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之千

《周慎齋遺書》~ 卷三 (4)

回本書目錄

卷三 (4)

1.

久而增氣理悠長,緩治中和物化常,脾胃相通辨穀氣,藥如偏勝不為良。經云:久而增氣,物化之常,氣增之久,夭之由也。此言藥之氣味,治之緩急,出乎醫之調燮也。蓋胃中清純委和之氣,偏與穀肉果菜相宜,即參朮亦有偏勝。此先哲之格言,自當視其病之緩急而治亦如之。

夫病有新久,新則勢急,宜治以重劑,久則勢緩,宜調以輕劑。一切內外傷,邪氣已退,藥宜間服,當以飲食調之,於中有緩急之意存焉。若服藥過度,反傷其氣,病益綿延不愈,或者反致增添新病。醫須識此,庶無虛虛之害矣。(張東扶曰:此條乃治病最要之法,今之醫率不講矣。

白話文:

慢慢調理可以使氣順暢,長久下來效果會更好,用溫和的方式治療才能使身體機能恢復平衡。要了解脾胃消化功能,分辨食物的營養,藥物如果太過偏性反而不好。

古書說:「時間久了會使氣增多,這是自然變化的道理,氣增太多太久,反而會導致早夭。」這是在說藥物的氣味、治療的快慢,都取決於醫生如何調養。胃裡的清純平和之氣,特別適合穀物、肉類、水果蔬菜,即使是人參、白朮這類補氣藥,也都有其偏性。這是古人的名言,我們應該根據病情的輕重緩急,來決定治療的快慢。

疾病有新舊之分,新病發作時來勢洶洶,應該用藥性較重的藥;舊病則較為和緩,宜用藥性溫和的藥來調理。所有內傷外傷,當邪氣消退後,藥物應該間隔服用,並配合飲食來調養,這裡面就包含了緩急的道理。如果用藥過量,反而會損傷身體的氣,導致病情拖延不癒,甚至會增加新的疾病。醫生必須明白這個道理,才不會犯下「虛虛實實」的錯誤。(張東扶說:這條是治病最重要的法則,現在的醫生大多不講究了。)

2.

勢急難施緩治,邪實重劑相當,理中承氣斡旋分,用者驗如神應。峻治之法,死生所繫,應若發機,胸中無一定之見,不能用也。如虛則理中、附子,實則承氣、大黃,若能知虛實而善用其法,可謂上工也矣。又患似傷寒,應汗不汗,其勢不解,心中煩躁不安,勢已極矣。宜大劑補中益氣,加麻黃、薑、附,一服即解。此皆峻治之一法也。

白話文:

病勢危急,難以用溫和的方式治療,邪氣強盛時必須使用重劑才恰當。此時,可以考慮用理中湯或承氣湯來分別調和。如果能正確運用,效果就像神一般靈驗。

使用峻藥治療,關係到病人的生死,就像發動機關一樣,必須果斷。如果心中沒有明確的判斷,就不可以使用這種方法。例如,如果病人是虛弱的,就要用理中湯或附子;如果是實證,就要用承氣湯或大黃。如果能分辨虛實,並善用這些峻藥,就可以稱得上是高明的醫生。

另外,有些病人症狀類似傷寒,應該發汗卻沒有發汗,導致病情沒有緩解,心中煩躁不安,病情已經非常危急。這時,可以用大量補中益氣湯,再加入麻黃、薑、附子,一服藥下去就能緩解。這些都是使用峻藥治療的方法。

3.

初驗難分真偽,欲施攻補狐疑,全憑一探實和虛,此是醫家妙計。凡治病,內外不辨,又虛實不分,妄施藥物,服之不能保其無失。醫家通活變者,臨證察脈之時,問前醫所用何藥,作何調理,若果能見其實有失處,我則對證施治,必無不治。(王胥山曰:前醫用藥未效,後之接手者多務翻案以求勝之,久寒則用熱,久熱則用寒,久瀉則用補,久補則用瀉,以為討巧出奇之計。

然而脈與因故在也,苟據脈審因,確見前醫識力未到,自當改弦易轍,以正其誤,若不據脈審因,而妄生歧論,只圖求異於前人而網其利,竟置病人吉凶於度外,其居心不可問矣。)嗟乎!惟有初治之時最難,虛實兩途,猶豫未決。(張東扶曰:古人知其難而難之,今人知其難而易之,亦並不知其難也。

冤哉!)知機者,用意調和,如按琴瑟,藥中則氣和,自然之理。但實可受寒,虛可受熱,攻補之訣,在其中矣。

白話文:

剛開始診斷時很難分辨疾病的真假,想要用攻邪或補益的方法卻又猶豫不決,這時全憑藉著探查來確定病情的虛實,這才是醫生高明的技巧。凡是治療疾病,如果無法辨別內在或外在的病因,又分不清是虛證還是實證,就胡亂用藥,吃下去很難保證不會出錯。

通達變通的醫生,在看診時,會詢問前一位醫生用了什麼藥,做了什麼調理,如果能看出前一位醫生用藥有錯誤的地方,自己就針對病症下藥,一定沒有治不好的。

(王胥山說:前一位醫生用藥沒有效果,後接手的醫生大多想推翻前醫的診斷來顯示自己的高明,例如病久寒就用熱藥,病久熱就用寒藥,病久瀉就用補藥,病久補就用瀉藥,認為這是取巧求勝的計策。

然而病脈和病因仍然存在,如果能根據脈象審察病因,確實發現前一位醫生認識不足,就應該改變治療方向,來糾正他的錯誤。如果沒有根據脈象審察病因,而隨意發表不同的見解,只為了追求和前人不同來謀取利益,竟然把病人的生死安危放在一邊,這種居心實在讓人質疑。)

唉!只有在剛開始治療的時候最困難,虛證和實證兩條路,讓人猶豫不決。(張東扶說:古人知道這很困難所以謹慎對待,現在的人知道這很困難卻輕易草率,也是根本不知道它的困難之處。

真是冤枉啊!)

懂得運用醫理的人,會用心調和,就像彈奏琴瑟一樣,藥用對了,氣血自然平和,這是自然的道理。但實證可以接受寒藥,虛證可以接受熱藥,攻邪或補益的訣竅就在其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