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慎齋遺書》~
1. 卷五
2. 古經解
3. 陽生陰長,陽殺陰藏(陰陽應象論)
陽生陰長,春夏之令也,陽殺陰藏,秋冬之令也,陰陽互為消長。春主陽,陽盛則陰生,故至夏至則六陽極而一陰生矣,至秋則陽氣漸退,此即所謂陽殺也。殺者,衰也,謂陽漸衰也。至冬則陽氣皆退藏於陰,雖藏於陰,而一陽即來復於冬至之日。故人之腎中,亦一陽潛長,而四大五臟,尚非陽王之時也。
此當以扶陽為要,不得以陰寒涼劑而害其陽之根也。冬至為一陽生,至春初則三陽漸進,故用藥亦當開導生路,以遂其生長之機,亦以扶陽為要。至夏則陽盛於外矣,又當接其真陽,而不使脫其根蒂。故五苓之用桂者,得此意也。至秋則陽漸歸陰,亦當開導其歸路,而勿使隔絕於外。
如香蘇飲、正氣散之類,得此意也。至冬仍歸於潛所,而外皆陰氣,斯時當顧內以統外,勿使失其根蒂,則有生有長,有殺有藏,而陰陽無隔絕偏害之虞矣。倘不知生,則不知扶其初;不知長,則不能補其缺;不知殺,則無以引其歸;不知藏,則無以安其根。此蓋無非以陽為本,而四時皆當相顧也。
白話文:
陽氣的產生與陰氣的增長,是春夏時節的規律;陽氣的衰退與陰氣的收藏,則是秋冬時節的規律,陰陽之間是互相消長變化的。春天屬於陽,陽氣旺盛時陰氣也隨之產生,所以到了夏至,陽氣達到極點後,陰氣就會開始萌生;到了秋天,陽氣逐漸衰退,這就是所謂的「陽殺」。所謂的「殺」,指的是衰退,也就是陽氣逐漸衰弱的意思。到了冬天,陽氣全部退藏於陰氣之中,雖然藏在陰氣裡,但一陽之氣會在冬至這天開始恢復。因此,人體的腎臟中,也有一陽之氣潛藏生長,但此時四肢五臟還不是陽氣主導的時機。
這個時候應該以扶助陽氣為要務,不能用陰寒涼性的藥物去傷害陽氣的根本。冬至是一陽氣產生的時候,到了初春,三陽之氣逐漸增強,所以用藥也應當開通引導陽氣生長的通道,使其順利生長,同樣要以扶助陽氣為要。到了夏天,陽氣在體外非常旺盛,此時也要注意維護體內的真陽,不要讓它脫離根本。所以五苓散使用桂枝,就是這個道理。到了秋天,陽氣逐漸回歸於陰氣,也應當開通引導陽氣回歸的通道,不要讓它與外界隔絕。
像是香蘇飲、正氣散這類的藥方,就是這個道理。到了冬天,陽氣仍然回歸到潛藏之處,而體外都是陰氣,這時應該注意體內以統攝體外,不要讓陽氣失去根本,這樣才能夠有生長、有收藏,陰陽之間才不會有隔絕偏廢的憂慮。假如不懂得陽氣的生發,就不知道要扶助陽氣的初始;不懂得陽氣的成長,就不能夠補充它的不足;不懂得陽氣的衰退,就無法引導它回歸;不懂得陽氣的收藏,就無法安定它的根本。這些都說明要以陽氣為根本,而且四個季節都要互相照顧到。
4. 寒氣生濁,熱氣生清(同上)
寒者,陰也,寒則堅凝,故陰為地,地至濁者也;熱者,陽也,熱則流通,故陽為天,天至清者也。是言陰濁而陽清,天清而地濁也。(張東扶曰:清字不得作好字眼解。蓋清濁既生於寒熱,在人則皆能為病也。)
白話文:
寒冷屬於陰,寒冷會使物質凝固,所以陰氣就像大地,而大地是最混濁的;熱屬於陽,熱會使物質流通,所以陽氣就像天空,而天空是最清澈的。這是在說明陰氣混濁而陽氣清澈,天空清澈而大地混濁的道理。(張東扶說:這裡的「清」字不能理解成「好」的意思。因為清澈與混濁都源於寒冷和熱,在人體身上,都可能導致疾病。)
5. 精化為氣,氣傷於味(同上)
精者,陰也;氣者,陽也。精化為氣,陽根於陰也。味者,陰也,陰盛則陽衰,耽味太過,則氣反滯而不行,故味足以傷氣。
