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慎齋遺書》~
1. 卷三
2. 二十六字元機
3. 理
資生萬物位坤宮,忌濕宜溫益理中;血氣源頭從此化,先天化育賴為宗。土為萬物之母,在人身則屬脾胃,喜溫惡濕。地黃濕滯之物,非其所宜,唯與參、苓、耆、朮、甘、薑、豆、蔻、陳皮、山藥之類相投,深有補益。先天后天所生氣血,由此而化。凡治百病,先觀胃氣之有無,次察生死之變化。所至重者,惟中氣耳,可不謹乎!
白話文:
滋養萬物生長,如同大地般居於坤位,最忌諱潮濕,喜歡溫暖,這樣才能用理中湯來調理。氣血的根源從這裡產生變化,先天的養育就靠它來維繫。土地是萬物之母,在人體內則屬脾胃,喜歡溫暖而厭惡潮濕。地黃是容易造成濕滯的藥材,並不是脾胃所適合的,只有和人參、茯苓、黃耆、白朮、甘草、生薑、豆蔻、陳皮、山藥等藥材一起使用,才能發揮很好的補益效果。先天和後天所產生的氣血,都是由此而化生的。凡是治療各種疾病,要先觀察胃氣是否健旺,其次再觀察病情的生死變化。最重要的,就是脾胃的元氣,怎能不謹慎小心呢!
4. 固
一點真陽寄坎中,固根鬚要藥靈通,甘溫有益寒無補,我笑丹溪錯認功。水中之火,乃先天真一之氣,藏於坎中。其氣自下而上,與後天胃氣相接而生,乃人身之至寶。勞傷過度,損竭真陰,以致精不能生氣,氣不能安神,使相火妄動飛騰,而現有餘之證,非真有餘,是因下元不足之故也。火與元氣,勢不兩立,若執丹溪法,降火滋陰,而用黃柏、知母治之,恐其愈投愈損。
(王胥山曰:丹溪以四物湯加黃柏、知母,為滋陰降火之妙劑,亦是一法,若以慎齋所言之證,而以丹溪之法治之,大非所宜矣。炳章按:語甚精奧,然以此詆丹溪則不可,王氏批語甚為的當焉。)若見此證,宜溫補於下,而火自歸原,病即愈矣。如元氣驟脫,相火亦衰,脈微足冷厥逆,各脫陽證,更宜大劑溫補,緩則不能救矣。
白話文:
一點真陽之氣寄存在腎中,要穩固根本,就必須使用藥效強大的藥物來疏通。使用甘溫的藥物對身體有益,寒涼的藥物則沒有幫助。我嘲笑朱丹溪錯誤地認為滋陰降火有效。
腎中的火,其實是先天就有的真一之氣,它藏在腎中。這股氣從下往上運行,與後天的胃氣相接而產生,是人體最珍貴的寶貝。如果過度勞累,損傷了體內的真陰,就會導致精氣無法產生,氣血無法安定神志,使得相火妄動而向上燃燒,呈現出火氣過旺的假象。這並不是真的火氣過旺,而是因為腎的根本不足所導致的。
火和元氣是互相對立的,如果執著於使用朱丹溪的方法,用黃柏、知母等藥物來降火滋陰,恐怕會越用越損耗身體。
(王胥山說:朱丹溪用四物湯加上黃柏、知母,認為是滋陰降火的好藥方,這也是一種方法,但如果遇到像慎齋所說的這種情況,還用朱丹溪的方法來治療,那就非常不合適了。炳章註解說:這段話說得很精闢奧妙,但用這來批評朱丹溪就不恰當了,王胥山的批註非常恰當。)
如果遇到這種情況,應該用溫補的方法來補益下元,這樣火自然就會回歸原位,病自然就好了。如果元氣突然脫失,相火也會跟著衰弱,出現脈搏微弱、手腳冰冷、四肢厥逆等陽氣脫失的症狀,更應該用大劑量的溫補藥物來治療,如果太慢就無法救回來了。
5. 潤
肺為華蓋主皮毛,金體由來畏火燒,便竭皮枯津液涸,滋干潤燥見功勞。潤治之方,其理不出乎滋陰潤燥,流通血氣。夫人身之中,水一火五,陽實陰虛。若嗜欲無節,以致腎水受傷,虛火為患,腎虛惡燥,或前後閉結,或痰在咽喉中干咯,此皆津液不足之故。而火動元陽,焉能全其化育?理宜補養肺金,使金水相生。
(肺金,錢本作腎中之金。)自然出入升降,濡潤宣通,何愁病之不愈哉!
白話文:
肺就像是保護身體的傘蓋,主掌皮膚和毛髮。金屬的本質是怕火燒,如果身體因為各種原因導致津液耗竭,皮膚乾燥,這時候就需要滋潤乾燥的身體,才能見到療效。
潤澤的治療方法,其原理不外乎是滋養陰液、潤澤乾燥,並使氣血暢通。人體內,水的力量佔一分,火的力量佔五分,通常是陽氣過盛而陰液不足。如果慾望沒有節制,導致腎水受損,虛火就會產生,腎虛就會怕乾燥。可能出現大小便不順暢、喉嚨有痰卻乾咳等症狀,這些都是津液不足的緣故。而且火動耗損元陽,怎麼能好好地滋養身體呢?
