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之千

《周慎齋遺書》~ 卷九 (5)

回本書目錄

卷九 (5)

1. 痰飲

凡痰飲湧甚,用六君子湯加乾薑,宜多服之。腹痛、身脹加肉桂。

痰湧難言,用山楂根、青木香,磨水服。

痰之本在腎,人參、黃耆、甘草、天冬、麥冬、生地、熟地、北味、蓯蓉。凡用蓯蓉,必配北五味為使。蓋蓯蓉補陰,五味補陰中之陽也。二味丸服,則痰從大便下,信乎治其本也。

痰來多而連吐不絕,六君子湯加生薑,人參多用;或四君子湯加半夏、生薑汁。

痰之本在腎者,腎主五液也。若脾不虛,痰從何來?蓋土有防水之功,水有潤土之力也。

痰攻兩臂,南星、白朮、甘草、陳皮、半夏、香附、茯苓、各五分,薑、水煎服。

痰飲由於脾虛、腎弱,若不溫之,水何由散?小青龍湯、溫肺湯、六君子湯、二陳湯加細辛,皆飲證大法也。

,案

一婦年六旬,患痰飲,頭目疼痛,身熱不食,二便俱閉,脈洪大有力,右關略弦。此君主失令,相火橫行而傷金,故頭目疼痛,木不受制,則肝邪起,脾土受侮,則肺金更弱。須瀉火補金,則木自平,火自降,所謂金浮水升、木沉火降也。宜用麥冬、甘草、白芍清心肺肝之火;蘇梗、廣皮引陽氣下達,使胃無凝滯;茯苓、山藥固其脾陰:病可痊也。若云脾惡濕,且有痰飲,麥冬似非所宜,是正不然。

蓋脾雖惡濕,今之脾病,邪在肝木,清火則木安,木安則土寧,病自己矣。若必用半夏治其飲,燥則火就之,又將奈何?古人云:見痰休治痰,正此法也。

一婦血崩後。咳嗽痰湧,十月未愈,夜間發熱自汗,此腎虛也。痰之本在腎,吐痰身瘦,腎之脾胃虛也。用熟地一錢,茯苓七分,山藥、肉桂、小茴、五味、益智、薑汁炒杜仲各五分。三帖愈。丸方用八味丸。

一人痰吐盈盆不止,肺脈豁大無力。此內傷不足,脾虛不能統痰,再清其肺,益虛其脾,速死之道也。用人參、附子各五錢,炮薑、蓽茇、檳榔、枳殼,再帖而愈。

一人患飲,面目鮮明,六脈弦,兩脅痛,身熱。先用十棗湯瀉之,後以小青龍湯行之,去水六、七盆而愈。

白話文:

凡是痰飲非常嚴重,用六君子湯加上乾薑,應該多服用。如果腹痛、身體脹滿,則加入肉桂。

痰湧出來讓人難以說話,用山楂根、青木香,磨成水服用。

痰的根本在於腎,用人參、黃耆、甘草、天冬、麥冬、生地、熟地、北五味子、肉蓯蓉。凡是使用肉蓯蓉,一定要搭配北五味子作為輔助。因為肉蓯蓉補陰,五味子補陰中的陽氣。這兩味藥一起製成藥丸服用,痰就會從大便排出,確實是治本的方法。

痰很多而且連續不斷地吐出,用六君子湯加上生薑,人參要多用;或者用四君子湯加上半夏、生薑汁。

痰的根本在於腎,因為腎主導身體的五種液體。如果脾不虛弱,痰從哪裡來呢?這是因為脾有防止水分積聚的功能,而水有滋潤脾土的力量。

痰攻擊到兩手臂,用南星、白朮、甘草、陳皮、半夏、香附、茯苓各五分,加薑用水煎服。

痰飲是因為脾虛、腎弱所導致的,如果不溫暖它們,水氣怎麼能散開呢?小青龍湯、溫肺湯、六君子湯、二陳湯加上細辛,都是治療痰飲的重要方法。

驗案

一位六十歲的婦人,患有痰飲,頭痛眼痛,身體發熱而且吃不下飯,大小便都排不出來,脈象洪大有力,右關脈略帶弦象。這是君主(指心)失職,相火(指肝火)橫行而傷害肺金,所以頭痛眼痛。肝木不受控制,肝邪上升,脾土受到侵犯,肺金就更虛弱。必須要瀉火補金,肝木自然平靜,火也自然下降,這就是所謂的「金浮水升、木沉火降」。應該用麥冬、甘草、白芍來清除心肺肝之火;用蘇梗、廣陳皮引導陽氣下行,使胃沒有阻塞;用茯苓、山藥來鞏固脾陰。這樣病就可以痊癒。如果說脾討厭濕氣,而且又有痰飲,使用麥冬似乎不太適合,這是不對的。

因為脾雖然討厭濕氣,現在的脾病,病邪是在肝木,清火肝木就會安靜,肝木安靜則脾土安寧,病自然就好了。如果一定要用半夏來治療痰飲,半夏的燥性會使火氣更加旺盛,那又該怎麼辦呢?古人說:「見痰休治痰」,就是這個道理。

一位婦人血崩後,咳嗽痰多,十個月都沒好,晚上發熱自汗,這是腎虛。痰的根本在於腎,吐痰而且身體消瘦,是腎和脾胃都虛弱。用熟地一錢,茯苓七分,山藥、肉桂、小茴香、五味子、益智、薑汁炒杜仲各五分。服用三帖就痊癒。也可以用八味丸來調理。

有一人痰吐得滿盆都是,而且不斷,肺脈又大又無力。這是內傷不足,脾虛不能控制痰,如果再清瀉肺火,只會更加虛弱脾氣,很快就會死亡。用人參、附子各五錢,炮薑、蓽茇、檳榔、枳殼,再服用藥就好了。

有一人患有痰飲,臉色紅潤有光澤,六脈弦,兩脅疼痛,身體發熱。先用十棗湯來瀉水,之後用小青龍湯來疏通,排出六七盆水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