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叔和

《脈經》~ 卷七 (1)

回本書目錄

卷七 (1)

1. 病不可發汗證第一

少陰病,脈細沉數,病為在裡,不可發其汗。

脈浮而緊,法當身體疼痛,當以汗解。假令尺中脈遲者,不可發其汗。何以知然?此為榮氣不足,血微少故也。

少陰病,脈微(一作濡而微弱)。不可發其汗,無陽故也。

脈濡而弱,弱反在關,濡反在巔。微反在上,澀反在下。微則陽氣不足,澀則無血。陽氣反微,中風汗出而反躁煩,澀則無血,厥而且寒,陽微發汗,躁不得眠。

動氣在右,不可發汗。發汗則衄而渴,心苦煩,飲即吐水。

動氣在左,不可發汗。發汗則頭眩,汗不止,筋惕肉瞤。

動氣在上,不可發汗。發汗則氣上衝,正在心端。

白話文:

少陰病脈症及汗法:

少陰病,脈細沉數,病在裡,不可發汗。

意思是,如果患者患了少陰病,脈象細微、沉而數,表示疾病在內,不可發汗。

脈浮而緊,法當身體疼痛,當以汗解。假令尺中脈遲者,不可發汗。何以知然?此為榮氣不足,血微少故也。

意思是,如果患者脈象浮而緊,通常伴隨身體疼痛,可以用發汗的方法治療。但是,如果尺脈遲緩,則不可發汗。因為這表示患者的榮氣不足,血液量少。

少陰病,脈微(一作濡而微弱),不可發汗,無陽故也。

意思是,如果患者患了少陰病,脈象微弱(或濡而微弱),不可發汗,因為患者體內陽氣不足。

脈濡而弱,弱反在關,濡反在巔。微反在上,澀反在下。微則陽氣不足,澀則無血。陽氣反微,中風汗出而反躁煩,澀則無血,厥而且寒,陽微發汗,躁不得眠。

意思是,脈象濡弱時,弱者在關脈,濡者在巔脈。微者在上方,澀者在下方。微弱的脈象表示陽氣不足,澀滯的脈象表示血液不足。陽氣不足,中風汗出後反感躁煩;血液不足,則昏厥且寒冷。陽氣不足時發汗,會導致躁動不安,無法入睡。

動氣在右,不可發汗。發汗則衄而渴,心苦煩,飲即吐水。

意思是,如果患者動氣在右側,不可發汗。發汗會導致鼻出血、口渴、心煩苦悶,飲水即吐。

動氣在左,不可發汗。發汗則頭眩,汗不止,筋惕肉瞤。

意思是,如果患者動氣在左側,不可發汗。發汗會導致頭暈目眩、汗流不止、筋惕肉瞤(肌肉抽動)。

動氣在上,不可發汗。發汗則氣上衝,正在心端。

意思是,如果患者動氣在上,不可發汗。發汗會導致氣上衝,停滯於心臟部位。

總而言之,這段古代醫學文字主要講述了少陰病的脈象診斷和汗法禁忌。不同脈象反映了患者不同的病理狀態,發汗治療應根據脈象進行判斷,避免錯誤治療導致病情惡化。

動氣在下,不可發汗。發汗則無汗,心中大煩,骨節苦疼,目運惡寒,食即反吐,谷不得前(一雲谷不消化)。

咽中閉塞,不可發汗。發汗則吐血,氣微絕,手足逆冷,欲得蜷臥,不能自溫。

諸脈數,動微弱,並不可發汗。發汗則大便難,腹中乾(一云小便難,胞中干)胃燥而煩。其形相象根本異源。脈濡而弱,弱反在關,濡反在巔,弦反在上,微反在下。弦為陽運,微為陰寒,上實下虛,意欲得溫。微弦為虛,不可發汗,發汗則寒慄,不能自還。

咳者則劇,數吐涎沫,咽中必干,小便不利,心中飢煩,晬時而發,其形似瘧,有寒無熱,虛而寒慄。咳而發汗,蜷而苦滿(滿,一作心痛),腹中復堅。厥,不可發汗,發汗則聲亂,咽嘶,舌萎,谷不得前。

白話文:

生氣的時候,不能冒汗。冒汗就會出不了汗,心裡非常煩躁,骨頭關節疼痛,眼睛發冷,吃東西就吐出來,食物無法消化。

咽喉堵塞的時候,不能冒汗。冒汗就會吐血,呼吸微弱,手腳冰冷,想要蜷縮著睡,不能自己保暖。

脈搏跳得快,但力氣很微弱,也不能冒汗。冒汗就會大便困難,肚子裡乾巴巴的,胃口乾燥,心裡煩躁。這些症狀看起來很像,但根本原因卻不一樣。脈搏濡弱,弱在關脈,濡在尺脈,弦脈在上,微脈在下。弦脈代表陽氣運行,微脈代表陰寒,上半身實,下半身虛,想要溫暖。微弦脈代表虛弱,不能冒汗,冒汗就會發冷,無法恢復正常。

咳嗽得很厲害,不停地吐口水,咽喉很乾燥,小便不順利,心裡飢餓煩躁,時而發作,看起來像瘧疾,有寒氣沒有熱氣,虛弱發冷。咳嗽的時候冒汗,蜷縮著肚子疼痛,腹部又硬。昏厥的時候,不能冒汗,冒汗就會聲音嘶啞,咽喉乾燥,舌頭萎縮,食物無法消化。

諸逆發汗,微者難愈,劇者言亂,睛眩者死,命將難全。

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發熱而惡寒,熱多寒少,其人不嘔,清便續自可,一日再三發,其脈微而惡寒,此為陰陽俱虛,不可復發汗也。

太陽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脈微弱,則無陽也,不可復發其汗。咽乾燥者,不可發汗。

亡血家,不可攻其表,汗出則寒慄而振。

衄家,不可攻其表,汗出必額陷,脈上促急而緊,直視而不能眴,不得眠。

汗家,重發其汗,必恍惚心亂,小便已陰疼,可與禹餘糧丸。

淋家,不可發汗,發其汗,必便血。

白話文:

如果因為各種原因需要發汗,症狀輕微的難以痊癒,嚴重的會神志不清,眼睛昏花甚至死亡,性命難保。

如果得了太陽病,八九天后出現類似瘧疾的症狀,發熱但怕冷,熱多寒少,沒有嘔吐,大便正常,一天發作三次,脈象微弱且怕冷,這是陰陽俱虛,不能再發汗了。

太陽病,發熱怕冷,熱多寒少,脈象微弱,表示陽氣不足,不能再發汗。喉嚨乾燥的人,也不宜發汗。

失血的人,不能用發汗的方法治療,發汗後會出現寒戰發抖。

鼻出血的人,不能用發汗的方法治療,發汗後會出現額頭凹陷,脈象急促緊弦,直視前方無法轉動眼球,無法入睡。

容易出汗的人,再次發汗,會出現神志不清、心神不寧,小便疼痛等症狀,可以用禹餘糧丸治療。

小便不利的人,不能發汗,發汗後會出現便血。

瘡家,雖身疼痛,不可攻其表,汗出則痓(一作痙,下同)

冬時發其汗,必吐利,口中爛,生瘡。

下利清穀,不可攻其表,汗出必脹滿。咳而小便利,若失小便,不可攻其表,汗出則厥逆冷。汗出多極,發其汗,亦堅。

傷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發熱,前厥者後必熱,厥深者熱亦深,厥微者熱亦微。厥應下之,而反發其汗,必口傷爛赤。病人脈數,數為有熱,當消穀引食。反吐者,醫發其汗,陽微,膈氣虛,脈則為數,數為客陽,不能消穀,胃中虛冷,故令吐也。

傷寒四、五日,其脈沉,煩而喘滿,脈沉者,病為在裡,反發其汗,津液越出,大便為難,表虛里實,久則譫語。

白話文:

傷寒病從發病的第一、第二天到第四、第五天,出現四肢厥逆的情況,必然會伴隨發熱。厥逆出現得早,發熱也出現得早;厥逆程度深,發熱也嚴重;厥逆程度輕,發熱也輕。這時候應該使用瀉下藥物治療,如果反而使用發汗的藥物,必然會導致口爛、嘴脣發紅。患者脈搏跳動很快,這是因為體內有熱,應該要減少飲食,讓消化系統休息。如果出現反覆嘔吐,醫生卻使用發汗的藥物,導致陽氣微弱,膈肌氣虛,脈搏仍然很快,這是因為體內有客邪入侵,陽氣不足,無法消化食物,胃中虛寒,才會導致嘔吐。

