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之千

《周慎齋遺書》~ 卷一 (8)

回本書目錄

卷一 (8)

1. 亢害承製

氣血以沖和為上,偏勝者乃邪勝也,非氣血有偏勝也。瀉其有餘,是瀉邪也。以邪氣反勝,正氣不足,當卻邪以衛正,補其不足,是補正也。因正氣不足,邪從虛入,當扶正以卻邪。氣血均平,邪從何入?氣有餘者非言氣之有餘,而言火之有餘也。因血不足,氣過盛則化而為火,五臟空虛,燒灼真陰,為害甚大。

夫人之一身,氣以血為主,血以氣為先。血以氣為先,故當補血中之氣。四物加肉桂,血熱者不宜。氣以血為主,則當補氣中之血,保元加血藥,治病不可忘血,亦不可忘氣。忘血則四肢不能用,脾無統也;忘氣則體無管攝,肺無主也。氣血互相周流,生生不息。和平之藥,疏暢氣血,宜多不宜少;寒熱之藥,不過卻病,宜少不宜多,多則傷脾胃,切宜謹慎。

虛中有實,正虛便生實邪,實中有虛,邪實皆由本虛,故實者以瀉為補,虛者以補為瀉,總不外亢則害,承乃制之道也。(炳章按:數語格言,放手桂附,開口芩連者,切宜記之。)

水者所以生木也,水泛則木浮,必得土剋水而後能生木,木者所以生火也,木盛則自焚,必得金剋木而後能生火。火生土,火炎則土燥,必得水剋火而後能生土。土生金,土重則金埋,必得木剋土而後能生金。金生水,金寒則水冷,必得火剋金而後能生水。此生剋制化之道也。

五行不克則不生,在五臟亦然。人徒知克我者為賊邪,而不知克我者為夫也。蓋女無夫則不生,五臟無克亦不生,如水生木,木不生於江湖河海而生於厚土,土剋水而生也。故相生之道,人皆知之,相剋之義,舉世莫知。經云:承乃制,制則生化,有志歧黃者,宜詳味焉。

白話文:

氣血的和諧平衡是最重要的,如果偏盛就表示邪氣佔了上風,並不是氣血本身真的偏盛。這時要做的不是直接去補虛,而是要先去除過多的邪氣。如果邪氣過於強盛,而正氣又不足,就應該先去除邪氣來保護正氣,並補充正氣的不足,這才是正確的做法。正因為正氣不足,邪氣才會趁虛而入,所以要扶助正氣來驅除邪氣。如果氣血平和,邪氣又從何而入呢?所謂的氣有餘,並不是指氣本身過多,而是指火氣過多。因為血不足,氣過於旺盛就會化為火,如果五臟虛弱,火氣就會灼燒體內的陰液,造成極大的傷害。

人的身體中,氣以血為根本,而血以氣為先導。血以氣為先,所以應該在補血的同時兼顧補氣。例如,使用四物湯加肉桂,但如果體內有熱象就不適合。氣以血為根本,就應該在補氣的同時兼顧補血。例如,使用保元湯加上補血的藥材。治療疾病時,不能只顧補血而忽略補氣,也不能只顧補氣而忽略補血。忽略補血,四肢就無法正常活動,脾臟也無法發揮其統攝的功能;忽略補氣,身體就缺乏主管和約束的力量,肺臟也無法發揮其主導的作用。氣和血互相運行,生生不息。平和的藥物,可以疏通氣血,多多使用沒有問題;寒涼或溫熱的藥物,只能用來去除疾病,應該盡量少用,用多了會傷害脾胃,必須謹慎。

虛證中可能夾雜實證,正氣虛弱就會產生實邪;實證中可能夾雜虛證,邪氣過盛都是因為本體虛弱。所以對於實證,應該使用瀉法來達到補益的效果;對於虛證,應該使用補法來達到瀉的效果。總而言之,都脫離不了「亢則害,承乃制」的道理。(炳章按:這幾句話是格言,如果隨意使用桂附或黃芩黃連等藥物,必須謹記這句話。)

水是用來滋養木的,如果水太多就會讓木漂浮起來,必須要用土來克制水,木才能生長。木是用來生火的,如果木太旺盛就會自焚,必須要用金來克制木,火才能產生。火生土,如果火太旺盛就會讓土變得乾燥,必須要用水來克制火,土才能產生。土生金,如果土太多就會把金埋沒,必須要用木來克制土,金才能產生。金生水,如果金太寒冷就會讓水變得冰冷,必須要用火來克制金,水才能產生。這就是相生相剋、制衡變化的道理。

五行之間,如果沒有相剋就無法相生,五臟也是如此。人們只知道克制自己的事物是賊邪,卻不知道克制自己的事物其實是自己的丈夫或妻子。因為女人沒有丈夫就無法生育,五臟之間沒有相剋也無法產生新的能量。就像水可以生木,但木不是直接從江河湖海中長出來的,而是從厚實的土壤中生長出來,因為土可以克制水。所以,相生的道理,人們都知道;但相剋的意義,世人卻很少了解。《黃帝內經》說:「承乃制」,就是說制衡才能產生新的變化。有志於研究醫學的人,應該仔細體會這句話的含義。

