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慎齋遺書》~ 卷三 (2)
卷三 (2)
1. 揚
外感風寒咳嗽,身多發熱頭疼,或兼火鬱在諸經,發散輕揚以定。四時感冒風寒,時行疫證,實非真傷寒。初感則入於太陰肺經,故咳嗽,痰多鼻塞,或頭疼發熱,狀似傷寒。(錢本作「有似外感重而內傷相夾者一樣。」)不可遽用甘辛發汗,但當察其脈之虛實,驗其證之有餘,以輕劑兼風藥引而揚之,如葛根、升麻、荊芥之類,參蘇飲之屬,或兼火鬱,少加清涼亦當。
白話文:
如果受到風寒而引起咳嗽,通常會伴隨著發熱和頭痛的症狀。有時還會合併有其他經絡出現火氣鬱結的情況。這種情況下,需要採取發散表寒的治療方法,以緩解症狀。
在一年四季中,都有可能感染風寒,而引起流行性感冒。但這種感冒跟真正的傷寒不一樣。在感冒初期,通常會侵犯肺經,因此會出現咳嗽、咳痰、鼻塞、頭痛和發熱等症狀。這些症狀跟傷寒很相似。
在這種情況下,不能馬上使用甘辛發汗的藥物。應該先仔細觀察患者的脈象,判斷病情是虛還是實。還要根據患者的症狀,判斷是否有其他餘邪。然後再選擇適當的藥物,進行治療。
通常會使用一些輕劑的發散風寒藥物,比如葛根、升麻和荊芥等。也可以服用參蘇飲之類的藥物。如果患者還有火鬱的症狀,可以額外加一些清涼的藥物。
2. 逆
人火分明勢緩然,寒涼滅伏藥相兼,兩途虛實應須別,莫使差訛致倒顛。經云:微者逆之。人火者,乃心火也,其勢不速,可以水滅濕伏,黃連之屬,可以治之。用寒以益心,此之謂也。(張東扶曰:心之真陰傷,然後君火熾,用寒以益心,非為心屬火而用涼以折之也。亦救其心之真陰而火自靜耳。
白話文:
人的心火勢頭緩慢,可以用寒涼藥物來熄滅,這是治療的兩條途徑,必須辨別虛實,以免差錯導致病情惡化。經書上說:微者逆之。人火,是指心火,它的勢頭不快,可以用水來熄滅,黃連等藥物可以治療。用寒藥來益心,就是這個意思。(張東扶說:心的真陰受損,然後君火旺盛,用寒藥來益心,並不是因為心屬火而用涼藥來折斷它,而是為了拯救心的真陰,使火自然平靜。)
)且真陰藏於離宮,故曰神陰。與相火治法大相遠矣。(復言可以用寒之故,張東扶曰:火旺於南,南,離也,心也,而真火實生於腎。水旺於北,北,坎也,腎也,而真水實生於心。)名雖曰逆,實正治之法也。
白話文:
真正的陰精藏於離宮(即心),所以叫做神陰。與相火(即腎火)的治療方法大不相同。(張東扶又說:可以用寒藥的緣故,因為火旺盛於南方,南方屬離卦,是心臟,而真正的火其實生於腎臟。水旺盛於北方,北方屬坎卦,是腎臟,而真正的水其實生於心臟。)名義上雖說用相反相違的方法,這其實纔是正確的治療方法。
3. 從
龍火飛騰大速,遇寒光焰滔天,惟其推折勢難兼,邪退正隨管見。(錢本作「難將涼劑去推安,從治今人誰諳。」)
白話文:
寒氣突襲令火氣急劇升高,寒熱衝突交織導致火光沖天,然而只有盡力推進和調解才能兼顧,邪氣退卻後,正氣隨之恢復。
