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慎齋遺書》~ 卷六 (9)
卷六 (9)
1. 內傷
似傷風,乃內傷不足之證,飲食勞役所傷,亦惡風自汗,若在溫暖處則不惡矣,與傷風惡風自汗頗同。如居露地中,遇大風不惡,惟窗隙小風反惡之,風不盡惡,與傷風不同。內傷鼻流清涕,頭痛,自汗,間有氣少不足以息,語則氣短怯弱,妨食,或食不可下,或不欲食,腹中不和,口不知穀味,小便黃赤,大便常難,或澀或結,或色黃如糜,或溏白色,心下痞,胸中閉塞如刀刺痛,有時胃脘當心而痛,兩脅痛。
相火上行,亂於胸中,熱傷元氣,氣粗息喘,四肢不收,無氣以動,懶倦嗜臥,外感俱無此證,故易為辨也,宜用補中益氣湯。蓋飲食勞倦,則心火乘其土位,肺先受害,不能管攝一身,營衛無潤澤之資,故本方黃耆最重,人參、甘草次之。脾胃一虛,肺氣先傷,重用黃耆以益皮毛,不令自汗,上喘氣短,損其元氣,故用人參以補之。因心火乘脾,故用甘草以瀉之,所謂急者緩之也。
白朮除胃中熱,胃中清氣下陷,用升、柴以提之。氣亂於胸中,清濁相干,用陳皮以理之。陰火傷其生血之氣,致營血虧而火熾,血中伏火,日夜煎熬,心與包絡血減火盛,心亂而煩,用當歸以和之,稍加黃柏以救腎水,且以瀉陰中伏火也。如煩不止,加生地黃以補腎。水旺而火自平,如氣浮心亂,安神丸定之。
寒熱,六腑之陰虛於外也;二便自利,五臟之陽虛於內也。
凡人素有病,若勞碌動作,反覺精神強健,此乃陰火沸騰,扶助於內,不知乃元氣之不足也。故一靜養,則陰火退而陽復,反覺神倦氣弱矣。然而陽復內傷有向愈之機,陽復而愈,諸病皆然也。
內傷病久,必轉病,而後陽氣活動。脈弦者,轉瘧方愈;脈緩者,轉痢方愈;肺氣不足,轉傷風咳嗽方愈。蓋轉瘧是少陽陽氣通也,轉痢是陽明陽氣通也,轉傷風咳嗽是太陽陽氣通也。陽氣一通,病邪自退。
內傷胸滿而喘,是陽氣下陷,陰火上升,熱傷元氣,脾氣不足也。若作有餘之火,用桑皮等藥瀉之,是益虛其肺氣矣。
凡似傷風咳嗽之證,乃因肺虛不能外衛皮毛所致者,宜用溫肺湯以固肺為主。若用寒涼,則肺氣益虛,不能生腎,腎水枯則相火旺,相火旺則骨髓蒸乾,勞瘵所由作也。勞瘵不作瀉者,陰血骨髓皆枯也;善食者,胃中火盛殺穀也。
內傷發熱,是虛陽上浮,下寒而上熱,內寒而外熱,其熱是假也。蓋肝、脾、腎三陰在下,三陰中有三陽,若陽氣虛,陰氣勝,則三陽上逆,三陰獨滯於下,太陰無陽明之陽,少陰無太陽之陽,厥陰無少陽之陽,陽浮於上,身熱所由發也。(王胥山曰:太陰,脾也;陽明,胃也;脾與胃相因為表裡也。
少陰,腎也;太陽,膀胱也;腎與膀胱相因為表裡也。厥陰,肝也;少陽,膽也;肝、膽相因為表裡也。有陰不可無陽,有陽不可無陰,一陰一陽,其相配乃所以相濟,此天地之至理也。)故用炮姜回陽明於脾,肉桂回少陽於肝,細辛回太陽於腎,三陽下降,則火歸原而熱自止,故曰溫肺湯,乃退熱之聖藥也。
白話文:
這種情況看起來像感冒,但實際上是內傷導致的氣血不足。通常是飲食不當、過度勞累所引起的。也會出現怕風、容易出汗的症狀,如果在溫暖的地方就會好一些,這點和感冒的怕風、出汗很像。但如果身處空曠的地方,就算吹大風也不覺得難受,反而是在有縫隙的地方吹到小風就會覺得不舒服,而且並不是完全的怕風,這點和感冒不同。內傷引起的鼻塞會流清鼻涕,還會頭痛、容易出汗,有時候會覺得呼吸不順暢、氣不足,說話時會覺得氣短、聲音虛弱,影響食慾,可能吃不下東西、吃不下嚥或是不想吃,肚子會不舒服,嘴巴嚐不出食物的味道,小便會呈現黃紅色,大便常常困難,要不是乾硬難解,就是黏稠或像粥一樣黃黃的,或是稀稀的呈白色。心口會覺得悶悶的,胸口像被刀刺一樣的疼痛,有時胃的地方會痛,兩側的肋骨也會痛。