2. 氣運經絡

氣運之理,非一言能盡,大端要知五運屬地,六氣屬天。故五運有過不及,而生病多在有形之血肉筋骨,六氣之有過不及,而生病多在無形之氣。其過與不及,則會主氣客氣,主運客運之五行生制旺衰而論。如主克客,客克主,或運克氣,氣克運,或一克三,三克一,其生化之異,亦如克之彼此多寡也。其間又有主客運氣,相助相解之不同,太過不及平氣之不一。

總之,當其位值其時則正,非其位違其時則邪,如政恆其德,無過不及,則雖克我者亦同化,故不恆其德,則有過有不及,有餘而往,不足隨之,隨往隨動,動則成敗倚伏生焉。有勝則必有復,則雖我克我生者,亦必來復,既有勝復則病生,病之淺深輕重生死之期,則再察其人之本原,或相需,或相背,以定其止發。

至於用藥,又當詳當時氣運中,何運何氣為害傷人,然後定奪,不得豫以一定之法,該其細也。(王胥山曰,運氣之詳載於書傳者,所謂一定之法也,但亦只明其大略而已。至於氣化遷流則有常變之殊,盛衰之別,先後之異,真偽之雜,細微反復之間,未經一一指示,神明變通之道,全在學者深思而自得之,勿為紙上陳言所印定則善矣。慎齋謂須詳當時氣運中,何運何氣為病傷人,當時二字大宜著眼,慎勿草草混過。

經曰:寒暑燥濕風火,天之陰陽也,三陰三陽上奉之;木火土金水,地之陰陽也,生長化收藏下應之。三陰三陽者,六氣也,地也而本乎天;生長化收藏,五運也,天也而本乎地。辰戌年,太陽奉寒;寅申年,少陽奉暑;卯酉年,陽明奉燥;丑未年,太陰奉濕;巳亥年,厥陰奉風;子午年,少陰奉火。本乎天者,始於天而還復於天,故曰上奉。

甲己之年化應土,乙庚之年收應金,丙辛之年藏應水,丁壬之年生應木,戊癸之年長應火,本乎地而還應於地,故曰下應。總之,五運六氣,本一氣也,而有陰陽升降,相生相制之義,故有天干地支十與十二之殊,亦遂有水火木金土,風寒暑濕燥火五與六之別,其實不過一氣,升降上下於天地之間,循環而無端耳!

天元紀曰:所以欲知天地之陰陽者,應天之氣,動而不息,故五歲而右遷;應地之氣,靜而守位,故六期而環會。蓋五運起於甲,終於癸,甲與己合為土,乙與庚合為金,丙與辛合為水,丁與壬合為木,戊與癸合為火。每歲一運,五歲則金木水火土五行,每歲一遷,由左而之右,所謂地道右旋也。

六氣則子午為君火,丑未為濕土,寅申為相火,卯酉為燥金,辰戌為寒水,已亥為風木,本於天而流行於地,地位乎中,乘天之運,以為運行氣化者也,故六運循環而定位也。然六氣本天也,五運本地也。本在地則用在天,故動而不息;本在天則用在地,故靜而守位,此五運六氣陰陽天地體用互為動靜也。故知體而不知用,知用而不知體,則於五運六氣之動靜,猶未明也。

白話文:

【氣運經絡】

氣運的道理深奧,不是一兩句話可以解釋清楚的,但基本要明白五運屬於地,六氣屬於天。因此,五運有過度和不足的情況,導致的疾病大多出現在有形的血肉筋骨上;六氣的過度和不足,導致的疾病多在無形的氣。這種過度和不足,會影響主氣、客氣、主運、客運等五行之間的生克旺衰。

例如,如果主氣剋制客氣,或是客氣剋制主氣,或是運剋制氣,氣剋制運,或是一方剋制三方,三方剋制一方,其生化之異,就像彼此剋制的多寡一樣。其中又有主運氣和客運氣相互助益或化解的不同,以及過度、不足和平氣的變化。

總的來說,當它們在正確的位置和時間,就是正常的;不在正確的位置或時間,就是邪氣。就像政治必須有恆久的道德,沒有過度或不足,那麼即使剋制我的力量也會被同化。因此,如果道德不恆久,就會有過度和不足,有多餘的力量就會前進,不足的力量就會跟隨,隨著力量的移動,成功和失敗的可能性就產生了。有勝利就有反擊,即使是我剋制或生出的力量,也必然會反擊。既然有了勝利和反擊,疾病就會產生,疾病的深淺輕重和生死的時機,就要再觀察這個人的本質,或相互需要,或相互排斥,以此來決定疾病的發展。

