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之千

《周慎齋遺書》~ 卷七 (4)

回本書目錄

卷七 (4)

1. 潮熱

虛損潮熱,升陽散火湯,後用大補;或日日發潮,一寒一熱,宜用益氣湯,重加黃耆、甘草,甘溫除大熱也。或脈細數,或脈空大,其病將危,五服不驗,治亦難矣。

看病有脾胃證規,則原起於脾胃,或寒或熱,只從脾胃上調理,諸證自退。病多潮熱不退,初時可用補中益氣湯,後則不可,惟宜熟地丸,補納腎氣而潮熱自退。

久病潮熱,氣血兩虛,用益氣湯,甘草生熟重用之,發散藥一味不可加,調理宜八珍湯、十全大補湯,或為丸亦可。

凡潮熱自汗,血氣往來未定,六味湯加人參、黑姜,可服十帖。

,案

一人夏時,夜則身熱,寅卯時即退,大便或溏,或如常,用參苓白朮散。嘈雜加川連少許;不嘈雜去連,加白芍。蓋此證脾胃中有濕熱,夜則身熱者,衛氣晝行於陽,夜行於陰,三陰之脈布腹中,陽氣與濕熱相合,故身熱。便溏者,濕也,發於夏者,濕熱之令助本病也。白朮散和中利濕,加芍補脾陰。

一小兒久熱不退,一日三次發熱,熱後微汗,汗後發熱,晝夜不息,氣短促,諸藥不效。此久病脾陰虛也。用保元、茯苓二帖而愈。

白話文:

潮熱

因為身體虛弱導致的潮熱,可以使用升陽散火湯,之後再用大補的藥方來調理;如果每天都發作潮熱,忽冷忽熱,應該使用益氣湯,並加重黃耆、甘草的用量,利用甘溫的藥性來去除大熱。如果脈象細數或者空大,病情就危險了,吃五帖藥都沒有效果,就難以治療了。

看病如果能掌握脾胃證的規律,病源通常都出自脾胃,無論是寒證或熱證,只要從脾胃方面調理,各種症狀自然就會消退。如果潮熱持續不退,剛開始可以用補中益氣湯,但之後就不適合了,應該改用熟地丸,來補養腎氣,潮熱自然就會退去。

久病引起的潮熱,是氣血兩虛的表現,可以使用益氣湯,並加重甘草(生甘草、炙甘草)的用量,絕對不可以加入發散的藥材,調理應使用八珍湯、十全大補湯,或是做成藥丸服用也可以。

凡是潮熱又伴隨自汗,表示血氣運行不穩定,可以使用六味湯加上人參、黑薑,服用十帖就能見效。

驗案

有一個人夏天時,晚上會發熱,到了寅卯時(凌晨三點到七點)就會退燒,大便有時稀溏,有時正常,使用參苓白朮散治療。如果覺得胃裡嘈雜不舒服,就加入少許黃連;如果沒有嘈雜的感覺,就去掉黃連,加入白芍。因為這個病症是脾胃中有濕熱,晚上發熱是因為衛氣白天運行在陽,晚上運行在陰,三陰經脈在腹部,陽氣與濕熱相結合,所以身體會發熱。大便稀溏是因為體內有濕氣,夏天發病是因為濕熱的時令加重了病情。白朮散可以調和脾胃、利濕,加上白芍可以滋養脾陰。

有一個小孩長期發燒不退,一天發燒三次,發燒後會微微出汗,出汗後又發燒,晝夜不停,而且呼吸短促,吃了很多藥都沒有效果。這是因為久病導致脾陰虛。使用保元湯和茯苓二帖就痊癒了。

2. 吐血

血證屬火無二議,五臟六腑皆出血之路,所以吐者火也,至後則虛矣!用藥一概寒涼,則胃氣漸損,生髮之氣漸衰,血以氣為主,血無氣養,血不歸絡,累發之而累寒之,自然成陰虛火動之證。脾、肺二絡有損,咳嗽、喘促、泄瀉,理必然也。血熱火動,滋陰可愈;血熱火越,滋陰求愈則不能矣。

不見天之大雨,是滋陰也,反擊動其火,草木皆焚,滋陰補陰,何以別之!四物湯治血之有餘,不治血之不足。若論不足,男女之血皆不足也。血虛則無氣,血虛發熱,氣虛生寒,血後寒熱往來,是氣血兩虛,宜用東垣甘溫除大熱之法。陰從陽生,所以人參、黃耆能補其生化之原也。

若見自汗咳嗽,乃肺虛也。血脫益氣,古聖之言,雖有雜證,亦末治之。蓋血藥治血之有餘,不治血之不足;寒劑治火之有餘,不治火之不足。吐血概用滋陰清火,則胃失生髮之氣,脾肺先絕,血從何生?必至於死矣!

