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之千

《周慎齋遺書》~ 卷六 (6)

回本書目錄

卷六 (6)

1. 辨內外傷

傷風鼻氣出粗,合口不開,肺氣通於天也。傷食口無味,涎不納,鼻息氣勻,脾氣通於地也。外傷一身盡熱,知先太陽也,從外而之內者,先無形也。內傷手足不和,兩脅俱熱,知先少陽也,從內而之外者,先有形也。內外俱傷,人迎、氣口俱盛,或舉按皆實大,表發熱而惡寒,腹不和而口無津液,此內外兩傷。凡診必捫手心、手背,手心熱是內傷,手背熱是外傷。

外傷寒熱往來,積邪在半表半裡;內傷寒熱,系氣血兩虛。蓋氣虛則寒,血虛則熱。一云脾虛則熱,胃虛則寒。脾胃者,氣血之原也。

白話文:

感冒時,鼻子呼吸聲音粗重,嘴巴閉不起來,這是因為肺氣向上通達的緣故。消化不良時,嘴裡沒味道,口水也不想吞嚥,但鼻子呼吸均勻,這是因為脾氣向下運化的緣故。外傷會導致全身發熱,可以知道是從太陽經開始受影響,這是從外向內侵襲,一開始是無形的。內傷會導致手腳不協調,兩側脅肋都發熱,可以知道是從少陽經開始受影響,這是從內向外發展,一開始是有形的。如果內外都受傷,人迎脈和氣口脈都會很強盛,或者按壓都感覺脈搏實大,會出現發燒又怕冷的症狀,肚子不舒服且口乾沒有口水,這就是內外都受傷的情況。診斷時一定要摸病人的手心和手背,手心發熱是內傷,手背發熱是外傷。

外傷引起的寒熱交替,是因為邪氣積聚在半表半裡之間;內傷引起的寒熱,是因為氣血兩虛。氣虛就會怕冷,血虛就會發熱。還有一種說法是脾虛就會發熱,胃虛就會怕冷。脾胃是氣血的來源。

2. 內傷

外感、內傷,病之關鍵,於此昧焉,何足言醫?夫外感張仲景言之詳矣,內傷李東垣言之詳矣,至於內傷夾外感,未有言之者也。矧外感風寒則身熱,鼻塞聲重,左手脈洪盛,有餘之證,當發不當補。內傷喜怒、飢飽勞碌,則身微熱,口苦,右手脈洪盛,乃不足之證,當補不當發。

至於內傷夾外感之證,又當補發兼施,辨之不可不詳,施治不可不當也。如內傷夾外感者,於補中益氣湯中,春加川芎、防風、荊芥、柴胡、紫蘇;夏加乾葛、石膏、薄荷、甘草、升麻、柴胡之類;秋加蒼朮、防風、荊芥之類;冬加麻黃、桂枝、炮薑、附子之類。兩手脈俱洪盛,而身熱、鼻塞、口苦俱見者是也。

如內傷夾熱、夾鬱而發者,則於補中益氣湯內加火鬱湯之類。其人平素心胸瞀悶、手足發熱、小便赤,脈沉數、洪數,身熱者是也。如內傷夾痰者,則於補中益氣湯內加半夏、竹瀝、薑汁之類。其人肥白、喘滿、吐痰,脈沉滑、洪滑者是也。夫外感、內傷不同,發表、補中有異,豈可妄施治法哉!

東垣論飲食勞倦為不足之證,治用補中益氣湯。王履道又論不足之中,當分別飲食傷為有餘,勞倦傷為不足。若人傷飲食而留積不化,以致宿積鬱熱發於外,此為有餘之證,用枳朮丸等方消導;若人傷飢失飽,致損脾胃,非有積滯,則當用補藥。蓋脾胃全賴飲食滋養,今因飢飽不時,失其所養,則脾胃虛矣!脾主四肢,勞力辛苦傷其四肢,則根本病矣。

或專因勞力過度,或因飲食失調之後,加之勞力,或勞力過度之後,繼之飲食不調,皆是內傷元氣不足之證,而宜用補藥也。但須於此四者之間,審察明白,略為加減,無有不效矣。

脈左手沉細虛,右手浮大數,或豁大無力,口不知穀味,得之勞心嗜欲、七情縱酒、飲食飲飽過度,此內傷也。初雖未覺,久則成患,以致身痛、頭疼、潮熱惡寒,證類傷寒,實非傷寒。

倘用麻黃等劑,大發其汗,熱不肯退,再以寒藥瀉火,以致清氣下陷,濁氣轉升,因而食下胸滿,又大下之,中氣更不足,以致大汗亡陽,下多亡陰,陰氣耗散,傷而又傷,所謂實實虛虛,損不足益有餘,如此而死者,非醫殺之耶?

