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慎齋遺書》~ 卷七 (5)
卷七 (5)
1. 陰虛
語云:陰常不足,陽常有餘。故人生受病,若先起於七情,內傷元氣,而後及於血氣,此從內而及外,陰病十居八九,陽病十居一二。若因外感先傷氣血,而後及於內者,則陽證多而陰證少矣。經云:男子十六而精通。此常度也。有未至其期,而以人為強通其精者,則四體之內,陰氣有不滿之處,異日多有難狀之證。
有身體常常惡寒者,蓋腎藏精而屬水,水涸不能制火,則火燔灼其陰,以致陰虛火動而惡寒,非真惡寒也。蓋火極似水,故身中悃懶,覺乎灑淅有似惡寒之狀,但日夜無度,靜而或作,動而益覺其虛,若神思少息,略得一靜,火即潛伏,遇暖而寒即解矣。
若動作時發熱,靜時即止,止時手足心如火烙,或面赤、耳鳴、咽痛,斑疹隨出隨沒,或胸前、兩足內忽然作熱,有如電狀,來無常度,去亦無定,口鼻出入氣息時有焦腐之氣,寤寐不安而呻吟,唇紅舌焦而燥黑,足心似炙,氣從臍下入腹,或唇舌、小腹、兩脅如火烙,或腰痛如折,骨痿不能起床,遍體疼痛,舌本強而不能言,此少陰之脈系舌本故也。
或耳鳴如波濤、蟬鳴、鵲噪、琴瑟之聲,或耳閉不能聽,至夜多夢,睡時驚駭不寧,魂飛魄蕩,喜暗惡明而怕見人,或妄見鼠竄蛇行、孩童前後相戲,自覺手足脫落,或頭玲珠墮下,或見有人同伴同眠,或鬢髮顯然如有人揪扯,各樣異患不一,總皆腎虛陰不足,火動變見之故也。
此不可妄為痰火,遽用燥烈苦寒之藥,亦不可執丹溪之法,一例以四物湯加知、柏之類治之。夫知、柏、芩、連,泄有餘之火,用之得當,則能祛邪,而元氣自復,故有裨益;若真元不足,而亦以此用之,反瀉天真,以致大便泄瀉,飲食少進,胃氣虛而肌肉削,往往致死,不可勝計。又不可執陽旺能生陰之說,治以補中。
初用一、二帖,略以為中病,久泥於此,豈不謬哉!若房勞傷腎,只宜補水益元湯加減,而諸證悉愈。或有津液之陰不足而火動,發熱惡寒;又有精髓之陰不足而火動,則口乾舌燥;又有營血之陰不足而火動,遣精夢泄。《內經》言天氣不足,地氣乘之;地氣不足,天氣乘之。
晝劇則陽不足,夜劇則陰不足。又有營血衰少,感冒風寒,邪入陰分,午夜發熱,宜四物加降火清熱之味則愈。或大怒傷肝而內動風熱,致氣血錯亂,留滯陰分發熱者,宜疏肝補陰清熱則愈。有因飲食驚恐與食相挾,致傷陰氣,留滯於陰分而為患者,此陰分受傷,至夜發熱,而似乎陰虛火動,其證不同,必須窮本求源,庶幾醫無謬妄,而病無橫夭。
經云:陽火易救,陰火難扶,若真陰虛弱,藥非百劑,功非歲月,何能全愈?其他外來有餘之邪及過餐炙煿膏粱厚味,以致病熱為患者,非惟黃芩、黃連、知母、石膏之類可用,即硝、黃亦不顧矣。雖然亦可用之於壯盛,若元氣衰弱,當先補元氣,而後祛邪,如邪盛,又當攻補兼施,量其虛實而施治,斯為善矣。
白話文:
陰虛
古人說,陰氣天生不足,陽氣則常常有餘。所以人體生病,大多是先由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導致內傷元氣,然後才影響到血氣,這是由內而外發病,陰虛的病佔大多數,陽虛的病則較少。如果先是由外感傷了氣血,然後才影響到內臟,那麼陽證就多,陰證就少了。經書上說,男子十六歲時精氣就通達了,這是常規。如果還沒到這個年齡,就有人為地使精氣通達,那麼身體內部陰氣就會不足,將來很容易出現各種疾病。
