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慎齋遺書

明代醫學家周之千,字慎齋,以其對內傷證治及脈學的精深造詣,在中醫史上佔有重要一席。《周慎齋遺書》便是集其醫學思想大成的一部著作。周慎齋本人約生於明正德年間(1508),卒於萬曆年間(1586),其醫學歷程頗具特色,中年因病轉而自學,潛心鑽研《黃帝內經》,並私下師從金元時期的張元素、李東垣,同時融會劉河間的學說,晚年更親自向名醫薛己請教數月,方才「豁然貫通」。這種博採眾長、融會各家的學習背景,奠定了他深厚的醫學基礎。然而,周慎齋生前因忙於診務,並未親自整理著述,現存的《慎齋遺書》及《醫家秘奧》等著作,皆是其後人或門人根據其口傳、筆記等整理而成,這也為本書的內容與結構帶來一些獨特的面向。

從提供的資料與書中部分內容來看,《周慎齋遺書》的核心內容可歸納為兩大主軸:脈學與內傷證治。這兩者在中醫診斷與治療體系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而周慎齋能於此二領域深得要旨,並有所發揮,足見其學術功力。

首先談及脈學。雖然提供的書本內容中未見詳細的脈象論述,但基本介紹明確指出周慎齋極為精通脈學,並提出了「虛實、浮沉、遲數、滑澀、長短、大小、左右、部位、連屬、氣象、指下、按之、舉之、按之舉之」等十四個脈象的詳細論述。脈診是中醫「望、聞、問、切」四診之首切診中的核心部分,被視為了解機體氣血津液運行、臟腑功能狀態的重要窗口。周慎齋對脈象的細緻分類與深入闡述,顯示他對通過脈象來辨識疾病的獨到見解和豐富經驗。這不僅是對前代脈學理論的繼承,很可能也融入了他個人長期臨床實踐的體會,從而豐富了脈學的內涵。對於後世醫家而言,其脈學理論無疑提供了極為重要的參考,有助於提高診斷的準確性。

其次,也是本書最重要的部分,是內傷證治。周慎齋對內傷病的認識和治療積累了豐富經驗,並提出了「治內傷當先治其本」的核心治療原則。這一原則與《內經》「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的思想一脈相承,但在內傷病的具體應用上,更強調從根本上調理機體失衡的狀態。內傷病在中醫範疇中,廣泛涵蓋了由於飲食不節、情志失調、勞倦過度、久病體虛等非外感因素引起的各種慢性、複雜性疾病。這類疾病往往病機複雜,涉及多個臟腑,且病程纏綿,正是考驗醫家功力的領域。

本書的「陰陽臟腑」一章,為理解周慎齋的內傷證治思想提供了理論基礎。他開篇即從天地陰陽、水火定位談起,將宇宙運行法則引入人體生理病理的闡釋。他認為「天為陽,地為陰」,對應人體則是「形為陰,神為陽」,「心腎為水火」。身體的有形之軀與無形之神、氣與血、臟與腑,皆是陰陽的體現,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病發生時,無論是形病及神,神病及形,或是氣病傷血,血病傷氣,都反映了陰陽失調。因此,治病必須分清陰陽、先後、標本、輕重。

在論及陰陽的重要性時,周慎齋(或其門人/編者)指出,醫家不應偏執於「陽為重」或「陰為重」的說法,而是要理解其中的真義。所謂「陽重」是指人體的真陽,而非壯火食氣的亢陽;「陰重」是指人體的真陰,而非堅凝寒結的濁陰。真陽需要真陰來滋養,真陰需要真陽來溫化,兩者相互資生、相互制約,不得偏廢。單純扶陽或扶陰,若不顧及對方的影響,反而會導致偏差。這種觀點體現了周慎齋融會各家後的平正思想,既吸收了東垣學派重視脾胃陽氣的理念,也認可了丹溪學派滋陰降火的運用,關鍵在於根據具體病情辨識真陰真陽,達到陰陽和諧的目標。他更將天地之道與人體疾病相結合,提出因「五運六氣」等外感因素致病者多實證(雖虛亦先實),因「飲食思慮勞碌淫逸」等自身因素致病者多虛證(雖實亦先虛),明確虛實之分,方能精準用藥。這為判斷內傷病的虛實屬性提供了重要的辨證思路。

「亢害承製」則是周慎齋內傷證治理論中關於五臟協調與病理治療機制的重要闡述。他運用五行生剋制化的理論,闡述臟腑之間一旦出現某一行(臟)過於亢盛(亢),便會對其所剋之行(臟)產生傷害(害),同時也會影響到相生之行(臟)的功能。治療原則是「以所承製之」,即扶助能夠制約這個亢盛之臟的臟腑。例如,肝木亢盛則傷脾土,治療就要扶助肺金(金克木),使金能制木,木平則不傷土,且能生火,水亦能得到制約。反之,肺金亢盛則傷肝木,治療需扶助心火(火克金),使火能制金。然而,他特別強調,五臟中的任何一個臟腑亢盛,都無可避免地會連累到脾土。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氣受傷則影響全身氣機,尤其可能導致「氣不納腎」,即氣機無法歸藏於腎(先天之本),這是許多內傷病的共同病機。因此,周慎齋認為,在處理五臟亢害時,必須高度重視脾胃,因為脾胃是連接先天與後天的樞紐,調理脾胃能幫助氣機歸於先天之原,從而消解許多疾病。這種將五行理論與脾胃重要性緊密結合的思想,既繼承了李東垣學派尊崇脾胃的觀點,又融入了五行生剋制化的動態觀念,形成了他獨特的治療體系。