這是因為體內的虛火往上跑,擾亂了胸腔,熱氣損耗了元氣,導致呼吸急促、喘氣,四肢無力,沒有力氣動,覺得疲勞、只想睡覺,這些症狀和外感風寒的感冒不同,所以比較容易分辨。這種情況適合用補中益氣湯來治療。因為飲食不當、過度勞累會導致心火侵犯脾胃的部位,肺會先受到影響,無法管理全身,身體的營養和防禦機制就沒有滋潤的來源。所以這個藥方中黃耆的用量最重,人參和甘草的用量次之。脾胃虛弱,肺氣會先受損,所以要用大量的黃耆來增強皮膚表面的防禦能力,不讓汗液流失,並改善呼吸急促、氣短的症狀,減輕元氣的損耗,所以用人參來補氣。因為心火會影響脾,所以要用甘草來瀉心火,這就是所謂的「急則治其緩」。
白朮可以清除胃中的熱氣。如果胃中的清氣下沉,就要用升麻、柴胡來將其提升。如果氣在胸腔內混亂,清氣和濁氣互相干擾,就要用陳皮來理氣。虛火會損害產生血液的氣,導致營血虧虛、虛火更旺。血中的虛火日夜煎熬,讓心臟和心包絡的血液減少,虛火更盛,心神紊亂而煩躁,所以要用當歸來調和血氣,並加入少量的黃柏來滋養腎水,也能夠瀉掉體內潛藏的虛火。如果煩躁的狀況沒有改善,就要加入生地黃來補腎。當腎水充足,虛火自然就會平息。如果氣浮在上面,心神煩亂,就要用安神丸來安定心神。
出現忽冷忽熱的現象,是六腑的陰氣虛弱的表象。而大小便失禁則是五臟的陽氣在內虛弱的表現。
一般來說,如果一個人原本就有疾病,如果勞動、活動後反而覺得精神比較好,這表示體內的虛火正在旺盛,幫助身體在運作,但其實是元氣不足的現象。所以當休息靜養後,虛火退去,陽氣恢復,反而會覺得精神疲倦、氣力不足。但當陽氣恢復後,內傷就有好轉的機會,陽氣恢復後病就會好轉,各種疾病都是如此。
內傷的病程久了,一定會出現轉變,然後陽氣才會開始活動。如果脈象是弦脈,那表示會轉為瘧疾後才會痊癒;如果脈象是緩脈,那表示會轉為痢疾後才會痊癒;如果肺氣不足,那表示會轉為感冒咳嗽後才會痊癒。轉為瘧疾表示少陽經的陽氣通暢了;轉為痢疾表示陽明經的陽氣通暢了;轉為感冒咳嗽表示太陽經的陽氣通暢了。當陽氣通暢後,病邪就會自然消退。
內傷導致胸悶、氣喘,是因為陽氣下沉、虛火上升,熱氣損耗元氣、脾氣不足。如果把這種情況當成實火來治療,用桑白皮等藥來瀉火,反而會使肺氣更加虛弱。
凡是看起來像感冒咳嗽的症狀,都是因為肺虛弱、無法保護皮膚表面所導致的,應該用溫肺湯來固肺為主。如果用寒涼的藥,反而會使肺氣更加虛弱,無法滋養腎臟,腎水枯竭後,虛火就會旺盛,虛火旺盛就會使骨髓乾枯,這就是導致癆病的原因。癆病之所以不會腹瀉,是因為陰血和骨髓都枯竭了;之所以會食慾好,是因為胃火過盛、消化過快。
內傷引起發熱,是因為虛陽上浮,屬於下寒而上熱,內寒而外熱,這種熱是虛假的。這是因為肝、脾、腎三陰在下,三陰中包含三陽。如果陽氣虛弱,陰氣旺盛,就會導致三陽上逆,三陰獨自停留在下,太陰缺少陽明之陽,少陰缺少太陽之陽,厥陰缺少少陽之陽,陽氣浮於上,就會導致身體發熱。(王胥山說:太陰是指脾,陽明是指胃,脾和胃是互為表裡的;少陰是指腎,太陽是指膀胱,腎和膀胱是互為表裡的;厥陰是指肝,少陽是指膽,肝和膽是互為表裡的。有陰不能沒有陽,有陽不能沒有陰,陰陽相互配合才能互相幫助,這是天地間的至理。)所以要用炮薑來恢復脾經的陽氣,肉桂來恢復肝經的陽氣,細辛來恢復腎經的陽氣。當三陽下降,虛火就會回歸原位,熱自然就會停止,所以說溫肺湯是退熱的良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