傷寒病到第四、第五天,脈搏沉細,病人感到煩躁、呼吸困難,胸悶氣短。脈搏沉細表示病邪已經深入內部,如果反而使用發汗的藥物,就會導致體液大量流失,排便困難,身體表虛裏實,時間久了還會出現神志不清的狀況。

傷寒頭痛,翕翕發熱,形象中風,常微汗出。又自嘔者,下之益煩心,懊憹如飢,發汗則致痓,身強難以屈伸,熏之則發黃,不得小便,久則發咳唾。

太陽病,發其汗,因致痓。

傷寒脈弦細,頭痛而反發熱,此屬少陽,少陽不可發其汗。

太陽與少陽並病,頭項強痛,或眩冒,時如結胸,心下痞堅者,不可發其汗。

少陰病,咳而下利,譫語者,此被火氣劫故也。小便必難,以強責少陰汗也。

少陰病,但厥無汗,而強發之,必動其血,未知從何道出,或從口鼻,或從目出,(一本作耳目)者是為下厥上竭,為難治。

傷寒有五,皆熱病之類也。同病異名,同脈異經。病雖俱傷於風,其人自有痼疾,則不得同法,其人素傷於風,因復傷於熱,風熱相薄,則發風溫,四肢不收,頭痛身熱,常汗出不解,治在少陰、厥陰,不可發汗。汗出譫言獨語,內煩,躁擾不得臥,善驚,目亂無精,治之復發其汗,如此者醫殺之也。

白話文:

傷寒引起頭痛,身體忽冷忽熱,症狀像中風,經常微微出汗。還會自己嘔吐,如果用瀉藥會讓心煩加重,感到飢餓卻吃不下,發汗會導致寒顫,身體僵硬難以彎曲伸展,熏蒸後會變黃,小便困難,時間久了會咳嗽吐痰。

太陽病,發汗之後,就會導致寒顫。

傷寒脈象弦細,頭痛卻反覆發熱,這是屬於少陽病,少陽病不能發汗。

太陽病和少陽病同時發病,頭頸部疼痛,或頭昏眼花,感覺胸部好像堵塞,心窩處脹滿堅硬,不能發汗。

少陰病,咳嗽並伴隨腹瀉,神志不清,這是因為被火氣劫奪了陽氣。小便困難,是因為強行發少陰的汗造成的。

少陰病,只出現手足厥冷不出汗,如果強行發汗,必定會傷及血液,不知道會從哪裡流出,可能是從口鼻,也可能是從眼睛流出(另一個版本寫成耳目),這就是下厥上竭,很難治療。

傷寒分為五種,都是熱病的一類。病名不同,但脈象和經絡都相同。雖然都是因為風寒而生病,但有些人本身就有舊病,就無法用同樣的方法治療。有些人平時就容易受風寒,現在又因為熱邪而生病,風熱互相交戰,就會出現風溫症,四肢無法收縮,頭痛發熱,經常出汗不止,應該治療少陰、厥陰,不能發汗。出汗後神志不清,獨自說話,內心煩躁不安,坐立不安,睡不著,容易驚嚇,眼睛模糊沒有精神,再用發汗的方法治療,這樣就會被醫生治死。

傷寒濕溫,其人常傷於濕,因而中暍,濕熱相薄,則發濕溫。病苦兩脛逆冷,腹滿叉胸,頭目痛苦,妄言,治在足太陰,不可發汗。汗出必不能言,耳聾,不知痛所在,身青,面色變,名曰重暍,如此者死醫殺之也。(上二首出《醫律》)

白話文:

傷寒、濕溫這類疾病,通常是因為身體受潮氣侵襲,繼而引發暈倒,潮氣與熱氣互相影響,導致了濕溫病的發作。患者會感到雙腿逆冷,腹部滿脹,胸部憋悶,頭部和眼睛疼痛,並且會出現胡言亂語的情況。治療應該針對足太陰經,不應使用發汗法。如果使用發汗法,患者很可能無法說話,耳朵會聽不清楚,甚至無法感知疼痛的位置,全身呈現青色,面部顏色變化,這種情況被稱為重暍。若發生這種情況,患者可能會因此死亡,這是醫生的失誤所導致的。

