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之千

《周慎齋遺書》~ 卷四 (1)

回本書目錄

卷四 (1)

1. 用藥權衡

用藥如用兵,醫之有方法,如兵之有軍法也。醫用藥而無準繩,猶將之用兵而無紀律也。凡用藥須擇一味為主帥,其餘分佐使而驅用之。治上必達下,下病必升舉,法固然也。若治病無法,雖輕病亦不宜措手。如有邪固宜攻邪,攻邪而邪不退者,因正氣虛,不能勝邪故也。必要扶正為主,正氣足,邪自然不能藏匿,求路而出矣。

白話文:

用藥之道就像用兵之道,醫學也有方法,如同軍隊有軍法一樣。醫生在用藥時,如果沒有準則,就如同將領在用兵時沒有紀律一樣。凡是使用藥物,必須選擇一味藥物為主藥,其他的藥物作為輔佐,並驅使它們。治療上病必須達到下病,下病必須上升到上,這是一個固定的法則。如果治療疾病沒有方法,即使是輕微的疾病,也不宜輕舉妄動。如果有邪氣,當然應該攻邪,攻邪而邪氣不退,那是因為正氣虛弱,不能戰勝邪氣的緣故。在這種情況下,必須以扶正為主,正氣充足,邪氣自然不能藏匿,就會自行求路而出了。

然又必順其開窾。令邪得有出路,而其出無難矣。如補中益氣湯,加羌活防風,頭痛加川芎蔓荊子,使邪從汗散。若自汗表虛,邪因虛入,補中正法,無如緩治最宜,或補中,或保元,加桂枝白芍,因表虛也。故正氣未虛,邪氣獨盛,邪在於表,當卻邪而存正,作傷寒治之,若病久則不可用此法。

白話文:

此外,還必須順應其病邪的出入,讓邪氣有出路,那麼邪氣的排出就不會困難了。例如補中益氣湯,若頭痛,加羌活、防風;加川芎、蔓荊子,讓邪氣從汗液中排出。如果自汗表虛,邪氣因表虛而入侵,補中正法,最適合緩慢治療,可以使用補中或保元,加上桂枝和白芍,都是表虛的佐證。因此,當正氣未虛,邪氣獨盛,邪氣在表時,應當驅除邪氣而保存正氣,採用治療傷寒的方法,如果病情久治不愈,就不能用此法。

寒熱往來,仲景用小柴胡湯黃芩清肺,柴胡行表,半夏豁痰,甘草和中是矣。又用人參者何?為肺虛也。內熱見渴,病在上焦,加麥冬、乾葛。熱而不渴,是未達也,加豬苓木通

白話文:

寒熱交替,張仲景用小柴胡湯,是利用黃芩清肺、柴胡疏通外表、半夏化痰、甘草調和中氣。為什麼又加入人參呢?這是因為肺氣虛弱的緣故。若是內熱出現口渴,病症在上焦,則再加入麥冬和乾葛。如果有熱但沒有口渴,表示病症還沒有到達上焦,則再加入豬苓和木通。

五苓散,散表之裡藥,白朮茯苓各一錢五分,豬苓、澤瀉各二錢,四味是矣,又用肉桂者何?是暑熱之藥,能行表裡,熱飲通表,水調達下,煩渴飲水過多,水入則吐,心中痰濕在內,即當利之。五苓用肉桂,補中用升麻,當知其為引使通達之妙也。潮熱,病在上焦,宜表;病在中焦,宜理;病在下焦,宜升不宜降,宜緩不宜急。

白話文:

五種東西合成的散,用來改善外在的疾病,使用以下藥材:白術、甘露、豬尿、澤漆等,共四種,那為什麼另外加肉桂,因為這是治療熱病的藥物,可以治療,通過讓熱度隨著水液一起由體內排出,治療多喝到水,水一喝太多就吐,體內熱量太高會造成呼吸道的疾病,這時需要改善它。五種東西合成的散加上肉桂,用來改善中間的疾病,使用升麻,需要知道它是如何讓藥物在體內穿透的。潮熱,是上焦疾病,需要改善;如果在中焦,需要思考治療;如果在小焦,需要向上、不能往下;需要慢一點,不急,以緩解病情。

使血氣歸於中道,斯無偏勝之患。

諸藥方有用氣留味者,有用味留氣者。如補中益氣湯,用之入陽分以補氣,黃耆當歸氣厚者,宜重用,人參、白朮味厚者,次之,升麻、柴胡升散,陳皮破滯,俱於氣不利,用之宜最少,故味先而氣後,後至者成功,是為用味留氣。用之入陰分以補血,人參、白朮味厚者,宜重用,黃耆、當歸氣厚者,次之,升麻、柴胡提氣,陳皮行氣,俱於血有益,用之不妨多。(張東扶曰:提氣所以有益於血者,陽生則陰長也。

白話文:

各種藥方中有些是靠氣來留住藥味,有些是靠藥味來留住氣。例如補中益氣湯,用來補充陽氣,其中黃耆、當歸是氣味濃厚的藥物,應重點使用,人參、白朮是味道濃厚的藥物,其次使用,升麻、柴胡是升散藥物,陳皮是破除積滯的藥物,這些藥物都對氣不利,因此應最少使用,所以先讓藥味發揮作用,然後再讓藥氣發揮作用,後發揮作用的藥物才能收到成功之效,這就是所謂的「用味留氣」。用來補充陰血,人參、白朮是味道濃厚的藥物,應重點使用,黃耆、當歸是氣味濃厚的藥物,其次使用,升麻、柴胡是升提氣的藥物,陳皮是運行氣的藥物,這些藥物都對血有益,因此可以使用較多。(張東扶說:升提氣所以對血有益,是因為陽生則陰長。)

