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經》~ 卷六 (3)
卷六 (3)
1. 心手少陰經病證第三
心氣虛,則悲不已;實,則笑不休。心氣虛,則夢救火,陽物,得其時則夢燔灼。心氣盛,則夢喜笑及恐畏。
厥氣客於心,則夢丘山煙火。
病在心,日中慧,夜半甚,平旦靜。
病先發於心者,心痛;一日之肺,喘咳;三日之肝,脅痛支滿;五日之脾,閉塞不通,身痛體重;三日不已,死,冬夜半,夏日中。心脈搏堅而長,當病舌卷不能言。其軟而散者。當病消渴,自已。心脈沉之小而緊,浮之不喘,苦心下聚氣而痛,食不下,喜嚥唾,時手足熱,煩滿,時忘,不樂,喜太息,得之憂思。赤脈之至也,喘而堅。
診曰有積氣在中,時害於食,名曰心痹。得之外疾,思慮而心虛,故邪從之。
心脈急,名曰心疝,少腹當有形。其以心為牡臟,小腸為之使,故少腹當有形。邪哭使魂魄不安者,血氣少也。血氣少者,屬於心。心氣虛者,其人即畏(一作衰),合目欲眠,夢遠行而精神離散,魂魄妄行。陰氣衰者即為癲。陽氣衰者即為狂。五臟者,魂魄之宅舍,精神之所依託也。
魂魄飛揚者,其五臟空虛也,即邪神居之,神靈所使,鬼而下之,脈短而微,其臟不足,則魂魄不安。魂屬於肝,魄屬於肺。肺主津液,即為涕泣。肺氣衰者,即為泣出。肝氣衰者,魂則不安。肝主善怒,其聲呼。
心中風者,翕翕發熱,不能起,心中飢而欲食,食則嘔。
心中寒者,其人病心如啖蒜狀。劇者,心痛徹背,背痛徹心,如蟲注。其脈浮者,自吐乃愈。愁憂思慮則傷心,心傷則苦驚,喜忘,善怒。心傷者,其人勞倦即頭面赤而下重,心中痛徹背,自發煩熱,當臍挑手,其脈弦,此為心臟傷所致也。
心脹者,煩心,短氣,臥不安。
心水者,其人身體重(一作腫),而少氣,不得臥,煩而躁,其陰大腫。
腎乘心,必癃。
真心痛,手足清至節,心痛甚,旦發夕死,夕發旦死。
心腹痛,懊憹,發作腫聚,往來上下行,痛有休作,心腹中熱,苦渴,涎出者,是蛔咬也。以手聚而堅,持之毋令得移,以大針刺之,久持之,蟲不動,乃出針。腸中有蟲蛔咬,皆不可取以小針。
心之積,名曰伏梁,起於臍上,上至心,大如臂。久久不愈,病煩心,心痛。以秋庚辛日得之,何也?腎病傳心,心當傳肺,肺適以秋王,王者不受邪,心復欲還腎,腎不肯受,因留結為積,故知伏梁以秋得之。心病,其色赤,心痛,短氣手掌煩熱,或啼笑罵詈,悲思愁慮,面赤身熱,其脈實大而數,此為可治。
春當刺中衝,夏刺勞宮,季夏刺太陵,皆補之;秋刺間使,冬刺曲澤,皆瀉之(此是手厥陰心包絡經)。又當灸巨闕五十壯,背第五椎百壯。心病者,胸內痛,脅支滿,兩脅下痛,膺背肩甲間痛,兩臂內痛。虛則胸腹大,脅下與腰背相引而痛。取其經,手少陰、太陽,舌下血者,其變病,刺郄中血者。
白話文:
心手少陰經病證第三
心氣不足,則會持續悲傷;心氣過盛,則會不停地笑。心氣不足,則會夢見救火,夢到男性生殖器,在正常情況下則會夢到焚燒炙烤。心氣過盛,則會夢見喜笑或恐懼。
厥氣(寒邪)侵犯心臟,則會夢見丘陵山川和煙火。
心臟疾病,白天症狀較輕,半夜加重,清晨減輕。
