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之千

《周慎齋遺書》~ 卷一 (7)

回本書目錄

卷一 (7)

1. 驗案

一人每至夜,則頸項強硬,喉痛舌乾吐痰,至天明則諸病皆退,此陽虛不能上達也。蓋夕則陽氣下降於丹田,上焦之陽不足,故陰火熾於上而生諸病,至旦則陽氣從丹田上升,陽升陰降而諸病退矣。治法用補中益氣湯。(炳章按:此證為津液不足者多,補中益氣未見合法,此公以陽不升上之論,亦未知果效否。觀病須別有證據,方可定其屬陰屬陽,未可執此一證,即定其為上焦陽虛也。

白話文:

有一個人每次到了晚上,就會脖子僵硬、喉嚨痛、舌頭乾燥、咳嗽吐痰,但到了天亮,所有病症就都消失了。這是因為陽氣虛弱,無法向上輸佈的緣故。因為晚上陽氣會下降到丹田,上焦的陽氣不足,所以陰火才會在上焦旺盛而產生這些病症。到了早上,陽氣從丹田上升,陽氣上升、陰氣下降,所以病症就都消退了。治療方法應該使用補中益氣湯。(炳章按:這個病症多半是因為津液不足,使用補中益氣湯可能不適合。這位醫師認為是陽氣無法上升的說法,也不知道有沒有效果。觀察病情必須要有其他證據,才能判斷是屬於陰虛還是陽虛,不能只憑這個症狀,就斷定是上焦陽虛。)

2. 亢害承製

人受氣以成形,氣失其平則成病,故肝木太旺則肝亢矣。肝亢則害脾,脾害則不能生金而防水,故木亢則金水亦俱傷。斯時當以扶金為要,金扶則木製而木平,木平則能和土而水不泛,金得生矣。若肺金太旺,則肺亢矣,肺亢則不能生水而害木,木病則脾亦損。斯時當扶火以制金,火旺則金暖而平,金平則能生水而制木,木和則無傷於脾矣。

又若脾胃過於濕熱,飲食思慮,則脾胃之氣亢,脾土亢,則傷腎而不能生金,金弱則水之化原絕,而腎益衰。期時當疏木以制土,土平則金水俱平矣。又如腎亢則水泛,泛則水失其流行之道,而不能生木,木傷則邪干於土,而脾胃亦傷,故當補火以生脾,脾旺則水有所制而平矣。

火亢、水亢、木亢、金亢,一有所亢,皆不能無累於脾,脾有累,則後天氣傷,後天傷,則先天不能成其生生之氣,治宜用納氣法。蓋胃氣為中土之陽,脾氣為中土之陰,脾不得胃氣之陽,則多下陷,胃不得脾氣之陰,則無以轉運,而不能輸於五臟,脾既不輸,則心亦無以奉生而化赤,心不化赤,則心火弱不能制肺金,金既無制,則下降之令不行,於是五臟中失其和平者多矣。

夫脾氣由心而至肺,肺得氣而行下降之令,入心為血,入肝入脾亦為血,入腎為精,自入為液。五臟和則能互為生克,相生相剋,相制相化,而無過與不及之病,所謂氣得其平也。其不能平者,或因六氣之感,則外傷而不平,或因飲食勞倦欲事七情,則內傷而不平,不平於先天者,必傷於後天,傷於後天者,必害於先天,一有所傷害,則多氣不納腎之患。故醫者必先審其起病之由,而察其何臟亢?何臟弱?亢者則以所承製之,蓋子能報父仇也。

弱者則以生化求之,蓋制則能生化也。而以脾為要,蓋五臟之氣,皆能奉脾土歸氣於先天之原,萬病俱消矣。

萬物賴陽而生,從土而發,土不得陽,則不能制水,水無以生化,則反來侮土,土自救無暇,焉能復生金乎?金水寒則堅滯而不能生化,雖有微火,亦不明也,豈能化金水之寒乎?急宜桂附姜參救之,蓋陽者胃脘之陽也,救之而不愈者有之,未有不救而能自生者也。(炳章按:胃中為沖和之氣,故能化物,若燥熱則為偏駁之氣矣,且古人以胃為陽土,最喜清潤,何能受桂附之辛燥乎?唯脾土寒濕者,與之相宜耳。)

