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慎齋遺書》~ 卷三 (3)
卷三 (3)
1. 揚
外感風寒咳嗽,身多發熱頭疼,或兼火鬱在諸經,發散輕揚以定。四時感冒風寒,時行疫證,實非真傷寒。初感則入於太陰肺經,故咳嗽,痰多鼻塞,或頭疼發熱,狀似傷寒。(錢本作「有似外感重而內傷相夾者一樣。」)不可遽用甘辛發汗,但當察其脈之虛實,驗其證之有餘,以輕劑兼風藥引而揚之,如葛根、升麻、荊芥之類,參蘇飲之屬,或兼火鬱,少加清涼亦當。
白話文:
外感風寒引起的咳嗽,通常會伴隨身體發熱、頭痛,有時也可能同時有火氣鬱積在各經絡的狀況,治療時應該用發散、輕揚的方式來解決。四季的感冒,大多是感受風寒,甚至是時行的傳染病,其實並不是真正的傷寒。剛開始感冒時,病邪會侵入太陰肺經,所以會咳嗽、痰多、鼻塞,或是頭痛發熱,症狀看起來很像傷寒(錢氏的說法是「症狀好像是外感很嚴重,又夾雜內傷一樣」)。不可以馬上使用甘溫辛散的藥物來發汗,應該先觀察脈象的虛實,辨別證候是屬於實證還是虛證,再使用輕劑量的藥物,搭配具有疏散風邪作用的藥物來引導藥力向上向外發散,例如葛根、升麻、荊芥之類的藥物,或是使用參蘇飲這類的方劑。如果同時有火氣鬱積的狀況,可以稍微搭配一些清涼的藥物。
2. 逆
人火分明勢緩然,寒涼滅伏藥相兼,兩途虛實應須別,莫使差訛致倒顛。經云:微者逆之。人火者,乃心火也,其勢不速,可以水滅濕伏,黃連之屬,可以治之。用寒以益心,此之謂也。(張東扶曰:心之真陰傷,然後君火熾,用寒以益心,非為心屬火而用涼以折之也。亦救其心之真陰而火自靜耳。
)且真陰藏於離宮,故曰神陰。與相火治法大相遠矣。(復言可以用寒之故,張東扶曰:火旺於南,南,離也,心也,而真火實生於腎。水旺於北,北,坎也,腎也,而真水實生於心。)名雖曰逆,實正治之法也。
白話文:
人的心火表現得明顯但勢頭緩慢,可以用寒涼藥物來平息、潛藏它,但要同時考慮到虛實兩種情況,必須仔細分辨,不要弄錯導致情況惡化。《黃帝內經》說:輕微的逆反現象,就用逆治法來處理。這裡說的「人火」,指的是心火,它的勢頭不快,所以可以用滋陰的水來滅火、用寒涼的藥物來潛伏它,例如黃連之類的藥物可以治療。用寒涼藥來滋養心陰,就是這個意思。(張東扶說:心臟的真陰受到損傷,君火才會旺盛,用寒涼藥來滋養心陰,並不是因為心屬火就用寒涼藥來直接壓制它,而是為了救助心臟的真陰,讓火自然平靜下來。)而且真陰潛藏在離宮(指心),所以稱之為神陰。這種情況和用寒涼來平息相火的方法有很大的不同。(再次說明可以用寒涼藥的原因,張東扶說:火旺盛於南方,南方,指的是離卦,也代表心;但真正的火其實是從腎臟產生的。水旺盛於北方,北方,指的是坎卦,也代表腎;但真正的水其實是從心臟產生的。)雖然名義上說是「逆治」,但實際上這是正確的治療方法。
3. 從
龍火飛騰大速,遇寒光焰滔天,惟其推折勢難兼,邪退正隨管見。(錢本作「難將涼劑去推安,從治今人誰諳。」)
經云:甚者從之,從者,從其性也。蓋龍火者,相火也,其勢大烈,不可水滅濕折,從其性而伏之,惟桂、附、姜之屬,可以治之。庸工不識此理,凡見火病,不分陰陽,不辨虛實,確謂知母黃柏,獨能補腎滋陰,不知陰氣化火,火勢愈強,是不明龍雷之性,逆從之道也。(末二句錢本作「真陰在坎,卻與心火同治」,謬矣。)
白話文:
龍火的氣勢非常強大且迅速,遇到寒氣反而會像火炬一樣更加猛烈。這是因為龍火的氣勢難以用一般方式壓制,只能順應它的性質來處理,當邪氣消退時,正氣自然也會恢復(錢氏的說法是「難以用寒涼藥物來壓制,如今有誰懂得順應它來治療呢?」)。