白話文:
精,屬於陰;氣,屬於陽。精可以轉化為氣,這是因為陽氣的根源來自於陰。食物的滋味,也屬於陰。如果陰過盛,陽氣就會衰弱,過度沉溺於口腹之欲,反而會導致氣的運行停滯不順暢,因此滋味過重會傷害到氣。
6. 秋傷於濕,冬生咳嗽(同上)
土本生金,金為肺,土為脾。凡乾燥之土不能生物,泥濘之土亦不能生物。故脾土濕則不能生肺金,濕即是水氣,水氣既入,當秋日肺正旺時,尚未能為害,至冬金衰而水旺,則濕得趁其時令為害而咳生矣。蓋肺金最清,不能容邪,傷濕則金寒而咳也。
白話文:
秋天因潮濕而受傷,到了冬天就會產生咳嗽(道理同上):
土能生金,金對應的是肺,土對應的是脾。乾燥的土壤不能生長萬物,泥濘的土壤也不能。因此,脾的濕氣太重就不能滋養肺金。濕氣就是水氣,當水氣侵入體內,在秋天肺氣正旺盛的時候,還沒有顯現出危害。等到冬天,金氣衰弱而水氣旺盛時,濕邪就趁著這個時機作亂,導致咳嗽產生。因為肺金最為清淨,不能容忍邪氣,受到濕邪侵犯,就會使肺金寒冷而引發咳嗽。
7. 被髮緩形,以使志生(同上)
遇春夏之令,陽氣升而欲舒,被髮緩形者使陽升而氣舒也。故凡春夏之病,不得過用寒涼收澀之劑。春日傷風寒,宜用廣皮、蘇葉舒發中焦,而石膏不得用於春者,皆此意也。
白話文:
在春夏季節,陽氣向上升發且想要舒展,這時候披散頭髮、放鬆身體,能幫助陽氣升發、氣機舒暢。所以,春夏時節生病,不應該過度使用寒涼收斂的藥物。春天如果感受風寒,適合用廣陳皮、紫蘇葉來舒暢中焦的氣機,而石膏不宜在春天使用,都是這個道理。
8. 天明則日月不明,邪害空竅(四氣調神論)
陽為天,陰為地。清陽之氣,天之氣也,其在人身,清陽之氣,則流行於五臟六腑之空竅而無所滯凝。其所以流行於諸竅而無所滯凝者,蓋因五臟,各藏其清元真一之氣,而無侵凌僭越之患也。若五臟之氣不固,則顛倒橫溢,少火而為壯火,清陽而為濁陰。凡流行出入諸竅者,俱屬陰邪,如肺氣本應下輸諸臟,今則上逆而為害;脾氣本應上輸於肺,今則下陷而為邪;肝能疏土,今則反鬱而傷脾;水能生木,今反氾濫而浮木。一身上下流行諸空竅,無非濁陰凝結,而清陽之氣不行矣。
如天本陽,而能藏其真元清一之氣,故蒼蒼在上,惟開竅於日月,而光明普照也。若一天盡如日月之明,則日月之光,悉皆隱沒,宇宙之間,不復有流行之清氣,清氣不行,則邪濁之氣得充塞於空虛之際而為害。人身之有病,何以異是?
白話文:
陽氣代表天,陰氣代表地。清陽之氣是天的氣,在人體內,清陽之氣會運行在五臟六腑的空竅之中,不會阻塞停滯。之所以能在各個空竅中順暢運行,是因為五臟各自儲藏著清淨、純正、唯一的精氣,不會互相侵犯或超越。如果五臟的精氣不穩固,就會發生混亂,導致精氣錯亂橫溢,如同微弱的火苗變成強烈的火焰,清陽之氣轉變成濁陰之氣。凡是從空竅中流出或進入的,都屬於陰邪之氣,例如肺氣本應向下輸送到其他臟腑,現在卻向上逆行而造成危害;脾氣本應向上輸送到肺,現在卻向下陷落而成為邪氣;肝臟本來能疏導脾土,現在卻反過來鬱結而傷害脾;水本來能滋養木,現在卻氾濫而使木頭漂浮。這樣一來,全身上下運行在各空竅中的,無非是濁陰之氣凝結,而清陽之氣就無法運行了。
就像天本來是陽,能夠儲藏它真正純粹的精氣,所以顯得蒼茫高遠,只在日月處開竅,使得光明普照大地。如果天像日月一樣明亮,那麼日月的光芒就會全部隱沒,宇宙之間就沒有清氣運行了。清氣不運行,邪濁之氣就會趁著空虛之際而入侵危害。人之所以會生病,不也是這樣嗎?
