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慎齋遺書》~ 卷七 (3)
卷七 (3)
1. 陰虛
語云:陰常不足,陽常有餘。故人生受病,若先起於七情,內傷元氣,而後及於血氣,此從內而及外,陰病十居八九,陽病十居一二。若因外感先傷氣血,而後及於內者,則陽證多而陰證少矣。經云:男子十六而精通。此常度也。有未至其期,而以人為強通其精者,則四體之內,陰氣有不滿之處,異日多有難狀之證。
白話文:
俗話說:陰氣通常不足,陽氣通常有餘。因此人生發生的疾病,如果最初是由於人的七種情緒而引起,那麼就會內傷元氣,進而影響到血氣,這種情況是由內染及外,陰證佔病症的八九成,陽證佔病症的一二成。如果由於 внешние факторы Сначала это влияет на кровь и жизненную энергию, а затем поражает внутренние органы, то преобладают симптомы ян, а симптомы инь отсутствуют. В сутрах говорится: "Когда мужчине исполняется шестнадцать лет, его сущность проясняется. Это нормальный порядок вещей. Если кто-то недостаточно терпелив и не дожидается созревания своего организма, но принудительно добивается прояснения своей сущности, то во всех четырех частях его тела оказывается места, где инь-ци не восполняется, в будущем у него могут возникнуть неописуемые симптомы.
有身體常常惡寒者,蓋腎藏精而屬水,水涸不能制火,則火燔灼其陰,以致陰虛火動而惡寒,非真惡寒也。蓋火極似水,故身中悃懶,覺乎灑淅有似惡寒之狀,但日夜無度,靜而或作,動而益覺其虛,若神思少息,略得一靜,火即潛伏,遇暖而寒即解矣。
白話文:
有的人身體經常感覺寒冷,這是因為腎臟儲藏精氣,屬水,如果腎水虧虛,不能制約體內的火氣,那麼火氣就會灼燒陰分,導致陰虛火旺而出現畏寒,但這不是真正的畏寒。因為火氣很像水,所以身體會感到懶散,感覺到像灑水一樣,有類似畏寒的狀。但這種畏寒不會持續一整天,也不是固定時間發作,而是活動後會感覺更加明顯。如果能夠讓神思稍微休息一下,讓身體稍微安靜下來,火氣就會潛伏起來,遇到暖和的環境,畏寒的症狀就會解除。
若動作時發熱,靜時即止,止時手足心如火烙,或面赤、耳鳴、咽痛,斑疹隨出隨沒,或胸前、兩足內忽然作熱,有如電狀,來無常度,去亦無定,口鼻出入氣息時有焦腐之氣,寤寐不安而呻吟,唇紅舌焦而燥黑,足心似炙,氣從臍下入腹,或唇舌、小腹、兩脅如火烙,或腰痛如折,骨痿不能起床,遍體疼痛,舌本強而不能言,此少陰之脈系舌本故也。
白話文:
如果運動時感到身體發熱,但休息的時候就退掉了;退掉的時候,手腳心的溫度卻像火烤過一樣,或者臉紅、耳朵嗡嗡叫、喉嚨疼痛,皮疹一下出現,一下又消退了;或者突然覺得前胸和雙腳內側發熱,就像電流通過一樣,說來就來,說走就走,沒有規律;口鼻呼出的氣有焦味,睡不安穩,經常呻吟;嘴脣發紅、舌頭焦黑又乾燥,腳底的感覺就像被火烤過;氣從肚臍下慢慢進入腹部;或者嘴脣、舌頭、小腹和兩肋有灼熱感,或者腰痛得像要斷了,骨頭痠軟得起不了牀,全身疼痛,舌頭靠近舌根的地方硬梆梆的,說不出話來,這是因為少陰經的脈絡與舌根相連的緣故。
