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之千

《周慎齋遺書》~ 卷二 (2)

回本書目錄

卷二 (2)

1. 望色切脈

脾為濕土,而得沖和之氣,舒徐不迫者,土之象也。故其脈緩緩而有輕順和柔溫厚之氣者,胃陽之氣足於中也。腎主水,水性下而不升,故有沉實下凝之象者,腎之脈也,沉中而有澄靜收斂之氣者,胃陽之氣納於中也。肺主金,金性潤,潤而有堅凝光明外現之象,故其氣多浮,而輕浮中有潤澤輕揚之氣者,胃陽之充實也。蓋五臟皆陰,非胃陽實之,則生意衰落。

胃陽者,五穀之氣,所以培養乎先天之真陽,而為一身四大五臟之生意者也。要乎哉!胃陽之關乎人命也。倘肝之胃陽不足,則肝氣虛,虛則邪氣湊之,除六氣之外,別有五入,如心邪入則脈兼洪,洪則為木火俱焚之證,肺邪入則脈兼浮毛,其證多鬱悶,蓋肺主氣,郁乎中而不下行也。脾邪入則脈兼緩,其證多痰鬱胸滿之候,蓋濕入而成熱也,多氣塞於咽喉。

腎邪入則脈兼沉石,其證多腰重脅痛,蓋腎主水,水入而成寒鬱也。其自為病,則為血虛火焚之類,此肝之陽氣不足,當知其病而別之也。(陽氣即胃陽之氣也。)其五臟皆可以類推,知乎此則知補瀉之道矣。如心之陽氣不足,而或肝邪入之,則補心而瀉肝。脾邪入之,則瀉濕而寧心。

肺邪入之,則理氣而涼血。腎邪入之,則納氣而溫心。蓋腎主水主寒,故用溫。肺主氣,氣鬱則為火,故用涼。脾主濕,故逐濕而心寧,如茯苓補心湯之類也。但吾所言,乃一隅也,可即是而反之。總之,治病以回陽為本,乃要法也。但當別其虛實,在何臟何腑何經何絡而已。

(張東扶曰:回陽者,回胃陽也。何臟無胃陽則治何臟,即上所言心之脾胃虛,肺之脾胃虛,肝之脾胃虛,腎之脾胃虛,脾胃之脾胃虛,因其虛而調理之,即治病必先脾胃之說也。今人講回陽,惟知以桂附熱毒之品一概施治,是徒知藥之陽而不知人身五臟之陽也,豈先生之所謂回陽哉!)

脈之關節處,只在分理陰陽,然須九等分別,方能不差。如寸部中仍分上、中、下,三部中仍分浮、中、沉三候。如上之上,心也,浮也。心有通經處。則脾與胃,上之中也,浮而稍沉者也。腎肝,上之下也,此其最沉者也。其詳難盡,大約識得陰陽內外上下分屬,便可悟入。

脈法無如《內經》上在上,中在中,下在下,為一定。故因體而類推,如心肺居寸,居上浮也,則凡浮者,皆其氣也,皆其用也。

脈者,非血非氣,乃人之神也。神者,精、氣、血三者之流行也。若人外無疾病,而脈見枯寂,神先去矣。若外感病而脈見枯寂,此因神死而外感來也,不死何待?若內傷病而脈見枯寂,此因病而神少,非神少而病也,故可救。若內傷飲食寒暖,脈見枯寂,亦不救。若因思慮所致,即不妨,蓋思慮傷神,非本原精氣血有枯寂而見此脈也,能處處調神則生矣。

白話文:

脾臟屬於濕土,它的氣息應該是平和舒緩的,不急不躁,這才是脾土的正常狀態。所以,如果脈象呈現緩慢柔和、輕輕順暢且溫潤厚實的感覺,就代表胃的陽氣充足。腎臟主導水液,水的特性是向下流動而不是向上升,所以腎脈會有沉重而凝結的感覺,脈象沉在下面且有澄清寧靜、收斂的氣息,表示胃的陽氣已經被腎納藏。肺臟屬金,金的特性是潤澤,潤澤之中又帶有堅固、明亮外顯的樣子。所以肺的氣息多偏向上浮,但輕浮之中又帶有潤澤輕揚的感覺,這代表胃的陽氣是充足的。五臟都屬於陰性,如果沒有胃陽的支持,生命力就會衰退。