在用藥方面,應該詳細瞭解當時的氣運中,哪種運或氣對人有害,然後再做決定,不能以固定的方法去應對,因為這個過程是非常細膩的。

經典中說,寒、暑、燥、濕、風、火,是天的陰陽,由三陰三陽來遵循;木、火、土、金、水,是地的陰陽,由生、長、化、收、藏來回應。三陰三陽,是六氣,雖然屬地,但根源於天;生、長、化、收、藏,是五運,雖然屬天,但根源於地。辰戌年,太陽遵循寒;寅申年,少陽遵循暑;卯酉年,陽明遵循燥;醜未年,太陰遵循濕;巳亥年,厥陰遵循風;子午年,少陰遵循火。這些都是起源於天,最終回到天,所以稱為“上奉”。

甲己之年,化應土;乙庚之年,收應金;丙辛之年,藏應水;丁壬之年,生應木;戊癸之年,長應火,這些都是起源於地,最終回到地,所以稱為“下應”。總的來說,五運六氣,本來就是一種氣,但是有陰陽升降,相生相制的意義,所以有天干地支十與十二的區別,也有水、火、木、金、土、風、寒、暑、濕、燥、火五與六的區別,實際上不過是一種氣,在天地之間升降,循環無盡!

《天元紀》中說,想要知道天地的陰陽,就要應對天的氣,它是不斷運動的,所以每五年向右移動一次;應對地的氣,它是靜止的,所以每六年環繞一次。五運從甲開始,到癸結束,甲與己結合為土,乙與庚結合為金,丙與辛結合為水,丁與壬結合為木,戊與癸結合為火。每年有一個運,五年之後,金、木、水、火、土五行,每年都會移動一次,由左向右,這就是所謂的地道右旋。

六氣,子午年為君火,醜未年為濕土,寅申年為相火,卯酉年為燥金,辰戌年為寒水,巳亥年為風木,起源於天,流行於地。地處於中央,乘載天的運行,成為運行氣化的基礎,所以六運循環而定位。然而,六氣本源於天,五運本源於地。本源於地的,作用於天,所以是不斷運動的;本源於天的,作用於地,所以是靜止的,這是五運六氣陰陽天地的體用互為動靜的關係。只知道體而不知道用,或者只知道用而不知道體,對於五運六氣的動靜,還是不明瞭的。

不明白五運六氣相需動靜的機制,治療疾病時用藥往往會出現偏差。在五年的週期中,應當分辨過度和不足的區別,以及五運六氣相生相剋的區別,這樣才能體用分明,強弱清晰,生死病安的道理,在五年或十年之內,都可以預期。能預期的人,就能預測五年或十年之內的氣化。六氣確定,五運遷移,人體的氣血盛衰生死,也會隨之轉換而不出差錯。

如果一個人的真元完好無損,就不會受到這種轉換的影響,所以人最重要的是保持真元,治療疾病的人,也要把保護真元作為首要任務。人患病,是因為感染了一時的氣,例如在子午年,君火掌管天空,那麼人們很可能會受到暑熱的傷害。然而,雖然暑氣相同,但人的體質不同,受到的疾病也會有所不同。人們只知道治療疾病,卻不知道治療天氣。六氣在外面是天氣,在裡面是人體的天氣,即使知道了治療天氣,恐怕也不能治療人體的天氣,醫學又能做什麼呢!

五運六氣都向右旋轉,如果進入地而向左旋轉就是逆,所謂的子能令母實。例如,在辰戌年,寒水掌管天空,天空的氣是寒水,濕土在地下。第一氣是少陽相火,向右旋轉而成為燥金,上升到天空,到達寒水,如果寒水化為燥金就是實,金實就會向左移動,到達濕土,進入地下而逆轉,怎能不生病呢?因此,在辰戌年,會有濕土的病,應該用滋潤的藥物來治療。滋潤的藥物是水,水的流動可以使濕土得到流通,有助於金的生成,而無金實的弊端。

這是天氣逆轉而進入地下,藥物順應而違背天氣。掌管天空的氣控制一年的天氣,例如在子午年,君火掌管天空,那麼一年的天氣,無非是君火在管理。在醜未年,濕土掌管天空,那麼一年的天氣,無非是濕土在管理。除了掌管天空的氣之外,其左右的氣則是客氣。我們將一年分成上下半年,不過是上半年是天氣的上升,下半年是地氣的下降。在泉的氣是地氣在運作。總的來說,在子午醜未年,起源於天的是君火和濕土;起源於地的是燥金和寒水。

起源於天的是氣,起源於地的是血。所以在子午年,氣病應當清涼,血病應當滋潤;在醜未年,氣病應當乾燥,血病應當溫暖。其他年份依此類推。

人體全身,從頭到腳,都有經絡聯繫,沒有斷開的地方,但其中存在五行的區別。五行經絡,遇到它所生的就是根,遇到它所克的就是隱伏,遇到它所屬的就是表和枝。例如,肺脈起自中焦,中焦是土,土生金,所以肺脈起於此。其絡絡循胃口,胃口也是土。就像瓜藤一樣,老根是本,節遇到土,再次生出小根,遇到木就生出枝果。

肺絡絡大腸,大腸是金的表,就像木的枝;肺是金的裡,就像木的本。人的頭部,是人的根本,所以五臟的經絡都是倒垂的,粗的是經,細的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