失血證,皆見芤脈,隨其上下以察所出。凡失血者,脈貴沉細,若脈浮大則難治,豁大無力尚可延;短數、細數、緊數、豁大有力皆為不祥。

治血初起,以苦甘寒藥散火涼血為君,辛涼開鬱利氣為臣,升清藥俾復其位為佐使,久則以酸澀止塞其源,用甘溫藥收補於後,如此未有不愈者。(王胥山曰:治血之要略備矣。)

凡咳嗽吐血有汗,用茯苓補心湯,或潮熱咳嗽,八珍湯加陳皮、貝母、五味子,以瀉胸中之痰。老痰是熱,宜貝母、花粉;清痰是虛,宜人參、白朮。

吐血之證,或七情所傷,或咳嗽日久,或因傷寒表裡不清,漸傳而至,心氣耗散,不能藏血,五心煩熱,咳嗽吐血,及婦人懷孕,噁心嘔吐,皆用茯苓補心湯。此方治血後氣逆上湧,胸膈飽悶,咽嗌不利,虛火上炎,服三四帖則止,發則再服,蓋火鬱宜發之也。渴甚加麥冬、五味子。

凡病先防胃傷,宜六味丸、八珍湯加減。寒藥不可,熱亦不宜。血怕氣滯,滯則生髮之氣反鬱而成火。

血來鮮紅屬熱,淡色屬虛。血色青淡,參湯磨服犀角、羚羊角,陽氣上升,其血必能下降,倘氣不升上,血必不復下。可見氣有生血之妙,血無益氣之功也。

去左脅下積血,烏藥二分,枳殼三分,磨服;脈不短數,尚可遷延。吐血血不歸經,用炮姜溫暖中氣,使血歸經。炮姜入脾、肺二經,脾統血,肺主氣,氣行血行也。

吐血,先血病而後吐瀉者,無忘其吐瀉,四君子加歸、芍之類;先吐瀉而後血病者,無忘其血病,四君子加山梔、川連之類。吐血宜行血、涼血、和血、補血,茯苓補心湯、六味湯,或四物湯加炮姜,八珍湯加陳皮、貝母、麥冬、五味子。血病必從血治,此為正法。

吐血久而不愈者,腎虛不納氣故也;雜病久而不愈者,脾虛不能統血故也。故血病宜求之腎。雜病宜求之脾。

吐血因陽勝陰虛,故血不得下行,乘炎上之勢而出。大法補陰抑火,使復其位。山梔只清胃脘之血,桃仁承氣治氣壅火塞而吐紫血者,然非治血之正法也。

先吐血後見痰嗽,皆是陰虛火動,氣不得下降也;先痰嗽後見紅者,是痰積熱壅,火炎吐血也。以炮薑末、童便調服,或天一丸,蓋壯水之主,以制陽光也。

天一丸

黃柏,知母(俱童便炒),生地,丹皮,杞子,五味子,牛膝,茯苓,蜜丸。

血證藥味各有專司。川芎血中氣藥,性味辛散,通肝經而行血滯於氣也;地黃血中血藥,通腎經,性味甘寒,能滋真陰;當歸分三治,性味辛溫,全用活血,血各歸經;白芍陰分藥也,通脾經,性味酸寒,能涼血,治血虛腹痛也;人參補血虛,陽旺則生陰血也。

輔佐之屬,若桃仁、紅花、蘇木、血竭、丹皮,血滯所宜;蒲黃、阿膠、地榆、百草霜、棕灰,血崩所宜;乳香、沒藥、五靈脂,血痛所宜;蓯蓉、瑣陽、牛膝、杞子、益母草、夏枯草、龜板,血虛所宜;乳酪血液之物,血燥所宜;炮薑、肉桂,血寒所宜;生地、苦參,血熱所宜。此正法之大略也。

,案

石埭陳友,年三十五歲,性嗜酒色,忽患吐血,一日三五次,不思飲食,每日只吃粥一碗,滾酒能飲數杯,次日清晨再吃粥,前粥盡行吐出,吐後反腹脹,時時作酸割痛,晝夜不眠,吃滾酒數杯略好,來日亦如此,近七月矣,醫人俱言不可治,並無論及積血者。予診之,六脈虛數,此證吐後宜寬反脹,吃滾酒略可,此積血之證也。