行氣所以有益於血者,氣行則血生也。)故氣先味後,後至者成功,是為用氣留味。自余諸方,大約仿此而已。補中益氣湯,升麻、柴胡升提走表,黃耆、陳皮氣藥,余皆血藥。

白話文:

行氣所以有益於血,是因為氣運行則血生。所以氣先味後,後到的人成功,這是利用氣留住味道。其餘的其他方劑,大體上都是仿照這個原理。補中益氣湯,升麻、柴胡升提走表,黃耆、陳皮氣藥,其餘都是血藥。

凡服溫補藥,調理莫過於參苓白朮散;服大熱藥,調理莫過於八珍散

白話文:

在服用溫補藥時,調節身體的最佳藥方是參苓白朮散;在服用大熱藥時,調節身體的最佳藥方是八珍散。

凡病先用熱藥太過,現出熱證,用清涼和解,二三劑即愈。用寒涼太過,現出寒證,用溫中理脾,三五劑即愈。

上通,益氣湯。下達,六味丸。

如用補中益氣湯,汗少肺氣不開,重用黃耆;汗多里氣不守,重用人參;熱不退,重用甘草;臍以下無汗,加黃柏三分;渾身拘急作脹,加羌活、防風;不拘急,但作痛,宜用附子

白話文:

如果用補中益氣湯,出汗少肺氣不開暢,應加重使用黃耆;出汗多卻無法固守裡氣,應加重使用人參;發熱沒有消退,應加重使用甘草;肚臍以下沒有汗,可以加入三份黃柏;全身緊繃拘急並脹痛,可以加入羌活和防風;拘急不嚴重的,但有疼痛的症狀,應該使用附子。

保元湯、益氣湯、歸脾湯,用木香同煎,令其氣味浸入,則能助參耆成功,是謂補正卻邪。四君、十全大補用木香,但以湯磨,沖和藥內,不入藥器同煎,令其氣味不散,則能行參耆之滯,是謂去邪存正。

白話文:

例如保元湯、益氣湯、歸脾湯,在煎藥時加入木香,讓木香的氣味浸入藥湯中,這樣可以幫助人參和黃耆的藥效發揮,這就是「補正卻邪」的方法。四君、十全大補這類湯劑,在煎藥時加入木香,但只用湯藥磨碎,加入藥湯中,不要和藥材一起煎煮,以免木香的氣味散發掉,這樣可以去除人參和黃耆的滯氣,這就是「去邪存正」的方法。

乾薑不得用蓮肉,一清一溫,則溫者力減,不能見功。

暑月用滋陰藥,必用燥藥調理,用燥藥,必用滋陰藥調理。

胃有邪火,宜養不宜燥,胃無邪火,宜燥不宜養。養者,養胃陰也。(張東扶曰:此二語殊不然,脾宜燥,胃不宜燥,不必定有火也。經云:胃為多氣多血之海,燥則氣增而血耗矣,故胃之治法始終宜養,不可偏言燥也。王胥山曰:謂胃無邪火,宜燥不宜養,若以胃家有停飲者當之,此理亦是,未可駁其非也。

白話文:

如果胃部有虛火,應該滋養胃陰;如果胃部沒有虛火,也應該溫補脾胃。

張東扶說:這兩句話不太對,脾胃應該溫補,但胃部不一定需要溫補,也不一定要有虛火。經典說:胃是氣血的海洋,如果溫補過度,氣血就會增多。因此,治療胃病的方法應該是溫補,而不是過度溫補。

王胥山說:如果胃部沒有虛火,應該溫補而不應該滋養,如果胃部有積水,也應該溫補而不應該滋養,這個道理也是正確的,不能駁斥它的錯誤。

學者看書,須有圓通之法,自然四通八方,路路皆達矣。)表裡不清,但用補中益氣湯。病久不愈,但宜八珍。若附子必無熱證方可用;乾薑、肉桂,必是寒證方可用;血凝氣滯,表上焦熱,升陽散火,補中益氣,調理莫過於參苓白朮散;散火調理,莫宜於八珍。補中益氣,加附子合和中散,內傷盡矣。

白話文:

(研究中醫的)學者看書,一定要掌握靈活變通的方法,這樣才能在四面八方、各種道路中都能通達前進。)如果辯不清表裡虛實,乾脆就用補中益氣湯。病症長期不好轉,就只適合用八珍湯。如果是用附子,肯定沒有熱證的證狀才能使用;如果是用乾薑、肉桂,肯定是有寒證的證狀才能使用;如果是血凝氣滯,表在心肺以上有熱證,就要升陽散火,再用補中益氣湯,調補身體的首選是參苓白朮散;如果要散火調理,首選八珍湯。使用補中益氣湯,加入附子並配合合和中散,就可以治療好內傷的全部症狀。

十全大補合二陳湯,脾胃盡矣。

凡有濕熱在上焦者,用茯神遠志,能使濁氣下降;在中焦用之,能使清氣上升。

白話文:

凡是具有濕熱在中焦以上的,使用茯神、遠志,能夠使濁氣向下降;在中焦使用的,能夠使清氣向上升。

參苓白朮散,大人小兒俱宜之藥。用砂仁,所以行滯燥濕,不可無也。

白話文:

參苓白朮散,大人、小孩都適合服用。使用砂仁,所以能排除體內的積滯和濕氣,不可或缺。

其人素見陰脈,服補藥不合者,以其陰中之陽虛也。宜補陰中之陽,用八味地黃丸。但見脈數,是為細數,細數者不治。

白話文:

