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慎齋遺書》~ 卷六 (7)
卷六 (7)
1. 內傷
內傷病退,燥渴未解者,有餘熱在肺也,可用沙參、茯苓、甘草,加少許薑汁冷服,虛者可用人參。
左脈沉細虛,右脈浮大數,服補中益氣湯不愈,餘熱不退,泄瀉煩躁,保元湯加白朮、陳皮、薑、棗煎服,正氣足而邪氣自退。身熱喜近衣者,加附子六七分。餘熱不盡,口乾不渴,用耆歸湯加甘草七分,若用白虎湯則死。
內傷用補中益氣湯不愈,三兩月潮熱不退,腹滿曖氣,不思飲食,保元湯加炮姜七分,肉桂、吳茱萸、炙甘草、陳皮各五分,白朮、附子各一錢,水煎服。病後餘熱,虛煩不眠,歸脾湯。恍惚加菖蒲三分,口乾極煩躁加麥冬五分。似瘧寒熱,一日一次,來日身脹要打者,屬脾陰不足,六君子湯加白芍七分,歸身七錢,薑、棗煎服。(泄瀉者,不宜用歸、芍。
)柴胡五分,(自汗者去之。)黃耆酒炒七分,如食噯加神麯,肺吐清痰去黃耆,加五味五分,噁心加炮薑、肉桂五分,骨蒸有熱加知母,久病咳嗽作虛治。日久大便結燥,飲食不進,雖十日不解,無他慮也,宜十全大補湯加薑、棗。
內傷虛損,調理十全湯去川芎、地黃,減歸身;寒加附子,百帖無妨。調理莫過參苓白朮散,如腹痛加木香,便燥加歸身一錢,嘈雜加陳皮、川連,脅痛加酒炒白芍,飽悶加砂仁。
內傷病證,日久不愈,渾身熱甚,大便燥結,脈洪大有力,六味湯加肉桂,如小水不利加牛膝。
內傷用補中益氣湯,三、五帖而汗不至足者難治,或五、六帖後遍身疼痛者亦難治。內傷發熱、頭痛六日後,或泄瀉、自汗至頸而還,亦不可治,又最可畏者,身痛、硬脹。
內傷身無大熱,頭不甚痛,胸膈飽悶,大便不通,庸醫下之而仍閉,閉而又下,下而不愈,陰已將亡。或遍身疼痛不能轉動而腹脹,內中必有積血,雖精神清爽,飲食可進,亦不能治。
內傷氣虛作脹,用補中益氣湯加和中散。脈有力者,為難治。
內傷證,口不知味,用寒固不可多,熱藥亦不可久,但宜溫補,以邪從虛至也。病愈後,參苓白朮散、八珍散調理。一月後痰火不退者,不必理痰,宜求治脾胃,方保無虞。身熱不必理熱,保元湯、生脈飲,補中益氣湯加桂、附,甘溫除大熱,先聖之言也。不但內傷,凡病皆宜理脾胃,此第一義也。
凡起病為脾胃十之八、九,脾病四肢不能為用,倦怠無力,口不知味,四肢熱如火,或身無大熱,冷汗自出,四君子、保元湯加附子;或溏泄,嘔吐,自汗,脈微細無力,四君子加薑、附,二陳加煨姜,急理其脾。雖有雜證多端,亦不及慮矣。虛損潮熱,升陽散火湯,後用大補。
或日日潮熱,或一寒一熱,宜益氣湯,重用黃耆、甘草,此甘溫除大熱之法也。脈細數極,其病將危,五服不愈,治亦難矣。若中有脾胃現證,或寒或熱,只從脾胃上醫治,諸病自退。
白話文:
內傷引起的疾病,如果病退了,但仍然感到口渴,表示體內還有餘熱在肺部,可以用沙參、茯苓、甘草,加上少許薑汁,放涼後服用,如果體虛可以加上人參。
左脈沉細無力,右脈浮大而快,服用補中益氣湯沒有效果,餘熱沒有消退,還出現腹瀉、煩躁,可以用保元湯,加上白朮、陳皮、薑、棗一起煎服,使正氣充足,邪氣自然消退。如果身體發熱但喜歡穿厚衣服,可以加附子六七分。餘熱沒有完全消退,雖然口乾但不感到口渴,可以用耆歸湯加甘草七分,如果用白虎湯會導致死亡。