蓋酒是邪陽,色亦邪陽,邪陽勝則正陽衰,又兼怒氣傷肝,肝不納血,思慮傷脾,脾不統血,中氣受傷,血不歸絡,積血中焦無疑。宜吐宜利,但脾胃大虛,不使陽氣升發,陰寒何由而消?先用六君湯,白朮、蒼朮制之,加丁香溫胃,草蔻治中脘痛,三十餘帖,再用良薑一兩,百年陳壁土四兩同煮,待土化切片,陳皮去白,草蔻、人參、白朮、茯苓、甘草、胡椒、丁香各五錢,細辛四錢,共末,空心清鹽酒送下二錢,此藥功在扶陽,積血陰寒凝結,得陽旺而陰自化。服藥後血從下行者吉,如血從上吐,約六、七碗,胸中悶亂,手足逆冷,不醒人事。

急煎人參五錢,炮姜八分,服之遂靜。定後胸中悶亂,臍下火起而昏。用茯苓補心湯一帖而安,又用六味加人參、炮姜而痊。

一人咳嗽吐血,用人參、花粉為末,蜜水調服而愈。

一女白帶、吐血,子午潮熱,口乾脈弦,此肝木大旺,脾之真元被木所奪也。清肺則木平,補脾則中氣固,六味加人參、炮姜而愈。

一人痰中見血,脈大有力,肺部更甚,此證肺失下降之令也。肺不降者,中宮為濁氣鬱結,而陰火橫行耳。補中益氣湯加麥冬、五味子,使中氣清而肺令行,自然木沉火降而安矣。

白話文:

標題: [吐血]

內容: 對於吐血癥狀,病因主要與體內火氣有關,無爭議,五臟六腑都可能成爲出血的源頭。起初是因爲火氣,之後則是因爲虛弱。如果一味使用寒涼藥物,會導致胃氣逐漸損傷,生長髮氣也會逐漸衰退。血液依賴氣來主導,沒有氣的滋養,血液無法歸經,反覆發作,反覆寒涼治療,自然形成陰虛火動的病症。脾肺兩絡受損,導致咳嗽、喘息、腹瀉等症狀,這是理所當然的。血熱引發火動,滋陰可以治癒;但如果血熱火勢過猛,單純滋陰就難以治癒了。

就好比天空的大雨,這本是滋陰的表現,卻反而激發了火勢,使得草木都被焚燒,滋陰和補陰有何區別呢!四物湯用於治療血液過多,但不能治療血液不足。如果討論血液不足,無論男女,血液都是不足的。血虛則無氣,血虛會發熱,氣虛則生寒,血後出現寒熱交替,這是氣血兩虛的症狀,應該使用東垣甘溫除大熱的方法。陰從陽生,因此人參、黃芪能夠補充生命活力的源泉。

如果出現自汗咳嗽,這是肺虛的跡象。古聖說,雖然有各種複雜病症,但這只是次要問題。血液藥物用於治療血液過多,不能治療血液不足;寒劑用於治療火氣過多,不能治療火氣不足。對於吐血,如果一味採用滋陰清火的治療方法,會使胃失去生長髮氣,脾肺功能先絕,血液從何產生?最終必死無疑!

對於失血病症,脈象通常爲芤脈,根據脈象位置判斷出血部位。一般失血的人,脈象貴在沉細,如果脈象浮大,則難以治療,脈象豁大無力尚可延長壽命;脈象短數、細數、緊數、豁大有力都是不祥之兆。

治療初期出血,應以苦甘寒藥散火涼血爲主,辛涼開鬱利氣爲輔,提升清氣使身體恢復正常爲輔助手段,長久則以酸澀止塞其源,用甘溫藥在後期進行補養,這樣幾乎沒有不癒合的情況。

對於咳嗽吐血且有汗,可用茯苓補心湯,或者伴有潮熱咳嗽,使用八珍湯加陳皮、貝母、五味子,以清除胸中的痰。老痰是熱性的,適合貝母、花粉;清痰是虛症,適合人參、白朮。

對於吐血癥狀,可能是情緒傷害,或是長期咳嗽,或是傷寒表裏不清逐漸發展而來,心氣消耗,無法藏血,五心煩熱,咳嗽吐血,以及孕婦噁心嘔吐,都適用茯苓補心湯。此方用於治療出血後氣逆上湧,胸膈飽悶,咽喉不利,虛火上炎,服用三四帖即可停止,復發時再次服用,因爲火鬱需要發散。嚴重口渴可加入麥冬、五味子。

預防疾病首先要保護胃,適宜使用六味丸、八珍湯加減。寒藥不可過度,熱藥也不宜。血液怕氣滯,氣滯則生長髮氣反而被鬱結成火。

血液鮮紅屬於熱性,顏色淡屬於虛症。血液顏色青淡,用人參湯磨服犀角、羚羊角,陽氣上升,血液必定能下降,如果氣不上升,血液肯定不會下降。可見氣有生血的奇妙作用,血液卻沒有益氣的功能。