此人原先看到陰脈,服補藥不相宜的人,是因為其陰中的陽氣虛弱所致。應補陰中的陽氣,服用八味地黃丸。但只能看到脈博頻數,屬於細數,細數的人不能治癒。

其人素見陽脈,服熱藥不得者,以其陽中之陰虛也。宜補陽中之陰,用補中益氣湯。倘脈見數,是為弦數,弦數者無妨。

白話文:

這個人一向陽脈出現,服用熱性藥物不見效,這是因為他的陽中之陰虛。應當用補中益氣湯來補陽中之陰。倘若脈搏出現數,是弦數,弦數脈沒有妨礙。

人參、黃耆、甘草,退熱之聖藥也。不有細辛,其何能使腎水之上升?不有乾薑、肉桂,其何能使邪熱之發越也?(王胥山曰:此為治虛邪、寒邪者言,與治實邪,熱邪迥異。)

白話文:

人參、黃耆、甘草,是退熱的聖藥。沒有細辛,怎麼能使腎水上升?沒有乾薑、肉桂,怎麼能使邪熱發散呢?(王胥山說:這句話是針對虛弱、寒冷的人說的,與治療實邪、熱邪的藥物截然不同。)

肺氣宜斂,有不可斂者,痛不可斂,脹不可斂,渾身腫脹,俱不可斂。有不可開者,嘈雜不可開。如治消中,不宜蓮子之類。

白話文:

肺氣應該收斂,但有些情況下,肺氣不能收斂。疼痛時不能收斂,脹氣時不能收斂,全身腫脹時,都不能收斂。有些情況下,肺氣不應該宣洩,嘈雜時不能宣洩。例如在治療中焦脾胃病症時,不適合用蓮子之類的食材。

上焦血虛,當歸、肉桂多用,白朮少用。中焦白朮多用,血燥則與歸身並用。下焦血虛,用熟地、肉桂,湧泉火起用黃柏。

白話文:

上焦血虛:使用當歸、肉桂較多,白朮用量較少。

中焦:使用白朮較多,當血燥時會與歸身一起使用。

下焦血虛:使用熟地、肉桂,湧泉穴火氣旺盛時使用黃柏。

四君加用木香,治滯氣在胸中。四物加用沉香,治動氣在臍下。若氣虛不用木香,用黃耆,血虛不用沉香,用肉桂。

白話文:

將四君子湯加入木香,可以治療胸中的氣血凝滯。將四物湯加入沉香,可以治療臍下的氣血運行不暢。如果氣虛,就不使用木香,而是使用黃耆;如果血虛,就不使用沉香,而是使用肉桂。

補脾兼補腎。如腹痛腹鳴,脾土虛寒可知。而或腎亦虛寒,倘專一補脾,未免有土剋水之患,故用藥有兼施焉。山藥、白茯苓、乾薑所以補腎者也,而補骨脂、大茴香、肉桂、杞子、熟地,則補脾之中,兼以補腎矣。所謂補脾兼補腎者如此。

白話文:

脾虛就補脾,並同時兼補腎。如果腹痛腹鳴,就可以判斷脾胃虛寒,但有可能腎也虛寒,如果只單純補脾,就有可能出現土克水的問題,所以用藥時要兼顧兩者。山藥、白茯苓和乾薑是補腎的,而補骨脂、大茴香、肉桂、枸杞和熟地,則是在補脾的同時,兼顧補腎。這就是所謂的補脾兼補腎。

補腎兼補脾。如小腹脹滿,腎氣虛寒可知。而或脾亦虛寒,倘專一補腎,未免有水來侮土之患,故用藥有概舉焉。補骨脂、肉蓯蓉、大茴香、肉桂,所以溫腎者也,而乾薑則溫腎兼溫脾矣。所謂補腎兼補脾者以此。

白話文:

補腎的同時也要補脾。如果小腹脹滿,可以知道腎氣虛寒。但如果脾氣虛寒,只補腎的話會導致水液過多而侵犯脾土,因此用藥時要將補腎兼補脾一併考慮在內。補骨脂、肉蓯蓉、大茴香、肉桂能溫補腎陽,而乾薑既能溫腎也能溫脾。這就是所謂的補腎兼補脾。

補脾兼補腎,不宜用白朮。補腎兼補脾,不宜用熟地。又二治法俱不用小茴,恐其行腎氣也。(錢登谷曰:久泄則術反不宜,以其燥健,能滲土中真氣也。故脾病久者,必兼補腎,若脾中有濕,又不可拘此。)

白話文:

如果要補脾兼補腎,就不宜使用白朮。如果要補腎兼補脾,就不宜使用熟地。另外,這兩種治療方法都不宜使用小茴香,因為小茴香可能會導致腎氣運行不暢。(錢登谷說:腹瀉時間較長的話,就不宜使用白朮,白朮具有燥熱健脾的功效,可能會損耗脾胃中的真氣。因此,脾臟疾病時間較長的人,必須同時補腎,如果脾臟中有濕氣,則不能拘泥於此。)

凡嘈雜,脾陰不足,山藥宜多用;火旺,甘草宜多用;大便艱,血燥,當歸宜多用;心不寧,蓮心,苡仁宜多用。忌生熟地,脾惡血藥故也。

白話文:

  1. 嘈雜:消化不良、嘔吐、胃酸過多、胃痛等症狀。
  • 脾陰不足:脾臟功能虛弱,導致水濕運化失常。
  • 山藥:補益脾胃,健脾養陰。
  1. 火旺:體內熱盛,常伴有口乾舌燥、心煩意亂、失眠等症狀。
  • 甘草:清熱解毒,益氣補脾。
  1. 大便艱:排便困難,常伴有腹脹、腹痛等症狀。
  • 血燥:血液燥熱,導致大腸傳導失常。
  • 當歸:補血活血,潤腸通便。
  1. 心不寧:心神不寧,常伴有失眠、多夢、健忘等症狀。
  • 蓮心:清心安神,養心益智。
  • 苡仁:清熱祛濕,益氣養陰。
  1. 忌生熟地:生地黃和熟地黃不宜同時服用。
  • 脾惡血藥:脾臟不喜血藥,容易導致脾胃運化失常。

陽虛下陷,填入命門,上無氣以養而枯槁,大升大舉,使氣上歸於肺,皮毛遂潤澤。蓋陽不可下陷,下陷則陽為火而陰氣絕矣。陽升則肺氣下滋,氣歸於肺,澤及皮毛矣。

白話文:

陽氣虛弱而下陷,進入命門,上面沒有氣來滋養而枯竭,於是採用大升大舉的方法,使氣上升歸於肺,皮毛於是潤澤。蓋陽氣不可以下陷,下陷則陽氣變成火氣,而陰氣就斷絕了。陽氣上升則肺氣往下滋潤,氣歸於肺,然後澤及皮毛了。

調理脾胃,有治理、調和、養補之不同。用山楂、神麯、麥冬等藥謂之治。用消克之藥,以攻其病,是治賊邪也,故云治。用四君子湯謂之理,是清理之也,故云理。用參苓白朮散加益智謂之調,此藥能上能下能中,故云調。用四君子湯,寒加乾薑,熱加川連,謂之和,有熱去熱,有寒去寒,故云和。

白話文:

調理脾胃,有治理、調和、養補的不同。

用山楂、神曲、麥冬等藥,是治療脾胃病的。用消克的藥物,以去除病邪,這是治療賊邪的,所以稱為治。

用四君子湯,是調整脾胃功能的,這是清理脾胃的,所以稱為理。

用參苓白朮散加益智,是調和脾胃功能的,這種藥物能夠上、下、中三焦功能,所以稱為調。

用四君子湯,寒證加乾薑,熱證加川連,是調和脾胃陰陽的,有熱去熱,有寒去寒,所以稱為和。

四君子湯等分用之謂之養,等分均平,不攻不入,故云養。補者不必正治,但補腎令脾土自濕,謂之補。補者補其母也。土之母,命門火是也。

白話文:

四君子湯用量相等地使用,可以叫做養,用量相等平穩,不攻邪不入虛,所以說它養。補不必是針對性的治療,只要補腎讓脾的能量自濕潤,就叫做補。補就要補它的母。脾的母,就是命門火。

六味丸湯,用山藥、白茯苓,皆脾經藥也,如單補腎,不宜加入。(張東扶曰:此論殊不然,山藥滋精固氣,白茯苓極降腎逆,俱是腎精對證藥。古人用此專以補腎,而兼以補脾,所謂治病莫忘脾胃者此也,若六味去此二味用之,便不成方矣。)

白話文:

六味丸湯,由山藥、白茯苓等組成,都是針對脾經的藥材,如果單純地想補腎,就不宜加入這兩味藥。(張東扶說:這種說法不對,山藥有滋養精氣、固攝元氣的作用,白茯苓有降逆化痰、益氣養陰的功效,都是補腎的良藥。古人用這兩味藥主要是為了補腎,同時兼顧脾胃,所謂「治病莫忘脾胃」就是這個道理。如果六味湯中去掉了這兩味藥,那這個方子就不完整了。)

命門脈實,六味丸;脈弱八味丸。如痰嗽腹脹者不宜。咳嗽夜間舌乾口燥,亦可酌用。口乾不渴,血虛血燥故也,宜耆歸湯

白話文:

命門脈實,六味丸;脈弱八味丸。

如果患有痰咳腹脹的症狀,則不宜服用。

咳嗽夜間舌乾口燥,也可以酌情服用。

口乾不渴,是血虛血燥引起的,應服用耆歸湯。

凡用溫暖藥,細辛切忌用之,以其引陽氣上升故也。

脾多血少氣,患其不醒,藥味帶醒,則入脾矣,如四君用陳皮之類。胃多血少氣,患其不舉,藥味帶舉,則入胃矣,如四君、八珍用半夏之類。

白話文:

脾臟機能旺盛,氣血卻不足,所以它容易疲倦,容易出現嗜睡的症狀,這種情況下,應該使用具有提神作用的藥物來治療,例如四君子湯中加入陳皮等藥材。胃功能旺盛,氣血卻不足,所以它容易出現消化不良、食慾不振的症狀,這種情況下,應該使用具有促進消化的藥物來治療,例如四君子湯、八珍湯中加入半夏等藥材。

藥有必不可用者,如肝病之於白朮,脾病之於當歸,肺病之於生地,腎病之於桔梗,心病之於桂附,此則必不可用者也。有必不可已者,如納氣用地黃,脾病用茯苓,肺病用參耆,肝病用白芍,肺火用門冬,心火用川連,膽火用黃芩,腎火用澤瀉,小腸用木通,大腸用萆薢,膀胱用羌活,有其證,不可不用其藥也。縱有未宜處,亦當以他藥制之,如藏附於術,藏附於烏藥,藏桂於芍之類也。

白話文:

某些藥物有絕對不能使用的禁忌,例如:

  • 肝病中不能服用白朮
  • 脾病中不能服用當歸
  • 肺病中不能服用生地
  • 腎病中不能服用桔梗
  • 心臟病中不能服用桂附

另有些藥物為必用藥物,例如:

  • 治療補納氣血的藥物,會用到地黃。
  • 治療脾胃相關疾病,會用到茯苓。
  • 治療肺臟相關疾病,會用到參耆。
  • 治療肝臟相關疾病,會用到白芍。
  • 治療肺臟發炎,會用到門冬。
  • 治療心臟發炎,會用到川連。
  • 治療膽臟發炎,會用到黃芩。
  • 治療腎臟發炎,會用到澤瀉。
  • 治療小腸相關疾病,會用到木通。
  • 治療大腸相關疾病,會用到萆薢。
  • 治療膀胱相關疾病,會用到羌活。

凡是出現相應的症狀,就有必用藥物是萬萬不可不用。即使使用某藥存在一些禁忌,也可以用其他藥物來制衡其禁忌,例如:

  • 將附子藏在白朮中
  • 將附子藏在烏藥中
  • 將桂枝藏在芍藥中

所謂熱因寒引者,如用熱藥佐以辛涼,則由表達里,榮衛和而熱者不燥。所謂寒因熱引者,如用寒藥,佐以溫熱,則上通下達,炎焰消而寒者不滯。故退熱用紫蘇、葛根前胡、桔梗,攻熱用黃連一分,炮姜四五分之類。

白話文:

所謂由於寒氣引起的發熱,如果使用熱性藥物並加入辛涼的藥物,那麼從內部就會疏通,榮衛調和,熱氣就不會燥熱。所謂由於熱氣引起的寒氣,如果使用寒性藥物並加入溫熱的藥物,那麼藥效會從上到下疏通,熱氣就會消散,而寒氣就不會滯留。所以退熱可以用紫蘇、葛根、前胡、桔梗,攻熱可以用黃連一分,炮姜四五分之類的藥物。

病在肝,用白朮則引肝邪入脾。病在脾,用當歸則引脾邪入肝。蓋白朮走脾,當歸走肝故也。脾虛亦忌當歸,白朮,用之反致脹滿。

白話文:

  • 如果肝臟出現疾病,服用白朮的話,會把肝臟有害的物質引導到脾臟。如果脾臟出現疾病,服用當歸的話,會把脾臟有害的物質引導到肝臟。這是因為白朮能促進脾臟活動,當歸能促進肝臟活動。

  • 脾臟虛弱時,也不能服用當歸和白朮,否則會加重腹脹和飽脹感。

凡腰痛小腹痛者,陰中之氣滯,用小茴、補骨脂行氣破滯。陽痿多屬於寒,瑣陽固精,蓯蓉壯陽,菟絲子添精明目,杞子升發陽氣,隨見證用之。腰以下腳膝痿軟無力,多屬濕熱,若大便結燥,四物加蒼朮、黃柏、虎骨龜板、漢防己之類。脾胃虛,四君子加入前藥。腹脹用蒼朮煮白朮入藥,參苓白朮散亦可。

白話文:

  1. 腰疼和小腹疼的人,是陰部之氣不通暢,可以用小茴香和補骨脂來通氣化瘀。

  2. 陽痿多是屬於寒症,可用鎖陽來固精,蓯蓉壯陽,菟絲子可以添精明目,杞子可以升發陽氣,需要根據症狀來服用。

  3. 腰以下的腳和膝蓋無力痠軟,多是濕熱引起的,如果大便乾燥,可以服用四物湯加蒼朮、黃柏、虎骨、龜板、漢防己等藥物。

  4. 脾胃虛弱的人,可以服用四君子湯加前面所說的藥物。

  5. 腹脹的人,可以用蒼朮煮白朮後入藥,也可以服用參苓白朮散。

骨髓中熱,加知母杜仲,補脾陰之不足,且能走腎。諸藥得牛膝下引,能退骨髓中邪熱,而助諸藥成功,故曰牛膝下部藥也。

白話文:

骨髓有熱,需要加入知母和杜仲,能補益脾臟陰分不足,又能引導腎臟功能。其他藥物在牛膝的引導下,就能祛除骨髓中的邪熱,並幫助其他藥物發揮作用,因此牛膝是下部藥物。

用川芎,不得用牛膝,嫌其行血行氣也。如氣血大虛,十全大補湯,加杜仲、補骨脂、枸杞子,勿用牛膝。

白話文:

使用川芎時,不能配合使用牛膝,因為牛膝具有活血化瘀、行氣的作用。如果氣血非常虛弱,使用十全大補湯時,可以加入杜仲、補骨脂和枸杞子,但不要使用牛膝。

凡用陽藥宜和,陰藥宜急。行氣藥宜少不宜多,少則效,多則無效。

凡發散藥內,不得用白朮,白朮性滯入脾,反能令邪氣滯而不散也。

凡怒氣傷肝,不可用白朮,當用人參、黃耆、五味,清理肺氣。

凡用藥必須求得君藥。如渾身脹痛,羌活為君;血病,當歸、肉桂為君;氣虛,人參為君;表虛,黃耆為君。余仿此。

白話文:

在使用藥物時,必須先確定君藥的藥材。例如,全身脹痛,羌活就是君藥;血病,當歸和肉桂是君藥;氣虛,人參是君藥;表虛,黃耆是君藥。其他藥物以此類推。

汗後虛煩不安,麥冬五錢,黃耆二錢,當歸二錢,甘草、五味各一錢,煎服。麥冬引甘草,瀉心中之火,加燈草之清空,則麥冬、甘草,降火下行甚速。

白話文:

  • 出汗後感覺煩躁不安,可以使用麥冬五錢、黃耆二錢、當歸二錢、甘草和五味各一錢,煎服。

  • 麥冬可以引導甘草,清除心中的火氣,再加上燈草的清涼,則麥冬和甘草就能快速地把火氣降下來。

凡病勢已亟,議用薑、桂、附子熱藥,須脈帶緩沉無力,或豁大而胃氣尚存者可用。倘脈細小數,外現氣促神昏,形脫音啞,自汗潮熱泄瀉者,切忌用之。防風,黃耆所畏。用黃耆,則防風只可用一分,多則反致不效。用羌活須用歸身制之。

白話文:

  1. 當病情已經危急的時候,考慮使用生薑、肉桂、附子等熱性藥物,必須脈搏緩慢、沉弱無力,或者脈搏寬大而胃氣尚存的情況下可以使用。

  2. 如果脈搏細小、數目快,病人出現氣促、神志昏迷、形體消瘦、聲音嘶啞、自汗潮熱、泄瀉等症狀,則絕對禁止使用這些熱性藥物。

  3. 防風藥畏懼黃耆藥,如果同時使用黃耆藥,則防風藥只能使用一分,如果使用太多,反而會導致藥效失效。

  4. 如果使用羌活藥,必須使用歸身藥來制衡它。

凡病和之不足須補,補而不愈宜發。

中氣足,則清升濁降,諸病皆愈。倘宜用寒涼藥,須用一二味,引入小便去,能使中氣不寒。

傷寒證中,須知有內傷。雜病證中,須知重脾胃。胃氣不傷,百病皆易痊。

五味味酸,從參、耆、甘草,則入脾助參耆,補上焦元氣,宜槌碎少用。從當歸、麥冬,則主收斂,助歸、麥,滋下焦陰氣,宜全用多用。入溫肺湯中,收斂下行,補益真陰,桂、姜導火,藏於九地之內,反不熱而涼矣。

白話文:

酸味的藥材,如果輔助人參、黨參、甘草,就能入脾臟,幫助人參、黨參發揮作用,補益上焦元氣,適合少用量,並且將藥材搗碎。如果輔助當歸、麥冬,就能起到收斂的作用,幫助當歸、麥冬滋養下焦陰氣,適合多用量,並且使用完整的藥材。如果放入溫肺湯中,就能收斂下行,補益真陰,而桂枝、生薑引導陽氣,隱藏於下焦,反而不熱而涼了。

木香行痰導氣,磨服;入補藥,煎服。

升麻升氣,用三分氣可升至胸,用五分可升至頂,過此不可再增矣。

黃連去心肝之火。引入心用一分,引入肝用三分,俱不宜制。若酒炒入肺,則能引熱入腸胃,慎之!

黑山梔清中帶補,瀉肺肝脾三經之火,胃口痛尤宜多用。

傷血重用芍藥,傷氣重用甘草。白朮水煮爛成餅曬乾,能補脾陰之不足。鹿茸溫腎,其性走而不守。白膠溫腎,能走表上巔頂。鹿角霜能補氣血兩虛。胡椒由里達表,花椒由表達里。蓽茇但能溫肺,肉豆蔻溫腎,宜去油。白芥子破脅下痰積,不可輕用。蘿蔔子破痰破氣。蘇子下痰下氣,且能發散。

白話文:

  1. 如果是血虛,要注意用好芍藥;如果是氣虛,則重用甘草。

  2. 白朮煮的很爛後,將其做成餅曬乾,可以補充脾陰不足。

  3. 鹿茸能溫補腎,藥性會運行而不停留。

  4. 白膠能溫補腎,且能上達於人體上部。

  5. 鹿角霜可以補氣血兩虛。

  6. 胡椒能夠由內達於體表,而花椒能由外而至體內。

  7. 蓽茇只能溫補肺部,而肉豆蔻可以溫補腎,但要除去油。

  8. 白芥子可以化解脅下痰積,但不可輕易使用。

  9. 蘿蔔子可以化痰、破氣。

  10. 蘇子可以化痰、下氣,並能散發。

馬兜鈴,大寒之藥,用以治咳,取其清空。紫菀補血補陰。款冬劫藥,必須斟酌用之。

白話文:

馬兜鈴:性寒,能清肺化痰,止咳平喘。

紫菀:性溫,能補血補陰,潤肺止咳。

款冬:性寒,能清肺化痰,利咽止咳。但要注意,款冬性寒涼,使用時應斟酌用量,以免傷及脾胃。

川芎、補骨脂二味,殊不宜輕用。一則太竄散,一則太竄燥,最宜斟酌。

檳榔枳殼,俱行氣破滯之藥。如胃口作痛,用良薑溫散,不有檳榔,其何能使鬱積下行?上焦虛弱,用參耆溫補,不有枳殼,其何能使胸膈無滯?

白話文:

檳榔和枳殼,都是具有行氣化瘀作用的藥物。如果胃部疼痛,使用良薑溫散,沒有檳榔的幫助,又如何能夠使鬱積之氣向下運行呢?上焦虛弱,使用人參和黃耆溫補,沒有枳殼的幫助,又如何能夠使胸膈沒有壅滯呢?

專於補益,而不加之以行氣,補益者何能成功?偏於行氣,而不先之以補益,行氣者何能獲效?