經云:甚者從之,從者,從其性也。蓋龍火者,相火也,其勢大烈,不可水滅濕折,從其性而伏之,惟桂、附、薑之屬,可以治之。庸工不識此理,凡見火病,不分陰陽,不辨虛實,確謂知母黃柏,獨能補腎滋陰,不知陰氣化火,火勢愈強,是不明龍雷之性,逆從之道也。(末二句錢本作「真陰在坎,卻與心火同治」,謬矣。)
白話文:
《黃帝內經》上說:陽症(相火)嚴重的,應該順應它,順應它就是順應它的特性。所謂“龍火”,就是相火。它的勢頭猛烈,不能用寒涼的藥物去抑制它。順應它的特性去治療它,只有肉桂、附子、生薑之類的藥物可以治療它。一般的醫生不知道這個道理,凡是見到火熱的病症,不分清是陰火還是陽火,也不辨別是虛症還是實症,就片面的認為知母和黃柏,能夠滋陰補腎,不知道陰氣化火,火勢就會更加旺盛,這是不明白龍雷的特性和逆從的道理。
4. 求
嘔逆聲頻氣有餘,欲餐難入費躊躇,寒因熱用無他技,薑製梔連倍竹茹。求者,求心火之有餘也。蓋心為君火,不戢則自焚,自焚則死。況真精所藏之位,性喜寒而惡熱。太僕云:寒以益心,誠哉是言也。又云:嘔逆生而食不得入,有火之病,宜求所謂寒因熱用,是其法也。
白話文:
嘔吐、噯氣聲音頻頻,胃氣有餘,想吃東西卻難以下嚥,躊躇不前。寒熱之因,用藥之法,別無他技,就是用生薑、梔子、連翹、倍量竹茹。所求者,就是尋求心火之有餘。因為心為君火,不能約束就會自焚,自焚就會死亡。況且心是真精所藏之位,心性喜寒而惡熱。張景嶽說:用寒涼之藥來滋養心臟,真是至理名言。又說:嘔吐、噯氣發生而飲食不能下入,這是火熱之病,應該尋求所謂寒因熱用之法,這就是治療方法。
5. 責
寒動乎中因腎虛,腎虛陽脫氣難拘,須知地戶宜常閉,失禁令人必喪軀。責者,責腎水之虛也。人之兩腎,為一身精氣所藏之處。經云:天門常開,地戶常閉。天門謂口鼻。地戶即腎之開竅處。故知兩腎,乃先天水火之窟。元氣之厚薄,於此分焉;形軀之壽夭,由此判焉。
白話文:
寒冷侵襲人體內部,是因為腎虛,腎虛就會陽氣脫落,氣也就難以收斂,一定要知道,命門應該時常閉合,小便失禁的人,一定會喪失身體。責者,責怪腎水虛弱。人的兩個腎臟,是一身精氣的收藏之處。經典中說:天門常常打開,地戶常常關閉。天門就是口鼻。地戶就是腎臟的開竅處。因此知道兩個腎臟,是先天水火之窟。元氣的盛衰厚薄,在這裡劃分;身體壽命的長短,由此判定。
善保養者,使火不妄動,真氣不損,存守於中,乾坤不息,與胃氣相接,何病之有?(王胥山曰:真氣即是腎中元陰元陽之氣,相火一動,真氣自泄,相火不動,則真氣靜存於內,生化無窮,盡根於此。)不善養者,勞欲過度,真氣漏泄,相火橫行,邪氣無制,於是百病生焉。
白話文:
懂得保養的人能讓心火不妄動,精氣不虧損,保存於身體中心,乾坤之氣不斷運行,與胃氣相接,怎麼會有疾病呢?(王胥山說:真正的氣是指腎中元陰和元陽之氣,相火一起動,精氣便會走漏,相火不動,真正的氣就會安靜地儲存在體內,生化無窮,根本在此。)不懂得保養的人,勞動過度,精氣走漏,相火橫行,邪氣無法控制,於是百病橫生。
又腎虛則寒起,若真陽脫而作瀉者,是門戶不禁也。脈存者生,脈脫者死。藥宜峻補於下,遲則不能斡旋矣。經云:熱之不熱,是無火也。食入反出,是亦無火也,並溫也。溫之不愈,其死速矣。(一作「溫而不愈者有之,未有不溫而能愈者也。」)