9. 陽氣者閉塞,地氣者冒明(同上)
蒼天之氣清淨,故能陽升陰降,天地和諧,天健運而地順行,此時天氣下而地氣騰,天地交而成泰矣,何災患之有?若天不健,則地不順,天地間隔,陰陽不和,陽不和於陰,則陽獨亢,陰不和於陽,則陰獨凝,非復蒼天清淨流行之氣,而光明之境變為晦冥之境矣。故人身真火不行,則陽氣閉塞,而一身上下,無非陰火橫行,所謂地氣冒明也。
地氣者,陰氣也;冒明者,陰氣昏冒光明之陽分也。
白話文:
天上的氣是清澈乾淨的,所以能夠讓陽氣上升、陰氣下降,使天地和諧。天道運行剛健,地道順應天道而行,這時天氣下降而地氣上升,天地交合就會形成泰和之象,哪裡會有什麼災禍呢?如果天道不夠剛健,地道就不會順應,天地之間產生隔閡,陰陽失和。陽氣不能與陰氣協調,就會導致陽氣過於亢盛;陰氣不能與陽氣協調,就會導致陰氣過於凝滯。這就不是清澈流動的天氣了,原本光明的狀態也會變成昏暗的狀態。所以,人體內的真火不能正常運行,就會導致陽氣閉塞,全身上下都是陰火在橫行,這就是所謂的「地氣冒明」。
地氣指的就是陰氣;「冒明」的意思是陰氣昏暗不明,侵擾到光明陽氣所處的位置。
10. 闢積於夏,使人煎厥(生氣通天論)
夏令行,則陽氣盡浮於外而內虛矣。腎者,陽所藏之地也,陽氣既浮於外,則內虛而腎氣亦虛,斯時更傷勞欲,則外實內虛,上實下虛,不厥何待?煎者,上與外;厥者,內與下也。煎於上與外,便厥於內與下。治法當以納氣歸腎為要。(闢,病也。闢積,謂病之積也。煎者,心體煩熱,有若煎熬。厥者,氣逆而厥也。)
白話文:
夏天來臨時,人體的陽氣都浮散到體表,導致體內相對空虛。腎臟是陽氣儲藏的地方,當陽氣都跑到體表時,體內就空虛,腎氣也跟著虛弱。如果這時候還過度勞累或縱慾,就會造成體表陽氣旺盛,體內卻更加虛弱,上半身陽氣過盛,下半身卻虛寒,這樣怎麼可能不發生氣逆昏厥的狀況呢?所謂的「煎」,是指陽氣在上、在表;所謂的「厥」,是指陰氣在內、在下。陽氣在上表過度耗散,就會導致陰氣在內下逆亂昏厥。治療方法應該以引導陽氣回歸腎臟為重點。(「闢」是病的意思。「闢積」是指病積累而成。「煎」是指心胸煩熱,像被煎熬一樣。「厥」是指氣機逆亂而昏厥。)
11. 經脈橫解,腸澼為痔(同上)
經脈主氣,絡脈主血。肺主氣,大腸肺之表也。經脈橫解,則氣行不速;氣行不速,則肺不主令。飲食之在胃者,至大腸而不能奉肺降下之令,則大腸之氣滯矣。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結,血結氣滯於大腸,乃痔之所由生也。
白話文:
經脈主要運行氣,絡脈主要運行血。肺臟主管氣的運行,大腸是肺臟在體表相對應的臟腑。如果經脈的氣血運行不順暢,氣的運行就會變慢;氣運行慢了,肺臟就無法正常行使它主管的功能。食物在胃裡消化後,到了大腸卻不能順應肺臟下行的指令,就會導致大腸的氣機阻滯。氣的運行暢通,血的運行也會暢通;氣機阻滯,就會導致血液凝結。血液凝結和氣機阻滯在大腸,就是痔瘡產生的原因。
12. 二陽之病發心脾(陰陽別論)
二陽,陽明胃也。胃者,脾之夫也。胃病,則脾豈能獨安?脾氣行則心有所奉而血生。故心生血,脾統血,心、脾二經皆生血之原也。血者,陰也,陰生於陽,胃陽既病而無生髮之氣,則陰血所生之原病矣,焉能不及於心脾哉?