有些人經常感覺惡寒,這是因為腎臟藏精,屬水,水液不足就不能制約火,火就灼傷陰氣,導致陰虛火旺而惡寒,這並不是真正的惡寒。因為火旺極了就像水一樣,所以身體會感覺懶倦,好像有微微的寒意,但這種寒意沒有規律,靜止時會出現,活動時更明顯,感覺虛弱。如果稍微休息一下,火氣就會潛伏下去,遇到溫暖就會好轉。
如果活動時發熱,靜止時就停止發熱,停止活動時手腳心卻像火燒一樣,或者面紅、耳鳴、咽喉痛,身上出現一陣陣的紅斑,或者胸前、雙腳內側突然發熱,像電擊一樣,發作沒有規律,消失也沒有規律,呼吸時帶有焦臭味,睡覺不安穩還呻吟,嘴唇紅而乾燥發黑,腳心像炙烤一樣,氣體從肚臍下進入腹部,或者嘴唇、舌頭、小腹部、兩肋像火燒一樣,或者腰痛得像要斷掉一樣,骨頭軟弱不能起床,全身疼痛,舌頭僵硬不能說話(因為少陰經脈連接著舌根),這些都是陰虛的症狀。
還有些人耳鳴像波濤聲、蟬鳴聲、鵲叫聲、琴瑟聲一樣,或者耳朵堵塞聽不見聲音,晚上多夢,睡覺時驚嚇不安,魂魄飛散,喜歡黑暗厭惡光明,害怕見人,或者胡亂看見老鼠竄動、蛇爬行、孩子前後嬉戲,自己感覺手腳脫落,或者感覺頭上的明珠掉下來,或者看見有人和自己一起睡覺,或者感覺頭髮明顯被人揪扯,各種奇怪的病症不一而足,這些都是腎虛陰氣不足,火氣旺盛而引起的。
這些症狀不能誤認為是痰火,而用燥熱苦寒的藥物治療,也不能一味地按照丹溪的療法,都用四物湯加知母、黃柏等藥物治療。知母、黃柏、黃芩、黃連可以泄去多餘的火氣,用得恰當就能祛除邪氣,元氣自然恢復,所以是有益的;但如果元氣不足,也用這些藥物,反而會損傷精氣,導致大便稀溏、食慾不振、胃氣虛弱、肌肉消瘦,往往危及生命。也不能執著於陽氣旺盛就能滋生陰氣的說法,用補益中氣的方法治療。
剛開始用一兩劑藥物,病情略有好轉,就長期服用,豈不是錯了嗎?如果是房事過度傷了腎臟,只應該服用補水益元湯加減,各種症狀就會痊癒。有些是津液不足導致陰虛火旺,發熱惡寒;有些是精髓不足導致陰虛火旺,就會口乾舌燥;有些是營血不足導致陰虛火旺,就會遺精夢泄。《內經》說,天氣不足,地氣就會旺盛;地氣不足,天氣就會旺盛。
白天症狀嚴重說明陽氣不足,晚上症狀嚴重說明陰氣不足。還有的營血不足,感冒風寒,邪氣侵入陰分,半夜發熱,應該服用四物湯加清熱瀉火的藥物就能痊癒。或者大怒傷肝,內生風熱,導致氣血紊亂,停滯在陰分而發熱,應該疏肝、滋陰、清熱就能痊癒。有些人因為飲食不節、驚恐害怕或飲食搭配不當,損傷陰氣,停滯在陰分而生病,這是陰分受損,晚上發熱,好像陰虛火旺,但症狀不同,必須追根溯源,這樣才能避免醫療錯誤,避免病情惡化。
經書上說:陽虛容易治療,陰虛難以治療,如果真是陰虛體弱,即使服用上百劑藥物,也要經過多年的時間,才能痊癒。其他因為外邪入侵,或者過度食用肥甘厚味辛辣食物導致發熱的病人,不僅可以用黃芩、黃連、知母、石膏等藥物,甚至硝石、雄黃也可以使用。雖然這些藥物也可以用於身體強壯的人,但如果元氣衰弱,應該先補益元氣,然後再祛除邪氣,如果邪氣很盛,還應該攻補兼施,根據虛實情況而施治,這樣才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