或耳鳴如波濤、蟬鳴、鵲噪、琴瑟之聲,或耳閉不能聽,至夜多夢,睡時驚駭不寧,魂飛魄蕩,喜暗惡明而怕見人,或妄見鼠竄蛇行、孩童前後相戲,自覺手足脫落,或頭玲珠墮下,或見有人同伴同眠,或鬢髮顯然如有人揪扯,各樣異患不一,總皆腎虛陰不足,火動變見之故也。
白話文:
或者聽到耳鳴聲像波濤、蟬叫、喜鵲叫、琴瑟的聲音,或者耳朵閉塞聽不見,到了晚上多做夢,半夜驚醒後忐忑不安,魂飛魄散,喜愛陰暗的地方討厭明亮的地方,害怕見人,或者胡亂地看見老鼠跑、蛇爬,孩子們在前面後面一起玩耍,自己感覺手腳脫落,或者頭裡鈴鐺珠子掉下來,或者看見有人跟自己一起睡覺,或者頭髮顯然地像是有人揪住拉扯,各種各樣的奇異疾病不一而足,總的都是因為腎虛陰不足,火氣旺盛,幻覺而看到的緣故。
此不可妄為痰火,遽用燥烈苦寒之藥,亦不可執丹溪之法,一例以四物湯加知、柏之類治之。夫知、柏、芩、連,泄有餘之火,用之得當,則能祛邪,而元氣自復,故有裨益;若真元不足,而亦以此用之,反瀉天真,以致大便泄瀉,飲食少進,胃氣虛而肌肉削,往往致死,不可勝計。又不可執陽旺能生陰之說,治以補中。
白話文:
這不能武斷地認為是痰火,而遽下猛烈苦寒的藥物,也不能固執丹溪的方法,一律用四物湯加上知母、柏子之類的藥物來治療。知母、柏子、黃芩、黃連,都是瀉除多餘的火氣的藥物,用得當,就能祛除邪氣,使元氣自動恢復,所以有益處。但是,如果元氣不足,卻用這種方法來治療,反而會瀉掉天真之氣,導致腹瀉、食慾不振、胃氣虛弱、肌肉消瘦,往往會致人於死,不可勝數。也不能固執陽氣旺盛,就能生陰的說法,用補中的方法來治療。
初用一、二帖,略以為中病,久泥於此,豈不謬哉!若房勞傷腎,只宜補水益元湯加減,而諸證悉愈。或有津液之陰不足而火動,發熱惡寒;又有精髓之陰不足而火動,則口乾舌燥;又有營血之陰不足而火動,遣精夢泄。《內經》言天氣不足,地氣乘之;地氣不足,天氣乘之。
白話文:
如果白天發燒,屬於陽氣不足;如果夜晚發燒,屬於陰氣不足。再者,營血衰少,會引起感冒風寒,邪氣進入陰分,導致午夜發熱。這時,應該服用四物湯,並加入一些清熱降火的中藥,才能治癒。有的人因大怒傷肝,繼而引起內動風熱,使得氣血錯亂,滯留於陰分而發熱。這時,應該疏肝補陰,清熱才能治癒。還有人因飲食驚恐,食物與邪氣結合在一起,損傷陰氣,滯留於陰分而發病。這是陰分受傷所致,發熱大多發生在夜晚,似乎是陰虛火動所致,但實際上證情並不相同。必須追根溯源,才能讓醫生不犯錯誤,病人不橫死。
晝劇則陽不足,夜劇則陰不足。又有營血衰少,感冒風寒,邪入陰分,午夜發熱,宜四物加降火清熱之味則愈。或大怒傷肝而內動風熱,致氣血錯亂,留滯陰分發熱者,宜疏肝補陰清熱則愈。有因飲食驚恐與食相挾,致傷陰氣,留滯於陰分而為患者,此陰分受傷,至夜發熱,而似乎陰虛火動,其證不同,必須窮本求源,庶幾醫無謬妄,而病無橫夭。
經云:陽火易救,陰火難扶,若真陰虛弱,藥非百劑,功非歲月,何能全愈?其他外來有餘之邪及過餐炙煿膏粱厚味,以致病熱為患者,非惟黃芩、黃連、知母、石膏之類可用,即硝、黃亦不顧矣。雖然亦可用之於壯盛,若元氣衰弱,當先補元氣,而後祛邪,如邪盛,又當攻補兼施,量其虛實而施治,斯為善矣。
補水益元湯
白話文:
醫經上說:陽氣虛弱容易補救,陰氣虛弱難以扶助,如果真正陰液虛弱,不是用幾百劑藥物,不是花幾年的時間,就能完全康復的。也有其他的外來的邪氣過多的病,以及過度飲食辛辣肥膩的食物,造成身體有熱的患者,不單可以用黃芩、黃連、知母、石膏之類的藥物,即使是硝、黃也不管用了;這雖然可用於強壯的人,如果元氣衰弱,應先補元氣,然後祛邪,如果邪氣盛,又要攻補兼施,根據虛實情況來治療,這樣纔是最好的。
熟地(四錢),生地,麥冬,當歸(各二錢),白芍,甘草(各一錢),五味(二十粒),大棗(三枚)
白話文:
-
熟地黃(40克):滋陰補血,益精填髓。
-
生地黃(20克):滋陰涼血,清熱解毒。
-
麥冬(20克):滋陰清肺,潤燥生津。
-
當歸(20克):補血活血,調經止痛。
-
白芍(10克):養血柔肝,緩中止痛。
-
甘草(10克):益氣補中,調和諸藥。