凡持真脈之臟脈者,肝至懸絕急,十八日死;心至懸絕,九日死;肺至懸絕,十二日死;腎至懸絕,七日死;脾至懸絕,四日死。(同上)
真脈之臟脈,即本臟之真脈,無胃氣者也。死日有除成數算者,有除生數算者,有除生成之數算者。蓋陰遇陰,陽遇陽,而逢受克則死也。如肝懸絕,肝之成數八,肺之成數九,八九十七,除十七而加一,至十八日則死矣。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陰也。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雖陽而為成數則陰矣,故俱以成數算。
心懸絕,地二生火,生數也,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六與二,八也,除八而加一,故九日死也。肺懸絕,金之生數四,火之成數七,四與七,十一也,除十一而加一,十二日死矣。腎懸絕,水之生數一,土之生數五,一與五、六也,除六而加一,七日死。惟有脾懸絕四日死,人不易曉,蓋土旺於四季而位於中,故脾懸絕,只逢克便死。
天三生木,木數三,除三而加一,故四日死也。
反四時者,有餘為精,不足為消。應太過,不足為精;應不足,有餘為消。(脈要精微論)
反四時者,脈氣反四時也,如下文春夏之脈瘦,秋冬之脈浮也。有餘,精氣並也,並於上則下虛,並於下則上虛,故有餘為精。不足,正不足也,故不足為消。應太過,並於上,上太過,並於下,下太過,有太過即有不足,故曰應太過,不足為精。正氣消,則邪氣旺,邪之旺由正之消也,故曰應不足,有餘為消。
太陽所謂腫腰脽痛者,正月太陽寅,寅,太陽也,正月陽氣出在上,而陰氣盛,陽未得自次也,故腫腰脽痛也。病偏虛為跛者,正月陽氣凍解,地氣而出也,所謂偏虛者,冬寒頗有不足者,故偏虛為跛也。(脈解篇)
太陽,三陽也。一陽從冬至而升,至正月寅則三陽生矣。三陽腫腰脽痛者,太陽不得遂其生髮之性,至正月寅,陽未盡發而鬱於下,故痛也。所以曰陰氣盛,陽氣未得自次者,未得其位次也。病虛為跛,蓋如陽氣,遇凍初解,雖動而未升,亦鬱於下也。跛者,太陽膀胱之脈,起於足小趾至陰之地,陽抑於至陰,故為偏跛。
跛,足不能行也。(按:本詳解六經諸病,此特太陽一經中之二耳,蓋略舉一隅以為例也。)
人肝目應之,九九竅,三百六十五,人一以觀動靜,天二以候五色,七星應以之候發,母澤五音一以候宮、商、角、徵、羽,六律有餘不足應之,二地一以候高下有餘,九野一節俞應之以候閉節。三人變,一分人候齒泄多血少,十分角之變,五分以候緩急,六分不足,三分寒關節,第九分四時,人寒溫燥濕,四時一應之,以候四反,一四方各作解。(針解篇王冰曰:此一百二十四字蠹簡爛文,義理殘缺,莫可尋究。
)
人肝開竅於目,凡九九八十一竅,六六三百六十五節,凡所以動而運者,皆肝之氣,木之性也。故一以觀動靜,在人為天一之所生,在天為水之所生,升而為火。蓋肝主動,火亦主動也,所以候五色。七星為十二月轉運之星,亦主動,故在天為火,而其動處應於七星也,以候發者,發在頭而居火之分,故在上者為應也。
母澤缺三句(三句字疑,)水為木母,水旺則木盛而發澤,五色在天,五聲在人,宮、商、角、徵、羽,變而為六律,其中有餘不足,則於音別之,故曰有餘不足,應之也。五色在天,人多見於面;五聲在地,人多見於胸喉,故下言地二也,地二以候高下有餘。九野在人,五臟六腑也,一節俞應之。
俞,背也,俞為臟腑之門戶,此又有地通乎天。蓋腹為陰,為地;背為陽,為天也,故曰應之以候關節。(「關」字是慎齋所改,原文是「閉」字。)此二也。三則在人多變動,一分以候齒,泄多則血少,十分角之變,蓋角屬木,木為肝,肝主動,動則變,故曰十分角變。可見凡病從肝而發者十之九也。
五分以候緩急者,肝為將軍之官,易急而難緩,急則病發驟而猛,緩則雖發而易制也。六分不足三分,因寒在關節也。第九分四時者,在天為四時,在人為寒、溫、燥、濕。人之寒、溫、燥、濕,即天之四時也。一應之以候相反,如天之冬而暑,暑而寒,反則病,順則安,然四方高下,九野遠近不同,又當因地而推天時人事之不同,不可一例解也。故用藥解病,一宜參之天時,又宜察之地宜,則無不解矣。
(王胥山曰:針解篇中所云「人肝目應之,九」下一百餘字,經文蠹缺,難以盡通,故古人於此節皆無註釋,蓋遵缺疑之義也。慎齋則以古聖微言,有同至寶,不可竟等於史傳之缺文,置而不論。故因其可通者而發明之,以見珍惜之至意。夫前賢於殘編蠹簡,猶視同金書玉格,一字不肯捨棄如此。
今之習業者,於《靈》、《素》古經,竟有終身未曾省視,而猶自矜其藝術之精良。籲!其所謂精良者亦可知矣!)