白話文:
又腎虛的人則承受不了寒氣,如果真陽脫離身體而開始腹瀉,這是因為身體的門戶無法嚴格控制所造成的。脈搏還有的人就能活,脈搏脫離身體的人就會死。藥物應該嚴格地用來補益下焦的元氣,一旦錯過時機,就不能挽回殘局了。經書上說:體溫不熱,是因為體內沒有火氣。吃進去的食物吐出來,也是因為體內沒有火氣,這都屬於溫補。溫補不能治癒疾病,死期就會很近了。(另一種說法是:「溫補方法不能使病情好轉的人是有,但沒有不溫補就能使病情好轉的人。」)
6. 緩
久而增氣理悠長,緩治中和物化常,脾胃相通辨穀氣,藥如偏勝不為良。經云:久而增氣,物化之常,氣增之久,夭之由也。此言藥之氣味,治之緩急,出乎醫之調燮也。蓋胃中清純委和之氣,偏與穀肉果菜相宜,即參朮亦有偏勝。此先哲之格言,自當視其病之緩急而治亦如之。
白話文:
時間一長,藥的藥效就會增加,緩慢地治療,使藥的藥性和人體相調和,就能達到物盡其用的效果,脾胃相通,辨別穀物的氣味,藥物如果偏勝,就不能產生好的療效。經雲:時間一長,藥的藥效就會增加,這是事物發展的規律,藥效增加的時間過長,就會導致死亡。這句話是說,藥的氣味和治療的緩急,都是由醫生的調節決定的。因為胃中清純調和的氣,與穀肉果菜相宜,即使是參朮也有偏勝的危險。這是先哲的格言,所以應該根據疾病的緩急來治療。
夫病有新久,新則勢急,宜治以重劑,久則勢緩,宜調以輕劑。一切內外傷,邪氣已退,藥宜間服,當以飲食調之,於中有緩急之意存焉。若服藥過度,反傷其氣,病益綿延不愈,或者反致增添新病。醫須識此,庶無虛虛之害矣。(張東扶曰:此條乃治病最要之法,今之醫率不講矣。
白話文:
疾病的病情有新舊之分,新病症狀急迫,應該用重藥治療;舊病症狀緩慢,應該用輕藥調養。無論是內傷還是外傷,邪氣退去之後,藥物應該間隔服用,並以飲食調養身體,這其中包含著緩急相宜的道理。如果過度服藥,反而會傷氣,疾病就會更加延綿不愈,甚至可能導致新的病症。醫生必須明白這個道理,才能避免不必要的傷害。
不同的疾病有新的和已存在很久的,新的疾病病情發展急,應該使用重劑來治療。舊的疾病病情緩慢,應該用輕劑來調治。所有的內傷和外傷,邪氣已經退了,服藥應該間隔,主要是飲食來調理,其中蘊含了緩急的原理。如果服用藥物過度,反而會損傷元氣,那麼疾病就會更加纏綿難癒,或者會產生新的疾病。醫生必須認識到這一點,這樣就不會有過度治療的危害了。(張東扶說:這條治病的方法是最重要的,現在的醫生通常不講了。
)
白話文:
疾病有新舊之分,新病來勢凶猛,需用重藥快速治療;舊病發展緩慢,則應以輕藥調養。無論內傷外傷,邪氣退去後,應適當間隔服藥,並以飲食調理為主,這就是緩急之法。過度用藥會損傷元氣,導致病症纏綿難愈甚至產生新病。醫生需明此理,方能避免過度治療的弊端。張東扶指出,此治病方法至關重要,如今卻常被醫生所忽略。
7. 峻
勢急難施緩治,邪實重劑相當,理中承氣斡旋分,用者驗如神應。峻治之法,死生所繫,應若發機,胸中無一定之見,不能用也。如虛則理中、附子,實則承氣、大黃,若能知虛實而善用其法,可謂上工也矣。又患似傷寒,應汗不汗,其勢不解,心中煩躁不安,勢已極矣。宜大劑補中益氣,加麻黃、薑、附,一服即解。此皆峻治之一法也。
