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慎齋遺書》~ 卷三 (2)
卷三 (2)
1. 塞
塞因之法妙難傳,疏啟中間峻補兼,此理若能知得透,誰云醫道不通仙。塞治之法,甚則駭人耳目,可謂難也已!謂氣無補法,人皆慎之,殊不知下氣虛乏則中焦滯實。蓋腎為生氣之原,若先天氣乏,不能與後天胃氣相接,而喘脹生焉!故胸脅滿甚,不若疏啟於中,峻補於下,乃前賢之準繩。其功有捷徑之妙,筆不盡述,惟知脈者能悟之。
且用藥之法,輕則泛上有礙,重則降下無妨。人參隨下焦藥,亦入下焦,不可不知。
白話文:
治療「塞」的法門奧妙難以傳授,在疏通開導的同時,還必須配合強力的補益,如果能徹底理解這個道理,誰還敢說醫術不能達到神仙的境界?
治療「塞」的方法,嚴重時會讓人感到驚駭,可以說是難上加難!一般都認為氣沒有補益的方法,所以大家都很謹慎,卻不知道當下氣虛弱時,反而會導致中焦氣機堵塞。因為腎是產生氣的根源,如果先天腎氣不足,就無法與後天脾胃之氣相接,就會產生喘氣、腹脹等症狀!所以當胸脅滿悶嚴重時,不如先疏通中焦,同時加強補益下焦,這才是前代醫家的準則。這種治療方法有快速見效的奧妙,實在無法用文字全部表達,只有懂得脈象的人才能領悟其中的道理。
而且用藥的方法,藥性輕的容易浮在上面,反而會阻礙氣機,藥性重的則往下走沒有妨礙。人參搭配下焦的藥,也能進入下焦,這點必須要知道。
2. 清
清肺甘寒味最良,水金滋養此源長,如加辛燥純涼劑,便使真元氣自傷。肺為五臟華蓋,統攝諸氣,運行不息,乃至清之分,秋毫難犯。所最畏者火也,苟或心有傷感,以致肺中火動,中焦之氣必傷,而咳血嗽痰之患作矣。夫金受火制,則無健運之能,而百病生焉。藥宜甘寒滋養,使子母相生,不受火形,其氣自清,乃為良法。
辛燥純涼之劑,不宜輕用,用之稍過,則反傷其氣。必須察其脈之虛實,脈如不足,雖有痰血,亦宜溫補真元,切忌寒涼。凡衄血吐血,勢未甚者,當行從治,補中益氣湯,加麥冬、五味之類為宜。若用寒涼,理無是處。(炳章按:抄本多幹姜肉桂。)
白話文:
清肺藥物以甘涼、寒性的最為有效,可以滋養肺(水金)的源頭,使其生長。如果加入辛辣、溫燥或純寒涼的藥物,反而會傷害身體的元氣。肺是五臟的華蓋,統領全身的氣,不停地運行,所以要保持它的清淨,一點點傷害都不能有。肺最怕的是火,如果心裡有傷感,導致肺中火氣上升,就會傷到中焦的氣,進而引發咳血、咳嗽等疾病。肺(金)如果被火所剋制,就失去正常的運作能力,各種疾病就會因此產生。用藥應該以甘涼滋養為主,使肺(子)與腎(母)互相滋生,不受火氣影響,肺氣自然清澈,這才是最好的方法。
辛辣溫燥或純寒涼的藥物,不應該輕易使用,如果用量稍有過度,反而會傷害肺氣。必須仔細觀察脈象的虛實,如果脈象顯示氣血不足,即使有痰或血,也應該用溫補元氣的藥物,切忌使用寒涼藥物。凡是流鼻血或吐血,病情不嚴重時,應該採用反治法,使用補中益氣湯,再加入麥冬、五味子等藥材。如果使用寒涼藥物,則不合道理。(炳章按:抄本大多寫成乾薑、肉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