冬病在陰,夏病在陽,春病在陰,秋病在陽。(金匱真言論)
冬時陽藏於內,內者,陰也,能藏於陰,則無病矣。倘至冬而陽不藏,則陰為陽氣所抑,能無病乎?故曰冬病在陰。夏時陽發於外,外者,陽也,倘至夏而陽不能發,則陽為陰氣所抑,能無病乎?故曰夏病在陽。春時陽雖欲發而氣尚微,倘因七情、勞役、外感所侵,則陽亦抑於陰分而陰病矣,故曰春病在陰。秋時陽氣當漸降,苟至時而不能降,是陽氣弱也,弱則病由此而生矣,故曰秋病在陽。
白話文:
標題翻譯爲現代中文是:“當陽明胃經引發心臟和脾臟的問題(陰陽別論)”。
內容翻譯如下:
陽明胃經,就是我們通常說的胃。胃與脾相輔相成,胃若生病,脾臟怎麼可能獨自安然無恙呢?脾臟功能正常時,心臟才能得到足夠的供養,血液才能生成。因此,心臟產生血液,脾臟控制血液,心臟和脾臟這兩條經絡都是血液生成的源泉。血液屬於陰,陰由陽產生,如果胃的陽氣生病了,無法激發氣血的生成,那麼血液生成的源頭也就生病了,這怎麼可能不影響到心臟和脾臟呢?
任何掌握真實脈象的人,如果肝臟脈象異常且急促,會在十八天後死亡;心臟脈象異常,九天後死亡;肺部脈象異常,十二天後死亡;腎臟脈象異常,七天後死亡;脾臟脈象異常,四天後死亡。
真實脈象指的是本臟腑的真實脈象,缺乏胃氣的表現。計算死亡日期的方式有三種:一種是以完成數計算,一種是以生成數計算,還有一種是以完成數和生成數一起計算。這是因爲陰遇到陰,陽遇到陽,遇到剋制就會死亡。例如,肝臟脈象異常,肝的完成數是8,肺的完成數是9,8乘以9等於72,從72減去17再加1,到第十八天就會死亡。因爲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屬於陰。地四生金,天九成之,雖然天是陽,但作爲完成數就屬於陰,所以都以完成數計算。
心臟脈象異常,地二生火,這是生數,天一生水,地六成之,6加2等於8,從8減去8再加1,所以在第九天會死亡。肺部脈象異常,金的生數是4,火的完成數是7,4加7等於11,從11減去11再加1,所以在第十二天會死亡。腎臟脈象異常,水的生數是1,土的生數是5,1加5等於6,從6減去6再加1,所以在第七天會死亡。只有脾臟脈象異常四天後會死亡,人們不容易理解,因爲土在四季中旺盛並位於中央,所以脾臟脈象異常,只要遇到剋制就會立即死亡。
天三生木,木的數字是3,從3減去3再加1,所以在第四天會死亡。
如果身體狀況與季節相反,過多則爲精氣旺盛,不足則爲消耗。如果超過應有的程度,不足則爲精氣旺盛;如果低於應有的程度,過多則爲消耗。
“太陽所謂的腰部和臀部疼痛”,是指在正月,太陽位於寅位。寅代表太陽,正月陽氣開始上升,但陰氣仍然很旺盛,陽氣尚未能完全發揮其作用,所以會出現腰部和臀部的疼痛。如果疾病表現爲一側虛弱導致跛腳,是因爲在正月,陽氣開始解凍,地氣開始上升。所謂的一側虛弱,指的是冬季寒冷導致的不足,所以會出現一側虛弱導致跛腳。