車前子退熱利小便。瞿麥利心經濕熱。萹蓄破血,主赤淋。

白話文:

  • 車前子:具有退熱和利尿的作用。

  • 瞿麥:具有清熱利濕的作用,適用於心經濕熱。

  • 萹蓄:具有破血的作用,適用於赤淋。

沉香行血中之氣,小腹滯痛者宜之。肉桂與沉香同功,且能補血。血滯者用沉香,血虛者用肉桂。

蟹爪能去死血,下死胎胞衣。

香附開鬱行滯疏肝,故能止瘧。桃仁元胡索,俱為破血之藥。然香附見元胡索則破氣,香附見桃仁則破血。

白話文:

香附具有疏肝解鬱、行氣止滯的作用,因此能夠治療瘧疾。桃仁和元胡索都是破血的藥物。但是,香附和元胡索一起使用會損害氣血,香附和桃仁一起使用會損害血液。

紅花涼血,丹皮退熱,不可混施。

炮薑、肉桂,所以溫胃也,見吳茱萸則溫中。四君子所以補脾也,見丁香則溫胃。止嘔吐必加檳榔,則胃可溫而吐可止。厚朴主小腸經,小腸久瀉,虛薄者最宜;若欲溫胃,必加生薑,萬升而不降。草果其性猛烈,破積氣痰食。凍米溫中,白糖溫中,益智暖丹田,紅曲健脾進食,蓽澄茄溫胃去濕。

白話文:

炮薑、肉桂,所以溫暖胃,與吳茱萸一起使用,可以溫暖中焦。四君子,所以補益脾氣,與丁香一起使用,可以溫暖胃。止嘔吐必須加入檳榔,胃就可以溫暖,嘔吐就可以止住。厚朴主治小腸經,小腸久瀉,虛弱的人最適合;如果想溫暖胃,必須加入生薑,即使吃再多的東西也不會掉下來。草果性猛烈,可以化解積氣、痰飲與宿食。凍米溫暖中焦,白糖溫暖中焦,益智溫暖下焦,紅曲健脾促進食慾,蓽澄茄溫暖胃,祛除濕氣。

蜜糖開肺潤皮毛,沙糖動胃利小腸,飴糖潤脾澤胃,白糖溫胃,大便瀉者相宜。

益智溫腎,且入胃。鹿茸溫腎,其性下走。肉蓯蓉壯陽。肉桂行血生血溫血。巴戟溫腎。以上數味,皆命門之藥。命門乃陽中之陰,用之於所不當用,恐動大便。瑣陽、菟絲、鹿角膠鹿角霜、破故紙、小茴香、枸杞子,以上數味,俱少陰腎藥。腎乃陰中之陽,用之於所不當用,恐其火起。

白話文:

益智溫暖腎臟,還能進入胃中。鹿茸溫暖腎臟,其性質向下走。肉蓯蓉壯陽。肉桂活血生血溫血。巴戟溫暖腎臟。以上幾種藥物,都是命門之藥。命門是陽中之陰,如果用在不適當的地方,恐怕會引起大便。鎖陽、菟絲子、鹿角膠、鹿角霜、破故紙、小茴香、枸杞子,以上幾種藥物,都是少陰腎藥。腎是陰中之陽,如果用在不適當的地方,恐其火起。

蓯蓉補腎中之陰,菟絲子補腎經之陽,杜仲平腎經氣分之濕。益智溫腎,與山藥同用,則不起火。

上焦滿悶,用紫蘇、杏仁、陳皮。中焦滿悶,用炮薑、肉桂、吳茱萸。下焦亦同中焦。但加小茴。上焦熱,用梔子。中焦熱,用黃連。下焦熱,用黃柏。上焦虛,用保元湯。中焦虛,用補中益氣湯。下焦虛,用地黃丸。上焦嘈雜,用生地。中焦嘈雜,用山藥。下焦嘈雜,用熟地。

白話文:

  • 上焦滿悶:使用紫蘇、杏仁、陳皮。

  • 中焦滿悶:使用炮薑、肉桂、吳茱萸。下焦滿悶與中焦滿悶相同。但增加小茴香。

  • 上焦熱:使用梔子。

  • 中焦熱:使用黃連。

  • 下焦熱:使用黃柏。

  • 上焦虛:使用保元湯。

  • 中焦虛:使用補中益氣湯。

  • 下焦虛:使用地黃丸。

  • 上焦嘈雜:使用生地。

  • 中焦嘈雜:使用山藥。

  • 下焦嘈雜:使用熟地。

氣結澀,蘇梗、杏仁。血結澀,桃仁紅花。木瓜淡能利濕。青皮泄肝氣,不使之上升。枳殼解肝結利氣。防風為卻風潤劑,去肝家氣分之風。蒺藜去肝家血分之風,益心火,制肺金,所以疏肝。萆薢去腎濕,亦平肝家血分之濕。山梔清肝火。柴胡清膽火。郁李仁清利膽氣,解膽結。

白話文:

  1. 氣結澀滯,用蘇梗、杏仁。血結澀滯,用桃仁、紅花。

  2. 木瓜味淡,能利濕除濕。

  3. 青皮洩肝氣,防止肝氣上逆。

  4. 枳殼能解肝鬱結,通利氣滯。

  5. 防風為疏風潤燥藥,能祛除肝臟氣分中的風邪。

  6. 蒺藜能祛除肝臟血分中的風邪,益心火、制肺金,因此疏肝。

  7. 萆薢能祛除腎濕,也能平抑肝臟血分中的濕氣。

  8. 山梔清肝火。

  9. 柴胡清膽火。

  10. 郁李仁清利膽氣,解膽結。

蓮花藕潤心經氣分之燥。牛乳潤心經血分之燥。防己瀉血分中濕熱。杜仲、澤瀉可用。葶藶得大戟,則逐水之功愈大。赤石脂入心大腸,性澀可以止脫,氣脫者為虛寒,則澀從溫可知。丁香溫胃。乾薑和中。牛膝利小便行血,同補腎藥,去濕熱,理下焦之痿弱。晚蠶沙去上焦風濕熱。

白話文:

  1. 白蓮花和藕能滋潤心經,緩解氣分乾燥。

  2. 牛奶能滋潤心經血分,緩解血分乾燥。

  3. 防己能瀉血分中的濕熱。杜仲和澤瀉也可使用。

  4. 葶藶和大戟配伍,具有更強的利水作用。

  5. 赤石脂入心和大腸,性味澀,可以止脫。氣脫者為虛寒,則澀從溫可知。

  6. 丁香能溫胃。

  7. 乾薑能調和中氣。

  8. 牛膝能利小便、行血,與補腎藥同用,可以祛除濕熱,調理下焦的痿弱。

  9. 晚蠶沙能祛除上焦的風濕熱。

制香附治走氣痛。吳茱萸性下,若臍腹作脹,知氣已下陷,多用之,氣愈陷,故行氣者用一分,臍腹作痛,邪氣已滯,少用之,恐邪氣難開,故破氣者用三五分。大茴、小茴俱辛溫,小茴走少陰與氣海,大茴厥陰肝經。

白話文:

用香附治走氣痛。吳茱萸性味辛溫,能溫中、散寒、燥濕、醒脾,若臍腹脹痛,表示氣已陷下,多使用吳茱萸,氣就會更陷,因此,用來行氣時僅用一分。臍腹作痛,表示邪氣已經停留,少用吳茱萸,怕邪氣難以疏散,因此,用來破氣時用三到五分。大茴、小茴都具有辛溫發散的藥性,小茴能走少陰與氣海,大茴能走厥陰肝經。

四物湯,加黃柏、知母,去血積血塊血鱉。加肉桂,行血,氣得上升,而諸積從小便出矣。

白話文:

四物湯,再加上黃柏、知母,可以消除血積、血塊、血鱉。再加上肉桂,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氣因此得以上升,而諸積就可以從小便排出體外了。

八珍湯,人參與當歸相併,川芎與甘草相併,白芍與白朮相併,茯苓與生地相併。用川芎,不得用生地、熟地,用人參,不得用茯苓,以上下相制,不能專用其力也。

白話文:

八珍湯,人參和當歸放在一起,川芎和甘草放在一起,白芍和白朮放在一起,茯苓和生地放在一起。使用川芎,就不能使用生地、熟地,使用人參,就不能使用茯苓,以上下相剋,不能單獨使用。

納氣法,有用和而令氣納者,甘草用一錢五分以和中,益智用一錢以溫腎,此和而納之也。有用溫而令氣納者,八味丸十味丸。肝之脾胃虛,氣不歸腎,七味丸,用吳茱萸、北五味、肉桂、磁石、人參,此溫而納之也。有用涼而令氣納者,黃連五錢,生薑一兩,同搗爛服之。

白話文:

納氣法,有以調和的方法引氣歸腎的,甘草用一錢五分來調和脾胃,益智一錢溫補腎陽,這是和中納氣的方法。有以溫熱的方法引氣歸腎的,如八味丸、十味丸。肝脾胃虛,氣不歸腎,可以用七味丸,裡面有吳茱萸、北五味、肉桂、磁石、人參,這是溫中納氣的方法。有以清涼的方法引氣歸腎的,可以用黃連五錢,生薑一兩,搗爛後服用。

肺之脾胃虛,氣不歸腎,生地一兩,生薑七錢同搗爛服之,或生脈散,加磁石、牡蠣,此涼而納之也。

白話文:

肺部的脾胃虛弱,氣血不能歸到腎臟,因此使用生地黃一兩、生薑七錢,一起搗爛後服用。或者使用生脈散,加入磁石、牡蠣,這都是採用涼性的藥物來治療。

麻黃,脈緊數,畏寒無汗者當用。桂枝,脈遲緩,畏風有汗者當用。

白芍,大便泄,酒炒黃色。若後重緊急,則生用。

燥渴大瀉,乾薑必用。咽喉痛禁之。

神麯生用消食,炒用消積,打糊消痰。麥芽和平,治腹中氣鳴,滯血膨脹。

山楂破滯,虛人少用。

黃柏,兩尺脈洪大,真有力者當用。

附子,尺脈遲弱,大便溏者可用。若尺脈洪大,便閉者忌之。大便堅實,脈沉有力,的是熱證。宜用皮硝,助以大黃,大黃可用五錢,皮硝用七錢。

白話文:

附子:只有在脈象尺部脈搏沉細而緩弱,大便溏稀時才能使用。如果脈象尺部脈搏洪大,大便閉結時則禁用。大便堅實,脈象沉實有力,是屬於熱證。應該使用芒硝,並輔助使用大黃,大黃可以使用五錢,芒硝可以使用七錢。

巴豆用一粒,大戟酒泡為末,只用三四釐,斑蝥用一枚,丁香用三分,細辛用三分,此五味,依數用之,再多傷人。(以上錢登谷本有之,而草廬本不載,今附錄於後。)

白話文:

巴豆用一粒,大戟泡在酒中研成粉末,只用三四釐,斑蝥用一枚,丁香用三分,細辛用三分,這五種藥材,按照數量服用,多了會傷人。(以上是錢登谷的版本,草廬的版本沒有記載,現在附錄在後面。)

人參錢五分,黃耆三錢,可配柴胡一錢。(此條從胡念庵家所鈔周慎齋家藏醫案內出,以見柴胡之不可多用也,草廬本不載。今附錄於後。)

白話文:

人參五分,黃耆三錢,可以搭配柴胡一錢。(這條是從胡念庵家抄來的周慎齋家藏醫案裡摘錄的,以說明柴胡不能多用,草廬本沒有記載。現在附錄在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