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之千

《周慎齋遺書》~ 卷三 (4)

回本書目錄

卷三 (4)

1.

氣虛下陷因何故?勞損傷神理必然,閉脫兩般要所據,全憑提固法相兼。胃氣在中,腎氣在下,二氣相接,周流運行不息,何病之有?一或有傷而氣虛下陷之病生矣。故肝腎之陰不能升,心肺之火不能降,則有閉結之患。(張東扶曰:肝腎之陰不升,則上燥,心肺之火不降,則下寒。

白話文:

為什麼會出現氣虛下陷的病症?勞累損傷、精神受到傷害,必然是這個道理,閉結和脫漏這兩個方面都要根據具體情況來判斷,完全依靠提振和固攝的方法互相結合。胃氣在中間,腎氣在下面,兩氣相接,周而復始地運行不停,怎麼會有疾病呢?一旦受到損傷而出現了氣虛下陷的病症。因此肝腎的陰氣不能升發,心肺的火氣不能下降,那麼就會出現閉結的病患。(張東扶說:肝腎的陰氣不升發,那麼上面就會乾燥,心肺的火氣不下降,那麼下面就會寒冷。)

)須先行通知,兼以升提。如或不效,即宜溫補真陽,其氣自然通達。又如婦人血崩,下氣虛脫而患泄泄者,皆宜峻補兼提。經云: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蓋天地人一也,而生生化化,莫不由此一氣之升降。所以提則春氣生髮而元氣運行也。

白話文:

需要先通知(病人),同時提升陽氣。如果沒有效果,就要溫補真陽,氣就會自然通達。又譬如婦女血崩,下氣虛脫而患泄瀉的,都應該嚴格補益並提升陽氣。經書上說:出入廢掉,則神機消滅,升降停止,則元氣就會孤立危殆。天地人和諧一致,生生化化,沒有不是由於這一口氣的升降。所以提升則春氣生髮,而元氣運行。

2.

食塞胃中氣不調,越因越用法為高,若然反出因無火,溫補中宮積自消。凡飲食不勻,有傷脾胃,以致停滯不化,兀兀然有欲吐不吐之狀,若吐出其物,其患自除。又痰在中焦,妨礙升降,心下泛泛然,或兼惱怒,則鬱悶難舒,一吐即愈。皆越因越用之法也。若食入反出,王太僕云:是無火也。

白話文:

食積在胃裡,影響氣血正常運作,用越發散的方法來調理適得其反,若吃了之後又吐出來,是胃中沒有火氣,溫補中焦讓積食自行散去。各種飲食不正常,會損傷脾胃,導致食物停滯不化,好像想吐又吐不出來,如果把東西吐出來,疾病就會自然消除。痰在中焦,阻礙氣血升降,心下覺得悶悶的,或者容易急躁生氣,就會鬱悶難舒,吐一次就會好。這些都是越發散的方法。如果吃了以後又吐出來,王太僕說:這是胃中沒有火氣。

內必兼寒兼積,法宜溫補中宮,用理中湯去甘草,加烏梅、生薑、消痰之藥。(錢本多枳殼一味。)此則越法之內,而兼調中之意者也。

白話文:

內部一定同時存在寒氣和積滯(病邪),方法應該溫補中宮,用理中湯去除甘草,加烏梅、生薑和消痰的藥物。(錢氏的理中湯配方多加枳殼一味。)這是超出理中湯的固定配伍,而兼顧調理中焦脾胃的意義。

3.

