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慎齋遺書》~ 卷六 (8)
卷六 (8)
1. 內傷
內傷作外感醫,雖不死亦變勞弱,此生死關頭也。雜證寒熱間作而不齊,傷寒寒熱齊作而不間,或發熱頭痛,熱後自汗,至頸而還,宜用補中湯三五帖,莫因一二帖不效便換藥,須知藥力未至也。內傷其病多端,或發熱,頭痛,畏寒;或一日一次發熱,熱盡而汗,來日又同;或脅痛,泄瀉,變證無常,俱宜補中正方。或服表藥而無汗,宜補中加羌活,防風。
外感有汗便愈,不比內傷也。若寒熱間作,一日一次,狀如瘧疾,腹中不和,口不知穀味,是內傷不足之證。若發熱,熱盡而汗出,惡寒,寒盡而熱,汗出如冰,汗盡而熱,熱盡而汗,證無休息,頭痛之極,二便不利,又無內脹,此是乾涸不治。或腹中不和,懊憹不識,發熱無汗而不頭痛,服補中湯五六帖不愈,謹防變勞,雖不死,亦必三五月方好。
內傷寒熱,汗間作,一怕頭極痛,二怕二便閉而短澀,三怕絕谷瀉痢,雖非傷寒兩感,亦是氣血兩虛,所以防其不治。
內傷虛損,宜保元湯加歸、芎,發熱畏寒加附、桂,甘溫除大熱,理必然也。瀉者去當歸,煩躁口乾是津不到咽而干,非渴也,血虛故耳,切忌用白虎湯,宜保元湯加歸身、燈草、竹葉、麥冬等味,不眠加棗仁三錢。倘病明系虛證,熱極而汗,汗解後又熱,汗出如水,陽隨汗出,發泄在外而不歸,保元加浮麥、牡蠣,或棉子仁炒焦煎服。
心神不安,夜服安神丸又不愈,當用何法?須知下虛不能奉上,虛陽上並不能下達,保元加木瓜,使陽氣內復,更用附子,吳茱萸貼足心,引之下行,小便不利加牛膝,大便不利加麻仁,裡實六味湯加車前子。若泄瀉、脈大,補中湯、保元湯加白朮、附子;或有咳嗽,不必治也,或脈細數無力,瀉利,氣促,保元加木瓜,嘔吐加陳皮、貝母、煨姜。自傷寒外,慎不可過用攻邪之藥,恐元氣不能勝,所以治宜緩也。
內傷證大便閉者,補中加蘇梗、杏仁,小便不利加牛膝,汗多加白芍,有汗減升麻、加白芍,口乾加葛根、五味。病久熱不退,氣短促者,保元加桂、附,煩躁加歸、芍、麥冬、五味。若脈大,一熱一寒,日日不退,六味湯加麥冬、桂枝。大便閉結,內無大糞,不思登圊,切不可下,不求食,不腹飽,七八日便閉,亦常事耳。
大便去而不去,氣虛也,了而不了,血虛也。總宜益氣湯,以白朮、當歸消息盈虛之。
凡內傷證,若服竹葉石膏湯,須防失血,過二十一日必反;服黃柏等藥,須防嘔吐、瀉利,一二月內必見。
內傷益氣湯證,上焦兩脅有病,俱是風熱鬱火,必加疏風散火之藥,不宜薑、桂。惟下焦、中焦有病,薑、桂可以重用。
病證多端,但屬內傷,有似十二經皆病者,俱宜從脾胃上調理,以脾胃乃諸經之本也。內傷證,表熱已解而濕熱留於上焦者,於調理藥內加茯苓、半夏清痰理濕;濕熱留於中焦者,加木香、砂仁導濕實脾。
白話文:
內傷被當成外感來治療,即使不會馬上死亡,也會變成虛弱勞損的體質,這是生死攸關的關鍵時刻。內傷引起的症狀,寒熱交替出現且不規律;而外感傷寒的寒熱症狀是同時出現且持續不斷。內傷可能會出現發燒、頭痛,發燒後會自己出汗,汗只到脖子就停止,這時應該服用補中益氣湯三到五帖。不要因為服用一兩帖藥沒有效果就換藥,要知道藥力還沒有發揮作用。內傷引起的疾病多種多樣,可能出現發燒、頭痛、怕冷;或者一天只發燒一次,燒退了就出汗,隔天又重複;或者出現脅肋疼痛、腹瀉,病情變化無常,這些情況都適合服用補中益氣湯。如果服用發汗的藥卻不出汗,應該在補中益氣湯中加入羌活、防風。