-
五味子(20粒):益氣固表,斂汗生津。
-
大棗(3枚):益氣健脾,補血養血。
熟地大補五臟之陰,安神志,健精脈而填骨髓,故用為君;生地能滋陽退熱,有益精壯神之功,同麥冬、甘草能去神中之火;歸、芍補血堅志,安魂定魄,與熟地同用,峻補真陰。此四味大補元陰之聖藥也。麥冬清心除煩退熱,同五味補元精而止渴,保金益水,勿使火邪傷肺。
白話文:
熟地黃:可以大補五臟的陰氣,安定神志,強健筋骨,充實骨髓,所以使用它作為君藥。
生地黃:可以滋陰退熱,有益於精氣神,和麥冬、甘草一起使用,可以去除心中的火氣。
當歸、芍藥:可以補血,堅定意志,安魂定魄,與熟地黃一起使用,可以使真陰強健。這四味藥都是大補元陰的聖藥。
麥冬:可以清心除煩,退熱,和五味子一起使用,可以補元精,止渴,保護金氣,增益水氣,防止火邪傷害肺臟。
若火炎傷金而喘嗽者,五味又當慎用。甘草泄心火,心藏神,能降神中之火也。若怔忡恍惚,夜臥不安,加棗仁三錢,茯神一錢。若元陰虛甚,加熟地三錢或五錢,一枚者佳。若火動而燥熱,加細辛一、二分,甘草一錢,生地一錢,童便半杯。若咳嗽減去五味,加天冬、麥冬,百合、黃柏、桔梗。
白話文:
如果心火旺盛導致喘咳,那麼五種味道就應該謹慎使用。甘草可以瀉心火,心藏神,能夠降伏心中的火。如果出現焦躁不安、恍惚,晚上睡不好覺,可以加入三錢棗仁,一錢茯苓。如果元陰虛損嚴重,可以加入三錢或五錢熟地,單片的好。如果火熱而乾燥,可以加入一、二分細辛,一錢甘草,一錢生地,半杯童尿。如果咳嗽減輕,去除五味,加入天冬、麥冬、百合、黃柏、桔梗。
若火乘心包絡,胸中痞悶,倍用熟地、甘草。若燥渴倍用麥冬、五味、熟地。若胸中有痰不舒,減熟地,去五味,加栝蔞、貝母、薑汁、竹瀝。若坐臥不安,加百合、甘草。若火動腹痛、腸鳴,去五味,加白芍、甘草。若精神短少,加熟地、棗仁。若驚惕心跳,肢體痠疼,加當歸、地黃、棗仁、甘草、茯苓。
白話文:
-
如果火氣乘上心包絡,造成胸中痞悶、不舒服,加倍使用熟地、甘草。
-
如果燥熱口渴,加倍使用麥冬、五味子、熟地。
-
如果胸中有痰,感到不順暢,減少熟地,去除五味子,增加栝蔞、貝母、薑汁、竹瀝。
-
如果坐臥不安,增加百合、甘草。
-
如果火氣引起腹痛、腸鳴,去除五味子,增加白芍、甘草。
-
如果精神不振、體力不足,增加熟地、棗仁。
-
如果驚惕心跳、肢體痠痛,增加當歸、生地黃、棗仁、甘草、茯苓。
若腰疼骨酸,加杜仲、補骨脂、生地黃。若火動飲食易消,加元參、細辛、白芍、童便。若肺募間連背心,熱如杯火,往來無常,加元參、桔梗。若熱從睪丸而起,肝火也,加柴胡以達之。若元陽不足,加人參、黃耆,厥加附子。若火乘陽精之分,夢遺加山藥、山萸肉、枸杞子、細辛、蓮花蕊,兼用六仙丹;如稟氣壯盛,可用知母者,酌而加之,使火邪無犯元陽:如尿後沸滴,二仙丹加龍骨、蓮蕊。
白話文:
-
如果腰疼骨酸,則加入杜仲、補骨脂、生地黃。
-
如果火氣大、飲食容易消化,則加入元參、細辛、白芍、童便。
-
如果肺部和背部之間有熱,熱如杯火,時常往返不定,則加入元參、桔梗。
-
如果熱從睪丸而起,是肝火所致,則加入柴胡以疏通。
-
如果元陽不足,則加入人蔘、黃芪,如果出現厥症,則加入附子。
-
如果火氣侵犯陽精,導致夢遺,則加入山藥、山萸肉、枸杞子、細辛、蓮花蕊,同時服用六仙丹;如果稟氣壯盛,可以使用知母,酌量加入,使火邪不侵犯元陽。
-
如果小便後尿滴不斷,則在二仙丹中加入龍骨、蓮蕊。
若虛火遊行無定,斑疹出沒不時,遍發紅熱,加元參、生地,壯水之主以制陽光,去五味子。若灑淅似乎惡寒,並加生甘草、童便,切不可用諸寒劑,只補其陰,則火降而寒自除矣。
白話文:
若果虛火流竄不定,斑疹出沒不定時,全身發紅發熱,增加元參、生地,增強水的力量來抑制陽光,去除五味子。若果想散發寒氣,則同時增加生甘草、童便,千萬別用寒性的藥材,單獨補陰,則火勢降低,寒氣自然消除。