治法中間有四應,四應得法可回生,汗溫吐下應無失,失卻相應命不存。治病之法有四,汗、溫、吐、下,乃醫家之準繩也。應汗不汗,失也;汗之不汗,天氣不通矣。應溫不溫,失也;溫之不溫,陽氣脫矣。(王胥山曰:虛不受補也。)應吐不吐,失也;吐之不吐,胃氣竭矣。

白話文:

治療的方法總共有四種,四種方法都用得適當的話,可以起死回生。該發汗就發汗,該溫補就溫補,該吐就吐,該瀉就瀉,都不要出錯。錯失了相應的方法,性命就保不住了。治療疾病的方法有四種:發汗、溫補、吐吐、瀉,是醫生治療疾病的準則。應該發汗而不發汗,就是錯的;發了汗還不汗,說明體內的天氣不通了。應該溫補而不溫補,就是錯的;溫補還不溫補,說明體內的陽氣不足了。(王胥山說:虛弱的身體是不能接受補藥的。)應該吐而不想吐,就是錯的;吐了還不吐,說明胃氣已經衰竭了。

應下不下,失也;下之不下,地道不行矣。凡用汗、溫、吐、下之藥而病仍不應,俱死兆也。故曰:順之則生,逆之則死。

白話文:

病症應該瀉而沒有瀉,這是醫生的失誤;應該瀉而不瀉,人體的正常運行規律就被阻礙了。凡是用發汗、溫暖、催吐、下瀉的藥物來治療,而病情仍不緩解,這都是死亡的前兆。所以說:順應自然規律就會生,違背自然規律就會死。

4.

醫家臨證要分明,察色觀識死生,腹痛按知虛與實,還憑驗舌聽聲音。諸證先觀形色,次察聲音。經云:色之與脈,當相參應。五色有四季之分,惟土為正色,色中見黃,脈中見緩,乃為有胃氣。黃為土色,土位中央、五色之中,稍帶微黃,方為佳色。色不可紅,色純紅者,真臟色見也,見則死矣。

白話文:

醫生在診治疾病時,首先要明確分辨病人的症狀,觀察其面色和神情,就能知道病人的生死。此外,還要按壓腹部,瞭解虛實,再通過察看舌苔和聽診,綜合分析病人的情況。

各種疾病的診斷,首先要觀察病人的形色,其次才察看聲音。經典醫書上說:色澤和脈象,應該相互參照。五種顏色(青、赤、黃、白、黑)分別對應著四季,只有黃色作為正色。如果病人的面色發黃,脈象緩和,這就表示有胃氣。黃色是土的顏色,土位在中央,在五種顏色之中,稍微帶點微黃,纔是好顏色。

如果病人的面色發紅,則表示真臟的顏色顯露出來了,這就意味著死亡即將到來。

(王胥山曰:色純紅者,乃陽氣外越之徵,故見則必死。真臟色見者亦必死,然真臟色青、黃、白、黑皆有之,不僅紅色一種。)故真臟色不見,知其尚非死徵。若脈氣帶緩,面色帶黃,知其胃氣未敗,未必死也。目者,一身之精華所萃,色藏於內而發見於外,有神則精明光彩,黑白如常;實則陽光燦爛,虛則陰翳朦朧,若失其神,則昏昧不明,遠近不辨。再察其脈神,存否如何?或兩神俱失,決死無疑矣。

白話文:

王胥山說:面色純紅色,是陽氣外泄的徵兆,所以看到這種情況,病人必定會死亡。真臟的顏色顯現出來,病人也必定會死亡,但是真臟的顏色有青、黃、白、黑等,不只紅色一種。所以真臟的顏色沒有顯現出來,就知道這還不是死亡的徵兆。如果脈搏緩慢,面色發黃,就知道胃氣還沒有敗壞,不一定會死亡。眼睛是全身精華的凝聚,眼睛裡蘊含著精氣,精氣通過眼睛展現出來。如果有神采,眼睛就明亮有光,黑白分明;如果身體健康,眼睛就明亮有神;如果身體虛弱,眼睛就昏暗不明。如果眼睛失去了神采,就會昏昏沉沉,看不清遠近。再觀察脈象,看看神氣是否還在?如果神氣都消失了,那麼病人就一定會死亡。

舌者,心之苗也,紅為熱,白苔為寒,色紫者,心火亢極而實熱也。再察其脈,果繫有余,法宜急下之。舌黑色者,熱極而無生意也。色黃兼下利,而唇口碎裂,是為水涸,非實熱,乃假熱也。由腎之真陽虛極不能化生津液,理宜大劑溫補,稍帶甘寒,使金水相生,則燥解而生可回。