古人云:瀉其有餘,因不足者瀉之。補其不足,因有餘者補之。何以言之?假使木氣盛者,由肺氣有虧,當瀉南方以制肝,使火不相剋,則肺自清矣。若金不足而火盛,火盛則水虧,脾土因亢而不生,當補脾以養金,滋陰以降火,則水自生而血自長,土常不足,再無有餘。(炳章按:然則古人又有敦阜之說,何以通之?)

白話文:

人之所以有形體,是因為接受了天地之氣,但一旦這股氣失去了平衡,就會成為疾病。例如,如果肝氣過盛,我們稱之為肝亢。肝亢會影響到脾,脾受到影響後,就無法正常生成肺氣,進而控制水份,因此,當肝氣過盛時,肺氣和腎氣也會受到傷害。這時候,應以增強肺氣為首要目標,肺氣強壯了,就能抑制肝氣,讓肝氣恢復平衡。肝氣平衡後,就能和脾氣協調,防止水份過度擴散,肺氣也就得以再生。如果肺氣過盛,則會影響到水氣,並間接傷害到肝氣,肝氣受損,脾氣也會跟著受損。這時候,應該增加心氣來抑制肺氣,心氣強盛,肺氣就會溫和,恢復平衡,這樣肺氣才能正常生成水氣,抑制肝氣,肝氣和順,就不會傷害脾氣。

同樣地,如果脾胃濕熱過度,飲食過量,思考過多,脾胃之氣也會過盛。脾氣過盛,就會傷害腎氣,無法生成肺氣,肺氣弱了,腎氣的化生功能就會停止,腎氣會更加衰弱。這時候,應該疏導肝氣來抑制脾氣,脾氣平衡後,肺氣和腎氣都會恢復正常。如果腎氣過盛,水氣就會擴散,失去正常的流動,無法生成肝氣,肝氣受損,就會影響到脾氣,脾胃也會受到傷害。這時候,應該增加心氣來生成脾氣,脾氣強盛,就能控制水氣,保持平衡。

火氣、水氣、肝氣、肺氣,任何一種氣過盛,都會影響到脾氣,脾氣受影響,後天之氣就會受傷,後天之氣受傷,先天之氣就無法生成生命力量。治療時,應該使用納氣法。因為胃氣是中土之陽,脾氣是中土之陰,脾氣得不到胃氣的陽氣,就會下陷,胃氣得不到脾氣的陰氣,就無法運轉,無法輸送到五臟,脾氣不運轉,心氣也就無法得到營養,心氣得不到營養,心火就會虛弱,無法抑制肺氣,肺氣沒有被抑制,下降的命令就無法執行,這樣五臟之間的平衡就會受到破壞。

脾氣是由心氣到肺氣,肺氣得到氣後,就會執行下降的命令,進入心臟成為血液,進入肝臟和脾臟也成為血液,進入腎臟成為精液,自己進入成為液體。五臟和諧,就可以互相生成和剋制,相生相剋,相制相化,就不會出現過剩或不足的疾病,這就是氣平衡的狀態。如果無法平衡,可能是因為外在的六氣影響,導致不平衡,或者因為飲食、勞累、情慾等內在因素,導致不平衡。先天的不平衡,必然會影響後天,後天的不平衡,必然會傷害先天,只要有一點傷害,就可能會出現氣無法納入腎臟的問題。因此,醫生必須先審視疾病的起因,然後判斷哪個臟器過盛,哪個臟器虛弱,過盛的臟器,應該使用剋制它的方法,因為兒子可以為父親報仇。