外感如果出汗就會好轉,和內傷不一樣。如果出現寒熱交替,一天發作一次,症狀像瘧疾,腹部不舒服,食慾不振,這是內傷導致的氣血不足的表現。如果發燒,燒退了就出汗,怕冷,冷退了又發熱,出汗像冰一樣,汗停了又發熱,熱退了又出汗,症狀反覆不止,頭痛得厲害,大小便不通暢,也沒有腹脹,這是身體乾涸,難以治癒的情況。如果腹部不舒服,煩躁不安,發燒不出汗卻不頭痛,服用補中益氣湯五六帖還沒有好轉,要小心轉變為勞損的體質,即使不會死,也要三五個月才能康復。
內傷引起的寒熱交替,出汗不規律,最怕出現以下情況:一是頭痛劇烈,二是大小便閉塞不通暢,三是食慾全無、腹瀉不止。雖然不是外感傷寒的兩感症,也是氣血兩虛的表現,所以要預防病情惡化到無法治癒。
內傷導致的虛損,應該服用保元湯,並加入當歸、川芎。如果發燒怕冷,就加入附子、桂枝,用甘溫的藥來清除熱邪是理所當然的。如果腹瀉,就去掉當歸。煩躁口乾是因為津液無法到達咽喉而引起的,不是口渴,這是因為血虛導致的,絕對不能使用白虎湯。應該服用保元湯,加入當歸身、燈心草、竹葉、麥冬等藥材。如果失眠,就加入三錢酸棗仁。如果明確是虛證,發燒嚴重且出汗,汗退了又發燒,出汗像水一樣,陽氣隨著汗液外泄而不能回到體內,應該在保元湯中加入浮小麥、牡蠣,或者用炒焦的棉花籽煎服。
心神不安,晚上服用安神丸也沒有效果,應該怎麼辦?要知道這是因為下焦虛弱,不能向上滋養,導致虛陽上浮而不能下達。應該在保元湯中加入木瓜,使陽氣回到體內,再用附子、吳茱萸貼在腳心,引導陽氣下行。如果小便不利,就加入牛膝;如果大便不利,就加入麻仁;如果身體內部有實熱,就用六味湯加入車前子。如果腹瀉、脈搏洪大,就用補中益氣湯或保元湯加入白朮、附子;如果有咳嗽,可以不必治療。如果脈搏細弱無力、腹瀉、呼吸急促,就用保元湯加入木瓜;如果嘔吐,就加入陳皮、貝母、煨薑。除了外感傷寒,絕對不能過度使用攻邪的藥物,以免元氣受損,所以治療應該緩和。
內傷導致大便閉結的,可以在補中益氣湯中加入蘇梗、杏仁;小便不利就加入牛膝;出汗多就加入白芍;有汗就減少升麻,加入白芍;口乾就加入葛根、五味子。如果病情持續很久,發燒不退,呼吸短促,就用保元湯加入桂枝、附子;如果煩躁不安,就加入當歸、白芍、麥冬、五味子。如果脈搏洪大,時而發熱時而怕冷,每天都這樣,就用六味湯加入麥冬、桂枝。如果大便閉結,體內沒有大便,不想上廁所,不思飲食,沒有飽腹感,七八天大便不通也是常見的情況。
大便想解卻解不出來,是氣虛的表現;大便解了卻沒有完全解乾淨,是血虛的表現。總之,應該服用益氣湯,用白朮、當歸來調理氣血的盈虧。
凡是內傷引起的疾病,如果服用竹葉石膏湯,要小心引起失血,超過二十一天病情一定會反覆;如果服用黃柏等藥,要小心引起嘔吐、腹瀉,一兩個月內一定會出現。
內傷屬於益氣湯證的,如果上焦兩脅有病,都是因為風熱鬱積,一定要加入疏風散火的藥物,不適合用薑、桂。只有下焦、中焦有病,才可以大量使用薑、桂。
疾病的種類繁多,但只要屬於內傷,即使症狀看起來像十二經脈都有病,都應該從脾胃上來調理,因為脾胃是各個經脈的根本。內傷引起的疾病,如果表面的熱邪已經解除,但濕熱還停留在上焦,就在調理藥方中加入茯苓、半夏來清除痰濕;如果濕熱停留在中焦,就加入木香、砂仁來導濕健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