所以,應該補養肺金,使金和水能夠互相滋生。 (這裡的肺金,有的人認為是腎中的金。)這樣自然就能正常出入升降、濡養宣通,哪還會擔心疾病不能痊癒呢?
6. 澀
脾實生痰滑泄,腎虛氣弱多溏,遺精失禁便不藏,溫澀相投切當。澀治之法,其理不出溫補,健脾行濕。凡脾濕生痰,以二陳加參、朮、香砂之類。腎虛失禁,或溏泄,或多溺,俱宜溫補於下。但下虛滑泄之證,非獨健理坤位,亦宜固守坎宮。蓋腎為胃關,關門緊固,則二便分調,自無不藏之患矣。
(王胥山曰:大便滑泄,亦有因脾濕生痰所致者,宜以二陳治之。若下元虛弱者,舍溫補更無別法矣,故分別言之。慎齋以溫補為澀字元機註腳,蓋以脾腎兩固則二便均調,啟閉有節,自無鶩溏峻瀉關門不禁之患。澀治之要,莫尚於此,與世醫之專用芡實,金櫻子、粟殼之類為澀藥者,相去遠矣。
)
白話文:
脾胃功能太強,容易產生痰液,導致大便滑脫或腹瀉;腎氣虛弱,則容易大便稀溏。如果出現遺精、小便失禁、大便無法控制等情況,都需要用溫澀的藥物來調理,才能恰當。
澀的治療方法,原理不出溫補,以及健脾祛濕。凡是脾胃濕氣重而產生痰的,可以用二陳湯加上人參、白朮、木香、砂仁等藥材來治療。如果是腎虛導致失禁、大便稀溏或頻尿,都應該用溫補下焦的藥物來治療。但是,下焦虛弱而導致滑脫腹瀉的情況,不僅要調理脾胃,更要固守腎氣。因為腎是胃的關口,關門緊閉,大小便就能正常,自然不會有無法控制的情況了。
(王胥山說:大便滑脫,也有因為脾濕生痰引起的,可以用二陳湯治療。如果是下焦虛弱,除了溫補沒有別的辦法。所以要分開來說。慎齋認為溫補是“澀”字最根本的解釋,因為脾腎都強健,大小便就能正常,開關有度,自然不會出現腹瀉或關門不緊的情況。澀的治療要點,沒有比這更重要的了。那些世俗醫生專用芡實、金櫻子、罌粟殼等藥物來止澀,就差遠了。)
7. 通
痢疾泄痛用通因,驗色分明辨久新,寒則當溫熱當下,有餘不足妙如神。通治之法,不出於瀉利二端。若瀉利後重逼急,而痛太甚,速去無度,或滯不行,或身熱色赤,此等理宜急下。如不痛者,此乃積也,所有不通旁流之物,俱宜下之,所謂通因通用之法也。若用止藥,則瀉愈甚而病愈增矣!至於痢久色白,或兼紅色,氣息腥穢,身冷脈弱,下泄無度,腹痛喜按,切忌芩、連、梔、秦、寒涼之劑,急用桂、附、乾薑溫補為要。若瀉久而鶩溏者,亦宜加參、苓、山藥之類溫之。
古云諸積諸痛,喜溫而惡寒者,斯言信矣。人有貴賤,貴虛而賤實,尤宜識此。(王胥山曰:貴者多虛,賤者多實,凡病皆宜識此,不獨瀉利一證,慎齋特於此條發其例耳,夫富貴之人多勞其心,又耽嗜好,故有病者,其正氣多虛。貧賤之人,只是勞力,但於風雨寒暑燥濕不能避忌,故其病也,多本邪實,此人事之固然也。
若貴者之先天充實,或者培養得宜,而賤者於勞力之外,兼復勞心,又或縱慾無度,則虛實之形必自相反,不可執一而論。)
白話文:
治療痢疾腹瀉疼痛,要用疏通的方法,觀察糞便的顏色可以分辨是新病還是舊病。如果是寒證引起的,就應該用溫熱的藥物;如果是熱證引起的,就應該用清瀉的藥物,能掌握好藥量的多寡,就能達到神奇的療效。治療腹瀉的方法,不外乎疏通和瀉下這兩個原則。如果腹瀉後仍有裡急後重的感覺,且腹痛劇烈,便意頻繁卻又排不出來,或者排不出來,又或者發燒、臉色潮紅,這種情況應該趕快用瀉下的藥物。如果腹瀉但不腹痛,這就是積滯的表現,所有阻礙排泄的物質,都應該用瀉下的方法來疏通,這就是所謂「通因通用」的治療原則。如果用止瀉的藥物,反而會讓腹瀉更加嚴重,病情加重。至於長期的痢疾,如果大便顏色呈白色,或者紅白相雜,且帶有腥臭味,身體發冷、脈搏微弱,腹瀉不止,腹痛時按壓會感到舒服,這時絕對不能使用黃芩、黃連、梔子、秦皮等寒涼的藥物,必須趕快用桂枝、附子、乾薑等溫補的藥物來治療。如果腹瀉時間長了,大便像鴨子拉稀一樣,也應該加入人參、茯苓、山藥等溫補的藥物。