內傷用補中益氣湯沒有效果,持續發潮熱三、兩個月,腹脹、打嗝、不想吃東西,可以用保元湯加上炮薑七分、肉桂、吳茱萸、炙甘草、陳皮各五分,白朮、附子各一錢,用水煎服。病後有餘熱,虛煩睡不好,可以用歸脾湯。如果精神恍惚,加上菖蒲三分,口乾極度煩躁,加上麥冬五分。如果像瘧疾一樣忽冷忽熱,一天一次,隔天身體脹痛想打人,是屬於脾陰不足,可以用六君子湯加上白芍七分、當歸七錢,薑、棗煎服。(如果腹瀉,不宜使用當歸和白芍。)
柴胡五分,(如果有自汗現象,去掉柴胡。)黃耆用酒炒過七分,如果吃東西會打嗝,加上神麯,肺部咳出清痰,去掉黃耆,加上五味子五分,噁心加上炮薑、肉桂五分,骨蒸發熱加上知母,久病咳嗽要以治療虛弱為主。如果長時間大便乾燥,吃不下東西,即使十天不解便,也不必過於擔心,可以用十全大補湯加上薑、棗。
內傷虛弱,調理身體可以用十全湯,去掉川芎、地黃,減少當歸的用量;如果怕冷,加上附子,吃一百帖藥也沒有關係。調理身體最好用參苓白朮散,如果腹痛加上木香,大便乾燥加上當歸一錢,胃部嘈雜加上陳皮、黃連,脅肋疼痛加上酒炒白芍,飽悶加上砂仁。
內傷疾病,如果長時間沒有好,全身發熱嚴重,大便乾燥,脈象洪大有力,可以用六味湯加上肉桂,如果小便不順暢加上牛膝。
內傷用補中益氣湯,如果吃三、五帖藥還不出汗,就比較難治,或者吃五、六帖藥後全身疼痛,也比較難治。內傷發熱、頭痛六天後,或者腹瀉、自汗到脖子就停止,也無法治療,最可怕的是身體疼痛、僵硬腫脹。
內傷身體沒有嚴重發熱,頭部沒有很痛,但胸膈飽悶,大便不通暢,庸醫用瀉藥結果還是不通,瀉了又瀉,結果陰氣已經快要耗盡。或者全身疼痛不能動彈而且腹脹,體內一定有積血,即使精神清醒、可以吃東西,也無法治療。
內傷氣虛導致腹脹,可以用補中益氣湯加上和中散。如果脈象有力,就比較難治療。
內傷的症狀是口中沒味道,用寒涼藥不可以過多,用溫熱藥也不可以太久,只能用溫補的方法,因為病邪是從虛弱而來的。病好之後,可以用參苓白朮散、八珍散來調理身體。如果一個月後痰火還沒有消退,不必理會痰,應該治療脾胃,才能保證平安。身體發熱不必去治療熱,可以用保元湯、生脈飲、補中益氣湯加上桂枝、附子,用甘溫藥來消除大熱,這是古代醫家的說法。不只是內傷,所有疾病都應該先調理脾胃,這是最重要的原則。
所有疾病的發生,有十分之八九是因為脾胃虛弱,脾胃不好會導致四肢無力,感到疲倦,口中沒味道,四肢發熱像火燒一樣,或者身體沒有大熱卻冷汗直流,可以用四君子湯、保元湯加上附子;或者腹瀉、嘔吐、自汗、脈象微弱無力,可以用四君子湯加上薑、附子,二陳湯加上煨薑,要趕快治療脾胃。即使有各種複雜的症狀,也不必過於擔心。虛損引起的潮熱,可以用升陽散火湯,之後再用大補的藥。
如果每天都發潮熱,或者忽冷忽熱,可以用益氣湯,加重黃耆、甘草的用量,這是用甘溫藥消除大熱的方法。如果脈象細弱而快,病情就比較危險,吃五服藥沒有好轉,就比較難治。如果中間出現脾胃的症狀,或冷或熱,只要從脾胃來治療,各種疾病自然會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