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之千

《周慎齋遺書》~ 卷二 (1)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

1. 卷二

2. 望色切脈

察色無論四時,無論百病,總以帶土色而有神氣者為吉。

凡肝熱者,左頰先赤,肺熱者,右頰先赤,心熱者,額先赤,脾熱者,鼻先赤,腎熱者,腮先赤。面有慘色者,寒,目下腫者,濕也。

第一望他神氣色,語言輕重起和眠,彎體即知腰內苦,攢眉頭痛與頭眩,手不舉兮肩背痛,步移艱苦腳間疼,手久按胸胸內痛,按中臍腹痛相連,好起不眠痰火熱,貪眠虛冷使之然,面壁蜷身多是冷,仰身舒挺熱相煎,身面目黃脾濕熱,唇青面冷是陽虛。

第二聞聲清與濁,鑑他真語與狂言,聲濁即知痰壅滯,聲清寒內是真原,言語真誠非實熱,狂言號叫熱深堅,稱神說鬼逾牆屋,胸膈停痰證號癲,更有頻病相循久,聲音忽失命歸泉。

三問病人經幾日,日間便利幾番行,飲食多少宜冷熱,更兼何味喜嫌分,飲食少通容易治,不進之時療必難,喜冷定知心內熱,好溫必是臟中寒,便若赤黃知內熱,便清定是冷相干。(炳章按:上三節俱腐淺俗師之歌訣也。)

治病在看脈辨證,看脈之法,只在有神無神有力無力八字,識得神之有無,則其人之死生可辨;識得力之有無,則其證之虛實可知。既已知脈,便當辨證,以證合脈,虛實死生,內傷外感,無不了然矣。如證虛脈無力者可補,證實脈無力者亦可補,證實脈有力者可瀉,證虛脈有力者亦可瀉,明乎虛實補瀉之義,則思過半矣。又所謂有力無力,應補應瀉,非獨一經,須看何部有力,則瀉何部,何部無力,則補何部。

或因某部有力,以致某部無力者;或因某部無力,以致某部有力者;或有力無力,各自分經者,手下無不了然,胸中始有定見。故有力無力,為診法要訣也。看脈須先識五臟平脈,金短木長火浮水沉,土則持重,各象五行之體也。

脈要有胃氣。胃氣者,穀氣,營氣,衛氣,真元之氣,少陽生氣,總謂胃氣也。脈有敦阜之象者,穀氣也;脈有濡潤之象者,營氣也;脈有充實之象者,衛氣也;脈有雍和軟順相續輕清之象者,真元之氣也;脈有生動弦長而無亢厲之象者,少陽生氣也。此數者皆胃氣也,少一則胃氣不足也。

故看脈先看此數氣,以定生死輕重,而預決死期,則以時令生克斷之。倘脈少此數氣之一,即為真病;不少此氣,雖病弗藥而安;此氣已少,雖藥弗救。辨此以為治病訣,乃軒岐法也。

脈有來因,不外虛實二字。欲知其風虛,只辨人迎氣口二處,大小軟潤便知,如肝脈浮,當病風,而人迎不浮,非風證也。脾脈沉,當病濕,而氣口不沉,非濕證也。凡看病外辨六氣,內辨七情,內外只看人迎氣口,故《內經》辨人迎氣口,為千古心傳。

脈要和緩中有充實圓滿之氣,即為有胃陽而無弊。如有一處硬餒,即別於陽,便是病矣。蓋心肝脾肺腎,五臟皆陰,而其中則有胃陽之氣,周流貫暢於其間,肝屬木,木直而長,弦之象也,故其脈弦,弦而如長竿之梢,有軟嫩和柔之氣者,胃陽之氣遊行於中也。心屬火,火之形浮散而起,故其脈洪,洪而有柔靜之氣充溢於中者,胃陽之氣也。

白話文:

望色切脈

觀察面色,不論四季,也不論百病,總之,面色帶著土色且有神氣者為吉兆。

肝熱者,左臉頰先紅;肺熱者,右臉頰先紅;心熱者,額頭先紅;脾熱者,鼻子先紅;腎熱者,腮幫子先紅。面色慘白者,是寒症;眼皮下腫者,是濕症。

首先觀察病人的神氣面色,言語輕重緩急,睡眠情況,身體彎曲就知道腰部疼痛,皺眉頭則頭痛或頭暈,手臂抬不起來則肩背疼痛,走路困難則腳痛,長時間按壓胸部則胸痛,按壓肚臍則腹部疼痛,睡不好則痰火熱盛,嗜睡則身體虛寒,蜷縮著身體多半是著涼了,仰臥身體舒展則為熱症,面色發黃則脾濕熱盛,嘴唇青紫面色發冷則為陽虛。

其次聽聲音的清濁,判斷其言語真假,聲音濁滯則知道痰氣壅塞,聲音清亮則寒邪內盛,言語誠懇則非實熱之症,言語狂妄則熱邪深入,胡言亂語則痰邪阻塞心神,頻頻生病則病情久延,聲音突然消失則性命垂危。

三是詢問病人病情持續多久,一天大小便幾次,飲食多少及喜愛冷熱辛辣酸甜等,飲食減少容易治療,飲食不進則治療困難,喜愛冷飲則知道心火內盛,喜歡溫熱則內臟寒邪,小便赤黃則內熱,小便清澈則寒邪作祟。(注:以上三節皆為淺顯易懂的口訣。)

治病要看脈象辨證,看脈的方法,主要在於脈象是否有神、有力與否這八個字,識別脈象是否有神,就能辨別患者的生死;識別脈象是否有力,就能知道病情的虛實。既已知脈象,就要辨證,以證合脈,虛實生死,內傷外感,都能一目瞭然。例如,證候虛弱而脈象無力者可以補益,證候實證而脈象無力者也可以補益,證候實證而脈象有力者可以瀉,證候虛弱而脈象有力者也可以瀉,明白了虛實補瀉的道理,就已經掌握治療方法的一半了。所謂有力無力,應補應瀉,不是單指一條經脈,要看哪一部位有力,則瀉哪一部位,哪一部位無力,則補哪一部位。

可能是因為某一部位有力,導致某一部位無力;也可能是因為某一部位無力,導致某一部位有力;或者有力無力,各自分佈於不同的經脈,只要仔細觀察,就能胸有成竹。所以,有力無力是診脈的要訣。看脈要先認識五臟的正常脈象,金脈短,木脈長,火脈浮,水脈沉,土脈持重,各象徵五行的特性。

脈象要有胃氣,胃氣包括谷氣、營氣、衛氣、真元之氣、少陽之氣,總稱為胃氣。脈象充實飽滿者為谷氣;脈象濡潤者為營氣;脈象充實有力者為衛氣;脈象平和柔和連綿輕清者為真元之氣;脈象生機勃勃,弦長而不亢厲者為少陽之氣。這幾種都是胃氣,缺少一種則胃氣不足。

所以,看脈先看這幾種氣,以此來判斷生死的輕重,預測死亡時間,則要根據季節的生克制化來判斷。如果脈象缺少其中一種氣,就是真正的疾病;如果沒有缺少這種氣,即使生病,不藥而癒;如果這種氣已經很弱,即使用藥也無法治療。明白這個道理作為治療的訣竅,乃是軒轅黃帝與岐伯的醫學方法。

脈象的成因,不外乎虛實兩個字。想要知道是風寒虛證,只要辨別寸關尺三部,人迎、氣口兩處脈象的大小軟硬潤滑,便可知曉,例如肝脈浮大則為風證,但人迎脈不浮則非風證。脾脈沉則為濕證,但氣口脈不沉則非濕證。凡是看病,外觀六氣,內察七情,內外都看人迎和氣口,所以《內經》中辨別「人迎」和「氣口」是歷代相傳的精髓。

脈象要平和緩慢之中有充實圓滿之氣,才是有胃陽而無病。如果有一處硬結,則與陽氣有所阻隔,便是疾病。因為心、肝、脾、肺、腎五臟皆屬陰,而其中有胃陽之氣,周流貫通於其間,肝屬木,木直而長,所以脈象弦,弦而像長竿的頂端,有柔軟和順的氣息,是胃陽之氣在其中運行;心屬火,火的形狀浮散而向上,所以脈象洪大,洪大而有柔和靜謐的氣息充盈其中,也是胃陽之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