書中提供的「驗案」雖然只有一例,且帶有後人(炳章)的按語質疑,但它反映了本書內容的臨床實踐性以及其作為遺書的編輯特性。該案例描述了夜間頸項強硬、喉痛舌乾吐痰,至黎明則緩解的症狀。文中將其診斷為「陽虛不能上達」,認為是夜間陽氣下降,上焦陽虛導致陰火上炎,黎明陽氣升發則症狀緩解。並提出用補中益氣湯治療。這體現了從氣機升降角度來理解某些夜發疾病的思路,與李東垣學派重視升陽益氣的思想有相通之處。然而,炳章的按語質疑此診斷,認為可能更多是津液不足,且補中益氣湯未必合法,並強調診斷需更多證據。這個按語的存在,不僅提醒讀者對書中內容需加以思辨,也反映了《慎齋遺書》在流傳整理過程中,並非一成不變的定論,而是包含了不同醫家、不同時期對周慎齋思想的理解、詮釋乃至討論,這在醫學著作的傳承中是常見且有價值的現象。它使得本書更像是一部活態的學術記錄,而非單純的個人經驗匯總。

總結而言,《周慎齋遺書》是一部具有重要學術價值的明代中醫經典。它系統地闡述了周慎齋在脈學和內傷證治方面的醫學思想。在理論上,本書以深厚的《內經》為基礎,融匯了金元諸家(張元素、李東垣、劉河間)及明代名醫薛己的學說,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體系。其對陰陽臟腑的精闢論述,特別是關於真陰真陽的辨析,以及「亢害承製」理論在五臟病機與治療上的應用,尤其是對脾胃在中醫治病中的核心地位的強調,都為後世醫家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指導。在臨床實踐上,周慎齋精湛的脈學技巧和對內傷病的豐富經驗,通過門人的記錄得以流傳,為診斷和治療提供了具體的思路和方法(如雖未詳載於此,但其脈學論述及內傷病證治方案應是書中重點)。儘管作為遺書,其編輯整理過程可能導致部分內容的質樸甚至需要後人釐定,如趙序和吳序所提及的,但這並未減損其學術價值。相反,包括編輯者按語在內的內容,反而增加了書本的歷史層次感和學術討論的開放性。本書對後世中醫,特別是張景岳等醫家產生了深遠影響,其思想至今仍對中醫臨床和理論研究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閱讀《慎齋遺書》,不僅是學習周慎齋個人的醫學經驗,更是回溯明代中醫學術發展,特別是內傷學派演變的重要途徑。


趙序

吳序

卷一 (1)

卷一 (2)

卷一 (3)

卷一 (4)

卷一 (5)

卷一 (6)

卷一 (7)

卷一 (8)

卷一 (9)

卷二 (1)

卷二 (2)

卷二 (3)

卷二 (4)

卷二 (5)

卷二 (6)

卷二 (7)

卷二 (8)

卷二 (9)

卷二 (10)

卷三 (1)

卷三 (2)

卷三 (3)

卷三 (4)

卷三 (5)

卷三 (6)

卷三 (7)

卷四 (1)

卷四 (2)

卷四 (3)

卷四 (4)

卷四 (5)

卷四 (6)

卷四 (7)

卷五 (1)

卷五 (2)

卷五 (3)

卷五 (4)

卷五 (5)

卷五 (6)

卷五 (7)

卷五 (8)

卷五 (9)

卷六 (1)

卷六 (2)

卷六 (3)

卷六 (4)

卷六 (5)

卷六 (6)

卷六 (7)

卷六 (8)

卷六 (9)

卷六 (10)

卷六 (11)

卷七 (1)

卷七 (2)

卷七 (3)

卷七 (4)

卷七 (5)

卷七 (6)

卷七 (7)

卷七 (8)

卷七 (9)

卷七 (10)

卷七 (11)

卷七 (12)

卷七 (13)

卷七 (14)

卷七 (15)

卷八 (1)

卷八 (2)

卷八 (3)

卷八 (4)

卷八 (5)

卷八 (6)

卷八 (7)

卷八 (8)

卷八 (9)

卷八 (10)

卷八 (11)

卷八 (12)

卷八 (13)

卷八 (14)

卷八 (15)

卷八 (16)

卷八 (17)

卷八 (18)

卷九 (1)

卷九 (2)

卷九 (3)

卷九 (4)

卷九 (5)

卷九 (6)

卷九 (7)

卷九 (8)

卷九 (9)

卷九 (10)

卷九 (11)

卷九 (12)

卷九 (13)

卷九 (14)

卷九 (15)

卷十 (1)

卷十 (2)

卷十 (3)

卷十 (4)

卷十 (5)

卷十 (6)

卷十 (7)

卷十 (8)

卷十 (9)

卷十 (10)

卷十 (11)

卷十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