醫書上說:「嚴重的病症要順著它的性質治療。」所謂的「順從」,就是順著病邪的特性。龍火,實際上是指相火,它的氣勢非常猛烈,不能用水或寒涼藥物來撲滅或壓制,而是要順著它的特性來使它潛伏下來。只有桂枝、附子、生薑等溫熱藥物才能治療這種情況。庸醫不明白這個道理,只要看到有火的病症,不區分是陰火還是陽火,也不辨別是虛證還是實證,就認定知母、黃柏能補腎滋陰。他們不知道陰氣化為火時,火勢反而會更強,這就是不明白龍雷火的特性,以及不了解順從和逆反治療原則的錯誤觀念。(錢氏最後兩句說「真正的陰氣在坎位,卻與心火一起治療」,是錯誤的。)
4. 求
嘔逆聲頻氣有餘,欲餐難入費躊躇,寒因熱用無他技,薑製梔連倍竹茹。求者,求心火之有餘也。蓋心為君火,不戢則自焚,自焚則死。況真精所藏之位,性喜寒而惡熱。太僕云:寒以益心,誠哉是言也。又云:嘔逆生而食不得入,有火之病,宜求所謂寒因熱用,是其法也。
白話文:
嘔吐聲音頻繁而且感覺氣很足,想吃飯卻難以下嚥,感到很猶豫。這種情況是因為寒症而使用熱藥,沒有其他辦法,所以用生薑、梔子和黃連,並加倍使用竹茹來治療。這是因為要處理心火過旺的問題。心就像君主之火,如果不能控制就會自焚,自焚就會死亡。何況心是儲藏精氣的地方,本性喜寒而厭惡熱。太僕說:「用寒藥來補益心臟」,這句話真是至理名言。又說:「嘔吐出現而且吃不下東西,是有火的病症」,應該要用所謂「寒因熱用」的方法,這是對的治療方式。
5. 責
寒動乎中因腎虛,腎虛陽脫氣難拘,須知地戶宜常閉,失禁令人必喪軀。責者,責腎水之虛也。人之兩腎,為一身精氣所藏之處。經云:天門常開,地戶常閉。天門謂口鼻。地戶即腎之開竅處。故知兩腎,乃先天水火之窟。元氣之厚薄,於此分焉;形軀之壽夭,由此判焉。
善保養者,使火不妄動,真氣不損,存守於中,乾坤不息,與胃氣相接,何病之有?(王胥山曰:真氣即是腎中元陰元陽之氣,相火一動,真氣自泄,相火不動,則真氣靜存於內,生化無窮,盡根於此。)不善養者,勞欲過度,真氣漏泄,相火橫行,邪氣無制,於是百病生焉。
又腎虛則寒起,若真陽脫而作瀉者,是門戶不禁也。脈存者生,脈脫者死。藥宜峻補於下,遲則不能斡旋矣。經云:熱之不熱,是無火也。食入反出,是亦無火也,並溫也。溫之不愈,其死速矣。(一作「溫而不愈者有之,未有不溫而能愈者也。」)
白話文:
身體內部感到寒冷是因為腎虛,腎虛導致陽氣虛脫,無法固攝氣機,要知道腎臟的出口應該經常關閉,如果失禁就會讓人喪命。這裡的「責」是指責腎水虧虛。人的兩個腎臟是全身精氣儲藏的地方。經典說:「天門應該常開,地戶應該常閉。」天門指的是口鼻,地戶就是腎臟的開竅處。所以知道兩個腎臟是先天水火的所在,元氣的厚薄在這裡決定,壽命的長短也由此判斷。
善於保養的人,能讓火不妄動,真氣不耗損,儲存在體內,使陰陽運行不息,與胃氣相接,怎麼會有病呢?(王胥山說:真氣就是腎中元陰元陽之氣,相火一旦妄動,真氣就會外泄;相火不動,真氣就能靜存體內,生化無窮,根源就在這裡。)不善於保養的人,勞累和慾望過度,導致真氣外泄,相火妄行,邪氣無法控制,於是各種疾病就產生了。
另外,腎虛就會產生寒冷,如果真陽脫失而出現腹瀉,就是門戶無法關閉。脈搏存在的就表示還有生命,脈搏消失就表示死亡。用藥應該快速補養腎氣,遲了就無法挽救了。經典說:「熱而感覺不到熱,是因為沒有火氣了。」吃進去的東西又排出來,也是因為沒有火氣,必須要溫補。溫補如果沒效,那很快就會死亡。(有人認為「溫補卻沒有好轉的也有,但沒有不溫補而能好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