內傷寒熱,間作不齊,發熱而微,汗至頸、至臍而還,口不知穀味,日日如此,或兼泄瀉,用補中益氣湯加附子一法。服諸傷寒藥不愈,有如瘧狀,汗而又熱,熱而又汗,頭痛發熱,或自語煩躁,不思飲食,遍身骨痛,用補中益氣湯加羌活一法。頭痛甚加川芎、蔓荊子一法。

或無汗熱不退,或咳嗽痰中帶血,咸宜補中正方,多服能除陰虛潮熱,不宜用人參、黃耆。

凡內傷發斑,因胃氣虛,虛火遊行於外,宜大補而降之;亦有夾痰熱者,宜微汗以散之。切不可下,如下之恐變危證。

白話文:

內傷

外感和內傷是疾病的關鍵,不懂得分辨,怎麼能稱為醫生?外感,張仲景已經詳細論述了;內傷,李東垣也已經詳細論述了。但是,內傷夾雜外感的病症,還沒有人詳細論述過。況且,外感風寒,則會出現發熱、鼻塞、聲音嘶啞,左手脈洪大有力,這是“有餘”的證狀,應該發汗,不應該補益。內傷由於喜怒、飢飽、勞碌所致,則會出現輕微發熱、口苦、右手脈洪大有力,這是“不足”的證狀,應該補益,不應該發汗。

至於內傷夾雜外感的證狀,則應該同時補益和發汗,辨證必須仔細,施治也必須恰當。例如內傷夾雜外感,可在補中益氣湯的基礎上,春天加入川芎、防風、荊芥、柴胡、紫蘇;夏天加入葛根、石膏、薄荷、甘草、升麻、柴胡等;秋天加入蒼朮、防風、荊芥等;冬天加入麻黃、桂枝、炮薑、附子等。兩手脈都洪大有力,而且同時出現發熱、鼻塞、口苦,就是這種情況。

如果內傷夾雜熱證和鬱證而發病,則在補中益氣湯中加入火鬱湯類藥物。患者平素心胸煩悶、手足發熱、小便赤澀,脈沉而數、洪而數,並伴有發熱,就是這種情況。如果內傷夾雜痰證,則在補中益氣湯中加入半夏、竹瀝、薑汁等。患者體型肥胖面色白淨、胸悶氣喘、咳嗽痰多,脈沉而滑、洪而滑,就是這種情況。外感和內傷不同,發表和補益的方法也不同,怎麼能隨便施治呢!

李東垣認為飲食勞倦導致“不足”的證狀,用補中益氣湯治療。王履道又認為“不足”之中,應該區分飲食傷屬“有餘”,勞倦傷屬“不足”。如果因飲食傷損,導致積滯不化,鬱熱外發,這是“有餘”的證狀,應該用枳朮丸等方劑消導;如果因飢飽失調,損傷脾胃,並非有積滯,則應該用補益藥物。因為脾胃依靠飲食來滋養,現在因為飢飽失調,失去了滋養,所以脾胃虛弱了!脾主四肢,勞力過度則傷及四肢,這是根本性的疾病。

或者單純因為勞力過度,或者飲食失調之後又加之勞力,或者勞力過度之後又繼之飲食不調,這些都是內傷元氣不足的證狀,都應該用補益藥物。但是必須在這四種情況之間仔細辨別,略作加減,一定會有效果。

左手脈沉細虛弱,右手脈浮大而數,或者脈大而無力,口不知穀味,這是因為勞心、嗜欲、七情縱慾、飲酒、暴飲暴食等原因造成的內傷。起初可能感覺不到,時間久了就會成為疾病,導致身痛、頭痛、潮熱惡寒,症狀類似傷寒,但實際上並非傷寒。

如果使用麻黃等發汗藥物,大量發汗,熱度卻不退,再用寒涼藥物瀉火,就會導致清氣下陷,濁氣上升,因此食後胸悶,又服用瀉下藥物,中氣更加不足,以致大汗亡陽,瀉下亡陰,陰氣耗散,傷上加傷,所謂“實實虛虛”,損耗不足而增加有餘,這樣的人死亡,難道不是醫生殺死的嗎?

內傷寒熱,時發時止,不規律,發熱輕微,汗出至頸部、腹部然後又退回,口不知穀味,每天如此,或者伴有腹瀉,可以用補中益氣湯加附子。服用傷寒藥物無效,症狀類似瘧疾,汗出後又發熱,發熱後又汗出,頭痛發熱,或者自語煩躁,不想吃東西,全身骨痛,可以用補中益氣湯加羌活。頭痛嚴重者,可以加入川芎、蔓荊子。

如果無汗而發熱不退,或者咳嗽痰中帶血,都適合服用補中益氣湯,多服用可以去除陰虛潮熱,不宜使用人參、黃耆。

凡是內傷發斑,都是因為胃氣虛弱,虛火外遊,應該大補而降之;也有一些夾雜痰熱的,應該微微發汗來散之。絕對不能瀉下,瀉下恐怕會變成危急的證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