若手少陰心經,素稟原弱,日間勞心傷神,夜或房欲損精,精氣怯而不能養神,以致火乘心經,患手心尾尻火熱,或往或來,心跳不靜,睡臥不安,驚懼不寧,睡至子時則醒,至天明反倦臥,舌心焦燥,兩手小指有時忽熱如電,時有時無,口鼻出入呼吸唯覺蒸蒸熱,乾燥若渴,無焦腐之氣、呻吟之聲,但筋骨蒸熱無遊行之狀,與足少陰證稍異,宜滋陰補心湯。
白話文:
如果某個人的少陰心經,一直以來都很虛弱,白天勞累或精神消耗,晚上沉溺房事,導致精力衰弱虛脫,無法養神,最終心經上火,就呈現出手掌心、尾椎發熱的病狀,有時發作,有時停止。心跳不平緩,難以入眠,就寢後容易驚醒,睡到子時就會醒來,到天亮反而想繼續睡,舌頭感到煩躁,兩手小指有時會突然感到像電擊一樣的灼熱,有時又沒有,出入氣息感覺熱烘烘的、乾燥而口渴,但沒有臭味、沒有呻吟的聲音,只是筋骨感到燥熱,沒有遊走移動的情況,與足少陰的證狀略有不同。適合使用滋陰補心湯。
熟地(三錢),當歸,官桂,麥冬,生地,杏仁(各一錢),白芍(二錢五分),甘草,茯神(各一錢),小麥(一撮),大棗(三枚)
白話文:
-
熟地(9克):滋補陰血,養精益氣。
-
當歸(3克):補血活血,調經止痛。
-
官桂(3克):溫經散寒,活血止痛。
-
麥冬(3克):養陰清肺,潤燥生津。
-
生地(3克):涼血止血,養陰清熱。
-
杏仁(3克):潤肺止咳,平喘利氣。
-
白芍(7.5克):養血調經,柔肝止痛。
-
甘草(3克):補中益氣,調和諸藥。
-
茯神(3克):寧心安神,益智健忘。
-
小麥(適量):益氣固表,養心安神。
-
大棗(3枚):補氣養血,調和營衛。
若足厥陰肝,患火眼霎時腫起,或足大趾頭循足跗內臁去內踝一寸,入腹近臍兩旁,至左乳下期門邊,有熱如蛇行,行至胸胃而散,皆肝血不足,以致虛火為患,宜滋水補肝湯。
熟地,生地,當歸(各一錢),白芍(一錢五分),甘草(一錢),柴胡,元參(各八分)
白話文:
如果足厥陰肝經,遭遇火症,眼睛忽然腫起,或者足大趾沿著足背內側的腓骨小腿,外踝一寸,進入腹部靠近肚臍兩側,到達左乳下期門穴附近,有熱氣像蛇一樣爬行,行至胸胃而消失,這些都是肝血不足,導致虛火作祟,應該服用滋陰養肝補血清熱的湯藥。
足太陰脾病,有因思慮過度以致傷神,或因飲食不節而傷脾,或因鬱怒不節而傷肝,肝木凌脾,以致火動為患,右脅熱,或足大趾端循趾內側白肉際間內踝前臁,上腹熱如電狀,或自覺手足脫落,眼見虛形,或喜食易飢,或食入反脹,並宜益陰滋補。雖有火動,不可用苦寒,宜於補陰藥中加炮薑以反佐之;或面色焦黃,肌肉不澤,神睏意懶,痰有紅筋,並宜養陰補脾湯。
白茯苓,茯神,甘草,白芍,生地(各一錢),山藥,歸身(各一錢半),熟地(三錢),大棗(二枚)
白話文:
足太陰脾經的病症,可能是因為過度思慮傷神,或是飲食不節傷脾,或是鬱怒不節傷肝,肝木剋脾,導致火氣上炎,出現右邊肋骨部位發熱的症狀。也可能在腳的大拇指尖端、沿著腳趾內側的白肉邊緣、內踝前方,一直到上腹部,感覺到熱氣像電流一樣竄動。患者可能覺得手腳像要脫落,眼前出現虛幻的景象,或者食慾很好,但容易感到飢餓,或是吃了東西反而覺得脹,這些情況都需要滋陰補脾。雖然有火氣上炎,但不能使用苦寒的藥物,應該在補陰的藥方中加入炮薑,以相反的藥性來治療;如果患者面色發黃,皮膚沒有光澤,精神萎靡,痰液帶有紅色絲線,可以使用養陰補脾湯來調理。
養陰補脾湯的藥方:白茯苓、茯神、甘草、白芍、生地(各一錢)、山藥、歸身(各一錢半)、熟地(三錢)、大棗(二枚)。
手太陰肺病,有因大棗傷肺,患背心前胸肺募間熱,咳嗽咽痛,咯血,惡寒,手大拇指循白肉際間上肩背,至胸前如火烙,宜百合固金湯。
白話文:
手太陰肺經有因大棗傷肺而得的疾病,病人在背心和前胸肺募穴之間有灼熱感,咳嗽、咽喉疼痛,咯血,畏寒,大拇指沿著白肉際向上到肩背,至胸前就像被火烙過一樣,可以用百合固金湯來治療。
熟地,生地,歸身(各三錢),白芍,甘草(各一錢),桔梗,元參(各八分),貝母,麥冬百合(各半錢),如咳嗽,初一二服加五味子(二十粒。)
白話文:
熟地黃、生地黃、當歸身(各三錢),白芍、甘草(各一錢),桔梗、元參(各八分),貝母、麥冬、百合(各半錢),如有咳嗽,最初服用一或兩劑時添加五味子(二十粒)。
若人入房、勞心太過,患經月不寐,夢寐不寧,須澄慮內觀,藥用補水寧神。或補陰而反夢遺,此神中之火已降,誠為佳兆,不必疑此而另更他藥。有病飛走狂越,似乎有餘,用諸寒而火愈熾,此神思火動而真水不足故也,當救真水,其火自降。經云:寒之不寒,是無水也,治以元參甘草湯,清其神火,俟火熱稍緩,仍以壯水益元湯主之。若耳閉咳唾呻吟,肌骸骨痿腰折,並以補元益陰湯佐桂以從。
白話文:
如果因為勞心太多、思慮重重等因素,導致入睡困難、夢多不安,就應該讓思緒澄明、向內觀照,使用中藥來補益水液、寧神安神。倘若補陰後反而出現遺精的情況,這是因為神火已經下降,是好現象,不需要因此懷疑而更換其他藥物。如果病患出現發狂、亂跑等症狀,似乎是元氣有餘,但使用寒涼藥物後,火氣反而更旺盛,這是因為神思之火旺盛,而真水不足的緣故,應該救治真水,火氣自然會下降。《黃帝內經》中說:「寒涼藥物不能起到寒涼的作用,是因為水液不足」,應該使用元參甘草湯來清降神火,等火熱稍緩和後,再使用益氣補水養元湯為主藥。如果有耳閉、咳嗽、呻吟、肌肉骨骼萎縮、腰部彎折等症狀,可以加上益氣補水益元養陰湯,並佐以桂枝一起服用。
若因風濕痰火與氣逆血滯之類,而後骨痿腰折,不在此例。
補元益陰湯
熟地(三錢),當歸,生地,棗仁(各二錢),白芍,甘草,茯神(各一錢),麥冬(一錢五分)
元參甘草湯
生地,歸身,元參,白芍,甘草(各一錢),麥冬(二錢)
白話文:
如果是因为风湿、痰火、气逆血滞等原因导致骨痿腰折,就不属于这两种汤剂的治疗范围。
益阴汤:熟地三钱,当归、生地、枣仁各二钱,白芍、甘草、茯神各一钱,麦冬一钱五分。
元參甘草汤:生地、归身、元參、白芍、甘草各一钱,麦冬二钱。
若邪陷陰分,骨蒸咳嗽,煩熱,夜作而旦愈,先用逍遙散三、四帖,後用生料四物湯加升麻、柴胡、乾葛、防風、茯苓、甘草之類以提之,切不可作陰虛治。
白話文:
如果邪氣侵犯了陰分,出現骨蒸咳嗽、煩熱、到了晚上症狀加重、到了早上症狀減輕,首先服用逍遙散三、四帖,之後服用生料四物湯,加入升麻、柴胡、乾葛、防風、茯苓、甘草等,以提振精神,切不可當成陰虛進行治療。
若素患血少,而陰血中之陰不足,不能生化,以四仙湯時時服之。有火重加甘草,或滋陰益神湯亦可。
生地,熟地,杏仁(各三錢),歸身(三錢),甘草(一錢)
白話文:
如果平時患有血少而陰血中陰不足,不能正常生化,可服用四仙湯。如果火氣較重,加甘草,或使用滋陰益神湯。
若元陰衰亦有汗,火乘陰位,精被熏蒸而出,猶炙竹而有油,切不可用參、朮、耆、桂以斂之,惟補陰則火伏而汗收矣。如陰虛被濕熏蒸而有汗,或相火吊動脾火而有汗,並宜當歸地黃湯。
白話文:
如果元陰衰弱也有汗出,是火勢侵犯陰位,精液被燻蒸而出,就像炙烤竹子而有油流出一樣。此時絕不可使用人參、白朮、黃耆、桂枝等藥物來收斂汗液,只能滋補陰液,使火勢平息,汗液才能止住。如果陰虛被濕氣燻蒸而有汗,或者相火(心火)牽動脾火而有汗,都應該服用當歸地黃湯。
若元陰衰弱,火乘營血,為漏崩、便血、溺血,宜補中加醋炒地榆、續斷、阿膠之屬以澀之;如不止,再加升麻、柴胡、防風以提之,崩漏證,熱則流通,虛則下注,故熱當清,用生料四物加梔、柏、知母、芩、連;虛則宜補,用耆、歸、參、術加澀血之藥,不已,加升麻、附子以托之;如氣血兩虛,用八珍湯加醋炒樗皮、陳棕灰以止之。如六淫七情所傷,不在此例。
白話文:
如果根本性的陰液虛弱衰敗,火氣旺盛上升侵犯營血,導致漏崩、便中帶血、尿中帶血。這時應該滋補中氣並加入炒過的烏醋地榆、續斷、阿膠等藥物來收澀止血。如果出血不止,再加入升麻、柴胡、防風等藥物來祛邪提氣。崩漏的病情,熱盛則氣血運行通暢,虛弱則氣血向下墜落,因此熱盛時應以清熱藥物為主,可以用生料四物湯加入梔子、柏子仁、知母、黃芩、黃連等藥物。虛弱時應以滋補藥物為主,可以用人參、黃耆、當歸、白朮等藥物,並加入止血的藥物,如果出血不止,再加入升麻、附子等藥物來託陽舉陷。如果氣血兩虛很嚴重,可以用八珍湯加入炒過的烏醋核桃皮、陳舊的棕櫚灰來止血。如果是六淫之邪或七情所傷引起的崩漏,不包含在這個說明的範圍內。