2. 病可發汗證第二

大法,春夏宜發汗。

凡發汗,欲令手足皆周至,漐漐一時間益佳,但不欲如水流離。若病不解,當重發汗。汗多則亡陽,陽虛不得重發汗也。

凡服湯藥發汗,中病便止,不必盡劑也。

凡云可發汗而無湯者,丸散亦可用,要以汗出為解,然不如湯隨證良。

太陽病,外證未解,其脈浮弱,當以汗解,宜桂枝。

太陽病,脈浮而數者,可發其汗,屬桂枝湯證。

陽明病,脈遲,汗出多,微惡寒,表為未解,可發其汗,屬桂枝湯證。

夫病脈浮大,問病者,言但堅耳。設利者為虛,大逆。堅為實,汗出而解,何以故?脈浮,當以汗解。傷寒,其脈不弦緊而弱,弱者必渴,被火必譫語。弱者發熱脈浮,解之,當汗出愈。病者煩熱,汗出即解。復如瘧狀,日晡所發熱,此屬陽明。脈浮虛者,當發其汗,屬桂枝湯證。

白話文:

治療疾病的大原則,春天和夏天適合發汗。

凡是發汗,要讓汗水遍布手腳,像雨水一樣均勻地流出來最好,但不要像水流一樣散亂。如果病症沒有減輕,就要再次發汗。出汗太多會損傷陽氣,陽氣虛弱就不能再發汗了。

服用湯藥發汗,病症一好轉就停止,不需要服用完所有的藥劑。

如果說可以發汗但沒有湯藥,可以用丸散,只要能出汗就能解除病症,但不如湯藥根據症狀而用藥的效果好。

太陽病,外在病症沒有解除,脈象浮弱,應該用發汗的方法治療,適合用桂枝。

太陽病,脈象浮而數,可以發汗,屬於桂枝湯的症狀。

陽明病,脈象遲緩,汗出很多,稍微有點惡寒,表面病症還沒有解除,可以發汗,屬於桂枝湯的症狀。

如果病人脈象浮大,問病人,他說只是感覺很沉重而已。如果病人有腹瀉,就是虛證,屬於大逆。如果病人很沉重,就是實證,出汗就能解除病症,這是為什麼呢?因為脈象浮,應該用發汗的方法治療。傷寒病,脈象不弦緊而弱,脈象弱的病人一定會口渴,被火燒著了一定會說胡話。脈象弱的病人發熱,脈象浮,要治療它,就應該讓病人出汗才能痊癒。病人感到煩熱,出汗就會解除病症。如果再次出現像瘧疾一樣,每天下午發熱,這屬於陽明病。脈象浮虛的病人,應該發汗,屬於桂枝湯的症狀。

病常自汗出,此為榮氣和,榮氣和而外不解,此衛不和也。榮行脈中,為陰,主內;衛行脈外,為陽,主外。復發其汗,衛和則愈,屬桂枝湯證。病人臟無他病,時發熱自汗出,而不愈,此衛氣不和也。先其時發汗即愈,屬桂枝湯證。脈浮而緊,浮則為風,緊則為寒,風則傷衛,寒則傷榮,榮衛俱病,骨節煩疼,可發其汗,宜麻黃。

太陽病不解,熱結膀胱,其人如狂,血必自下,下者即愈。其外未解者,尚未可攻,當先解其外,屬桂枝湯證。

太陽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屬桂枝加厚朴杏子湯證。

白話文:

病人常常自發汗,這是因為營氣調和,營氣調和但外邪卻不能解,這是衛氣不調和。營氣運行在脈絡之中,屬陰,主內;衛氣運行在脈絡之外,屬陽,主外。再次發汗,衛氣調和就會痊癒,屬於桂枝湯證。病人臟腑沒有其他病症,時而發熱自發汗,卻不能痊癒,這是衛氣不調和。及時發汗就會痊癒,屬於桂枝湯證。脈象浮而緊,浮則為風,緊則為寒,風則傷衛,寒則傷營,營衛都生病,骨節疼痛,可以發汗,宜用麻黃。