白話文:

舌頭,是心臟的外現,紅色代表熱症,白色的舌苔代表寒症,而紫色的舌苔,則表示心火旺盛,內熱極盛。進一步察看脈象,如果脈象也顯示出有餘,則應該及時治療,適當瀉下。舌頭呈現黑色的,表示熱症極盛,已無生機。舌苔黃色同時伴有腹瀉,而嘴脣和嘴角乾裂,這是水液枯竭,並非真正的熱症,而是假的熱症。這是因為腎臟的真陽虛弱極盛,無法化生津液,此時應給予大量溫補的藥物,並少量搭配甘寒的藥物,使金水相生,才能使乾燥的症狀解除,生機恢復。

若用純涼,反瀉真陽,其死決矣。又凡舌短兼囊縮,脈有力為熱,脈虛為寒,則死無惑焉。聲音從丹田中出,其音嘹亮,則有神矣。若含糊聲嘶者,痰火盛也;前重後輕者虛也;前輕後重者實也;出言罵詈,其聲雄壯者,胃熱也;病重失音,死證也;病人不語,虛之甚也,能語則病方愈;譫語鄭聲,及呻吟者,皆陰虛中不守,非佳兆也。診其脈,有神可生,無神者死。

白話文:

如果單純使用寒涼藥物,會損傷人體的陽氣,導致死亡的結局。另外,凡是舌頭短小,並伴有少腹縮小的症狀,如果脈搏有力,則為熱症,脈搏虛弱則為寒症,則死亡是肯定的。

聲音從丹田生出,聲音洪亮,則有精神。如果聲音含糊不清,嘶啞,則痰火旺盛;前重後輕的聲音是虛症;前輕後重的聲音是實證;出言罵詈,聲音雄壯,則是胃熱;病情嚴重而失去聲音,是死亡的徵兆;病人不說話,是虛弱到了極點,能說話則病情才開始好轉;說胡話並發出呻吟的聲音,都是陰虛中不守的表現,不是好的預兆。診斷脈象,脈象有精神則可能生,脈象沒有精神則會死亡。

喘息者痰也,治當清金降火。如不效,據脈審因,宜從溫補,腎溫火降,喘必緩矣。(若兼外感,亦應發散。)按腹之法,所以驗虛實也。按之不痛者虛也,診其脈果不足,身雖發熱,理宜溫補;按之痛者實也,脈果有力,宜急下之,方愈。

白話文:

喘息是由痰引起的,治療時應清金降火。如果沒有效果,根據脈象判斷病因,宜用溫補法,使腎溫火降,喘鳴必定緩解。(如果同時有外感,也應該發散。)按腹部的診斷方法,在於檢查虛實。按壓不痛的是虛證,診其脈象果然不足,儘管身體發熱,道理上應該溫補;按壓疼痛的是實症,脈象果然有力,應該儘快攻下,才能痊癒。

人之天庭傾倒,死證也。蓋天庭為陽,陽不升,則陰不生;有形之體屬陰,陰不生,則形亦壞不存,故知其為死證無疑矣。

白話文:

一個人的天庭傾倒,是死亡的徵兆。因為天庭屬陽,陽氣不升,則陰氣不生;有形之體屬陰,陰氣不生,則形體也敗壞而不存在,所以知道這是死亡的徵兆是無疑的。

詩曰:行醫不識氣,治法將何據?堪笑道中人,未有知音處。見痰莫治痰,見熱莫攻熱,喘生休耗氣,見血不清血,無汗勿發汗,遺精莫補澀。明得箇中機,便是醫中傑。

白話文:

詩中寫道:醫生如果不識得氣血,那治療疾病時將依據什麼?這真是值得可笑的中醫,沒有真正懂我的人。看到有痰,不要急著治療痰,看到有熱,不要急著治療熱,喘息出現時不要損耗氣力,看到有血不要急著清血,沒有汗不要發汗,遺精不要急著補澀。只要明得其中的道理,那便是醫中傑出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