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之千

《周慎齋遺書》~ 卷五 (1)

回本書目錄

卷五 (1)

1. 卷五

2. 古經解

3. 陽生陰長,陽殺陰藏(陰陽應象論)

陽生陰長,春夏之令也,陽殺陰藏,秋冬之令也,陰陽互為消長。春主陽,陽盛則陰生,故至夏至則六陽極而一陰生矣,至秋則陽氣漸退,此即所謂陽殺也。殺者,衰也,謂陽漸衰也。至冬則陽氣皆退藏於陰,雖藏於陰,而一陽即來復於冬至之日。故人之腎中,亦一陽潛長,而四大五臟,尚非陽王之時也。

此當以扶陽為要,不得以陰寒涼劑而害其陽之根也。冬至為一陽生,至春初則三陽漸進,故用藥亦當開導生路,以遂其生長之機,亦以扶陽為要。至夏則陽盛於外矣,又當接其真陽,而不使脫其根蒂。故五苓之用桂者,得此意也。至秋則陽漸歸陰,亦當開導其歸路,而勿使隔絕於外。

如香蘇飲、正氣散之類,得此意也。至冬仍歸於潛所,而外皆陰氣,斯時當顧內以統外,勿使失其根蒂,則有生有長,有殺有藏,而陰陽無隔絕偏害之虞矣。倘不知生,則不知扶其初;不知長,則不能補其缺;不知殺,則無以引其歸;不知藏,則無以安其根。此蓋無非以陽為本,而四時皆當相顧也。

白話文:

陽氣的產生與陰氣的增長,是春夏時節的規律;陽氣的衰退與陰氣的收藏,則是秋冬時節的規律,陰陽之間是互相消長變化的。春天屬於陽,陽氣旺盛時陰氣也隨之產生,所以到了夏至,陽氣達到極點後,陰氣就會開始萌生;到了秋天,陽氣逐漸衰退,這就是所謂的「陽殺」。所謂的「殺」,指的是衰退,也就是陽氣逐漸衰弱的意思。到了冬天,陽氣全部退藏於陰氣之中,雖然藏在陰氣裡,但一陽之氣會在冬至這天開始恢復。因此,人體的腎臟中,也有一陽之氣潛藏生長,但此時四肢五臟還不是陽氣主導的時機。

這個時候應該以扶助陽氣為要務,不能用陰寒涼性的藥物去傷害陽氣的根本。冬至是一陽氣產生的時候,到了初春,三陽之氣逐漸增強,所以用藥也應當開通引導陽氣生長的通道,使其順利生長,同樣要以扶助陽氣為要。到了夏天,陽氣在體外非常旺盛,此時也要注意維護體內的真陽,不要讓它脫離根本。所以五苓散使用桂枝,就是這個道理。到了秋天,陽氣逐漸回歸於陰氣,也應當開通引導陽氣回歸的通道,不要讓它與外界隔絕。

像是香蘇飲、正氣散這類的藥方,就是這個道理。到了冬天,陽氣仍然回歸到潛藏之處,而體外都是陰氣,這時應該注意體內以統攝體外,不要讓陽氣失去根本,這樣才能夠有生長、有收藏,陰陽之間才不會有隔絕偏廢的憂慮。假如不懂得陽氣的生發,就不知道要扶助陽氣的初始;不懂得陽氣的成長,就不能夠補充它的不足;不懂得陽氣的衰退,就無法引導它回歸;不懂得陽氣的收藏,就無法安定它的根本。這些都說明要以陽氣為根本,而且四個季節都要互相照顧到。

4. 寒氣生濁,熱氣生清(同上)

寒者,陰也,寒則堅凝,故陰為地,地至濁者也;熱者,陽也,熱則流通,故陽為天,天至清者也。是言陰濁而陽清,天清而地濁也。(張東扶曰:清字不得作好字眼解。蓋清濁既生於寒熱,在人則皆能為病也。)

白話文:

寒冷屬於陰,寒冷會使物質凝固,所以陰氣就像大地,而大地是最混濁的;熱屬於陽,熱會使物質流通,所以陽氣就像天空,而天空是最清澈的。這是在說明陰氣混濁而陽氣清澈,天空清澈而大地混濁的道理。(張東扶說:這裡的「清」字不能理解成「好」的意思。因為清澈與混濁都源於寒冷和熱,在人體身上,都可能導致疾病。)

5. 精化為氣,氣傷於味(同上)

精者,陰也;氣者,陽也。精化為氣,陽根於陰也。味者,陰也,陰盛則陽衰,耽味太過,則氣反滯而不行,故味足以傷氣。

白話文:

精,屬於陰;氣,屬於陽。精可以轉化為氣,這是因為陽氣的根源來自於陰。食物的滋味,也屬於陰。如果陰過盛,陽氣就會衰弱,過度沉溺於口腹之欲,反而會導致氣的運行停滯不順暢,因此滋味過重會傷害到氣。

6. 秋傷於濕,冬生咳嗽(同上)

土本生金,金為肺,土為脾。凡乾燥之土不能生物,泥濘之土亦不能生物。故脾土濕則不能生肺金,濕即是水氣,水氣既入,當秋日肺正旺時,尚未能為害,至冬金衰而水旺,則濕得趁其時令為害而咳生矣。蓋肺金最清,不能容邪,傷濕則金寒而咳也。

白話文:

秋天因潮濕而受傷,到了冬天就會產生咳嗽(道理同上):

土能生金,金對應的是肺,土對應的是脾。乾燥的土壤不能生長萬物,泥濘的土壤也不能。因此,脾的濕氣太重就不能滋養肺金。濕氣就是水氣,當水氣侵入體內,在秋天肺氣正旺盛的時候,還沒有顯現出危害。等到冬天,金氣衰弱而水氣旺盛時,濕邪就趁著這個時機作亂,導致咳嗽產生。因為肺金最為清淨,不能容忍邪氣,受到濕邪侵犯,就會使肺金寒冷而引發咳嗽。

7. 被髮緩形,以使志生(同上)

遇春夏之令,陽氣升而欲舒,被髮緩形者使陽升而氣舒也。故凡春夏之病,不得過用寒涼收澀之劑。春日傷風寒,宜用廣皮、蘇葉舒發中焦,而石膏不得用於春者,皆此意也。

白話文:

在春夏季節,陽氣向上升發且想要舒展,這時候披散頭髮、放鬆身體,能幫助陽氣升發、氣機舒暢。所以,春夏時節生病,不應該過度使用寒涼收斂的藥物。春天如果感受風寒,適合用廣陳皮、紫蘇葉來舒暢中焦的氣機,而石膏不宜在春天使用,都是這個道理。

8. 天明則日月不明,邪害空竅(四氣調神論)

陽為天,陰為地。清陽之氣,天之氣也,其在人身,清陽之氣,則流行於五臟六腑之空竅而無所滯凝。其所以流行於諸竅而無所滯凝者,蓋因五臟,各藏其清元真一之氣,而無侵凌僭越之患也。若五臟之氣不固,則顛倒橫溢,少火而為壯火,清陽而為濁陰。凡流行出入諸竅者,俱屬陰邪,如肺氣本應下輸諸臟,今則上逆而為害;脾氣本應上輸於肺,今則下陷而為邪;肝能疏土,今則反鬱而傷脾;水能生木,今反氾濫而浮木。一身上下流行諸空竅,無非濁陰凝結,而清陽之氣不行矣。

如天本陽,而能藏其真元清一之氣,故蒼蒼在上,惟開竅於日月,而光明普照也。若一天盡如日月之明,則日月之光,悉皆隱沒,宇宙之間,不復有流行之清氣,清氣不行,則邪濁之氣得充塞於空虛之際而為害。人身之有病,何以異是?

白話文:

陽氣代表天,陰氣代表地。清陽之氣是天的氣,在人體內,清陽之氣會運行在五臟六腑的空竅之中,不會阻塞停滯。之所以能在各個空竅中順暢運行,是因為五臟各自儲藏著清淨、純正、唯一的精氣,不會互相侵犯或超越。如果五臟的精氣不穩固,就會發生混亂,導致精氣錯亂橫溢,如同微弱的火苗變成強烈的火焰,清陽之氣轉變成濁陰之氣。凡是從空竅中流出或進入的,都屬於陰邪之氣,例如肺氣本應向下輸送到其他臟腑,現在卻向上逆行而造成危害;脾氣本應向上輸送到肺,現在卻向下陷落而成為邪氣;肝臟本來能疏導脾土,現在卻反過來鬱結而傷害脾;水本來能滋養木,現在卻氾濫而使木頭漂浮。這樣一來,全身上下運行在各空竅中的,無非是濁陰之氣凝結,而清陽之氣就無法運行了。

就像天本來是陽,能夠儲藏它真正純粹的精氣,所以顯得蒼茫高遠,只在日月處開竅,使得光明普照大地。如果天像日月一樣明亮,那麼日月的光芒就會全部隱沒,宇宙之間就沒有清氣運行了。清氣不運行,邪濁之氣就會趁著空虛之際而入侵危害。人之所以會生病,不也是這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