虛弱的臟器,應該尋找能夠生成它的方法,因為只有剋制才能生成。而其中最重要的是脾臟,因為五臟的氣都可以供應脾土,回歸到先天的源頭,所有的疾病都會消失。

萬物依賴陽氣生存,從土壤中發芽,如果土壤得不到陽氣,就無法控制水分,水分無法正常生成,反而會反過來侵蝕土壤,土壤忙於自救,哪裡還能生成肺氣呢?肺氣和腎氣寒冷,就會凝固,無法生成,即使有一點點的火氣,也不夠明亮,怎麼能化解肺氣和腎氣的寒冷呢?這時候,應該使用肉桂、附子、薑、人參等藥材來急救,因為這些藥材可以提供胃脘的陽氣,如果不急救,病情可能會加重,但是,如果急救了,病情就有機會好轉。

古人說:「過剩的應該瀉掉,不足的應該補充。」這是什麼意思呢?例如,如果肝氣過盛,是因為肺氣不足,應該瀉掉南方的氣來抑制肝氣,讓火氣不再剋制肺氣,這樣肺氣自然就會清潔。如果肺氣不足,而火氣過盛,火氣過盛,水氣就會不足,脾土會過盛,無法生成,這時候,應該補充脾氣來養護肺氣,滋陰降火,這樣水氣自然就會生成,血液自然就會增長,脾土通常都是不足的,很少會過剩。

氣血應該保持衝和,過剩的氣血是邪氣,而不是真正的氣血過剩。瀉掉過剩的氣血,就是在瀉掉邪氣,因為邪氣反勝,正氣不足,應該排除邪氣,保護正氣。補充不足的氣血,就是在補充正氣,因為正氣不足,邪氣就會趁虛而入,應該扶持正氣,排除邪氣。氣血平衡,邪氣從哪裡進入呢?氣血過剩,並不是指氣血真的過剩,而是指火氣過剩,因為血液不足,氣過剩就會轉化為火氣,五臟空虛,燒灼真陰,危害很大。

人的身體,氣以血為主,血以氣為先。血以氣為先,所以應該補充血液中的氣,使用四物湯加上肉桂,但是血熱的人不適合。氣以血為主,應該補充氣中的血,使用保元湯加上血藥。治療疾病時,不可以忘記血液,也不可以忘記氣,忘記血液,四肢就會無法使用,脾氣沒有統御能力;忘記氣,身體就會失去控制,肺氣沒有主導能力。氣血互相流動,生生不息。使用和平的藥物,疏導氣血,應該多用,而不是少用;使用寒熱的藥物,只是為了治療疾病,應該少用,而不是多用,多用會傷害脾胃,一定要小心。

虛弱中帶有實邪,是因為正氣虛弱,才會產生實邪,實邪中帶有虛弱,邪實都是因為根本虛弱,所以,對於實邪,應該以瀉為補,對於虛弱,應該以補為瀉,總的來說,就是過盛就會受傷,受到剋制才能得到控制。

水可以生成木,但是如果水太多,木就會浮起來,必須有土來剋制水,才能生成木。木可以生成火,但是如果木太多,就會自焚,必須有金來剋制木,才能生成火。火可以生成土,但是如果火太旺盛,土就會乾燥,必須有水來剋制火,才能生成土。土可以生成金,但是如果土太重,金就會被埋住,必須有木來剋制土,才能生成金。金可以生成水,但是如果金太冷,水就會冷,必須有火來剋制金,才能生成水。這就是生剋制化的道理。

五行如果不互相剋制,就不會互相生成,對於五臟也是同樣的道理。人們只知道剋制自己的是邪氣,卻不知道剋制自己的是配偶。因為女人沒有丈夫,就無法生育,五臟沒有剋制,也不會生成。例如,水可以生成木,但是木不會在江湖河海中生長,而是在肥沃的土壤中生長,因為土剋制水,才能生成木。因此,生成的道理,人們都知道,但是剋制的道理,全世界的人都不知道。經典上說:「受到剋制才能得到控制,控制才能生成變化。」有志於醫學的人,應該詳細品味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