瘧疾,持續多年不愈。在季夏戊己日(農曆五月初五、初六)發病,這是因為肺病傳給肝臟,肝臟應當傳給脾臟,而脾臟在季夏旺盛,旺盛之時不受邪氣侵犯,肝臟又想將病邪傳回肺臟,但肺臟拒絕接收,所以病邪滯留形成積聚,因此肥氣多在季夏發病。
肝臟疾病患者,面色青,手腳拘緊,脅肋下脹滿疼痛,有時會頭暈目眩,脈象弦長有力,這是可以治療的。應該服用防風竹瀝湯、秦艽散。春天應該針刺大敦穴,夏天針刺行間穴,冬天針刺曲泉穴,這些都是補益肝氣的穴位;季夏針刺太衝穴,秋天針刺中郄穴,這些都是瀉肝氣的穴位。還應該灸期門穴一百壯,背部第九椎五十壯。
肝臟疾病患者,必定兩脅下疼痛牽涉到小腹,容易發怒。肝氣不足則視力模糊,聽力下降,容易恐懼,好像有人要抓他一樣。如果想要治療,應該從經絡入手。
足厥陰經與少陽經氣機逆亂,則會出現頭疼、耳聾、面頰腫脹,需要放血治療。邪氣入侵肝臟,則會兩脅疼痛,畏寒。淤血滯留體內,會出現抽搐,關節腫痛。針刺行間穴疏通脅肋,溫灸足三里穴溫暖胃部,放血散瘀,針刺耳前青脈止抽搐。
足厥陰經脈,起於大腳趾內側趾甲角旁,沿足背內側上行,經過內踝上緣一寸,內踝上八寸,經過太陰經之後,上行於小腿內側,沿大腿內側,進入陰毛中,環繞生殖器,到達小腹,經過胃部,屬於肝臟,絡於膽囊,上貫膈肌,布散於脅肋,沿喉嚨後上行,進入額頭,與目系相連,上達額頭,與督脈會合於頭頂。其分支從目系下達頰內,環繞嘴唇內側。另一分支從肝臟分出,貫穿膈肌,上達肺部。
經脈活動受阻則會引起腰痛,不能彎腰,男性會患疝氣,女性會小腹腫脹,嚴重則咽喉乾燥,面色萎黃脫落。足厥陰經主司肝臟引起的疾病,包括胸悶、嘔吐、腹瀉、狐疝、尿失禁、排尿困難。肝氣過盛,寸脈比尺脈大一倍;肝氣不足,寸脈反而比尺脈小。足厥陰經的分支,名為蠡溝穴,位於內踝上五寸,與少陽經相通。其分支沿經脈上行,經過睾丸,匯聚於陰莖。
經脈氣機逆亂,則會睾丸腫脹、疝氣發作。肝氣過盛則陰莖勃起,肝氣虛弱則陰莖瘙癢。治療需從分支入手。
肝臟疾病,會出現胸悶脅肋脹滿,容易發怒,哭喊,身體發熱,又畏寒,四肢抬不起來,面部蒼白,身體冰冷。脈象應該弦長而急,但卻短澀,顏色應該青色,但卻發白,這是金克木的大逆之象,十死無生,不可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