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慎齋遺書》~ 卷三 (6)
卷三 (6)
1. 熱
惡熱因非熱,元虛氣自傷,莫教從實治,須用補虛方。惡熱之證,有元氣受傷,邪火獨盛而惡熱者,所謂火與元氣不兩立也。溫補真元,其火自退。蓋此是陽虛火動,而非真熱之病也。真熱之病,脈多洪大有力,身熱譫語,大便燥結,口渴無汗。(錢本於此下有「得井水探之不逆亟當重下無疑」十三字。
張東扶曰:大便燥結,口渴無汗,陽虛火動者亦有之,當合上二句參看,方得真情實據耳。)若元氣受傷而惡熱,雖有便燥口渴外象,而脈大無力,宜人參、麥冬、五味、山藥、杞子、肉桂、細辛、生地、甘草、白芍、歸身之類治之。
白話文:
感到熱卻不是真的發熱,是因為身體的元氣虛弱而自我損傷。這種情況不要當作實熱來治療,必須用補虛的方法。
這種怕熱的情況,有時候是因為元氣受損,導致虛火獨自旺盛而感到怕熱,這就是所謂的虛火和元氣不能同時存在。用溫補的方法來恢復元氣,虛火自然就會消退。因為這種情況是陽氣虛弱導致虛火上炎,而不是真的發熱。
真的發熱的病症,脈象通常是洪大且有力,身體發熱並且胡言亂語,大便乾燥結塊,口渴卻沒有汗。(這裡錢氏的書中還有提到:「如果把井水放在病人嘴邊,他不會排斥,就應該用瀉下的藥來治療,這是沒有疑問的。」)
張東扶說:大便乾燥結塊,口渴無汗,陽虛火動的情況也會出現,應該和前兩句一起參考,才能得到真實的病況。
如果因為元氣受損而感到怕熱,雖然會有大便乾燥、口渴等表象,但脈象是虛大無力的。這種情況應該用人參、麥冬、五味子、山藥、枸杞、肉桂、細辛、生地、甘草、白芍、當歸身等藥材來治療。
2. 補
陰盛陽衰氣薄,喜溫惡冷通情,醫能識破箇中情,起死回生有應。經云:氣血者,喜溫暖而惡寒涼。蓋溫暖之味,得生長之性,多補。寒涼之味,行消殺之氣,多瀉也。且萬物生於土,土爰稼穡,稼穡作甘,甘則能補脾胃,為後天氣血之原。治病而能用甘溫以補土,則效多。
但行補之法,宜先輕後重,不及可加,太過則反劇矣。(詳觀近時氣化漸衰薄。人身一小天地也,自然相應。凡百病證,多宜溫補,少宜涼散,陰盛陽衰之理,靜驗已久。本此治疾,見效甚多,此實心得之妙也。錢本於此條內多此數行,而草廬本無之,蓋亦慎齋平昔之言,而門人所記錄者,今附錄於後。)
白話文:
如果體內陰氣過盛而陽氣衰弱,導致氣血虛弱,這種情況下會喜歡溫暖、厭惡寒冷,了解這種狀況是關鍵。醫生如果能看穿這其中的道理,就能夠妙手回春。如同經典所說:「氣血喜歡溫暖而厭惡寒冷。」這是因為溫暖的藥物或食物具有促進生長的作用,多能補益身體;而寒涼的藥物或食物則具有消散和殺滅的作用,多能瀉除身體的邪氣。
萬物都生長於土地,土地孕育五穀,五穀經過烹煮會產生甘甜的滋味,而甘味的食物能夠補養脾胃,脾胃是後天產生氣血的根本。因此,治療疾病如果能運用甘溫的藥物或食物來補養脾胃,就能獲得很好的效果。
進行補養的方法,應該先從輕微的開始,然後逐漸加重,如果效果不足可以再增加,但過量反而會使病情加劇。仔細觀察現今的社會,可以發現自然界的氣化能量逐漸衰弱,而人體如同一個小小的天地,與自然界是相互呼應的。因此,大多數的疾病都應該以溫補的方式來治療,少用寒涼散邪的方法,陰氣過盛而陽氣衰弱的道理,經過長期的驗證是可靠的。依循這個原則來治療疾病,常常能看到很好的效果,這確實是經驗累積的精髓。
(錢氏的版本在這段內容中增加了幾行字,而草廬的版本則沒有,這可能是慎齋先生平時的言論,由他的學生記錄下來的,現在附錄在後面。)
3. 瀉
實病因由汗不宣,脈應證對法當權,休將忽略輕生命,訣有言傳出自然。瀉者,瀉其有餘。有餘者,邪氣實也。瀉實之法,有汗、吐、下三法,病在上者,或寒,或食,或痰,並宜吐之。邪在表者汗之,邪在裡者下之,此皆有餘之證,當及時施治,不可因循。蓋補瀉二字,寒熱從之,醫中之秘,的在於斯。
瀉法先緩而後急,不及可再攻,太過恐難復舊。然亦不可確然竟以攻下為長策。蓋商鞅治國之法,原非治平之正道也。(有餘之證宜霸,不宜王法,當下不可因循而失,或不當下而下之,禍不旋踵。又云:補則補其不足,瀉則瀉其有餘,脈有虛實,證以明之。錢本有此一段,而草廬本無之,今附錄於後。
)
白話文:
實證的疾病是因為汗液無法順利排出,診脈結果與病症相符時,就應該採用對應的治療方法。千萬不要因為疏忽而輕視生命,這些訣竅是自然流傳下來的。所謂的「瀉」,指的是排除體內多餘的物質。而「多餘」指的是邪氣過盛。排除邪氣過盛的方法有發汗、催吐、以及通便三種。如果病在身體上部,可能是受寒、飲食積滯、或是痰液阻塞,都適合用催吐的方式。如果邪氣在體表,就用發汗的方式排除;如果邪氣在體內,就用通便的方式排除。這些都是屬於「有餘」的病症,應該及時治療,不能拖延。要知道,「補」和「瀉」這兩個字,必須根據寒熱的情況來運用,這是醫學的精髓所在。
使用瀉法應該先用溫和的方式,然後再加強力道,如果效果不夠可以再次使用,但如果太過則恐怕難以恢復。然而,也不能完全認為使用攻下就是最好的策略,就像商鞅治理國家的政策一樣,原本就不是使國家太平的正確方法。(有餘的病症適合用強硬的手段,不適合用溫和的手段,必須當下就採取行動,不能拖延而錯失良機,或是不能使用瀉法卻用了,則禍患很快就會到來。另外還有一種說法是:補,是補充身體的不足;瀉,是排除身體的多餘,脈象有虛有實,需要根據病症來辨明。這個部分錢氏的醫書中有,但是草廬的醫書中沒有,現在把它補充在這裡。)