疾病首先發作於心臟的,表現為心痛;一天后波及肺臟,出現喘咳;三天后波及肝臟,出現脅肋疼痛脹滿;五天后波及脾臟,出現氣機閉塞不通,全身疼痛、身體沉重;如果三天內沒有好轉,就會死亡,冬天在半夜死,夏天在中午死。心脈搏動有力而持續,則患者舌頭捲曲,不能說話;心脈搏動柔軟而散亂,則患者會出現消渴症,自行痊癒。心脈搏動沉弱而緊縮,但沒有喘息,感到心下部氣機凝聚疼痛,吃不下東西,喜歡吞嚥口水,有時手足發熱,胸腹脹滿,時而健忘,心情不愉快,喜歡嘆氣,這是由於憂思所致。脈象呈現紅色而有力,則會喘息且脈搏有力。
診斷為體內有積氣,經常被飲食所困擾,稱為心痹。這是因為外邪入侵,思慮過度導致心氣虛弱,所以邪氣得以侵入。
心脈搏動急速,稱為心疝,下腹部會有腫塊。因為心臟是主臟,小腸是其使臟,所以下腹部會有腫塊。因哭泣過度導致魂魄不安,這是因為血氣不足。血氣不足屬於心臟的病變。心氣不足的人,會感到衰弱,閉目想睡,夢見遠行,精神渙散,魂魄胡亂遊走。陰氣不足則會發狂。五臟是魂魄的居所,是精神寄託的地方。
魂魄飛揚,說明五臟空虛,邪神就會乘虛而入,為神靈所驅使,就像鬼魅一樣,脈象短促微弱,臟腑功能不足,就會導致魂魄不安。魂屬於肝,魄屬於肺。肺主司體液,所以會出現涕泣。肺氣不足,就會哭泣不止;肝氣不足,魂魄就會不安。肝主司怒,所以會呼喊。
心臟受風邪侵犯,會感到身體微微發熱,不能起床,感到飢餓想吃東西,但吃了就嘔吐。
心臟受寒邪侵犯,患者會感到心臟像吃蒜一樣。嚴重者,心痛徹背,背痛徹心,像蟲子在裡面鑽一樣。脈象浮的,自發嘔吐後就能痊癒。愁思憂慮會傷心,傷心則會容易驚恐,健忘,容易發怒。心臟受損的人,勞累後就會頭面發紅,下肢沉重,心痛徹背,自發發熱,按壓肚臍周圍的手部會疼痛,脈象弦細,這是心臟受損造成的。
心臟脹滿,會感到煩躁,氣短,躺下不舒服。
心臟積水,患者身體沉重(或腫脹),氣短,不能平躺,煩躁不安,陰部腫大。
腎氣亢盛侵犯心臟,就會出現小便不利。
真心臟疼痛,手足冰冷至關節,心痛劇烈,早晨發病晚上死亡,晚上發病早晨死亡。
心腹部疼痛,絞痛,發作時腫脹聚集,疼痛遊走於上下,時而疼痛時而緩解,心腹部發熱,口渴,流涎,這是蛔蟲咬噬所致。用大拇指按壓腫塊使其固定,不要移動,用粗大的針刺入腫塊,長時間按壓,蟲子不動了再拔針。腸道內蛔蟲咬噬,都不可用細針治療。
心臟的積聚,稱為伏梁,位於肚臍上方,向上延伸至心臟,粗如手臂。久治不癒,就會煩躁不安,心痛。秋天庚辛日發病,這是為什麼呢?因為腎臟疾病傳至心臟,心臟應該傳至肺臟,而肺臟在秋天為旺盛之時,旺盛之時不受邪氣侵犯,心臟想將病邪返回腎臟,但腎臟拒絕接受,於是病邪停留在原地形成積聚,所以伏梁在秋天發病。心臟病,面色發紅,心痛,氣短,手掌心發熱,或哭或笑或罵或咒罵,悲傷憂思愁慮,面紅身熱,脈象有力而數,這是可以治癒的。
春天應該刺中衝穴,夏天刺勞宮穴,季夏刺太陵穴,都是補法;秋天刺間使穴,冬天刺曲澤穴,都是瀉法(這是手厥陰心包絡經)。還應該灸巨闕穴五十壯,督脈第五椎百壯。心臟病患者,胸內疼痛,脅肋脹滿,兩脅下疼痛,胸背肩胛骨之間疼痛,兩臂內側疼痛。心氣虛弱則胸腹膨脹,脅肋與腰背相連疼痛。取手少陰經、手太陽經,舌下出血者,屬於病情變化,刺郄門穴放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