若人有眼角出血,槐花炒焦煎服;若有舌根出血者,用辰砂一錢,灶心土二錢,鴨子清調服。
白話文:
如果有人眼角出血,炒焦了槐花煎服;如果舌根出血,辰砂一錢,竈心土二錢,用鴨子清汁調服。
若有齒縫出血,此傷血脈也。如下唇中齒出血,此傷腎也,宜滋補藥中加生甘草、丹皮、童便以制之,不可用苦寒正治。如厚味太過,胃中積熱為患,以四物加丹皮、芩、連、柏、梔、膏之類;稟氣壯者,可以承氣湯下之。因風熱乘胃者,亦以四物加荊、防、升、芷、芩、連、梔、柏、膏之屬以清之。
白話文:
如果牙縫出血,這是傷了血脈。如果下脣中間的牙齒出血,這是傷了腎。應該在滋補藥物中加入生甘草、丹皮、童便來治療,不能用苦寒藥物直接治療。如果因飲食太過肥膩,胃中積熱引起的問題,可以用四物加上丹皮、芩、連、柏、梔這類藥物來治療。如果身體強壯的人,可以使用承氣湯來治療。如果是因風熱侵犯胃部引起的,也可以用四物加上荊、防、升、芷、芩、連、梔、柏這類藥物來治療。
若臍中出血,火逼胃氣上不得轉運,有失傳度之令,故血從胃竅出也。以四仙湯加生甘草、丹皮,佐白芷,加藕汁,柏葉汁、茅根汁治之。
白話文:
如果肚臍流血,是胃氣上蒸過於旺盛,無法轉運,是因為喪失了傳遞指令的能力,所以血液才會從胃部出口流出來。以四仙湯再加上生甘草、丹皮,以及白芷做輔助,再加上藕汁、柏葉汁、茅根汁來治療。
若七竅中出血者,留淫日久則陰血不得歸經,故從毛竅中出,須開鬱清氣涼血,如歸、芍、烏、附、木花、丹皮之類是也。如元陰虛弱,火乘陰分,以致血熱沸騰,充灌肌膚,宜滋陰降火者,須看元氣虛實,加涼血藥以治之。
白話文:
如果七竅中流血出血,是因為瘀血在體內停留太久,導致陰血無法回到經絡,所以從毛孔中溢出。這時需要疏肝理氣、清熱涼血,可以使用歸、芍、烏、附、木花、丹皮等中草藥來治療。
如果元陰虛弱,虛火上升,導致血熱沸騰,充斥在皮膚肌肉中,這時需要滋陰降火來治療。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涼血藥物時,要根據患者元氣的虛實來加減用藥。
若耳中出血,多由鬱怒所傷,干動少陰風熱,以致蒸熱沸騰,上衝清道,有升無降,致耳出血。用生地、丹皮、甘草、柴胡、防風、香附、青皮、知母、黃柏以清之。
白話文:
如果耳朵出現出血症狀,大部分都是由壓抑的憤怒所造成的,鬱怒會傷害肝臟,引起少陰肝經內部風熱,造成肝火旺盛、血氣上衝,導致耳朵出血。治療時,可以使用生地、丹皮、甘草、柴胡、防風、香附、青皮、知母、黃柏等藥材來清熱解毒,平息肝火,以緩解耳出血的症狀。
若諸失血過多,則元陰不能無損,宜以生地、丹皮、甘草降火之藥,加童便治之。
若火盛,雖隆冬多飲寒泉雪水,睡臥冷地,搖扇取冷,亦不能御。惟有峻補真陰,須用童便、甘草可以制之。
白話文:
如果失血過多,那麼體內的陰液必然會受損,應該使用生地、丹皮、甘草這些降火的藥物,並加入童便來治療。
如果火氣過旺,即使在嚴冬季節大量飲用冰冷的泉水或雪水,睡在寒冷的地面上,搖扇子讓自己感到涼快,也無法抵御這種熱氣。唯有通過強力補充真陰的方法,必須使用童便和甘草才能控制這種情況。
若勞盛風暑,患發似瘧,醫但知勞而不知有外邪內陷,誤用補藥,其邪留滯於血脈之間,隨氣升降,有如陽虛火動之狀,遊走經絡,此不可作陰虛火動治也。當用柴胡、乾葛、羌活、防風輕揚之劑,佐參、歸、芎、附之屬以導散之。蓋陰虛脈散無力,邪脈強散有力,或弦緩搏指有力是也。
白話文:
如果過度勞累再加上風熱,患病時發作的症狀很像瘧疾,醫生只知道是過度勞累,卻不知道有外邪內陷的情況,錯誤地使用補藥來治療,這種邪氣就會在經脈中停留,隨著氣的上昇和下降而遊走,好比陽氣虛衰而虛火上升的狀況,在經絡中到處移動,這種情況不能當成陰虛火動來治療。應該使用柴胡、乾葛、羌活、防風這些輕揚的藥物,輔以人參、當歸、川芎、附子等藥物來引導和散發邪氣。因為陰虛時脈搏散亂沒有力氣,外邪所致的脈搏卻強而有力,有時會出現脈搏弦緩但搏指有力的情況。
若元陰不足而泄,名曰腎泄。水穀不分,至而即去,去有常度,日夜一次,或二次,與他泄不同。經云:陰無陽不生,陽無陰不化。如泄概以參、術補之,參、術只能補脾,而不能滋腎,惟宜補陰之劑,兼以固真散,其泄自止。如挾陽氣不足而泄,不可偏執於此。
固真散
山藥,芡實,蓮肉,茯苓,等分為末。
白話文:
如果元陰不足而出現洩漏,則稱為腎洩。水穀不分,到了就離開,離開有一定的規律,晝夜一次或兩次,與其他洩漏不同。醫經中說:陰沒有陽氣就不會產生,陽沒有陰就不能轉化。一般來說,若發生洩漏的情況,可以用人參、白朮來補益,但人參、白朮只能補脾,不能滋腎,所以應該選用補陰的藥物,並配合固真散,那麼洩漏的症狀自然會停止。如果同時出現陽氣不足而洩漏的情況,則不能只專注於補陰。
若元陰受傷而患嘔吐,此由木挾相火,上乘於脾胃之間也。宜滋補元陰,抑肝制火而清脾,嘔吐自止。四物加白芍、甘草,佐茯苓、青皮之屬。
白話文:
如果元陰受到傷害而出現嘔吐,這是由於肝木挾帶心火,侵犯到脾胃之間所造成的。應該滋補元陰,抑制肝火,清利脾胃,嘔吐自然就會停止。可以使用四物湯加白芍、甘草,輔以茯苓、青皮等藥材。
若人有行房用力過度,則汗出於腎。經云:汗出於腎,逢於風則汗藏風腑,內不得入於臟腑,外不得越於肌表,客於玄府,發為腫脹,本之於腎,名曰風水。宜滋水散風,用四物加羌活、防風、柴胡、荊芥、防己之屬,不可作脾虛濕腫治之。若用參、術利水之劑,更使風邪郁陷。
白話文:
如果有人房事過度,就會傷及腎臟,導致汗液從腎臟流出。中醫經典上說:汗液從腎臟流出,遇上風就會藏在風腑中,無法進入臟腑,也無法越過肌膚表層,客於玄府,發為腫脹,根源在於腎臟,稱為「風水」。治療的方法是滋養腎水、祛風散寒,可以使用四物湯加羌活、防風、柴胡、荊芥、防己等藥物,不可當作脾虛濕腫來治療。如果使用參術利水之劑,反而會使風邪鬱陷,加重病情。
若有人暴死,良久復甦,往來不時而作,此為心火自焚,因勞心驚恐所傷,以致真神氣失守其位,亦火乘陰分也。可用四仙湯加甘草、童便。大抵無形之火易復,有形之水難扶,故真陰不足,功非歲月不能,杯水焉濟車薪之火?然元氣不足,還須補元,如河車可煮食之,甚有奇功。如人乳、牛乳,虛火之人可常服之。
白話文:
如果有人突然猝死,很久以後又醒過來,時常反覆發作,這是心火自燃,是由於勞累、驚嚇過度所造成的,以至於真正的精氣神離開了原來的位子,而且火乘虛而入佔據了陰部的部位。可以使用四仙湯加入甘草、童便治療。一般來說,看不到的火容易復發,看得見的水很難救活,所以真正的陰陽不足,如果要調理好,不是一兩年就可以的,一杯水怎麼能救活一車將要燒盡的大火呢?然而,元氣不足,還是必須補元氣,如果河車可供人食用,那就能發揮極大的功效。比如人乳、牛奶,虛火體質的人可以經常食用。
如秋石,滋陰降火,亦妙藥也。一切陰虛證,後方可選用。
當歸百合湯
白話文:
如秋石這類藥材,能夠滋養陰液、降低內火,是非常好的藥物。對於所有屬於陰虛的症狀,在治療時可以考慮使用當歸百合湯。
歸身(三錢),熟地,麥冬(各一錢半),川芎(一錢),沙參,甘草,香附,橘紅(各八分)桔梗(五分),小麥(一錢),大棗(三枚)
白話文:
歸身(10.5公克),熟地(5.25公克),麥冬(5.25公克),川芎(3.5公克),沙參(2.8公克),甘草(2.8公克),香附(2.8公克),橘紅(2.8公克),桔梗(1.75公克),小麥(3.5公克),大棗(3枚)
滋陰生脈散
麥冬(五錢),生地,歸身(各三錢),甘草,白芍(各一錢),五味子(二十粒)
補腎丸
白話文:
滋陰生脈散:
麥冬(15克),生地,當歸(各9克),甘草,白芍(各3克),五味子(20粒)
補腎丸:
黃柏(酒炒),龜板(灸),牛膝(各二兩),杜仲(一兩),五味子(五錢),乾葛(三錢)
天一丸
白話文:
-
黃柏(以酒炒過):具有清熱燥濕、瀉火除蒸的效果。
-
龜板(以火灸過):具有滋陰降火、補益肝腎的效果。
-
牛膝(用量為各二兩):具有活血通絡、利尿消腫的效果。
-
杜仲(用量為一兩):具有補腎壯陽、強筋壯骨的效果。
-
五味子(用量為五錢):具有斂肺止咳、益氣生津的效果。
-
乾葛(用量為三錢):具有涼血生津、清熱潤肺的效果。
山藥,虎骨,杞子(各二兩),歸身,白芍,生地,麥冬(各二兩),瑣陽,菟絲,補骨(各五錢),牛膝(一兩),熟地(四兩),河車(一具),蜜丸。
白話文:
山藥、虎骨、枸杞 (各二兩),當歸、白芍、生地黃、麥冬 (各二兩),川續斷、菟絲子、補骨脂 (各五錢),牛膝 (一兩),熟地黃 (四兩),鹿茸、海洋甲魚(一具),將藥材混合做成蜜丸。
益水湯
生地(四錢),歸身(二錢),丹皮(八分),甘草,百合(各一錢),童便(半杯)
壯水制陽湯
白話文:
【益水湯】
生地(四錢),歸身(二錢),丹皮(八分),甘草,百合(各一錢),童便(半杯)
【壯水制陽湯】
【益水湯】
- 生地:四錢
- 沙參:二錢
- 丹皮:八分
- 甘草:適量
- 百合:一錢
- 童便:半杯
【壯水制陽湯】
- 生地:四錢
- 歸身:二錢
- 丹皮:八分
- 甘草:適量
- 百合:一錢
- 童便:半杯
白麻骨(二錢),沙參,麥冬(各一錢),當歸(八分,有痰去之),牛膝(五分),元參(五分)山梔(五分),丹皮(五分),綠豆皮(五分),蓮心(七枚),枯芩(三分),條芩(三分),黃柏(五分),澤瀉(三分),白芍(六分),仙茅(八分),秦艽(五分)
白話文:
白麻骨二錢,沙參、麥冬各一錢,當歸八分(有痰去之),牛膝、元參、山梔、丹皮、綠豆皮、蓮心各五分,枯芩、條芩各三分,黃柏、澤瀉各五分,白芍六分,仙茅八分,秦艽五分。
若痰盛,清水三杯、竹瀝三杯浸;若火盛,水三杯、童便三杯浸;若胃弱不能食,蓮子煎水冷浸;若頭暈,水三杯、乳三杯浸。真綠豆皮、白麻骨,專用此藥,不損胃氣,乃養陰退熱之聖藥也。
白話文:
如果痰多,就用清水三杯、竹瀝三杯浸泡。如果火氣大,就用清水三杯、童便三杯浸泡。如果胃弱不能吃東西,就用蓮子煎水冷卻浸泡。如果頭暈,就用清水三杯、乳汁三杯浸泡。真的綠豆皮、白麻骨,專門用這種藥物,不損害胃氣,是滋陰退熱的聖藥。
經云:營出中焦,衛出下焦。衛不足益之以辛,營不足益之以甘,辛甘合脾胃,脾胃強,何病之有?陰氣者,靜則神藏,躁則消亡,飲食甘辛,亦養陰之道也。
白話文:
中醫經典中說:營氣從中焦運行,衛氣從下焦運行。衛氣不足,可以用辛味藥來增強它,營氣不足,可以用甘味藥來增強它,辛味和甘味結合,能益氣健脾胃,脾胃強健,哪有什麼疾病可言?人體的陰氣,安靜時,精神便能得到收藏;躁動時,精神就會耗散。飲食甘辛,也是養陰之道。
若元陰虛,病肉脫者不治。骨瘦如柴,大便溲瀉,身熱如火者不治。鼻如煙煤,唇青齒紅者不治。九竅出血者不治。咳嗽身熱,其脈細數,吐衄者不治。脈大,大便不實,兼咳嗽者不治。鼻如煙煤,唇青齒紅者不治。九竅出血者不治。肌削咳嗽咯血,脈洪數,喘急喜臥,不能轉側,面目黧黑者不治。發熱,惡冷食,煩躁及大便如羊屎者不治。
白話文:
-
如果元氣陰虛,脫肉的疾病沒法治。
-
骨瘦如柴,大便小便不正常,身體像燒燙般的熱,沒有治癒的可能性。
-
鼻子像煙煤一樣黑,嘴脣青紫,牙齒紅,不治。
-
九竅出血,不治。
-
咳嗽且身體發熱,脈搏細而數,吐衄不治。
-
脈搏大,大便稀溏,同時還咳嗽,無法治癒。
-
鼻如煙煤,脣青齒紅者不治。
-
九竅出血者不治。
-
肌肉消瘦,咳嗽咯血,脈搏洪數,氣喘急促喜歡臥牀,不能翻身,面目黧黑者不治。
-
發燒,討厭吃冷的食物,煩躁不安,大便硬如羊屎,無法治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