胃陽是五穀精華所化生的氣,它能夠培養先天的真陽之氣,並且是全身四大、五臟生機的根本。胃陽對人體生命的重要性實在是太重要了!如果肝的胃陽不足,就會導致肝氣虛弱,虛弱時邪氣就會入侵。除了六種外來的邪氣之外,還有五種內在的邪氣會產生。例如,心邪入侵時,脈象會呈現洪大的樣子,這表示體內木火一起燃燒;肺邪入侵時,脈象會呈現浮而帶毛的感覺,患者常常會感到鬱悶,因為肺主氣,氣鬱結在胸中而無法向下運行。脾邪入侵時,脈象會呈現緩慢的樣子,患者常常會有痰液鬱積、胸悶的症狀,這是因為濕氣進入體內而轉變成熱,多半會感到咽喉阻塞。

腎邪入侵時,脈象會呈現沉重堅硬的感覺,患者常常會有腰部沉重、脅肋疼痛的症狀,這是因為腎主水,水進入體內而形成寒氣鬱結。如果這些疾病本身就是因陽氣不足而引發的,就會出現血虛火旺等情況,這是肝陽不足造成的,要分辨清楚並加以區別。(這裡指的陽氣就是胃陽之氣。)五臟的情況都可以依此類推,理解這個道理就能知道如何補虛瀉實。例如,心陽不足,又受到肝邪入侵,就應該補心氣並瀉肝氣;受到脾邪入侵,就應該祛濕並安定心神;受到肺邪入侵,就應該調理氣機並清涼血液;受到腎邪入侵,就應該納氣並溫補心陽。因為腎主水,也主寒,所以要用溫補的方法;肺主氣,氣鬱結就會化為火,所以要用清涼的方法;脾主濕,所以要祛濕才能使心神安定,例如茯苓補心湯之類的藥方。但是,我所說的只是一個方面,可以從這個方向延伸思考。總之,治療疾病要以恢復陽氣為根本,這才是最重要的原則。但要注意區分虛實,判斷問題出在哪個臟腑、經絡。

(張東扶說:這裡說的恢復陽氣,是指恢復胃的陽氣。哪個臟腑的胃陽虛弱就治療哪個臟腑,就像上面說的心、脾、肺、肝、腎的脾胃虛弱,針對其虛弱的情況進行調理,這就是治療疾病必須先調理脾胃的說法。現在的人講究恢復陽氣,只知道用桂附等熱性有毒的藥物來一概治療,這是只知道藥物的陽氣,卻不知道人體五臟的陽氣,這哪裡是先生所說的恢復陽氣呢!)

把脈的關鍵在於分辨陰陽,但必須細分成九個層次才能準確判斷。例如,寸脈的部位要再細分成上、中、下三部分,而每一部分又要再分成浮、中、沉三種脈象。寸脈的上部代表心,脈象是浮的,心有它所通應的經絡;寸脈的中部代表脾和胃,脈象是浮而稍微沉一點的;寸脈的下部代表腎和肝,脈象是最沉的。這些細節很難完全說清楚,但只要能夠理解陰陽、內外、上下的歸屬,就能夠領悟其中的道理。

脈法以《內經》所說的「上在上,中在中,下在下」為準則,這是固定的。因此要依照這個原則來類推,例如心肺位於寸脈,屬於上部且脈象是浮的,那麼凡是浮的脈象,都代表心肺的氣,都是心肺的功能表現。

脈並非單純的血液或氣,而是人體的神氣。神氣是精、氣、血三者循環流動的表現。如果一個人沒有任何外在疾病,但脈象卻呈現枯槁寂靜的狀態,這表示神氣已經衰退。如果是外感疾病導致脈象枯槁寂靜,這是因為神氣衰竭,外感病邪才得以入侵,不治療就可能會死亡。如果是內傷疾病導致脈象枯槁寂靜,這是因為疾病導致神氣虛少,並非神氣虛少才導致疾病,這種情況還有機會救治。但如果是因為飲食不當或寒暖失調導致脈象枯槁寂靜,那就很難救治。如果是因為思慮過度導致脈象枯槁寂靜,則不必太擔心,因為思慮只是損傷神氣,並非根本的精、氣、血有問題,只要能夠調理神氣就能恢復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