太陽病不解,熱邪結聚在膀胱,病人神志恍惚,好像發狂一樣,血必定會從下面流出來,血流出來就痊癒了。如果外邪沒有解開,還不能攻邪,應該先解開外邪,屬於桂枝湯證。

太陽病,用下法治療,病人輕微喘息,這是因為表邪沒有解開的緣故。屬於桂枝加厚朴杏子湯證。

傷寒,脈浮緊,不發其汗,因衄,屬麻黃湯證。

陽明病,脈浮,無汗,其人必喘。發其汗則愈,屬麻黃湯證。

太陰病,脈浮者,可發其汗,屬桂枝湯證。

太陽病,脈浮緊,無汗而發熱,其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候續在,此當發其汗,服湯微除。發煩目瞑,劇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陽氣重故也。屬麻黃湯證。脈浮者,病在表,可發其汗,屬桂枝湯證。

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與承氣湯,其大便反青(一作小便清者)。此為不在裡故在表也,當發其汗。頭痛者,必衄,屬桂枝湯證。

白話文:

傷寒,脈搏浮而緊,沒有出汗,卻流鼻血,屬於麻黃湯的症狀。

陽明病,脈搏浮,沒有出汗,病人一定會喘。讓病人出汗就能痊癒,屬於麻黃湯的症狀。

太陰病,脈搏浮的,可以讓病人出汗,屬於桂枝湯的症狀。

太陽病,脈搏浮而緊,沒有出汗卻發熱,全身疼痛,八九天沒有好轉,表面症狀持續存在,這就應該讓病人出汗,服用湯藥可以稍微緩解。病人神志煩躁,眼睛閉著,嚴重的會流鼻血,流鼻血之後就痊癒。這是因為陽氣過盛的緣故。屬於麻黃湯的症狀。脈搏浮的,病症在體表,可以讓病人出汗,屬於桂枝湯的症狀。

傷寒病人六七天沒有大便,頭疼發熱,服用承氣湯後,大便反而呈現青色(或說小便清澈)。這是因為病症不在內而在表,應該讓病人出汗。頭疼的病人,一定會流鼻血,屬於桂枝湯的症狀。

下利後,身體疼痛,清便自調,急當救表,宜桂枝湯。

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若惡寒,屬桂枝湯證。

太陽中風,陽浮而陰濡弱。浮者熱自發,濡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屬桂枝湯證。

太陽病,發熱汗出,此為榮弱衛強,故使汗出,欲救邪風,屬桂枝湯證。

太陽病,下之,氣上撞,可與桂枝湯;不撞,不可與之。

太陽病,初服桂枝湯,而反煩不解者,法當先刺風池、風府,卻與桂枝湯則愈。燒針令其汗,針處被寒,核起而赤者,必發賁豚。氣從少腹上撞心者,灸其核上一壯,與桂枝加桂湯。

白話文:

如果拉肚子後身體疼痛,而且排便自然恢復正常,就應該趕緊治療外感,可以用桂枝湯。

如果出現太陽病,頭疼發熱,出汗怕風,如果還怕冷,屬於桂枝湯的症狀。

太陽中風,陽氣浮於表面,陰氣虛弱。表面陽氣發熱,虛弱的陰氣導致出汗,怕冷打寒戰,怕風,發熱時身體微微發抖,鼻子塞住,干嘔,都屬於桂枝湯的症狀。

太陽病,發熱出汗,說明陽氣虛弱,衛氣旺盛,所以出汗,需要治療外感邪風,屬於桂枝湯的症狀。

太陽病,如果用瀉下法治療後,氣往上衝,可以服用桂枝湯;如果氣不往上衝,就不能服用桂枝湯。

太陽病,初次服用桂枝湯後,反而出現煩躁不安,症狀沒有緩解,應該先針刺風池、風府穴位,然後再服用桂枝湯就會好轉。用燒紅的針灸刺穴位,讓病人出汗,針刺部位受寒,出現硬塊並且發紅,就會出現賁豚症。如果氣從小腹往上衝到心臟,就在硬塊上灸一壯,並服用桂枝加桂湯。