太陽經脈,也就是三陽經脈。從冬至開始上升,到了正月寅時,三陽經脈開始活躍。三陽經脈引發腰部和臀部疼痛的原因是,太陽經脈無法順利發揮其生長的特性。到了正月寅時,陽氣尚未完全散發而在下方鬱積,因此會產生疼痛。之所以說陰氣旺盛,陽氣未能按照自然順序發展,是因爲陽氣未能達到應有的位置和次序。疾病表現爲一側虛弱導致跛腳,就像陽氣在解凍初期,雖然開始活動但並未完全升起,同樣在下方鬱積。跛腳的情況,是因爲太陽膀胱經脈起始於足部小指的至陰部位,陽氣被抑制在至陰處,所以會出現一側跛腳。
跛腳意味着足部無法正常行走。
人的肝臟與眼睛相應,人體有81個孔竅,365個關節,所有這些能夠活動的部分,都受到肝臟的支配,體現了木的特性。因此,我們可以從觀察人的動與靜來了解肝臟的狀態。在人體中,這對應於天一所產生的水,而在自然界中,則是由水生成的。它會上升成爲火,因爲肝臟主動力,火也主動力,所以可以用來觀察面色的變化。七星是十二個月份運轉的星體,也具有主動性,所以在自然界中它們與火相關聯,而在人體中,它們的運動狀態應與七星相呼應,用於觀察頭髮的生長,因爲頭髮位於頭部,處於火的區域,所以位於上方的是相應的部位。
水是木的母親,水旺盛時木也會茂盛,頭髮光澤。五色在天,五聲在人,宮、商、角、徵、羽,變化成爲六律,其中的過剩或不足,可以通過聲音來辨別,因此稱爲過剩或不足的響應。五色在天,人多在臉上看到;五聲在地,人多在胸喉聽到,所以下面說地二,地二用來觀察高低的過剩。九野在人體內,指五臟六腑,一個節俞與之相應。
俞,指的是背部,俞是臟腑的門戶,這表明人體內部與天地之間存在聯繫。腹部屬於陰,相當於地;背部屬於陽,相當於天,所以說是與關節點相應。這涉及兩個方面。第三點是關於人體的多變性,一方面用來觀察牙齒,泄瀉多則血少,十分角的變化,因爲角屬木,木與肝相應,肝主動力,動力變化,所以稱十分角變化。可以看出,大多數疾病都是從肝開始發作的。
五分用來觀察緩急,肝如同將軍,容易急躁難以平緩,急則病情突然且猛烈,緩則即使發病也容易控制。六分不足,三分因爲寒在關節。第九分關於四時,在自然界中是四時,在人體中是寒、溫、燥、溼。人體的寒、溫、燥、溼,即爲自然界中的四時。應根據四時來觀察相反的情況,比如冬天炎熱,夏天寒冷,反常則疾病,順應則平安。然而,不同的地方和高度,以及九野的距離不同,應當根據地點推斷天時和人事的不同,不能一概而論。因此,在用藥治療疾病時,應該考慮到天時的因素,同時也應該觀察地利,這樣就沒有不解決的問題了。
冬天的疾病發生在陰分,夏天的疾病發生在陽分,春天的疾病發生在陰分,秋天的疾病發生在陽分。
冬天時,陽氣藏於體內,內即陰。如果陽氣能夠藏於陰分,則不會生病。但如果在冬天陽氣不藏,陰氣被陽氣壓制,怎能不生病呢?所以說冬天的疾病發生在陰分。夏天時,陽氣發散於體表,體表即陽。如果在夏天陽氣不能發散,陽氣被陰氣壓制,怎能不生病呢?所以說夏天的疾病發生在陽分。春天時,陽氣雖想發散但力量尚弱,如果受到情緒波動、勞累或外感的影響,陽氣也會被陰氣壓制,從而出現陰分的疾病,所以說春天的疾病發生在陰分。秋天時,陽氣應當逐漸下降,如果到了這個時節陽氣卻不能下降,說明陽氣衰弱,衰弱則疾病由此而生,所以說秋天的疾病發生在陽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