去除左脅下積血,使用烏藥二分,枳殼三分,磨服;如果脈象不是短數,還可以延長壽命。吐血血液不歸經,使用炮姜溫暖中氣,使血液歸經。炮姜進入脾肺兩經,脾統血,肺主氣,氣行則血行。

吐血,先出現吐血而後出現吐瀉,不要忘記治療吐瀉,使用四君子湯加當歸、白芍之類;先出現吐瀉而後出現出血症狀,不要忘記治療出血,使用四君子湯加山梔、川連之類。吐血應行血、涼血、和血、補血,茯苓補心湯、六味湯,或四物湯加炮姜,八珍湯加陳皮、貝母、麥冬、五味子。出血症狀必須從血液治療,這是正確的方法。

長期吐血不愈,是腎虛不能納氣所致;複雜病症長期不愈,是脾虛不能統血所致。因此,出血症狀應該從腎臟尋求原因,複雜病症應該從脾臟尋求原因。

吐血是因爲陽勝陰虛,所以血液無法下行,趁火炎上之勢而出。主要方法是補陰抑制火氣,使身體恢復正常。山梔只能清理胃脘的血液,桃仁承氣用於氣壅火塞而吐紫血,但這並不是治療出血的正確方法。

先吐血後出現痰咳,都是陰虛火動,氣無法下降;先痰咳後出現出血,是痰積熱壅,火炎吐血。可用炮薑末、童便調服,或天一丸,這是壯水之主,用來控制陽光。

天一丸的成分包括黃柏、知母(均用童便炒)、生地、丹皮、杞子、五味子、牛膝、茯苓,製成蜜丸。

出血症狀的藥物各有專門的作用。川芎是血液中的氣藥,性味辛散,通肝經而行血滯於氣;地黃是血液中的血藥,通腎經,性味甘寒,能滋真陰;當歸分三種治療,性味辛溫,全用活血,血液各歸經;白芍是陰分藥,通脾經,性味酸寒,能涼血,治療血虛腹痛;人參補血虛,陽旺則生陰血。

輔助藥物,如桃仁、紅花、蘇木、血竭、丹皮,適用於血滯;蒲黃、阿膠、地榆、百草霜、棕灰,適用於血崩;乳香、沒藥、五靈脂,適用於血痛;蓯蓉、瑣陽、牛膝、杞子、益母草、夏枯草、龜板,適用於血虛;乳酪血液之物,適用於血燥;炮薑、肉桂,適用於血寒;生地、苦參,適用於血熱。這是治療出血症狀的基本方法。

案例: 石埭的陳友,35歲,嗜酒色,突然患上吐血病,一天吐血三四次,不想吃飯,每天只喝一碗粥,滾酒能喝幾杯,第二天清晨再喝粥,前一天的粥全部吐出,吐後反而腹部脹滿,時常感到痠痛,晝夜不能睡覺,喝幾杯滾酒稍微好轉,第二天也一樣,已經持續七個月,醫生都說無法治療,沒有人提到積血的情況。我爲他診斷,六脈虛數,這個症狀吐血後應該寬解反而脹滿,吃滾酒稍微好轉,這是積血的病症。

酒是邪陽,色也是邪陽,邪陽旺盛則正陽衰弱,再加上怒氣傷肝,肝不納血,思慮傷脾,脾不統血,中氣受傷,血液不歸絡,積血在中焦無疑。應該吐或利,但脾胃非常虛弱,不讓陽氣升發,陰寒如何消除?先使用六君子湯,白朮、蒼朮制之,加丁香溫胃,草蔻治療中脘痛,三十多帖,再用良薑一兩,百年陳壁土四兩同煮,待土化切片,陳皮去白,草蔻、人參、白朮、茯苓、甘草、胡椒、丁香各五錢,細辛四錢,共末,空腹清鹽酒送下二錢,這個藥的功效在於扶陽,積血陰寒凝結,得到陽旺而陰自化。服藥後血液下行是吉兆,如果血液從上吐,約六七碗,胸中混亂,手足逆冷,不醒人事。

緊急煎人參五錢,炮薑八分,服用後安靜下來。穩定後胸中混亂,臍下火起而昏迷。用茯苓補心湯一帖而安,再用六味加人參、炮薑而痊癒。

一人咳嗽吐血,使用人參、花粉爲末,蜂蜜水調服而愈。

一女白帶、吐血,子午潮熱,口乾脈弦,這是肝木大旺,脾之真元被木所奪。清肺則木平,補脾則中氣固,使用六味加人參、炮薑而愈。

一人痰中有血,脈大有力,肺部更甚,這個症狀肺失去下降的命令。肺不降的原因,是中宮爲濁氣鬱結,而陰火橫行。使用補中益氣湯加麥冬、五味子,使中氣清而肺令行,自然木沉火降而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