太陽病,項背強𠘧𠘧,反汗出惡風,屬桂枝加葛根湯。

太陽病,項背強𠘧𠘧,無汗惡風,屬葛根湯。

太陽與陽明合病,而自利不嘔者,屬葛根湯證。

太陽與陽明合病,不下利,但嘔,屬葛根加半夏湯。

太陽病,桂枝證,醫反下之,遂利不止,其脈促者,表未解,喘而汗出,屬葛根黃芩黃連湯。

太陽病,頭痛發熱,身體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屬麻黃湯證。

白話文:

患有太陽病,符合桂枝湯的證候,但醫生反而用下瀉的方法治療,導致腹瀉不止,脈搏快速,說明表證未解,並且喘氣出汗,屬於葛根黃芩黃連湯的證候。

患有太陽病,頭痛發熱,身體疼痛,腰痛,關節疼痛,怕風,沒有出汗並且喘氣,屬於麻黃湯的證候。

太陽與陽明合病,喘而胸滿,不可下也。屬麻黃湯證。

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體疼痛,不汗出而煩躁,頭痛,屬大青龍湯。脈微弱,汗出惡風,不可服之。服之則厥,筋惕肉瞤,此為逆也。

傷寒脈浮緩,其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時,無少陰證者,大青龍湯發之。

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小腹滿,或微喘,屬小青龍湯。

傷寒,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發熱不渴,服湯已而渴者,此寒去,為欲解,屬小青龍湯證。陽明中風,脈弦浮大而短氣,腹都滿,脅下及心痛,久按之,氣不通(一作按之不痛),鼻乾,不得汗,嗜臥,一身及目悉黃,小便難,有潮熱,時時噦,耳前後腫,刺之小瘥,外不解,病過十日,脈續浮,與小柴胡湯。但浮,無餘證,與麻黃湯。

白話文:

陽明經中風,脈象弦浮而大,呼吸短促,腹部脹滿,脅肋和心臟部位疼痛,按壓很久也不見氣血流通,鼻乾燥,出不了汗,喜歡臥牀,全身和眼睛都發黃,小便困難,有潮熱,經常呃逆,耳前後腫脹,針刺後稍微緩解,表症未解,病程超過十天,脈象仍然浮,可以服用小柴胡湯。如果只有脈象浮,沒有其他症狀,可以用麻黃湯。

不溺,腹滿加噦,不治。太陽病,十日以去,脈浮細,嗜臥,此為外解。設胸滿脅痛,與小柴胡湯。脈浮者,屬麻黃湯證。中風,往來寒熱,傷寒五、六日以後,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飲食,煩心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堅,或心中悸,小便不利,或不渴,外有微熱,或咳者,屬小柴胡湯。

傷寒四、五日,身體熱,惡風,頸項強,脅下滿,手足溫而渴,屬小柴胡湯證。

傷寒六、七日,發熱、微惡寒,支節煩疼,微嘔,心下支結,外證未去者,屬柴胡桂枝湯。少陰病,得之二、三日,麻黃附子甘草湯微發汗,以二、三日無證,故微發汗也。

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與五苓散,利小便發汗。

白話文:

中風,出現寒熱交替,傷寒病發病五到六天後,胸部脅肋感到苦悶、脹滿,不想吃東西,心煩意亂,想嘔吐,或者胸中煩躁但沒有嘔吐,或者感到口渴,或者腹部疼痛,或者脅肋下有結塊、堅硬,或者心慌心悸,小便排泄不順暢,或者不口渴,體表略微發熱,或者咳嗽,這些症狀都屬於小柴胡湯的證候。

傷寒病發病四到五天,身體發熱,怕風,頸項僵硬,脅肋下感到脹滿,手腳溫熱且口渴,屬於小柴胡湯的證候。

傷寒病發病六到七天,發熱、稍微怕冷,四肢關節疼痛,輕微嘔吐,心下感到脹悶,外在症狀沒有消失,則屬於柴胡桂枝湯的證候。

少陰病發病兩到三天,可以用麻黃附子甘草湯稍微發汗,因為兩三天後症狀就會消失,所以只需要稍微發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