白話文:
如果病情危急,無法慢慢治療,邪氣實證,就需要使用猛烈的藥劑來對治,理中湯和承氣湯可以互相斡旋,分開使用。使用這兩種藥方的人,見效快得像神靈顯靈一樣。猛烈治療的方法,關係到生死存亡,必須像機關發動一樣迅速,心中沒有固定的見解,就不能使用。比如虛證就用理中湯、附子,實證就用承氣湯、大黃。如果能夠辨別虛證實證,並善用這些藥方,那就可以說是高明的醫生了。又比如,患有類似傷寒的疾病,應該發汗卻沒有發汗,病情無法緩解,心中煩躁不安,病情已經極其嚴重了。這時應該服用大劑量的補中益氣湯,加上麻黃、生薑、附子,一服藥就能解決問題。這些都是猛烈治療的方法之一。
8. 探
初驗難分真偽,欲施攻補狐疑,全憑一探實和虛,此是醫家妙計。凡治病,內外不辨,又虛實不分,妄施藥物,服之不能保其無失。醫家通活變者,臨證察脈之時,問前醫所用何藥,作何調理,若果能見其實有失處,我則對證施治,必無不治。(王胥山曰:前醫用藥未效,後之接手者多務翻案以求勝之,久寒則用熱,久熱則用寒,久瀉則用補,久補則用瀉,以為討巧出奇之計。
白話文:
剛開始看病很難分辨真假,想要使用攻補治療方法時,一定要先探查一下實虛問題,這是醫生的妙計。無論治療哪種疾病,如果不分內外及虛實,就亂開藥,患者服藥後可能會有危險。醫術高明的醫生,在診脈的時候,會詢問之前的醫生使用了什麼藥,做了什麼樣的治療,如果能判斷出之前的治療方法有問題,我就能夠根據患者的病情施以正確的治療,一定能將病治癒。(王胥山說:之前的醫生治療無效,後來的醫生為了彰顯自己的高明,大多都否定前醫的治療方法,原本寒證就用熱藥,熱證就用寒藥,原本腹瀉就用補藥,原本過度進補就用瀉藥,以為這樣就能討巧取勝。
然而脈與因故在也,苟據脈審因,確見前醫識力未到,自當改弦易轍,以正其誤,若不據脈審因,而妄生歧論,只圖求異於前人而網其利,竟置病人吉凶於度外,其居心不可問矣。)嗟乎!惟有初治之時最難,虛實兩途,猶豫未決。(張東扶曰:古人知其難而難之,今人知其難而易之,亦並不知其難也。
白話文:
然而脈象和病情還存在著,如果憑藉脈象確定病因,肯定會發現前面醫生認識能力的不足,就應該改變治療方案,糾正錯誤。如果不憑藉脈象確定病因,而胡亂提出不同的見解,只是為了與前人不同而吸引牟利,卻把病人的生死禍福置之度外,這種居心讓人無法理解。
唉!只有在開始治療的時候最難,虛證和實證兩條路,遲疑不定。(張東扶說:古人知道它的難度,所以慎重對待,現在的人知道它的難度,卻輕視它,同樣不知道它的難度。)
冤哉!)知機者,用意調和,如按琴瑟,藥中則氣和,自然之理。但實可受寒,虛可受熱,攻補之訣,在其中矣。
白話文:
(這多麼令人冤枉啊!)懂得把握時機的人,能夠用心調和藥性,就像彈琴奏瑟,藥中氣機調和,這是自然的道理。實證可以承受寒涼,虛證可以承受溫熱,攻補的訣竅就在其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