古人說:「各種積滯和疼痛,都喜歡溫暖而討厭寒冷」,這句話說的很有道理。人的體質有貴賤之分,貴族的人多虛弱,貧賤的人多實證,尤其應該了解這個道理。(王胥山說:貴族的人大多體質虛弱,貧賤的人大多體質強實,所有疾病都應該了解這個道理,不只是腹瀉這一種疾病,慎齋特別在這裡提出這個例子。富貴的人多半勞心,而且喜歡聲色享受,所以生病時,正氣多半虛弱。貧賤的人,只是勞力,但是對於風雨寒暑等外在環境不能避忌,所以生病時,多半是邪氣太盛,這是人事的必然現象。
如果貴族的人先天體質很好,或者後天保養得當;而貧賤的人除了勞力之外,還要勞心,或者縱慾過度,那麼虛實的狀況也會相反,不能一概而論。)
8. 塞
塞因之法妙難傳,疏啟中間峻補兼,此理若能知得透,誰云醫道不通仙。塞治之法,甚則駭人耳目,可謂難也已!謂氣無補法,人皆慎之,殊不知下氣虛乏則中焦滯實。蓋腎為生氣之原,若先天氣乏,不能與後天胃氣相接,而喘脹生焉!故胸脅滿甚,不若疏啟於中,峻補於下,乃前賢之準繩。其功有捷徑之妙,筆不盡述,惟知脈者能悟之。
且用藥之法,輕則泛上有礙,重則降下無妨。人參隨下焦藥,亦入下焦,不可不知。
白話文:
治療「塞」的法門奧妙難以傳授,在疏通開導的同時,還必須配合強力的補益,如果能徹底理解這個道理,誰還敢說醫術不能達到神仙的境界?
治療「塞」的方法,嚴重時會讓人感到驚駭,可以說是難上加難!一般都認為氣沒有補益的方法,所以大家都很謹慎,卻不知道當下氣虛弱時,反而會導致中焦氣機堵塞。因為腎是產生氣的根源,如果先天腎氣不足,就無法與後天脾胃之氣相接,就會產生喘氣、腹脹等症狀!所以當胸脅滿悶嚴重時,不如先疏通中焦,同時加強補益下焦,這才是前代醫家的準則。這種治療方法有快速見效的奧妙,實在無法用文字全部表達,只有懂得脈象的人才能領悟其中的道理。
而且用藥的方法,藥性輕的容易浮在上面,反而會阻礙氣機,藥性重的則往下走沒有妨礙。人參搭配下焦的藥,也能進入下焦,這點必須要知道。
9. 清
清肺甘寒味最良,水金滋養此源長,如加辛燥純涼劑,便使真元氣自傷。肺為五臟華蓋,統攝諸氣,運行不息,乃至清之分,秋毫難犯。所最畏者火也,苟或心有傷感,以致肺中火動,中焦之氣必傷,而咳血嗽痰之患作矣。夫金受火制,則無健運之能,而百病生焉。藥宜甘寒滋養,使子母相生,不受火形,其氣自清,乃為良法。
辛燥純涼之劑,不宜輕用,用之稍過,則反傷其氣。必須察其脈之虛實,脈如不足,雖有痰血,亦宜溫補真元,切忌寒涼。凡衄血吐血,勢未甚者,當行從治,補中益氣湯,加麥冬、五味之類為宜。若用寒涼,理無是處。(炳章按:抄本多幹姜肉桂。)
白話文:
清肺藥物以甘涼、寒性的最為有效,可以滋養肺(水金)的源頭,使其生長。如果加入辛辣、溫燥或純寒涼的藥物,反而會傷害身體的元氣。肺是五臟的華蓋,統領全身的氣,不停地運行,所以要保持它的清淨,一點點傷害都不能有。肺最怕的是火,如果心裡有傷感,導致肺中火氣上升,就會傷到中焦的氣,進而引發咳血、咳嗽等疾病。肺(金)如果被火所剋制,就失去正常的運作能力,各種疾病就會因此產生。用藥應該以甘涼滋養為主,使肺(子)與腎(母)互相滋生,不受火氣影響,肺氣自然清澈,這才是最好的方法。
辛辣溫燥或純寒涼的藥物,不應該輕易使用,如果用量稍有過度,反而會傷害肺氣。必須仔細觀察脈象的虛實,如果脈象顯示氣血不足,即使有痰或血,也應該用溫補元氣的藥物,切忌使用寒涼藥物。凡是流鼻血或吐血,病情不嚴重時,應該採用反治法,使用補中益氣湯,再加入麥冬、五味子等藥材。如果使用寒涼藥物,則不合道理。(炳章按:抄本大多寫成乾薑、肉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